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简烜给朱靖圭安排好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
在正式的皇太子册封典礼之前,朱靖圭就已经开始按照朱简烜的安排干活了。
册封典礼需要的东西,在去年就已经准备好了。
现在朱靖圭在熟悉整个典礼的流程之余,已经可以了解内阁和尚书台的其他常规事务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到了二月一日,正式的皇太子册封大典顺利完成。
在大明主要宗室、皇子、勋贵、藩君、朝臣的见证下,朱简烜让皇长子朱靖坤站出来宣读圣旨。
正式册封朱靖圭为大明的皇太子,成为大明皇室未来的继承人。
朱靖圭先拜朱简烜,然后反过来站在朱简烜的御座下方,接受所有臣子的朝拜。
册封大典结束之后,大明今年的大朝觐也终于结束了。
海外的藩国君主们开始准备返航,大明朝廷上下即将恢复平时的状态。
紧张了大半年的衙门和公司,现在可以稍微放松一些精神了。
朱简烜就这样选定了一个毫不起眼的皇子当太子。
其他落选的皇子里面,显然有很多人是不甘心的,但都不敢有什么额外的动作,也都没有条件做什么额外的动作。
按照朱简烜的安排,皇子们实习完成之后,都去经营各种产业了,都没有直接进入中央朝廷做事。
组织各种产业投资的皇子们,与中央朝廷和地方的某些官僚当然会有“合作”。
但是在朱简烜这个大帝的威压下,这种合作基本都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难以形成荣辱与共的党羽。
中央朝廷的局势,仍然是皇帝完全主导的,没有人敢挑战皇帝的权威。
绝大部分中央朝廷的官员,对于某个优秀的还想要跟自己合作的皇子,通常都是不得罪也不过于接近的姿态。
他们很多人考虑过下注,但却几乎没有人考虑下重注。
绝大部分官僚都在等着皇帝选定太子,然后好转向去追随太子,这是最安全的选择。
普通皇子们在朝廷和地方上,当然也有一些可靠程度不同的亲信,但都不足以协助他们干成比较大的事情。
他们在太子的竞争上落选了,这些官员大多也都是劝说对应的皇子,事已至此也不要多想了。
所以朱简烜这次立太子之后,虽然大量的皇子、宗室、勋贵、官僚们心中惊愕,但是朝廷上的各种事务却异常平稳。
朱靖圭成为太子之后,就开始每日在内阁、尚书台来回跑,同时还要去皇家产业集团开会。
然后在每天傍晚进宫,去陪朱简烜吃饭聊天,讨论白天的事情。
朱靖圭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这个世界上仅次于大明皇帝的权力。
因为他可以同时参与内阁建议,还能直接与皇帝讨论决策方法。
如果是普通皇子,这样的安排当然特殊,但朱靖圭当了太子的话,这种安排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在朱靖圭基本适应了这种生活之后,朱简烜就继续给他“加担子”。
也就是直接授予他更多的重要权力。
朱简烜很快就决定,在皇家产业公司设立一个总裁职务,由皇太子朱靖圭担任。
总裁目前的权力,就是皇家产业集团事务上的一票否决权。
暂时不让朱靖圭直接决定皇家产业集团的所有事情,但让他通过否决权来控制所有不符合朱靖圭设想的计划。
接下来几年,朱简烜开始一边引导皇太子做事,一边按部就班的给他放权。
首先将内阁的常规政务批复权给朱靖圭,不过朱靖圭批示之后,仍然要拿给朱简烜看。
朱简烜挑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说自认为需要专门叮嘱的事情,专门拿出来跟朱靖圭现场讨论和教导。
普通事务,或者朱简烜觉得没必要说什么的,就直接让通政司下发执行了。
朱靖圭批的越来越多,朱简烜的提醒越来越少。
到了天工六十二年,朱简烜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大部分常规政务都是朱靖圭在处理了。
只有几个比较特殊的类型,仍然是朱简烜和相应机构人员直接处理。
首先是财政预算和决算,早就被朱简烜授权给了议政院去审议,审议之后报朱简烜批后执行。
然后是律法修订,由刑部负责编撰,由议政院审议修订,经朱简烜审批后执行。
接下来是都察院和御史台以及所有监督审查事务,对应部门拟定方案,由朱简烜批准后执行。
最后是常规都督府和禁军都督府的事务,仍然由枢密院和禁军参谋部审议规划,递交皇帝朱批后执行。
除此之外的常规政务中,还有从三品及以上的公职的任免,仍然需要由朱简烜亲自审阅批准。
也就是说,朱简烜将国家的常规行政权力,基本都交给了皇太子朱靖圭去行使。
朱简烜作为皇帝继续掌握财政、立法、司法、监督、军务权力,以及最上层的人事权。
朱靖圭实际上已经得到了近似于丞相的权力。
因为朱简烜真的老了,八十岁之后当个顾问还行,直接亲自处理常规政务,精神上根本跟不上了。
只能做一些关键决策了。
大部分常规事务,都直接放给儿子去决定,让儿子逐步得到行政权力,也能逐步分担自己的压力。
