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圭在朱简烜九十五岁的大朝觐仪式上即位,随后朝廷开始准备正式的登基大典。
在过去的这几年,朱简烜看着自己的身体精力不断衰退,就把都督府和枢密院的事务逐步交给了朱靖圭掌管。
皇家产业集团的最高决策权,也已经同步交给了朱靖圭。
朱靖圭正式即皇帝位之后,朱简烜更是进一步的彻底放权,将禁军司令部和参谋部也交给了朱靖圭。
朱简烜觉得自己随时都可能死,毕竟年龄已经真的到了。
但是就这么放下了所有的心思之后,却又安稳的活到了自己一百岁的大朝觐。
朱靖圭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作为太上皇的朱简烜还在,大朝觐仍然是以朱简烜的生日为准。
朱靖圭正式登基之后,主动忽略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改元。
大明的传统就是一帝一元,新皇帝在即位第二年改元,宣告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始。
但是朱靖圭却坚持不改元,要继续用自己父皇的天工年号。
朱靖圭想继续扯父亲的大旗。
所以朱简烜百岁寿辰的时候,是大明天工七十七年。
朱简烜还能自己走动,但是走不了多远的路,平时都有人推着轮椅跟着。
朱简烜也还能说话,只是也同样说不几句就得休息。
就这样又一直活到了一百零八岁。
天工八十五年入冬之后,朱简烜感觉自己的身体再次开始严重衰退,几乎没有办法继续站立了。
朱简烜知道,自己大概真的时日无多了。
不久之后,在十二月初三日的下午,朱简烜在寝宫的床上躺着看电影,看了半个小时之后就感觉格外困倦。
朱简烜本能的想要闭上眼睛睡一觉,结果闭上了眼睛之后就再也没有睁开。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医生和仆人发现太上皇已经没了呼吸,顿时都吓了一大跳,赶紧去通知皇帝。
皇帝朱靖圭收到消息之后,马上坐车往太上皇的寝宫跑。
进了宫门后听了医生的报告,朱靖圭又亲自伸手确认父皇已经没有了呼吸,甚至连身体都已经开始变凉了。
朱靖圭就感觉一阵天旋地转,整个人差点直接跌倒在地上。
朱简烜这个太上皇去世,当皇帝的朱靖圭并没有感觉放松,反而感觉到了一股莫名的压力,迅速的向自己身上聚集。
朱靖圭对自己这个父皇的心态非常复杂,有崇拜、有畏惧、有依赖、有信服。
但是却几乎没有憎恨和厌恶的成分。
朱靖圭当上太子是意外,他自己都没有意料到的意外。
当上了太子之后,就被父亲手把手带着处理政务,手把手带着学当皇帝。
自己基本上学会了之后,父亲也就把权力放给了自己。
自己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对朱靖圭而言当然有很大的精神压力,但同时也是提供了依仗和心理寄托。
只要父亲还在,只要父亲完全信任自己,自己的权力就能无限接近他。
父亲的权力不等于皇帝的权力,是父亲的威望让皇帝的权力提高到了极限,而普通皇帝显然是做不到的。
为了继续借用父亲拥有的声威和影响,朱靖圭甚至没有改元。
现在父皇去世了,这个史无前例的大帝赋予自己的权力消失,自己的权力会迅速向正常皇帝的水平衰退。
自己不可能完全拥有和父亲一样的权力和威望。
以后一切都要自己独自面对了,再也没有办法得到父亲的提醒和建议了。
朱靖圭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有些迷茫的直接跪在了父亲的床前,闭着眼睛吩咐身边跟着的大学士:
“安排人出去报丧,让宗室、勋贵、百官、掌柜们,分批依次进来吊唁吧——”
大学士马上下去传递消息,相关人员陆续进宫来凭吊,礼部也马上开始搭建灵堂,按部就班的组织国殇大礼。
与朱靖圭的失落不同,大部分人听到太上皇去世的消息,都是莫名的松了一口气。
这位世界的主宰者者,这位大皇帝终于归天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朱简烜虽然已经完全不管事了,最近几年更是一天也说不出几句话了。
但是只要提到他,所有人都非常的小心,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畏惧。
朱简烜发明了无数的武器装备,亲自率军北伐灭清而后又统一天下,让世界彻底变了样子。
关键是朱简烜还活了一百多年,普通君主只要活的足够久就会有更高的威望,更不用说朱简烜这种帝王了。
现在朝廷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是在天工年成长起来的,都是听着朱简烜的故事长大的。
