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定远元年十月二十七,一个骇人的消息用最快的速度传遍了整个西京道的核心地域,三万魏军骑兵全军西出居庸关,越过长城,将永兴、文德、怀安的辽军远远甩在身后,悍然取道壶流河,连克顺圣、定安、永宁,兵锋直指长青!
而长青离大同只剩下不到一百五十里!
一万一人双马的西凉骑兵先锋军行军在前,开道破城,带上补给再度出发,两万轮换着休息的骑兵随后而至,彻底冲散匆忙间组织起来的防守兵力,然后继续行军,继续去下一座城池。
这样的流程上演了好几次,没有人能反应过来,因为那一万先锋骑兵像疯了一般行军,疯了一般破城!好像是察觉到己方的行踪已经彻底暴露,整个西京道核心地域的兵力都在围拢过来,所以他们也直接不再掩饰,而是彻底展现出骑兵没了退路之后所能拥有的可怕破坏力以及锐不可当的攻势。
最关键的是,这些魏人在有意识地破坏辽军的信息传递,他们在显露踪迹后往往第一个选择攻击的目标便是各地的交通要道枢纽,这导致往往消息还没传到下一座城池,他们就已经出现在了城门之外,暂缓马力之后,立刻朝着所有城门发动进攻,只要有一个城门没有关上被骑兵冲进城,无数手雷铺天盖地地在整个城池炸响,他们的战略,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让整个城池失去反抗能力,给后面的骑兵扫清搜集补给的道路。
这和前半程的悄无声息比起来简直是两个极端。
当然,魏军的兵力终究不足以覆盖前进路上的所有城池,所以多多少少还是有消息传到了后方,所以大同以西的所有辽军将领都理所当然地慌了,如果说一开始他们还不清楚魏人发什么疯只派了三万没有后勤没有退路的骑兵进西京道,那么当他们在地图上标注出西凉铁骑经过的路线,打过的仗,就会意识到魏人的企图,他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那最终的目的地--大同!
如果让这些骑兵端掉取代朝廷成为西京道指挥和行政枢纽的大同,再加上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西夏与魏国,一切就全完了!
没有人再敢观望,原本落在西凉骑兵后面的所有兵马都疯了一样朝着魏军汇聚,大同西侧也筑起了好几条防线,这一切都是在短短数天内就完成的,而让辽人感觉到庆幸的是,刻意隐藏了踪迹甚至还兜了一个圈子的魏军在防线形成的当天夜里就对长青城外的渡口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如果不是因为长青城的守将还算是个合格的将领,那么也许魏军已经越过这里,直接杀到大同城下了!
就差一步。
反应过来的辽人一阵阵的后怕,要知道大同虽然是西京道第一雄城,但之前受到数次难民的冲击,以及被抽调了许多兵力用来防备西夏的进攻,大同还真不一定能及时反应过来将那三万骑兵挡在城外,辽国本来是以骑兵起家,如果真的被西凉骑兵做成了这件横穿西京道直接打下枢纽大同的事情,那么西京道的辽人就真的要被后世笑个几百年了。
但在紧张惊恐后随之而来的是放松,因为每一个辽人都知道,挡下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魏人的进攻虽然出其不意,这一路穿插势如破竹,但也只是占了西京道乱象横生,首尾不能相顾的空子而已,只要提起足够的戒备心,当前堵后追的辽军完成合围,到时候夹击之下,魏军必败!
三万西凉铁骑?越不过长青,说什么都没用!