朱简烜八十五岁生日的大朝觐之后,朱简烜让朱靖圭陪着自己回后宫休息。
朱简烜坐在自己的躺椅上,让朱靖圭坐在自己身边,然后有一搭没一搭的跟他聊天:
“太子,你觉得,现在大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朱靖圭日常就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但是看了看周围之后才开始说话:
“儿臣觉得,大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区域差异。
“生活在不同区域的百姓,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巨大的差异,关键是百姓拥有的和能够获得的收入和资产有巨大的差异。
“这应该是任何国家都会存在的问题,也是大明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
“但是因为大明现在真正的统一了全世界,直接和间接掌控的区域前所未有的巨大,这些问题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巨大了。
“且不说白夷生活的欧洲与大明的差异,就算是不同区域的大明省份之间差异也越来越大了。”
朱简烜听罢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尝试给他一个建议:
“这些确实都是个问题,但是你反过来看的话,这些问题也都是潜在的功绩。
“你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不同地区的差异,我觉得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不要说那些最先进的各种技术和设备,现在其实都只在很小的范围和很少的机构中运用。
“就算是最为基础性的各种基础设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
“顺天府的百姓大多都用上智能手机随时看影视剧了,而非洲内陆的百姓可能还在天天跟泥土打交道。
“大明本土的主要府城基本都有铁路和公路了,所有县城都普及柏油路了,电力、网络、自来水也都在迅速普及。
“而非洲内陆的很多居民点,除了有一些基本的机械设备之外,生活方式跟一百年前可能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那你有没有考虑过,让非洲内陆的移民子弟,也都能用上智能手机上网呢?
“让让全世界的所有县城甚至村庄全都连接柏油路?
“把现在我们拥有的最好的技术、设施、商品,都普及到全世界的话。
“不但是一项重大的政绩,也能让大明继续繁荣几十年。”
大明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是朱简烜直接提升了大量的具体方向,然后利用大明朝廷的巨大能量,生拉硬拽着进行的。
朱简烜创造的大量新产业,早期都是通过朝廷力量迅速落实,并在本地产生实际效益。
但是并没有动用朝廷力量将他们普及到全球。
朱简烜要集中力量,继续向上攀最关键的那些科技树,在自己生前把能搞出来的技术都搞出来。
普及的问题可以交给自己的后代。
现在大部分高新技术都在大明本土,甚至集中在中央朝廷机构乃至是科学院里面使用。
澳洲还能稍微跟上本土的技术进度,其他地方都落后一大截。
大明本土几个重要工业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和朱简烜前世的二十一世纪非常类似了。
其他大洲人口较多的地方,差不多才进入二战时代的样子。
非洲内陆很多偏远开拓区还处于农业时代,只是已经得到了外部的工业产业的支援而已。
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
就像朱简烜说的那样,将大明本土的技术和设施普及到全球,就是大明未来几十年持续保持繁荣的天然方向。
朱靖圭听着朱简烜的吩咐,心中也是瞬间恍悟了。
这就是自己理所当然的保守做法,这可能是自己一辈子的理所当然的最高目标。
只要做好这件事情,自己在后世的评价就不会差。
朱靖圭赶紧拱手: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儿臣以后定当尽心竭力,将父皇创造的这些技术和设施,都推广到全世界的每个地方。
“这些技术和设施推广到全球,消除不同地区的不平衡,同时也能提高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朱简烜轻轻吐了口气:
“不错,我让大明统治了全球,但并没有将全球真正融为一体,而这就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任务了。
“然后关于未来,关于你们的未来,你觉得未来可能出现的最大的危机又会是什么?”
