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分明的地区其实并不是非常多。
在许多地方,往往只能分出一个旱季或雨季。
埃及就不一样,埃及全年都能给你不下雨且高温,以至于让衣服都成为没必要的装饰品。
开罗全年降水平均不过20mm,所谓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无非是多上那么一两毫米。
罗伯特作为一名诺曼人,来到埃及已经有十年了,仍旧是习惯不了这边的气候。
虽然他年轻的时候,时常抱怨英格兰有着下不完的雨,以至于身边人都显得阴郁。
他在如今老了后,又时常怀念故乡,总是期盼着开罗能下些雨,这样才不至于把自己晒到脱皮。
放在后世,四十来岁还属中年,但丢如今却是半截身子入土,想必自己在有生之年是回不去英格兰,只能葬身于此了。
如今的罗伯特,担任亚历山大公爵,已经有快九年了,自打狮心王理查德,在亚历山大接受了加冕后,没过多久,便撂下这边兄弟,带着随从衣锦还乡,回欧洲去了。
他罗伯特则以亚历山大公爵的身份,统领着埃及十字军。
起初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如今万事大吉,当初罗马设立的五大宗主教尽数收复,除去突尼斯以及伊比利亚外,环地中海地区,正统教会的全胜似乎指日可待。
就连十字军运动,都看似要彻底结束。
但好景不长,原先的盟友,也是圣地之首的耶路撒冷,居然跳反成异端了!
如此一来,身处埃及的十字军,在了解完耶路撒冷宗的神学后,一时间就措手不及,匆忙投入进防卫耶路撒冷进攻的工作中。
由于耶路撒冷王国近些年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因此大规模的战争并未出现。
小规模的边境摩擦则屡见不鲜。
这些边境摩擦中,埃及这边败多胜少,虽然对大局都无伤大雅,但也足以确定埃及才是孤立无援,军事弱势的一方。
为此,罗伯特多次写信,希望狮心王理查德,能够在欧洲策动新一轮的十字军,为他们埃及提供援军。
在罗伯特看来,狮心王应该是出了一些力的,至少英诺森三世刚加冕教皇,就宣布了新一轮十字军。
之后便是西欧的贵族们聚会集结,调动了一部分的兵员开始东征。
而此事的结果,罗伯特也已收到消息。
罗马灭亡了,第四次十字军,以一种他从未想过的方式,迎来了结束……
那他该怎么办呢?
不是……大家是不是已经把埃及给忘了?
听取那寥寥几位抛弃了君士坦丁堡,而志愿来到埃及的贵族们的汇报后。
罗伯特陷入了自我怀疑,而一旁的其他埃及贵族们,也议论纷纷。
埃及王国,虽然说是王国,但国王却不在埃及,以至于也建立了一套非常特别的体制进行统治。
埃及自法蒂玛王朝以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体系,管理税收、灌溉、军事与司法。
萨拉丁对此还有过加深,狮心王在征服埃及后,并没有贸然废除这套官僚机制,而是在借鉴了诺曼西西里王国以及耶路撒冷王国后,比较有开创性的设立了一套自己的东西。
当然,盖里斯看了之后,其实就觉得颇为囧囧有神,颇有既视感。
埃及虽大,但真正的精华地带,其实就只有一个尼罗河三角洲,加上埃及河谷,整体来说是一个拉成长线的状态。
其中尼罗河三角洲只有2.4万平方千米,加上可控区域的尼罗河沿岸,总面积堪堪接近2.8万平方千米,也就是与江苏省苏南地区相当。
同地广人稀的耶路撒冷王国不同,埃及精华地带这2.8万平方千米,堆了大约至少400万人。
如此狭小的地区、如此稠密的人口、单纯的册封土地贵族,就有些不切实际。
毕竟这一万多十字军看着多,要是真散开了,那么就会陷入埃及穆斯林的汪洋大海里。
保持军事体制,确保十字军自身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才是国家体制维系下去的根本。
但不管怎么说,又不能不论功行赏。
因此,狮心王,在保留了官僚体系的情况下,将自己麾下愿意留在埃及的十字军,分割出了8个“军团”。
是以“军团”为单位,划分了驻防区,但又不掌握财政权力。
其中上三团,直接听命于亚历山大公爵罗伯特总督,驻扎在开罗、亚历山大等核心地区,确保中央政权稳定。
下五团则驻扎在各地,负责地方统治和防务。
在团内部,则进行了又一轮分割。
其中法兰克骑士及其家属受封土地,同时必须服兵役。
向军团靠拢的科普特基督徒,是给予部分自治权,并纳入行政管理层。
至于依附于军团的穆斯林平民被划分为两类,一类作为附庸劳工,一类是通过服役加入地方部队。
其中各团的骑士群体,在团内组建出团议会,高阶贵族群体,虽然出自各团,但又在团中央组建出贵族议会,监管官僚体系的运转,并就各种预算征税支出进行讨论。
这么一套东西,就意外的符合十字军在埃及“小族临大国”的现状。
而同时,为了弥补人口上的不足,这八个军团,其实并不以血统作为进入门槛。
许多原先的马穆鲁克在进行过明面上的改信后,也被纳入了八团体系。
“要不然,我们先发制人,直接向耶路撒冷发动进攻如何?”