很多辽人都是这样想的,在大同西侧接连布置下好几条防线的辽将们也是这样想的,甚至连大同城内的西京道主事人--也是这般想的,在意识到魏军的进军很大概率止步于长青后,他们就收回了目光,将视线投注到了南方的朔州。
没错,魏军进西京道,慌起来的不止有他们,还有另外一个人。
当知道三万西凉铁骑悍然越过洋河,兵锋直指大同的时候,萧弘还在朔州准备送又一批平民去死,大同的情况已经恶劣到了极点,当初被放逐的那几十万难民一部分死在沿途,一部分散落各地,但大多数都聚集到了大同这唯一有能力供养这么多难民的城池下,然而让他们绝望的是,为了守住西京道,大同里的辽人并没有心软,所以他们只能在附近徘徊着死去,而举起反辽大旗的萧弘就是这时候走进的西京道,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用自己出力,也可以让大同千疮百孔以此来为自己创造拿下西京道契机的机会。
不知道是不是当初的事给他留下了太深的阴影,所以萧弘已经不再是那个喜欢冒险的年轻将领,他更希望事情能有近乎圆满的成功率,所以哪怕死在大同城外的难民已经有十来万,他也不打算实实在在地打一次大同--然而就在这时候,魏国出兵了。
萧弘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意图已经被那位魏国的靖王识破,所以理所当然地派兵进西京道捡起了漏,他能想到拿下大同便拿下西京道,顾怀能不知道?此刻的西京道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虚弱时刻,如果不是忌讳北伐的同时西线起了战事可能会影响大势,实际上先打西京道对于魏国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
萧弘以为顾怀会再等待下去,然而他没想到顾怀居然真的有这种魄力双线开战!
消息传进朔州的当天他就砸了自己眼睛里能看见的一切,那种忙碌算计到最后却为他人做了嫁衣的感觉几乎让他疯狂,他甚至生起了帮助辽军抵御魏国进攻的念头--但这种念头随着军情的进一步送达渐渐被按下,因为萧弘发现,魏国来的只有三万骑兵。
没有后勤,没有退路的三万骑兵。
能打下大同么?不确定,但考虑到他们需要横穿六百里,绕过十余座城池,还要面临辽军疯狂的围追堵截,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不太可能。
所以在极致的愤怒过后,紧接而来的是狂喜,萧弘不知道那对于他来说宛若天顶阴云一样的顾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昏着,会冒这样不必要的险,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一瞬间就意识到,打大同的最好机会,来了。
三万骑兵在西京道东部地域横冲直撞,西夏的进攻仍然没有停下的迹象,无数兵力被吸引被抽调,大同防御必然空虚,所以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什么突然打破他计划的灭顶之灾,而是顾怀给他送来的天大助力!
尽起朔州之兵!收拢流民来作先锋!只要那三万骑兵继续被拦住,被阻碍,大同就是他萧弘的!
三万步卒,五千骑兵,加上数万难民,直接朝着大同进发,而在大同的西侧,一直坚持不懈进攻的西夏也意识到了什么,重新回到前线的西夏年轻将领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回想起之前与夏则的那些对话,他也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加大进攻力度,横跨河套,兵围大同!
整个西京道的核心地域,彻底乱了。
......
薛五伏在马背上,躲过身后射来的一只暗箭,想也不想就取下火枪,还了一枪回去。
身后的辽国斥候中一人应声落马,可薛五根本不敢耽搁,只顾着催马奔驰。
眼角余光扫了扫,薛五的心有些沉,除去刚才有些贪功离了队列被他射下的一骑,居然还有整整七个辽国斥候紧跟在他身后!而在那个斥候被射死之后,这几人明显小心了许多,稍微拉开了和薛五的距离,不远不近的缀着。