朱靖圭稍微沉吟了几秒钟:
“如果说未来最大的危机,儿臣觉得应该还是贵族和藩镇。
“这也可以算是历代王朝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贵族和藩镇是王朝开国时的功臣和加盟者。
“如果不是让海外的藩国直接效忠,大明统一天下的难度会直线上升。
“大明朝廷现在的管理能力,也难以直接治理全世界。
“但是在王朝一统天下之后,天下进入稳定阶段之后,他们就会反过来影响天下稳定了。
“贵族由于身份问题,他们经营绝大部分民间产业,都比普通百姓更有优势,欺凌百姓几乎是理所当然的问题。
“贵族家宅广阔,富有田土资产,相互联姻合作,而且子嗣越来越多。
“藩镇的危害更是众所周知……”
朱简烜听完之后想了想说:
“你的分析,不能算错,贵族和藩镇确实是问题,其实你还想说宗室的问题吧?
“他们确实占据了很多的社会资源,确实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但我觉得这可能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当然,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我也没有办法准确的判断,我只能跟你说说我的分析,作为你未来应对局势的参考。
“我记得你们上学的时候,我就专门跟你们说过,改革不是髡树,不是看到哪个树枝不好,就直接砍下来。
“改革是用一种新的制度和群体,取代旧有的制度和群体的过程。
“如果想要废除贵族和藩镇,就要提前准备好代替他们的人员和机构。
“以削藩为例,在削藩之前,就要设立对应的省份,就要准备好相应的官员。
“同时要做好评估,削藩的难度和成本,与削藩之后的收益相比,是否是真的有利的。
“在我看来,现在绝对不是全面削藩的时候,大明现在还不具备直接管辖全天下所有人的条件。
“至于贵族的问题,那就更加的复杂了,也是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所在。
“你如果想要消除贵族,就要考虑好贵族现在掌控的资源,他们现在的社会地位,将来会属于什么群体。
“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朝廷和百姓均分这些资源,但这显然是最为理想化的设想。
“社会群体地位的更替,在唐宋之交已经发生过一次了。
“从汉代流传下来的世家大族被黄巢屠光了,首先是有了军阀混战的史上最混乱的五代十国时代。
“天下再次稳定之后,出现了耕读传家的士大夫地主群体,他们取代了世家的社会地位。
“没有私人武装的士大夫,比传统世家更好管理了,但也更容易投降叛变。
“现在大明的贵族如果被直接消除了,会取代他们地位的群体极大概率是民间的商人。
“只有财富而没有身份的商人,确实应该比贵族更容易管理。
“实际上现在贵族已经在向商人转变了,很多贵族并不依赖俸禄生存,而是依靠土地租赁和商业利润维持生活。
“但是,纯粹的商人的道德水平,相对于贵族而言会更低。
“他们为了利润可以做任何事情。
“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家庭是公开的,是摆在整个社会表层的东西。
“朝廷可以要求贵族在道德上以身作则,可以强制要求贵族子弟接受教育,对他们做出全方位的限制。
“但是面对完全平民身份的商人,朝廷的各种限制都不会非常的方便。
“而且商人的身份是随时变化的……”
朱简烜说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呼吸有点赶不上,就有些无力的摆了摆手:
“我现在是真的老了,说了这些话就撑不住了,今天就到这里吧,你自己回去想想,我休息一会儿……”
朱靖圭赶紧躬身拱手:
“儿臣先告退了,父皇好好休息……”
朱靖圭离开的时候,朱简烜已经直接闭上了眼睛,完全放空了脑子躺在躺椅上。
尽可能让自己不去思考任何事情,就这么瘫着躺了将近一个小时,朱简烜觉得自己的精神才勉强恢复了过来。
朱简烜在心中轻轻的叹了口气,觉得自己应该活不了几年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朱靖圭开始按照朱简烜的提醒,开始努力组织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组织修建纵向贯穿非洲、美洲、霖洲的铁路和公路。
铺设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容量海地光缆,提升欧洲、非洲、美洲、霖洲的网络速度。
建设更多的发电站,扩大欧洲、非洲、美洲、霖洲的电网。
朱简烜偶尔还会提点意见,但已经基本不会提什么要求了,常规政务完全交给了朱靖圭。