一名军团长,便在会议上如此发言道。
而罗伯特也不过是淡淡的回了对方一句:“打的赢吗?”
然后在场的各位,便都一齐唉声叹气。
当然,罗伯特能当亚历山大公爵,主导会议,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否决了军事冒进的建议后,转过头便提出一个有可行性的建议。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去联系一下叙利亚地区的阿尤布王朝,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今我们有着共同的敌人,联手一下其实也没什么。”
然后在场其他人,面上表情也都相继流露出尴尬。
当初他们英法十字军征服埃及,便是从阿尤布王朝手中抢肉,如今为了对付耶路撒冷,还要去同穆斯林联手。
这是不是过于渎圣了?会不会也被宣布为异端开除教籍?
面对大家心中的顾忌,罗伯特则淡淡说道:“我们心知肚明,耶路撒冷异端同威尼斯之间是同盟,但你们见宗座明面上谴责过威尼斯的行为吗?”
“四次十字军,直接攻下了君士坦丁堡,这又有什么影响呢?”
“宗座除去嘴巴上谴责了许多,但真敢去开除香槟伯爵他们的教籍吗?”
“难道宗座会因为他们攻击了同宗兄弟,就去舍弃罗马尼亚的教区吗?”
“难道宗座会因为我们同穆斯林结盟对付异端,就舍弃我们埃及的教区吗?”
“我们不要看那些人嘴上说什么,我们要看真正的利益到底在被谁把控。”
罗伯特的这一番话,说到了在场众人的心坎里。
比起威尼斯这么多年,持之以恒的援助耶路撒冷异端,他们不过是同穆斯林王朝结盟而已,这可都是为了天主的荣光,是为了最伟大的事业做出的小小牺牲。
如此,一番话后,大家也就达成了共识,决定派出使者联系阿尤布王朝,组建对抗耶路撒冷的同盟。
……
在埃及这边对于第四次十字军的结束,表示着自己遗憾的同时。
耶路撒冷王国,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强烈抗议第四次十字军的各种暴行,并加大力度的在国内报纸上刊登君堡使团成员们的见闻。
相当多经历了君堡围城的耶路撒冷王国侨民,也相继回到本土。
当然,在这些人回到本土后,耶路撒冷的官员们发现,其中相当多,其实真谈不上是耶路撒冷人,而只是普通的阿拉伯人。
不过即便没有户籍证据,但这些普通的阿拉伯人,在经历了这么一番刺激的冒险后,也都纷纷表示自己早就是耶路撒冷人了,强烈的希望取得耶路撒冷的国民身份。
毕竟,这年代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平民,是真没人权。
如果说贵族死在了国外,当地领主还要考虑形象进行赔款,那么平民死在国外能有人过问就相当不错了。
真遇到危机的时候,还得是各自侨民拉帮结派,组成社团才行。
至于如耶路撒冷王国这样,还专门雇佣军队,组织侨民自卫,并且从外国军队手中保护自己国民的,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则就闻所未闻了。
相应的,在经历过这么一遭后,许多原本还经常嚷嚷让法兰克人滚蛋的传统穆斯林说话的声音也小了。
毕竟,这目前统治王国的法兰克人,还把大家当个人,有事都照顾着。
可这第四次十字军,直接把同宗兄弟的帝国给屠城了,实在是狠起来连自己人都打,还打的那么用力。
万一耶路撒冷王国这边没顶住压力,那他们这些传统穆斯林,怕不是下场更差。
当初盖里斯,同巴利安的一些讨论,在这十年的努力后,加上第四次十字军的亲自下场示范,可以说终于结出了一定的果实。
当时盖里斯就耶路撒冷王国的政治情况进行过论述:
耶路撒冷王国是一个法兰克人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君主是法兰克人的君主,而非耶路撒冷王国全体国民的君主。事实上,在旧耶路撒冷王国,甚至没有国民这个概念。
