大清话事人 562 年轻的海军,乘风破浪

小说:大清话事人 作者:忧郁笑笑生 更新时间:2024-12-21 06:22:36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大连湾内,白帆点点。

  舰队停泊在西岸,暂避大风。

  原本就不大的金州城已被烧成了白地,吴军干脆放弃金州,继续向前走了 30里,在青泥洼扎营。

  青泥洼,听着糟糕透了。

  几百年后,这里是大连的主城区。

  此时的气温大约在零度左右。

  受气候以及地形影响,旅顺周边是整个东北最温暖的区域。

  ……

  幸而舰队携带了大量斧头、锯子,士兵们四处伐树,树干扎营,树枝作燃料。

  简陋的大营逐步成型。

  韦子龙面露忧色。

  施令洋同样脸色不好,打野的收获很少。

  俩人对视,颇为无奈。

  施令洋感慨:

  “辽南有狠人呐,我这一路上就没遇到一个完好的村子,到处都在冒烟。”

  “坚壁清野!真狠。”

  “怎么办?”

  “求援是不可能的,一来一回很费时。唯今之计,只有速速拿下旅顺。”

  ……

  以 2500步兵从背后拿下旅顺港,并且自身损失不能太大。

  很有难度!

  韦子龙将陆地指挥权移交给了随行的陆军上尉王仁。

  “王上尉,你有把握吗?”

  “必须拿下。”

  “嗯,不过你还是得控制一下伤亡。否则,光靠海军守不住旅顺。”

  “明白。”

  次日午时,风力转小后,战舰即驶出大连湾,遥相呼应沿着海岸线行军的陆军兄弟。

  大营交给水兵。

  ……

  海岸线, 2500吴军步兵首尾相连快速行军。

  从青泥洼到旅顺港,大约 100里。距离不远也不近,正常行军的话, 3日可达。

  吴军远道而来,并不熟悉道路。

  王仁上尉只能根据手头的一张抽象地图以及地形地貌,估摸着行军。

  前锋在进入龙谷山和鸡冠山之间相夹的山谷时终于遭遇了清军阻击。

  听着山头响起稀疏的炮声、枪声~

  一名少尉抽出佩剑,高呼:

  “弟兄们,冲上去。”

  ……

  仅仅 2刻钟后,鸡冠山清军溃败。

  对面的龙谷山清军也溜了,只留下了一个凌乱的营寨。

  审讯得知,守卫兵力很少。号称 1个营,实际只有 100多号人,吃空饷吃的太厉害。

  俘虏是个汉人包衣,世代居住在辽南,细论起来可以追溯到老奴时代。

  骨头不硬。

  为了活命,他拼命交代情况,而且自告奋勇做向导。

  王上尉盯着他的眼睛,询问:

  “旅顺有多少兵?”

  “两三千兵,两三万劳役。”

  “这么多?”

  “是,是啊。”

  “你说的两三千是战兵?他们是旗人还是绿营?骑兵还是步兵?”

  “一半旗人一半包衣,不过基本都有战马。”

  ……

  “你去过黄金山炮台吗?”

  “小人从未去过。”

  “旅顺城墙,多高多厚?”

  “得有前面那棵树高,大约这么厚。”俘虏比划着。

  “前头带路,可饶你不死。”

  “谢主子,谢主子爷。奴才刘四一定好好带路。”

  望着这个奸诈狡猾眼珠骨碌碌乱转的家伙,上尉本能的一阵厌恶。

  行军枯燥,士兵们为了保持体能尽量沉默不语埋头行军。

  每隔 2个时辰休息一次。

  辽南到处是山林,燃料随处可取。

  清廷限制汉民出关,故而整个东北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越往北,资源越丰富。

  ……

  溃逃的清军将消息带回旅顺。

  金州副都统苏顺倒是不意外,他想了想,干脆收回了周边所有零星兵力收缩防御旅顺城。

  同时,

  令人将多艘战舰火炮拆下搬到城头。

  苏顺是个典型的职业军人,他参加过清缅战争、金川之战,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乾隆自夸的十全武功,水分很大。

  不过这一系列的战役意义不小,让清军长期保持了一支数千人规模的精锐,以及合格军官不断层,积累的战场经验的代代相传。

  直到嘉庆中期,这些军官全部老死。

  大清帝国的军队终于彻底沦为了纯粹的治安战军队,战力衰减的无法想象。

  ……

  旅顺暨黄金山一线。

  清军兵丁正在忙着布防,驱使夫役挖壕沟、布拒马。

  已有 4道壕沟, 3道拒马。

  苏顺还不满足,下令继续挖。

  征缅之战时,缅兵的城防工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那叫一个阴险又坚固、充满浪漫想象力。

  枪弹箭矢无济于事,普通火炮都不能撼动,最终只能靠重炮凿开龟壳。真是一场可怕的战争。

  如今,攻守易形。

  他很想复制一下清缅战争,让吴军体验一下可怕的野战工事。

  ……

  身后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胆小鬼崇道走过来,低声说道:

  “苏都统,本官已挑选 2000青壮夫役发下长矛。”

  “崇大人你来看,这样的城防工事,你觉得怎么样?”