朱简烜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
眼睛看东西开始变得模糊,耳朵也开始变得不够灵敏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不清楚,
但就算是这样,朱简烜却一直还能动弹,没有说躺下起不来的情况。
朱简烜一直活到九十岁的时候,仍然能正常的参加自己生日的大朝觐,不过主持的事情直接交给太子了。
朱简烜九十五岁的时候,再次举行大朝觐,朱简烜坐在自己的御案上,怔怔的看着下面的人。
朱简烜当吴王时候的那些臣子,现在已经一个都看不到了,眼前全部都是晚辈了。
比自己还小的田意明都去世了,结婚比较晚的崔国栋和纳尔逊,现在继承爵位的儿子也都垂垂老矣了。
曹振东和刘彪的爵位甚至已经传到孙子辈了。
朱简烜的脑子里面,已经回想不起来,当初这两个家伙的样子了。
朱简烜觉得自己应该没有几年好活了。
于是在看着他们行礼完毕之后,跟身边的大学士要来了纸笔,写下了一份特殊的命令:
“着皇太子朱靖圭即刻即皇帝位,礼部择吉日举行登基大典。”
朱简烜的脑子里面现在只剩下了一个想法:
“我应该在生前就传位给太子。
“那样我哪怕是突然死了,也只是死一个太上皇。
“皇帝已经继位,好好的在哪里,这样对朝廷的局势影响最小。
“我怎么到了这种时候还在想这些这些事情……
“难道真的要死而后已……哎……”
朱简烜是真的开始糊涂了,最后这两段自言自语,不知不觉的说了出来。
由于朱简烜的声音越来越小,所以现在御案旁边直接放着话筒,能让现场的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
大家对老皇帝这种自言自语,本来都已经习惯了,但今天这些自言自语的内容,还是所有人的脑子都是有些懵。
大家怔怔的看着朱简烜拿起写好的题本,递给了身边那个已经七十五岁的皇长子朱靖坤:
“老大,你去宣布吧……”
须发花白的朱靖坤双手接过题本,一字一句的读出了题本上的那句话。
这是天工七十二年,一个时代要结束了。
在正式的皇太子册封典礼之前,朱靖圭就已经开始按照朱简烜的安排干活了。
册封典礼需要的东西,在去年就已经准备好了。
现在朱靖圭在熟悉整个典礼的流程之余,已经可以了解内阁和尚书台的其他常规事务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到了二月一日,正式的皇太子册封大典顺利完成。
在大明主要宗室、皇子、勋贵、藩君、朝臣的见证下,朱简烜让皇长子朱靖坤站出来宣读圣旨。
正式册封朱靖圭为大明的皇太子,成为大明皇室未来的继承人。
朱靖圭先拜朱简烜,然后反过来站在朱简烜的御座下方,接受所有臣子的朝拜。
册封大典结束之后,大明今年的大朝觐也终于结束了。
海外的藩国君主们开始准备返航,大明朝廷上下即将恢复平时的状态。
紧张了大半年的衙门和公司,现在可以稍微放松一些精神了。
朱简烜就这样选定了一个毫不起眼的皇子当太子。
其他落选的皇子里面,显然有很多人是不甘心的,但都不敢有什么额外的动作,也都没有条件做什么额外的动作。
按照朱简烜的安排,皇子们实习完成之后,都去经营各种产业了,都没有直接进入中央朝廷做事。
组织各种产业投资的皇子们,与中央朝廷和地方的某些官僚当然会有“合作”。
但是在朱简烜这个大帝的威压下,这种合作基本都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难以形成荣辱与共的党羽。
中央朝廷的局势,仍然是皇帝完全主导的,没有人敢挑战皇帝的权威。
绝大部分中央朝廷的官员,对于某个优秀的还想要跟自己合作的皇子,通常都是不得罪也不过于接近的姿态。
他们很多人考虑过下注,但却几乎没有人考虑下重注。
绝大部分官僚都在等着皇帝选定太子,然后好转向去追随太子,这是最安全的选择。
普通皇子们在朝廷和地方上,当然也有一些可靠程度不同的亲信,但都不足以协助他们干成比较大的事情。
他们在太子的竞争上落选了,这些官员大多也都是劝说对应的皇子,事已至此也不要多想了。
所以朱简烜这次立太子之后,虽然大量的皇子、宗室、勋贵、官僚们心中惊愕,但是朝廷上的各种事务却异常平稳。
朱靖圭成为太子之后,就开始每日在内阁、尚书台来回跑,同时还要去皇家产业集团开会。
然后在每天傍晚进宫,去陪朱简烜吃饭聊天,讨论白天的事情。
朱靖圭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这个世界上仅次于大明皇帝的权力。
因为他可以同时参与内阁建议,还能直接与皇帝讨论决策方法。
如果是普通皇子,这样的安排当然特殊,但朱靖圭当了太子的话,这种安排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在朱靖圭基本适应了这种生活之后,朱简烜就继续给他“加担子”。