这些条件汇聚起来,形成的威望和声势都是史无前例的。
单纯只是在文字和语言中提到天工皇帝,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的小心翼翼的对待。
现在他终于归天了,他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大家终于可以放松一点了。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这种本能的精神上的放松,正是现在的皇帝朱靖圭感受到的,史无前例的皇权正消散的事实。
以后的朱靖圭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帝。
朱简烜生前就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总体上就是要求一切从简。
所有普通百姓家庭不需要戴孝,国殇期间的事务也不得干涉百姓生活,不得搞禁止屠宰之类的限制。
皇帝、宗室、勋贵、百官均以日代月,服丧二十七日即可。
丧礼正式开始筹备的时候,内阁和礼部就向皇帝朱靖圭提了两个问题,大行皇帝的庙谥如何安排以及来年是否改元。
朱靖圭仔细的考虑了一下,然后拿过一个空白题本,仔细写下了几个字:
“大明高祖大皇帝”。
现场的大学士和尚书看到这几个字,瞳孔都是本能的稍微收缩了一下,然后就瞬间都恍然了:
“高祖大皇帝……这真的是恰如其分啊……”
“我们怎么没想到啊——”
“陛下圣明。”
朱简烜的庙号和谥号,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谥号起源自周代,本来是给已故天子和国君的,盖棺定论性质的总体评价。
所有天子和国君都会有谥号,只不过有的是赞扬的美谥,有的是常规的平谥,还有抨击的恶谥。
秦始皇觉得谥号是臣子评价君主,是子孙非议父祖,所以就直接废除了。
按照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这样直接称呼。
到了汉朝的时候,再次恢复了谥号的传统,但也基本都是美谥和平谥了,几乎不会再用明显的恶谥了。
到了唐朝的时候,皇帝不但都是美谥,关键是让武则天夫妻搞出了通货膨胀。
从传统的一个字谥号,忽然变成了好几个字。
自此以后,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有二十三个字,朱棣有十九个字,普通皇帝十七个字。
清朝的普通皇帝也提升到了二十三个字,乾隆则有二十五个字。
谥号这样通货膨胀到极限之后,前面那一大串堆砌起来的美谥,实际上已经基本只是个形式了。
除了正式的官方典礼之外,都是将最后一个字作为实际谥号。
例如朱棣的正式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实际上就是“文皇帝”。
平时提到朱棣的时候,也是直接说太宗文皇帝,成祖文皇帝。
庙号则起源自商朝,是宗室供奉和祭祀重要祖先用的的代号,本来是有重要成就最高的君主才会有庙号。
庙号在周代被废除,在汉代被重新启用。
汉代太庙供奉有数量限制,也就是所谓的天子七庙,天子也只供奉七位祖先。
随着皇帝一代代传承,后世供奉的祖先数量超过七个之后,就会将亲缘最远的祖先牌位拿到偏殿去。
正式祭祖活动上就没有他们的份了。
而有了庙号的君主,就是世代接受子孙供奉而不祧,相当于太庙白名单。
但是就像谥号通货膨胀了一样,庙号在后世也不断地通货膨胀,从最初的天子七庙变成了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不过无论是庙号还是谥号,在通货膨胀了几轮之后,所用字号仍然有高下之分。
以朱简烜的成就,用任何庙谥都毫无问题,都不会有人觉得没有资格,反而要讨论这个字号够不够格。
这也正是内阁和礼部的发愁的问题,不知道应该给朱简烜上什么庙谥。
他们要在一堆好字号里面选择最好的,关键是最好能明显跟其他的字号拉开差距。
他们主动让皇帝决定这件事情,既是主动顺从皇帝的权威,也是看皇帝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就庙号而言,从商代开始的,最为传统的,就只有四个。
受国建邦,肇始立基,曰太。
受命于天,君临万邦,曰高。
重昌大业,光启中兴,曰中。
再造社稷,拨乱反正,曰世。
与此同时,庙号还分“祖”与“宗”两类。
区分的方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就是开创之功,德则是守成之德。