薛五心里暗骂了一声,作为军中最为精锐的斥候一员,他和辽人打惯了交道,自然知道被七个辽人斥候缠上意味着什么,他把火枪挂回了马上,眼下这个距离风向和马速,根本不可能射中,没有必要再浪费铅弹。
从昨日大军在长青外受阻,被迫突围开始,薛五就被这几个辽国斥候缠上了,作为最先发现辽人的斥候之一,他很幸运的被身后同为斥候的辽人追了整整一天。
一天时间,从长青城外一直跑了七十多里,辗转了五个方向,一直甩不掉他们,薛五就知道自己这次碰上硬茬了。
多亏之前收获的那匹马,一人双马总能在发力的时候稍稍拉开和那群斥候的距离,可这群斥候总能像鬣狗一样找到薛五的踪迹,然后重新缀上,几人形影不离,薛五根本没办法把他们引散开然后反杀。
摸了摸怀里的短刀,薛五发了狠,马力已经快到极限了,后面的斥候可以优哉游哉,但他不行,若是再拖上个半日,怕是马就要跑不动了,到时候只能回头跟这几个斥候拼命。
想着最后一次看到大军,是沿着长青城外的官道向南行军,薛五很忧郁的叹了一声,打了这么多天的顺风仗,走过了几百里,抢了好几座城池,果然最后还是出问题了。
好歹也是驻扎了这么多辽军的地方,果然不可能毫发无伤的走完整个路线,事实上能做到现在还没被合围,已经算是个奇迹了。
转向,破城,一人双马,天雷火枪,不死战到底,只为了不顾一切地奔袭,少了任何一个东西,怕是现在包围大魏骑军的,就不是这么点人,而是密密麻麻数不清的辽人。
作为游离在大军之外,为大军查探方向寻觅敌人的斥候,薛五无疑是能和辽人比骑射的魏人,但考虑到从进入西京道开始就赶了这么久的路,事实上他也快到了极限,尤其是眼下这种情况,大军转向,斥候外放的距离太远,导致落单的斥候不得不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缠斗,这种纠缠厮杀对马力对斥候都是极为严苛的考验,可以说如果薛五再想不出来摆脱身后辽人的办法,那么很大概率他就要死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了。
该不该往军阵那边靠?
想法刚刚才冒出来,薛五就自顾自地摇头否决,倒不是什么可笑的骄傲,而是因为身为斥候他并不清楚大军的下一步战略会是什么,在没有发现大批敌军的情况下,贸然带着敌人靠近很可能会暴露大军的动向,如今在长青碰壁后整个大魏骑军都在向南行军,想必又是想玩迂回或者绕袭?要是让这几个辽人斥候传回了消息,那才是真的要命。
薛五抬头看了看天色,计算了下方位,确认了自己行进的方向并没有偏离太多,也不会与大军碰上,他打算带着身后几个辽国斥候再绕绕圈子,既然没办法解决他们,也没被他们追上,干脆就再陪他们玩玩,实在不行还能往林子里面跑嘛,到时候自己是没办法赶上大部队了,但靠着林子老子还不能和你们厮杀个爽?
呼啸声起,薛五下意识低头,一只羽箭险险地擦了过去,薛五不惊反喜,顺手抄起火枪,在马上扭身瞄准,对着箭射来的方向,手指扣下。
头发迎风飘起,薛五的脸色有些疲惫,却也有些笑意。
能射到老子,老子就能射到你,看看谁准!
又是一骑倒下,几个斥候纷纷怒吼一声,薛五哈哈一笑,将空了的火枪收起,对着后面做了鬼脸。
几骑很快跃过了那具尸体,血泥,奔马,荒原,构成了一幅残忍而优美的画面。
......
“要绕路么?”
放缓了行军速度的大魏骑军中部,脸色有些苍白的杨盛看向一旁嘴唇紧紧抿着的赵裕:“长青是过不去了,辽人猜出了我们的行军路线,在到大同之前必定还有其他几条防线。”
赵裕摇摇头:“你先别想这些,辽人的骑兵短时间追不上来,先处理伤势。”
在长青城外仓促爆发的那一战中,杨盛的肩膀中了一箭,这对于上惯了战场的老将来说并不算太严重的伤,但问题是现在所有人都在辽国的西京道里,根本没有时间来给杨盛休息养伤,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路中,杨盛都必须要冒着随时可能感染的风险继续作战。
要知道赵裕虽然已经是个合格的将领,而且这一次他和杨盛军职相同,但归根究底杨盛才是这支西凉铁骑的真正主将,他倒下,赵裕虽然不至于号令不动这支大军,不过指挥起来肯定会有滞涩,如果可以选,赵裕更希望挨那一箭的是自己。
“斥候已经散出去了,没有回报,就意味着暂时没发现大批敌军的踪迹,短时间内没有被合围的风险,”杨盛咬着牙说,“但这代表我们能停...事实上现在绝对不能停!长青是一个陷阱,但大同的情况不会是假的,要想办法绕过去,要想办法...”