也就是直接授予他更多的重要权力。
朱简烜很快就决定,在皇家产业公司设立一个总裁职务,由皇太子朱靖圭担任。
总裁目前的权力,就是皇家产业集团事务上的一票否决权。
暂时不让朱靖圭直接决定皇家产业集团的所有事情,但让他通过否决权来控制所有不符合朱靖圭设想的计划。
接下来几年,朱简烜开始一边引导皇太子做事,一边按部就班的给他放权。
首先将内阁的常规政务批复权给朱靖圭,不过朱靖圭批示之后,仍然要拿给朱简烜看。
朱简烜挑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说自认为需要专门叮嘱的事情,专门拿出来跟朱靖圭现场讨论和教导。
普通事务,或者朱简烜觉得没必要说什么的,就直接让通政司下发执行了。
朱靖圭批的越来越多,朱简烜的提醒越来越少。
到了天工六十二年,朱简烜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大部分常规政务都是朱靖圭在处理了。
只有几个比较特殊的类型,仍然是朱简烜和相应机构人员直接处理。
首先是财政预算和决算,早就被朱简烜授权给了议政院去审议,审议之后报朱简烜批后执行。
然后是律法修订,由刑部负责编撰,由议政院审议修订,经朱简烜审批后执行。
接下来是都察院和御史台以及所有监督审查事务,对应部门拟定方案,由朱简烜批准后执行。
最后是常规都督府和禁军都督府的事务,仍然由枢密院和禁军参谋部审议规划,递交皇帝朱批后执行。
除此之外的常规政务中,还有从三品及以上的公职的任免,仍然需要由朱简烜亲自审阅批准。
也就是说,朱简烜将国家的常规行政权力,基本都交给了皇太子朱靖圭去行使。
朱简烜作为皇帝继续掌握财政、立法、司法、监督、军务权力,以及最上层的人事权。
朱靖圭实际上已经得到了近似于丞相的权力。
因为朱简烜真的老了,八十岁之后当个顾问还行,直接亲自处理常规政务,精神上根本跟不上了。
只能做一些关键决策了。
大部分常规事务,都直接放给儿子去决定,让儿子逐步得到行政权力,也能逐步分担自己的压力。
朱简烜八十五岁生日的大朝觐之后,朱简烜让朱靖圭陪着自己回后宫休息。
朱简烜坐在自己的躺椅上,让朱靖圭坐在自己身边,然后有一搭没一搭的跟他聊天:
“太子,你觉得,现在大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朱靖圭日常就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但是看了看周围之后才开始说话:
“儿臣觉得,大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区域差异。
“生活在不同区域的百姓,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巨大的差异,关键是百姓拥有的和能够获得的收入和资产有巨大的差异。
“这应该是任何国家都会存在的问题,也是大明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
“但是因为大明现在真正的统一了全世界,直接和间接掌控的区域前所未有的巨大,这些问题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巨大了。
“且不说白夷生活的欧洲与大明的差异,就算是不同区域的大明省份之间差异也越来越大了。”
朱简烜听罢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尝试给他一个建议:
“这些确实都是个问题,但是你反过来看的话,这些问题也都是潜在的功绩。
“你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不同地区的差异,我觉得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不要说那些最先进的各种技术和设备,现在其实都只在很小的范围和很少的机构中运用。
“就算是最为基础性的各种基础设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
“顺天府的百姓大多都用上智能手机随时看影视剧了,而非洲内陆的百姓可能还在天天跟泥土打交道。
“大明本土的主要府城基本都有铁路和公路了,所有县城都普及柏油路了,电力、网络、自来水也都在迅速普及。
“而非洲内陆的很多居民点,除了有一些基本的机械设备之外,生活方式跟一百年前可能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那你有没有考虑过,让非洲内陆的移民子弟,也都能用上智能手机上网呢?