也就是说,能创业的才能称祖,其他的都只能称宗。
太祖,功至大者,太宗,德至厚者。
高祖,始受命者,高宗,德至高者。
中祖、世祖,有中兴再造之功。
中宗、世宗,则继往开来之德。
太祖,就是得到第一块土地和封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是整个家族和国家奠基之主。
比如说唐太祖李虎、隋太祖杨忠。
高祖,是继承了家业之后,又战胜了周围的其他国家,成为了天下诸国认可的共主,成为了天子和皇帝。
比如唐高祖李渊,隋高祖杨坚。
世祖和中祖类似,是整顿了混乱局势,大幅度扩建了疆域的君主,或者是再造社稷的皇帝。
比如汉世祖刘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
这些名号不是开创就是中兴,严格算起来没有一个是能够简单拿到的。
对于朱简烜而言,只要不是祖宗已经用过都能用。
内阁和礼部都没有考虑“宗”,直接下意识的选择用世祖或者中祖,这是开国君主之外最好的庙号。
但是他们没有马上反应过来,明高祖这个庙号现在还空着。
因为明朝最早建立基业的太祖,与成为天下共主的天子的高祖,都是朱元璋自己,他是太祖高皇帝。
朱元璋用的庙号是太祖,高皇帝是谥号。
与此同时,以现在的天下视角看,大明朝的朱氏作为君主的传承,是太祖朱元璋肇始立基的。
在那之后所有的君主,统治的范围只是大明本土和周边。
但是到了朱简烜的这一代,忽然将统治扩充到了全世界,在更大的规模上彻底的统一天下。
真正得到了全世界的臣服和效忠。
也就是说,朱简烜可以算是在更高层级上的“始受命之君”。
所以朱简烜可以是明高祖!
相对而言,世祖和中祖都是重建者,而高祖确具有开创者的意义,地位上有明显的差距。
能用高祖当然要用高祖而不是世祖。
至于谥号“大”,虽然不是周代直接留下来的传统谥号,但却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含义最好的谥号。
《论语·泰伯》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所以苏洵总结说:则天法尧曰大。能掌握天道的规则,效法尧帝做事,才可以称大。
无论道德还是能力和功绩,都是最厉害的君主,才能够称得上是“大帝”,或者“大皇帝”。
历史上有两个人用过这个谥号,一个是唐高宗天皇大帝李治,另一个是三国时期的吴太祖大帝孙权。
李治的历史评价本来是不错的,但养出了武则天这个女皇,在古代的名声不算太好。
孙权作为一个割据势力的君主,在历史上的名声那就更差了。
如果是普通的皇帝去蹭“大”这个谥号,肯定会和孙权一样有沐猴而冠的感觉,就算李治也很难说可以压得住这个号。
但对于朱简烜却是无所谓,大皇帝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朱简烜用了这个谥号之后,以后这个大皇帝就会成为朱简烜的专属谥号,不会有人再惦记孙权和李治用过这个谥号了。
本来普通人提到李治就主要用唐高宗来称呼。
就像说起永乐皇帝都知道是朱棣,不知道方腊也用过永乐年号。
就算是有人想起来做对比,也会直接说孙权那是胡吹牛皮,完全不配大皇帝之号。
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很多谥号和庙号,可能会因为某个名声不好的皇帝的用过,就被后世皇帝嫌弃并不再使用。
比如说高宗这个庙号,本来是除了太祖和太宗之外,正常王朝排三位的顶级庙号。
但是因为宋高宗赵构的原因,整个明朝都没有皇帝再用高宗的庙号。
说好听的理由,显然就是不能让祖宗跟赵构并列。
实际上可能是担心,他们的父祖与被嫌弃的皇帝相比,未必能找出什么特别明显的优势。
那样就会显得自己更烂。
还是以宋高宗赵构为例,虽然被无数人不齿,但在家族和王朝传承的角度看,赵构确实给也宋朝和赵家续命成功了。
后世的普通皇帝大多不敢说自己有那个能耐和成就。
所以后世的绝大部分普通皇帝,都更喜欢用以前名声好的皇帝用过的庙号和谥号。
跟历史上的明君圣祖摆在一起对比,就算是自己的父祖明显不如他们,那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不会显得丢人。
而朱简烜就不怕这种对比,怎么比都是自己完全胜利。
所以给朱简烜选择庙号谥号,就可以完全不考虑前人留下的影响,可以只考虑庙谥本身的含义是否合适。
“大明高祖大皇帝”,就是朱简烜能用的最好的庙谥。
朱靖圭把父亲的庙谥定下来,又考虑了另外的一个问题,来年要不要改元。
自己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自己登基没有改元,父亲去世之后呢?