  “固若金汤。”

  “崇大人大谬。这世上哪有什么固若金汤?”

  苏顺真不是抬杠,而是想起了金川碉楼以及缅人的树堡,当初也宣称固若金汤来着。

  “崇大人,你跟我讲讲吴军?”

  崇道脸色微红,随即开始认真讲述江宁城破的经历,两个关键点:善用土工、炮火远且准。

  ……

  一群衣着单薄的夫役在寒风中哆嗦着挖掘硬土,因土质坚硬,挖掘十分费力。

  许多人虎口裂开,鲜血染红木柄。

  然而,监工依旧拎着皮鞭四处抽打,骂骂咧咧。

  苏顺骑马七拐八拐,登上一处小土垒。

  高声道:

  “加把劲,挖深些。”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从现在开始,所有人不得离开工地,彻夜劳作。”

  “偷懒者,杀。”

  军令既下,监工们更加凶狠,手中皮鞭挥舞好似风车。

  ……

  俘虏交代的兵力有误。

  实际上旅顺守军远不止两三千,而是五千。其中 2000人驻扎黄金山炮台, 3000人驻扎在旅顺城中。

  苏顺巡视城防完毕,又爬上黄金山炮台。

  俯瞰旅顺。

  脚下便是著名的旅顺大坞,船坞内停泊着 70余艘完工海船,还有 90余艘半成品。

  出入港口的航道极其狭窄。

  没有一艘战舰能在炮火下,强行突入港内。

  不是狂妄,是事实。

  苏顺突入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出海和吴军舰队一战?朝廷花了这么多银子打造的舰队就这样干瞪眼?

  越想,越觉得憋屈。

  ……

  旅顺城内。

  苏顺召集所有水师官兵。

  船多人少。

  仅仅 600多号正经水手炮手全部来自齐齐哈尔水师、瑷珲水师和墨尔根水师。

  黑龙江将军只肯分出这么多,再多,他死也不肯放。

  自从大清入关之后,黑龙江流域一直面临哥萨克的蚕食、入侵,边境防务压力很大。

  这几年是年年征兵,本地驻防八旗青黄不接,索伦人青壮枯竭。

  那些扛着火枪拎着长斧的哥萨克好似闻到了血腥味的鳄鱼,沿着河流疯狂蚕食。

  多个小部族在哥萨克的武力之下被迫宣誓效忠沙皇,每年向圣彼得堡进贡皮毛。老祖宗的地又丢掉了数千平方公里。

  黑龙江将军在折子里泣血哀嚎,求朝廷发兵。

  可又能怎样?

  直隶地区都快冒烟了,谁还顾得上几千里外的不毛之地。

  ……

  “诸位都是关外精锐,如今吴军即将进攻旅顺,我们守着这么多战舰却不敢出港,丢脸啊。”

  听了苏顺的激将法,众人也觉尴尬。

  一名墨尔根水师参领单膝下跪:

  “末将愿听从都统军令。”

  “末将也愿意。”

  “好,好。诸位兄弟,值此危难之际,我等当携手报国。”

  旅顺开始进行最后的动员。

  无论男女老幼一概武装起来,准备死战。守城之兵、运输之人、应急之兵、救护之人一概提前安排妥当,各司其职。

  城头炮声,是炮手在试射。

  旅顺火药储量不少,故而不必节约。

  ……

  城外,随处可见夫役们的尸体。

  这些可怜人连饿带冻,如今又不停歇的干活,死亡率急剧飙升。

  更有监工如狼似虎,手握利刃。

  如今,皮鞭已经无法上强度了。

  只能靠杀戮震慑,监工们不时挥刀将疲惫到极点的夫役杀死。

  鲜血,勉强能压制夫役。

  不过想来也快脱敏了。

  苏顺无所谓,他准备将所有夫役赶出旅顺。

  他没想过这些夫役能够消耗吴军粮食,毕竟这种时候正常将官都不会收留这些夫役。除非,指挥官是孔圣人。

  想到这里,苏顺忍不住笑了。

  抬头望天,见云层厚重,风力稍减。

  轻声嘀咕:

  “老天爷保佑,快点下大雪,越冷越好。”

  “若能遂愿,信男愿在旅顺城外给您塑金身、起大庙,永享香火。”

  ……

  次日午后,一骑快马急速奔跑而来。

  “吴军来了,吴军来了~”

  如今清军已很少称吴贼,而是改称吴军~

  打不过贼,自己算什么?