“我知道,”赵裕轻轻点头,“我们不会止步在这里。”
他打了几个手势,全军提速的军令立刻传了下去,同时出发之前就已经烙印在脑海里的西京道地图再次浮现在眼前,辽人在长青构筑了防线,这就意味着一开始所预想的由长青过白登山,兵临大同城下的原计划已经完全破灭,现在摆在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放缓速度尝试作战,光明正大地杀过去,要么就是摆脱眼下正在对大魏骑军形成合围的辽军,选择另一条路线直插大同。
可哪里还有另一条路线?
这一路上几乎没有耽搁丝毫时间,就是为了抢在辽人反应过来之前杀出一条血路,可现在事实证明西京道的辽人并不都是草包,一步慢步步慢,再想通过雷霆一般的奔袭达成目的已经不太现实,而强攻又必然会消耗兵力,大同明明已经近在眼前,可这最后的一两百里却那么难以跨越。
紧皱着眉头的赵裕身子随着战马的奔跑而微微起伏,思来想去,他也没有找出第二条可以直插大同的路线来,那些关隘、路口都被他打上了必定会有辽军驻守的标记,难道...难道这次奔袭就要这样无疾而终?
他忍不住一声长叹,呵出的白雾在一片黑色甲胄的海洋中很显眼。
可就是这么一点稍纵即逝的白雾,却让他愣住了。
已经初冬了...西京道比起大魏的北方还要更冷...之前无意中听到的一些话此刻在脑海中无比醒目...走那条路风险会很大,但却绝对可以绕开辽人的包围圈...
他看向杨盛,声音略有些颤抖:“我想到了。”
因为失血而眼前有些模糊的杨盛艰难地抬起头。
“桑干河,”赵裕说,“这个天气,桑干河会不会结冰?”
而长青离大同只剩下不到一百五十里!
一万一人双马的西凉骑兵先锋军行军在前,开道破城,带上补给再度出发,两万轮换着休息的骑兵随后而至,彻底冲散匆忙间组织起来的防守兵力,然后继续行军,继续去下一座城池。
这样的流程上演了好几次,没有人能反应过来,因为那一万先锋骑兵像疯了一般行军,疯了一般破城!好像是察觉到己方的行踪已经彻底暴露,整个西京道核心地域的兵力都在围拢过来,所以他们也直接不再掩饰,而是彻底展现出骑兵没了退路之后所能拥有的可怕破坏力以及锐不可当的攻势。
最关键的是,这些魏人在有意识地破坏辽军的信息传递,他们在显露踪迹后往往第一个选择攻击的目标便是各地的交通要道枢纽,这导致往往消息还没传到下一座城池,他们就已经出现在了城门之外,暂缓马力之后,立刻朝着所有城门发动进攻,只要有一个城门没有关上被骑兵冲进城,无数手雷铺天盖地地在整个城池炸响,他们的战略,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让整个城池失去反抗能力,给后面的骑兵扫清搜集补给的道路。
这和前半程的悄无声息比起来简直是两个极端。
当然,魏军的兵力终究不足以覆盖前进路上的所有城池,所以多多少少还是有消息传到了后方,所以大同以西的所有辽军将领都理所当然地慌了,如果说一开始他们还不清楚魏人发什么疯只派了三万没有后勤没有退路的骑兵进西京道,那么当他们在地图上标注出西凉铁骑经过的路线,打过的仗,就会意识到魏人的企图,他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那最终的目的地--大同!
如果让这些骑兵端掉取代朝廷成为西京道指挥和行政枢纽的大同,再加上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西夏与魏国,一切就全完了!