朱靖圭犹豫考虑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不改了。
“希望天工盛世能够永远持续下去,希望父皇在天之灵能够永远庇佑大明——”
在过去的这几年,朱简烜看着自己的身体精力不断衰退,就把都督府和枢密院的事务逐步交给了朱靖圭掌管。
皇家产业集团的最高决策权,也已经同步交给了朱靖圭。
朱靖圭正式即皇帝位之后,朱简烜更是进一步的彻底放权,将禁军司令部和参谋部也交给了朱靖圭。
朱简烜觉得自己随时都可能死,毕竟年龄已经真的到了。
但是就这么放下了所有的心思之后,却又安稳的活到了自己一百岁的大朝觐。
朱靖圭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作为太上皇的朱简烜还在,大朝觐仍然是以朱简烜的生日为准。
朱靖圭正式登基之后,主动忽略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改元。
大明的传统就是一帝一元,新皇帝在即位第二年改元,宣告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始。
但是朱靖圭却坚持不改元,要继续用自己父皇的天工年号。
朱靖圭想继续扯父亲的大旗。
所以朱简烜百岁寿辰的时候,是大明天工七十七年。
朱简烜还能自己走动,但是走不了多远的路,平时都有人推着轮椅跟着。
朱简烜也还能说话,只是也同样说不几句就得休息。
就这样又一直活到了一百零八岁。
天工八十五年入冬之后,朱简烜感觉自己的身体再次开始严重衰退,几乎没有办法继续站立了。
朱简烜知道,自己大概真的时日无多了。
不久之后,在十二月初三日的下午,朱简烜在寝宫的床上躺着看电影,看了半个小时之后就感觉格外困倦。
朱简烜本能的想要闭上眼睛睡一觉,结果闭上了眼睛之后就再也没有睁开。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医生和仆人发现太上皇已经没了呼吸,顿时都吓了一大跳,赶紧去通知皇帝。
皇帝朱靖圭收到消息之后,马上坐车往太上皇的寝宫跑。
进了宫门后听了医生的报告,朱靖圭又亲自伸手确认父皇已经没有了呼吸,甚至连身体都已经开始变凉了。
朱靖圭就感觉一阵天旋地转,整个人差点直接跌倒在地上。
朱简烜这个太上皇去世,当皇帝的朱靖圭并没有感觉放松,反而感觉到了一股莫名的压力,迅速的向自己身上聚集。
朱靖圭对自己这个父皇的心态非常复杂,有崇拜、有畏惧、有依赖、有信服。
但是却几乎没有憎恨和厌恶的成分。
朱靖圭当上太子是意外,他自己都没有意料到的意外。
当上了太子之后,就被父亲手把手带着处理政务,手把手带着学当皇帝。
自己基本上学会了之后,父亲也就把权力放给了自己。
自己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对朱靖圭而言当然有很大的精神压力,但同时也是提供了依仗和心理寄托。
只要父亲还在,只要父亲完全信任自己,自己的权力就能无限接近他。
父亲的权力不等于皇帝的权力,是父亲的威望让皇帝的权力提高到了极限,而普通皇帝显然是做不到的。
为了继续借用父亲拥有的声威和影响,朱靖圭甚至没有改元。
现在父皇去世了,这个史无前例的大帝赋予自己的权力消失,自己的权力会迅速向正常皇帝的水平衰退。
自己不可能完全拥有和父亲一样的权力和威望。
以后一切都要自己独自面对了,再也没有办法得到父亲的提醒和建议了。
朱靖圭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有些迷茫的直接跪在了父亲的床前,闭着眼睛吩咐身边跟着的大学士:
“安排人出去报丧,让宗室、勋贵、百官、掌柜们,分批依次进来吊唁吧——”
大学士马上下去传递消息,相关人员陆续进宫来凭吊,礼部也马上开始搭建灵堂,按部就班的组织国殇大礼。
与朱靖圭的失落不同,大部分人听到太上皇去世的消息,都是莫名的松了一口气。
这位世界的主宰者者,这位大皇帝终于归天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朱简烜虽然已经完全不管事了,最近几年更是一天也说不出几句话了。
但是只要提到他,所有人都非常的小心,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畏惧。
朱简烜发明了无数的武器装备,亲自率军北伐灭清而后又统一天下,让世界彻底变了样子。
关键是朱简烜还活了一百多年,普通君主只要活的足够久就会有更高的威望,更不用说朱简烜这种帝王了。
现在朝廷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是在天工年成长起来的,都是听着朱简烜的故事长大的。