  实力,总能带来别人的尊重。

  天际线,终于出现了扛着燧发枪的吴军主力,速度不紧不慢。

  海面,也出现了吴军战舰。

  “快,通知都统大人。”

  接到急报的苏顺,做下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

  他召集所有军官,告诉他们:

  “黄金山就是旅顺的东大门,本官会带着卫队上黄金山,誓和炮台共存亡。”

  “临行之前,本官想拜托你们一件事,如果黄金山失守,你们不要犹豫,立即放火烧了旅顺,千万不要留给吴军。”

  说着,扑通一跪。

  这突如其来的下跪慌的一屋子下属也跟着下跪。

  ……

  黄金山,海拔 40丈。

  位于旅顺港东侧。

  清军吸取了以前的经验,大炮不再是固定朝向,而是可灵活转动。

  此时,

  一半火炮朝向大海,一半火炮朝向陆地。

  吴军很忙,分出 1000人警戒,其余人忙着砍伐树木扎营。

  王仁吩咐传令兵:

  “通知海军,可以卸下给养、火炮、帐篷了。”

  “遵命。”

  一个步兵排赶到海边,传令兵踩着沙滩,对远处海面的战舰打旗语。

  没有效果。

  于是,改成放窜天猴。

  连续 3发窜天猴,终于引起了战舰的注意。

  ……

  战舰不敢过于接近海边,怕搁浅。提前放下了几舢板,两人划桨,一人测量水深,一人负责瞭望。

  选择冲滩路线和地点。

  步兵们就在岸边眼巴巴的望着,不明觉厉。

  好在,终于迎来了心心念念的运输船。

  所有人紧张的注视着,数里外的海面,一艘船升起全帆以决绝的态度冲向海滩,

  船上的水手尤其紧张,默默抓紧绳索。

  没过多久,船底摩擦海底发出巨大噪音,船身剧烈抖动。

  ……

  船停了,在距离沙滩还有 6丈时搁浅了。

  船身微微倾斜。

  船长高声呼喊:

  “下水。”

  水手们集体脱掉靴子、棉裤、顺着软绳梯进入深度不过腰的海水,走上沙滩。

  上岸之后,再穿好棉裤。

  甲板上,大副再次检查了绳索固定点,确定可以吃重且绳扣固定牢固。

  然后,他吆喝那些老练的水手们挥舞绳索,将十几根绳索远远抛出。

  尖底海船,离开水后容易侧翻。

  所以绳索一半提供正向拉力,一半在侧面被固定在礁石上。

  上百名步兵喊着劳动号子奋力拉动绳索。

  “一二三,拉大船。”

  沉重的大船,就这样碾过一排滚木,缓缓驶上沙滩。

  ……

  水手们利用甲板的简易起重机将沉重的火炮从船舱内吊起,再放到沙滩上。

  一门又一门。

  然后是弹药箱、帐篷以及各种物资。

  士兵们在沙滩周围燃起了十几堆篝火。

  众人一直忙碌到次日清晨,才卸货完毕,累惨了。

  让空船回归大海,就轻松多了。

  在风力的作用下,负责拖曳的战舰驶向深海,中间的 3根绳索逐渐紧绷。

  一阵吱嘎吱嘎,空载的运输船轻松脱困,回到海面。

  沙滩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沟壑,被海水迅速灌满。

  ……

  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极其繁琐,建立在经验之上。

  海军部雇佣了大量的南洋各国前海军军官、前商船水手。这些人出身卑贱,冒险胆大,但航海经验丰富。

  他们在舰上任职,就等同于授课。

  “知道海员绳结有多少种扣法吗?”

  “知道怎么吃下生虫的面包吗?”

  “知道舱内物资怎么安置最科学吗?”

  “知道速度太慢会失去舵效吗?”

  “知道海上怎么洗衣服吗?”

  “知道怎么绑吊床吗?”

  “知道怎么迎浪吗?”

  ……

  海军部不知道,但海军部有经费。

  作为南洋最大的金主,每次招募令一出,广州就挤满各国的红头发黄头发。

  应征考核成功,就发安家银币 100枚、制服两套。

  这些老航海人趋之若鹜,抢着被归化。因为归化后,军阶最低准尉,更有不错的技术津贴。

  更妙的,

  东方的朗姆酒,味道更好。

  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归化水手的言传身教,刚才的过程至少存在 2种危险:

  一,拉上沙滩时,船身倾覆。

  二,绳索打结固定不牢,受力脱落抽死人。

  总之,海军是一个建立在海量金钱和海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军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清话事人,大清话事人最新章节,大清话事人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