没有人再敢观望,原本落在西凉骑兵后面的所有兵马都疯了一样朝着魏军汇聚,大同西侧也筑起了好几条防线,这一切都是在短短数天内就完成的,而让辽人感觉到庆幸的是,刻意隐藏了踪迹甚至还兜了一个圈子的魏军在防线形成的当天夜里就对长青城外的渡口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如果不是因为长青城的守将还算是个合格的将领,那么也许魏军已经越过这里,直接杀到大同城下了!
就差一步。
反应过来的辽人一阵阵的后怕,要知道大同虽然是西京道第一雄城,但之前受到数次难民的冲击,以及被抽调了许多兵力用来防备西夏的进攻,大同还真不一定能及时反应过来将那三万骑兵挡在城外,辽国本来是以骑兵起家,如果真的被西凉骑兵做成了这件横穿西京道直接打下枢纽大同的事情,那么西京道的辽人就真的要被后世笑个几百年了。
但在紧张惊恐后随之而来的是放松,因为每一个辽人都知道,挡下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魏人的进攻虽然出其不意,这一路穿插势如破竹,但也只是占了西京道乱象横生,首尾不能相顾的空子而已,只要提起足够的戒备心,当前堵后追的辽军完成合围,到时候夹击之下,魏军必败!
三万西凉铁骑?越不过长青,说什么都没用!
很多辽人都是这样想的,在大同西侧接连布置下好几条防线的辽将们也是这样想的,甚至连大同城内的西京道主事人--也是这般想的,在意识到魏军的进军很大概率止步于长青后,他们就收回了目光,将视线投注到了南方的朔州。
没错,魏军进西京道,慌起来的不止有他们,还有另外一个人。
当知道三万西凉铁骑悍然越过洋河,兵锋直指大同的时候,萧弘还在朔州准备送又一批平民去死,大同的情况已经恶劣到了极点,当初被放逐的那几十万难民一部分死在沿途,一部分散落各地,但大多数都聚集到了大同这唯一有能力供养这么多难民的城池下,然而让他们绝望的是,为了守住西京道,大同里的辽人并没有心软,所以他们只能在附近徘徊着死去,而举起反辽大旗的萧弘就是这时候走进的西京道,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用自己出力,也可以让大同千疮百孔以此来为自己创造拿下西京道契机的机会。
不知道是不是当初的事给他留下了太深的阴影,所以萧弘已经不再是那个喜欢冒险的年轻将领,他更希望事情能有近乎圆满的成功率,所以哪怕死在大同城外的难民已经有十来万,他也不打算实实在在地打一次大同--然而就在这时候,魏国出兵了。
萧弘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意图已经被那位魏国的靖王识破,所以理所当然地派兵进西京道捡起了漏,他能想到拿下大同便拿下西京道,顾怀能不知道?此刻的西京道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虚弱时刻,如果不是忌讳北伐的同时西线起了战事可能会影响大势,实际上先打西京道对于魏国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
萧弘以为顾怀会再等待下去,然而他没想到顾怀居然真的有这种魄力双线开战!
消息传进朔州的当天他就砸了自己眼睛里能看见的一切,那种忙碌算计到最后却为他人做了嫁衣的感觉几乎让他疯狂,他甚至生起了帮助辽军抵御魏国进攻的念头--但这种念头随着军情的进一步送达渐渐被按下,因为萧弘发现,魏国来的只有三万骑兵。
没有后勤,没有退路的三万骑兵。
能打下大同么?不确定,但考虑到他们需要横穿六百里,绕过十余座城池,还要面临辽军疯狂的围追堵截,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不太可能。
所以在极致的愤怒过后,紧接而来的是狂喜,萧弘不知道那对于他来说宛若天顶阴云一样的顾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昏着,会冒这样不必要的险,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一瞬间就意识到,打大同的最好机会,来了。
三万骑兵在西京道东部地域横冲直撞,西夏的进攻仍然没有停下的迹象,无数兵力被吸引被抽调,大同防御必然空虚,所以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什么突然打破他计划的灭顶之灾,而是顾怀给他送来的天大助力!