简单说,法兰克人只知自己是在向君主效忠,而撒拉逊人更是大批量的不认为耶路撒冷王国是自己的祖国。
这两个群体,他们都缺乏一个对国家概念的认知,既然他们不认为耶路撒冷王国是一个国家实体,也不觉得自己与国家的存在息息相关。
那么对耶路撒冷王国进行深层次改革,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我们改革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国家实体,这个国家实体不仅需要切实存在,还需要去深入人心。
换句话说就是,比起进行国家改革,首先盖里斯要建立一个国家概念。
耶路撒冷王国,虽然名义上是国家,但这并不是一个全民性质的玩意。
具体点来说,是法兰克人的王国,再具体点来说,其实是安茹家族的王国,是他盖里斯与伊莎贝拉的个人私有物。
而这个伦理道德,概念认知在这个年代又是非常普遍的。
盖里斯处置自己的私有物,当然是可以随意折腾,但这和王国里的那些民众又有什么关系呢?
盖里斯自然可以随便下达几条命令,宣布民主了、共和了、君主立宪了……但这种命令的下达有何意义呢?
民众们连国家都无概念,那么这个国家是否“民主”,与他们关系真的大么?
一个国家究竟应当是在名义上属于国民呢?
还应当是在名义上归某位君主的私有物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其实已经给出过答案了。
为此,盖里斯才长期以来,尽量降低自己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依托于文化层面上的各种手段,对耶路撒冷王国进行潜移默化的调整。
其中的手段,不仅包括宗教层面上的宣传,还依赖于报纸对于国家实体概念的鼓吹。
以及各个族群,在耶路撒冷王国国内享受到的待遇,同国外平民们产生鲜明对比。
以至于,已经开始有人声称,耶路撒冷王国是特殊的、第一无二的,因为这个国家里,所有人都是“贵族”。
关于贵族概念的诞生,其实也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
原始部落时期,自然是没有什么贵族可言。
等到了古典邦国时期,开始有了政治权利的分野,但依旧不明确。
而在中世纪中前期,也就是“贵族”概念诞生的时候。
“贵族”确切来说指的是拥有自己的土地,不依附于他人。
至于土地的多寡,则反而不重要。
简单说,活的像个人,不必给人当狗的,便是自由的,也便是“贵族”。
当然,在中世纪这个时代,人身依附才是常态。
在许多地方,往往只能分出一个旱季或雨季。
埃及就不一样,埃及全年都能给你不下雨且高温,以至于让衣服都成为没必要的装饰品。
开罗全年降水平均不过20mm,所谓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无非是多上那么一两毫米。
罗伯特作为一名诺曼人,来到埃及已经有十年了,仍旧是习惯不了这边的气候。
虽然他年轻的时候,时常抱怨英格兰有着下不完的雨,以至于身边人都显得阴郁。
他在如今老了后,又时常怀念故乡,总是期盼着开罗能下些雨,这样才不至于把自己晒到脱皮。
放在后世,四十来岁还属中年,但丢如今却是半截身子入土,想必自己在有生之年是回不去英格兰,只能葬身于此了。
如今的罗伯特,担任亚历山大公爵,已经有快九年了,自打狮心王理查德,在亚历山大接受了加冕后,没过多久,便撂下这边兄弟,带着随从衣锦还乡,回欧洲去了。
他罗伯特则以亚历山大公爵的身份,统领着埃及十字军。
起初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如今万事大吉,当初罗马设立的五大宗主教尽数收复,除去突尼斯以及伊比利亚外,环地中海地区,正统教会的全胜似乎指日可待。
就连十字军运动,都看似要彻底结束。
但好景不长,原先的盟友,也是圣地之首的耶路撒冷,居然跳反成异端了!