这些条件汇聚起来,形成的威望和声势都是史无前例的。
单纯只是在文字和语言中提到天工皇帝,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的小心翼翼的对待。
现在他终于归天了,他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大家终于可以放松一点了。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这种本能的精神上的放松,正是现在的皇帝朱靖圭感受到的,史无前例的皇权正消散的事实。
以后的朱靖圭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帝。
朱简烜生前就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总体上就是要求一切从简。
所有普通百姓家庭不需要戴孝,国殇期间的事务也不得干涉百姓生活,不得搞禁止屠宰之类的限制。
皇帝、宗室、勋贵、百官均以日代月,服丧二十七日即可。
丧礼正式开始筹备的时候,内阁和礼部就向皇帝朱靖圭提了两个问题,大行皇帝的庙谥如何安排以及来年是否改元。
朱靖圭仔细的考虑了一下,然后拿过一个空白题本,仔细写下了几个字:
“大明高祖大皇帝”。
现场的大学士和尚书看到这几个字,瞳孔都是本能的稍微收缩了一下,然后就瞬间都恍然了:
“高祖大皇帝……这真的是恰如其分啊……”
“我们怎么没想到啊——”
“陛下圣明。”
朱简烜的庙号和谥号,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谥号起源自周代,本来是给已故天子和国君的,盖棺定论性质的总体评价。
所有天子和国君都会有谥号,只不过有的是赞扬的美谥,有的是常规的平谥,还有抨击的恶谥。
秦始皇觉得谥号是臣子评价君主,是子孙非议父祖,所以就直接废除了。
按照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这样直接称呼。
到了汉朝的时候,再次恢复了谥号的传统,但也基本都是美谥和平谥了,几乎不会再用明显的恶谥了。
到了唐朝的时候,皇帝不但都是美谥,关键是让武则天夫妻搞出了通货膨胀。
从传统的一个字谥号,忽然变成了好几个字。
自此以后,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有二十三个字,朱棣有十九个字,普通皇帝十七个字。
清朝的普通皇帝也提升到了二十三个字,乾隆则有二十五个字。
谥号这样通货膨胀到极限之后,前面那一大串堆砌起来的美谥,实际上已经基本只是个形式了。
除了正式的官方典礼之外,都是将最后一个字作为实际谥号。
例如朱棣的正式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实际上就是“文皇帝”。
平时提到朱棣的时候,也是直接说太宗文皇帝,成祖文皇帝。
庙号则起源自商朝,是宗室供奉和祭祀重要祖先用的的代号,本来是有重要成就最高的君主才会有庙号。
庙号在周代被废除,在汉代被重新启用。
汉代太庙供奉有数量限制,也就是所谓的天子七庙,天子也只供奉七位祖先。
随着皇帝一代代传承,后世供奉的祖先数量超过七个之后,就会将亲缘最远的祖先牌位拿到偏殿去。
正式祭祖活动上就没有他们的份了。
而有了庙号的君主,就是世代接受子孙供奉而不祧,相当于太庙白名单。
但是就像谥号通货膨胀了一样,庙号在后世也不断地通货膨胀,从最初的天子七庙变成了所有皇帝都有庙号。
不过无论是庙号还是谥号,在通货膨胀了几轮之后,所用字号仍然有高下之分。
以朱简烜的成就,用任何庙谥都毫无问题,都不会有人觉得没有资格,反而要讨论这个字号够不够格。
这也正是内阁和礼部的发愁的问题,不知道应该给朱简烜上什么庙谥。
他们要在一堆好字号里面选择最好的,关键是最好能明显跟其他的字号拉开差距。
他们主动让皇帝决定这件事情,既是主动顺从皇帝的权威,也是看皇帝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就庙号而言,从商代开始的,最为传统的,就只有四个。
受国建邦,肇始立基,曰太。
受命于天,君临万邦,曰高。
重昌大业,光启中兴,曰中。
再造社稷,拨乱反正,曰世。
与此同时,庙号还分“祖”与“宗”两类。
区分的方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就是开创之功,德则是守成之德。
也就是说,能创业的才能称祖,其他的都只能称宗。
太祖,功至大者,太宗,德至厚者。
高祖,始受命者,高宗,德至高者。
中祖、世祖,有中兴再造之功。
中宗、世宗,则继往开来之德。