尽起朔州之兵!收拢流民来作先锋!只要那三万骑兵继续被拦住,被阻碍,大同就是他萧弘的!
三万步卒,五千骑兵,加上数万难民,直接朝着大同进发,而在大同的西侧,一直坚持不懈进攻的西夏也意识到了什么,重新回到前线的西夏年轻将领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回想起之前与夏则的那些对话,他也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加大进攻力度,横跨河套,兵围大同!
整个西京道的核心地域,彻底乱了。
......
薛五伏在马背上,躲过身后射来的一只暗箭,想也不想就取下火枪,还了一枪回去。
身后的辽国斥候中一人应声落马,可薛五根本不敢耽搁,只顾着催马奔驰。
眼角余光扫了扫,薛五的心有些沉,除去刚才有些贪功离了队列被他射下的一骑,居然还有整整七个辽国斥候紧跟在他身后!而在那个斥候被射死之后,这几人明显小心了许多,稍微拉开了和薛五的距离,不远不近的缀着。
薛五心里暗骂了一声,作为军中最为精锐的斥候一员,他和辽人打惯了交道,自然知道被七个辽人斥候缠上意味着什么,他把火枪挂回了马上,眼下这个距离风向和马速,根本不可能射中,没有必要再浪费铅弹。
从昨日大军在长青外受阻,被迫突围开始,薛五就被这几个辽国斥候缠上了,作为最先发现辽人的斥候之一,他很幸运的被身后同为斥候的辽人追了整整一天。
一天时间,从长青城外一直跑了七十多里,辗转了五个方向,一直甩不掉他们,薛五就知道自己这次碰上硬茬了。
多亏之前收获的那匹马,一人双马总能在发力的时候稍稍拉开和那群斥候的距离,可这群斥候总能像鬣狗一样找到薛五的踪迹,然后重新缀上,几人形影不离,薛五根本没办法把他们引散开然后反杀。
摸了摸怀里的短刀,薛五发了狠,马力已经快到极限了,后面的斥候可以优哉游哉,但他不行,若是再拖上个半日,怕是马就要跑不动了,到时候只能回头跟这几个斥候拼命。
想着最后一次看到大军,是沿着长青城外的官道向南行军,薛五很忧郁的叹了一声,打了这么多天的顺风仗,走过了几百里,抢了好几座城池,果然最后还是出问题了。
好歹也是驻扎了这么多辽军的地方,果然不可能毫发无伤的走完整个路线,事实上能做到现在还没被合围,已经算是个奇迹了。
转向,破城,一人双马,天雷火枪,不死战到底,只为了不顾一切地奔袭,少了任何一个东西,怕是现在包围大魏骑军的,就不是这么点人,而是密密麻麻数不清的辽人。
作为游离在大军之外,为大军查探方向寻觅敌人的斥候,薛五无疑是能和辽人比骑射的魏人,但考虑到从进入西京道开始就赶了这么久的路,事实上他也快到了极限,尤其是眼下这种情况,大军转向,斥候外放的距离太远,导致落单的斥候不得不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缠斗,这种纠缠厮杀对马力对斥候都是极为严苛的考验,可以说如果薛五再想不出来摆脱身后辽人的办法,那么很大概率他就要死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了。
该不该往军阵那边靠?
想法刚刚才冒出来,薛五就自顾自地摇头否决,倒不是什么可笑的骄傲,而是因为身为斥候他并不清楚大军的下一步战略会是什么,在没有发现大批敌军的情况下,贸然带着敌人靠近很可能会暴露大军的动向,如今在长青碰壁后整个大魏骑军都在向南行军,想必又是想玩迂回或者绕袭?要是让这几个辽人斥候传回了消息,那才是真的要命。
薛五抬头看了看天色,计算了下方位,确认了自己行进的方向并没有偏离太多,也不会与大军碰上,他打算带着身后几个辽国斥候再绕绕圈子,既然没办法解决他们,也没被他们追上,干脆就再陪他们玩玩,实在不行还能往林子里面跑嘛,到时候自己是没办法赶上大部队了,但靠着林子老子还不能和你们厮杀个爽?