“让让全世界的所有县城甚至村庄全都连接柏油路?
“把现在我们拥有的最好的技术、设施、商品,都普及到全世界的话。
“不但是一项重大的政绩,也能让大明继续繁荣几十年。”
大明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是朱简烜直接提升了大量的具体方向,然后利用大明朝廷的巨大能量,生拉硬拽着进行的。
朱简烜创造的大量新产业,早期都是通过朝廷力量迅速落实,并在本地产生实际效益。
但是并没有动用朝廷力量将他们普及到全球。
朱简烜要集中力量,继续向上攀最关键的那些科技树,在自己生前把能搞出来的技术都搞出来。
普及的问题可以交给自己的后代。
现在大部分高新技术都在大明本土,甚至集中在中央朝廷机构乃至是科学院里面使用。
澳洲还能稍微跟上本土的技术进度,其他地方都落后一大截。
大明本土几个重要工业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和朱简烜前世的二十一世纪非常类似了。
其他大洲人口较多的地方,差不多才进入二战时代的样子。
非洲内陆很多偏远开拓区还处于农业时代,只是已经得到了外部的工业产业的支援而已。
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
就像朱简烜说的那样,将大明本土的技术和设施普及到全球,就是大明未来几十年持续保持繁荣的天然方向。
朱靖圭听着朱简烜的吩咐,心中也是瞬间恍悟了。
这就是自己理所当然的保守做法,这可能是自己一辈子的理所当然的最高目标。
只要做好这件事情,自己在后世的评价就不会差。
朱靖圭赶紧拱手: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儿臣以后定当尽心竭力,将父皇创造的这些技术和设施,都推广到全世界的每个地方。
“这些技术和设施推广到全球,消除不同地区的不平衡,同时也能提高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朱简烜轻轻吐了口气:
“不错,我让大明统治了全球,但并没有将全球真正融为一体,而这就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任务了。
“然后关于未来,关于你们的未来,你觉得未来可能出现的最大的危机又会是什么?”
朱靖圭稍微沉吟了几秒钟:
“如果说未来最大的危机,儿臣觉得应该还是贵族和藩镇。
“这也可以算是历代王朝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贵族和藩镇是王朝开国时的功臣和加盟者。
“如果不是让海外的藩国直接效忠,大明统一天下的难度会直线上升。
“大明朝廷现在的管理能力,也难以直接治理全世界。
“但是在王朝一统天下之后,天下进入稳定阶段之后,他们就会反过来影响天下稳定了。
“贵族由于身份问题,他们经营绝大部分民间产业,都比普通百姓更有优势,欺凌百姓几乎是理所当然的问题。
“贵族家宅广阔,富有田土资产,相互联姻合作,而且子嗣越来越多。
“藩镇的危害更是众所周知……”
朱简烜听完之后想了想说:
“你的分析,不能算错,贵族和藩镇确实是问题,其实你还想说宗室的问题吧?