太祖,就是得到第一块土地和封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是整个家族和国家奠基之主。
比如说唐太祖李虎、隋太祖杨忠。
高祖,是继承了家业之后,又战胜了周围的其他国家,成为了天下诸国认可的共主,成为了天子和皇帝。
比如唐高祖李渊,隋高祖杨坚。
世祖和中祖类似,是整顿了混乱局势,大幅度扩建了疆域的君主,或者是再造社稷的皇帝。
比如汉世祖刘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
这些名号不是开创就是中兴,严格算起来没有一个是能够简单拿到的。
对于朱简烜而言,只要不是祖宗已经用过都能用。
内阁和礼部都没有考虑“宗”,直接下意识的选择用世祖或者中祖,这是开国君主之外最好的庙号。
但是他们没有马上反应过来,明高祖这个庙号现在还空着。
因为明朝最早建立基业的太祖,与成为天下共主的天子的高祖,都是朱元璋自己,他是太祖高皇帝。
朱元璋用的庙号是太祖,高皇帝是谥号。
与此同时,以现在的天下视角看,大明朝的朱氏作为君主的传承,是太祖朱元璋肇始立基的。
在那之后所有的君主,统治的范围只是大明本土和周边。
但是到了朱简烜的这一代,忽然将统治扩充到了全世界,在更大的规模上彻底的统一天下。
真正得到了全世界的臣服和效忠。
也就是说,朱简烜可以算是在更高层级上的“始受命之君”。
所以朱简烜可以是明高祖!
相对而言,世祖和中祖都是重建者,而高祖确具有开创者的意义,地位上有明显的差距。
能用高祖当然要用高祖而不是世祖。
至于谥号“大”,虽然不是周代直接留下来的传统谥号,但却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含义最好的谥号。
《论语·泰伯》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所以苏洵总结说:则天法尧曰大。能掌握天道的规则,效法尧帝做事,才可以称大。
无论道德还是能力和功绩,都是最厉害的君主,才能够称得上是“大帝”,或者“大皇帝”。
历史上有两个人用过这个谥号,一个是唐高宗天皇大帝李治,另一个是三国时期的吴太祖大帝孙权。
李治的历史评价本来是不错的,但养出了武则天这个女皇,在古代的名声不算太好。
孙权作为一个割据势力的君主,在历史上的名声那就更差了。
如果是普通的皇帝去蹭“大”这个谥号,肯定会和孙权一样有沐猴而冠的感觉,就算李治也很难说可以压得住这个号。
但对于朱简烜却是无所谓,大皇帝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朱简烜用了这个谥号之后,以后这个大皇帝就会成为朱简烜的专属谥号,不会有人再惦记孙权和李治用过这个谥号了。
本来普通人提到李治就主要用唐高宗来称呼。
就像说起永乐皇帝都知道是朱棣,不知道方腊也用过永乐年号。
就算是有人想起来做对比,也会直接说孙权那是胡吹牛皮,完全不配大皇帝之号。
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很多谥号和庙号,可能会因为某个名声不好的皇帝的用过,就被后世皇帝嫌弃并不再使用。
比如说高宗这个庙号,本来是除了太祖和太宗之外,正常王朝排三位的顶级庙号。
但是因为宋高宗赵构的原因,整个明朝都没有皇帝再用高宗的庙号。
说好听的理由,显然就是不能让祖宗跟赵构并列。
实际上可能是担心,他们的父祖与被嫌弃的皇帝相比,未必能找出什么特别明显的优势。
那样就会显得自己更烂。
还是以宋高宗赵构为例,虽然被无数人不齿,但在家族和王朝传承的角度看,赵构确实给也宋朝和赵家续命成功了。
后世的普通皇帝大多不敢说自己有那个能耐和成就。
所以后世的绝大部分普通皇帝,都更喜欢用以前名声好的皇帝用过的庙号和谥号。
跟历史上的明君圣祖摆在一起对比,就算是自己的父祖明显不如他们,那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不会显得丢人。
而朱简烜就不怕这种对比,怎么比都是自己完全胜利。
所以给朱简烜选择庙号谥号,就可以完全不考虑前人留下的影响,可以只考虑庙谥本身的含义是否合适。
“大明高祖大皇帝”,就是朱简烜能用的最好的庙谥。
朱靖圭把父亲的庙谥定下来,又考虑了另外的一个问题,来年要不要改元。
自己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自己登基没有改元,父亲去世之后呢?
朱靖圭犹豫考虑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不改了。
“希望天工盛世能够永远持续下去,希望父皇在天之灵能够永远庇佑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