呼啸声起,薛五下意识低头,一只羽箭险险地擦了过去,薛五不惊反喜,顺手抄起火枪,在马上扭身瞄准,对着箭射来的方向,手指扣下。
头发迎风飘起,薛五的脸色有些疲惫,却也有些笑意。
能射到老子,老子就能射到你,看看谁准!
又是一骑倒下,几个斥候纷纷怒吼一声,薛五哈哈一笑,将空了的火枪收起,对着后面做了鬼脸。
几骑很快跃过了那具尸体,血泥,奔马,荒原,构成了一幅残忍而优美的画面。
......
“要绕路么?”
放缓了行军速度的大魏骑军中部,脸色有些苍白的杨盛看向一旁嘴唇紧紧抿着的赵裕:“长青是过不去了,辽人猜出了我们的行军路线,在到大同之前必定还有其他几条防线。”
赵裕摇摇头:“你先别想这些,辽人的骑兵短时间追不上来,先处理伤势。”
在长青城外仓促爆发的那一战中,杨盛的肩膀中了一箭,这对于上惯了战场的老将来说并不算太严重的伤,但问题是现在所有人都在辽国的西京道里,根本没有时间来给杨盛休息养伤,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路中,杨盛都必须要冒着随时可能感染的风险继续作战。
要知道赵裕虽然已经是个合格的将领,而且这一次他和杨盛军职相同,但归根究底杨盛才是这支西凉铁骑的真正主将,他倒下,赵裕虽然不至于号令不动这支大军,不过指挥起来肯定会有滞涩,如果可以选,赵裕更希望挨那一箭的是自己。
“斥候已经散出去了,没有回报,就意味着暂时没发现大批敌军的踪迹,短时间内没有被合围的风险,”杨盛咬着牙说,“但这代表我们能停...事实上现在绝对不能停!长青是一个陷阱,但大同的情况不会是假的,要想办法绕过去,要想办法...”
“我知道,”赵裕轻轻点头,“我们不会止步在这里。”
他打了几个手势,全军提速的军令立刻传了下去,同时出发之前就已经烙印在脑海里的西京道地图再次浮现在眼前,辽人在长青构筑了防线,这就意味着一开始所预想的由长青过白登山,兵临大同城下的原计划已经完全破灭,现在摆在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放缓速度尝试作战,光明正大地杀过去,要么就是摆脱眼下正在对大魏骑军形成合围的辽军,选择另一条路线直插大同。
可哪里还有另一条路线?
这一路上几乎没有耽搁丝毫时间,就是为了抢在辽人反应过来之前杀出一条血路,可现在事实证明西京道的辽人并不都是草包,一步慢步步慢,再想通过雷霆一般的奔袭达成目的已经不太现实,而强攻又必然会消耗兵力,大同明明已经近在眼前,可这最后的一两百里却那么难以跨越。
紧皱着眉头的赵裕身子随着战马的奔跑而微微起伏,思来想去,他也没有找出第二条可以直插大同的路线来,那些关隘、路口都被他打上了必定会有辽军驻守的标记,难道...难道这次奔袭就要这样无疾而终?
他忍不住一声长叹,呵出的白雾在一片黑色甲胄的海洋中很显眼。
可就是这么一点稍纵即逝的白雾,却让他愣住了。
已经初冬了...西京道比起大魏的北方还要更冷...之前无意中听到的一些话此刻在脑海中无比醒目...走那条路风险会很大,但却绝对可以绕开辽人的包围圈...
他看向杨盛,声音略有些颤抖:“我想到了。”
因为失血而眼前有些模糊的杨盛艰难地抬起头。
“桑干河,”赵裕说,“这个天气,桑干河会不会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