“他们确实占据了很多的社会资源,确实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但我觉得这可能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当然,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我也没有办法准确的判断,我只能跟你说说我的分析,作为你未来应对局势的参考。
“我记得你们上学的时候,我就专门跟你们说过,改革不是髡树,不是看到哪个树枝不好,就直接砍下来。
“改革是用一种新的制度和群体,取代旧有的制度和群体的过程。
“如果想要废除贵族和藩镇,就要提前准备好代替他们的人员和机构。
“以削藩为例,在削藩之前,就要设立对应的省份,就要准备好相应的官员。
“同时要做好评估,削藩的难度和成本,与削藩之后的收益相比,是否是真的有利的。
“在我看来,现在绝对不是全面削藩的时候,大明现在还不具备直接管辖全天下所有人的条件。
“至于贵族的问题,那就更加的复杂了,也是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所在。
“你如果想要消除贵族,就要考虑好贵族现在掌控的资源,他们现在的社会地位,将来会属于什么群体。
“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朝廷和百姓均分这些资源,但这显然是最为理想化的设想。
“社会群体地位的更替,在唐宋之交已经发生过一次了。
“从汉代流传下来的世家大族被黄巢屠光了,首先是有了军阀混战的史上最混乱的五代十国时代。
“天下再次稳定之后,出现了耕读传家的士大夫地主群体,他们取代了世家的社会地位。
“没有私人武装的士大夫,比传统世家更好管理了,但也更容易投降叛变。
“现在大明的贵族如果被直接消除了,会取代他们地位的群体极大概率是民间的商人。
“只有财富而没有身份的商人,确实应该比贵族更容易管理。
“实际上现在贵族已经在向商人转变了,很多贵族并不依赖俸禄生存,而是依靠土地租赁和商业利润维持生活。
“但是,纯粹的商人的道德水平,相对于贵族而言会更低。
“他们为了利润可以做任何事情。
“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家庭是公开的,是摆在整个社会表层的东西。
“朝廷可以要求贵族在道德上以身作则,可以强制要求贵族子弟接受教育,对他们做出全方位的限制。
“但是面对完全平民身份的商人,朝廷的各种限制都不会非常的方便。
“而且商人的身份是随时变化的……”
朱简烜说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呼吸有点赶不上,就有些无力的摆了摆手:
“我现在是真的老了,说了这些话就撑不住了,今天就到这里吧,你自己回去想想,我休息一会儿……”
朱靖圭赶紧躬身拱手:
“儿臣先告退了,父皇好好休息……”
朱靖圭离开的时候,朱简烜已经直接闭上了眼睛,完全放空了脑子躺在躺椅上。
尽可能让自己不去思考任何事情,就这么瘫着躺了将近一个小时,朱简烜觉得自己的精神才勉强恢复了过来。
朱简烜在心中轻轻的叹了口气,觉得自己应该活不了几年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朱靖圭开始按照朱简烜的提醒,开始努力组织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组织修建纵向贯穿非洲、美洲、霖洲的铁路和公路。
铺设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容量海地光缆,提升欧洲、非洲、美洲、霖洲的网络速度。
建设更多的发电站,扩大欧洲、非洲、美洲、霖洲的电网。
朱简烜偶尔还会提点意见,但已经基本不会提什么要求了,常规政务完全交给了朱靖圭。
朱简烜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
眼睛看东西开始变得模糊,耳朵也开始变得不够灵敏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不清楚,
但就算是这样,朱简烜却一直还能动弹,没有说躺下起不来的情况。
朱简烜一直活到九十岁的时候,仍然能正常的参加自己生日的大朝觐,不过主持的事情直接交给太子了。
朱简烜九十五岁的时候,再次举行大朝觐,朱简烜坐在自己的御案上,怔怔的看着下面的人。
朱简烜当吴王时候的那些臣子,现在已经一个都看不到了,眼前全部都是晚辈了。
比自己还小的田意明都去世了,结婚比较晚的崔国栋和纳尔逊,现在继承爵位的儿子也都垂垂老矣了。
曹振东和刘彪的爵位甚至已经传到孙子辈了。
朱简烜的脑子里面,已经回想不起来,当初这两个家伙的样子了。
朱简烜觉得自己应该没有几年好活了。
于是在看着他们行礼完毕之后,跟身边的大学士要来了纸笔,写下了一份特殊的命令:
“着皇太子朱靖圭即刻即皇帝位,礼部择吉日举行登基大典。”
朱简烜的脑子里面现在只剩下了一个想法:
“我应该在生前就传位给太子。
“那样我哪怕是突然死了,也只是死一个太上皇。
“皇帝已经继位,好好的在哪里,这样对朝廷的局势影响最小。
“我怎么到了这种时候还在想这些这些事情……
“难道真的要死而后已……哎……”
朱简烜是真的开始糊涂了,最后这两段自言自语,不知不觉的说了出来。
由于朱简烜的声音越来越小,所以现在御案旁边直接放着话筒,能让现场的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
大家对老皇帝这种自言自语,本来都已经习惯了,但今天这些自言自语的内容,还是所有人的脑子都是有些懵。
大家怔怔的看着朱简烜拿起写好的题本,递给了身边那个已经七十五岁的皇长子朱靖坤:
“老大,你去宣布吧……”
须发花白的朱靖坤双手接过题本,一字一句的读出了题本上的那句话。
这是天工七十二年,一个时代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