如此一来,身处埃及的十字军,在了解完耶路撒冷宗的神学后,一时间就措手不及,匆忙投入进防卫耶路撒冷进攻的工作中。
由于耶路撒冷王国近些年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因此大规模的战争并未出现。
小规模的边境摩擦则屡见不鲜。
这些边境摩擦中,埃及这边败多胜少,虽然对大局都无伤大雅,但也足以确定埃及才是孤立无援,军事弱势的一方。
为此,罗伯特多次写信,希望狮心王理查德,能够在欧洲策动新一轮的十字军,为他们埃及提供援军。
在罗伯特看来,狮心王应该是出了一些力的,至少英诺森三世刚加冕教皇,就宣布了新一轮十字军。
之后便是西欧的贵族们聚会集结,调动了一部分的兵员开始东征。
而此事的结果,罗伯特也已收到消息。
罗马灭亡了,第四次十字军,以一种他从未想过的方式,迎来了结束……
那他该怎么办呢?
不是……大家是不是已经把埃及给忘了?
听取那寥寥几位抛弃了君士坦丁堡,而志愿来到埃及的贵族们的汇报后。
罗伯特陷入了自我怀疑,而一旁的其他埃及贵族们,也议论纷纷。
埃及王国,虽然说是王国,但国王却不在埃及,以至于也建立了一套非常特别的体制进行统治。
埃及自法蒂玛王朝以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体系,管理税收、灌溉、军事与司法。
萨拉丁对此还有过加深,狮心王在征服埃及后,并没有贸然废除这套官僚机制,而是在借鉴了诺曼西西里王国以及耶路撒冷王国后,比较有开创性的设立了一套自己的东西。
当然,盖里斯看了之后,其实就觉得颇为囧囧有神,颇有既视感。
埃及虽大,但真正的精华地带,其实就只有一个尼罗河三角洲,加上埃及河谷,整体来说是一个拉成长线的状态。
其中尼罗河三角洲只有2.4万平方千米,加上可控区域的尼罗河沿岸,总面积堪堪接近2.8万平方千米,也就是与江苏省苏南地区相当。
同地广人稀的耶路撒冷王国不同,埃及精华地带这2.8万平方千米,堆了大约至少400万人。
如此狭小的地区、如此稠密的人口、单纯的册封土地贵族,就有些不切实际。
毕竟这一万多十字军看着多,要是真散开了,那么就会陷入埃及穆斯林的汪洋大海里。
保持军事体制,确保十字军自身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才是国家体制维系下去的根本。
但不管怎么说,又不能不论功行赏。
因此,狮心王,在保留了官僚体系的情况下,将自己麾下愿意留在埃及的十字军,分割出了8个“军团”。
是以“军团”为单位,划分了驻防区,但又不掌握财政权力。
其中上三团,直接听命于亚历山大公爵罗伯特总督,驻扎在开罗、亚历山大等核心地区,确保中央政权稳定。
下五团则驻扎在各地,负责地方统治和防务。
在团内部,则进行了又一轮分割。
其中法兰克骑士及其家属受封土地,同时必须服兵役。
向军团靠拢的科普特基督徒,是给予部分自治权,并纳入行政管理层。
至于依附于军团的穆斯林平民被划分为两类,一类作为附庸劳工,一类是通过服役加入地方部队。
其中各团的骑士群体,在团内组建出团议会,高阶贵族群体,虽然出自各团,但又在团中央组建出贵族议会,监管官僚体系的运转,并就各种预算征税支出进行讨论。
这么一套东西,就意外的符合十字军在埃及“小族临大国”的现状。
而同时,为了弥补人口上的不足,这八个军团,其实并不以血统作为进入门槛。
许多原先的马穆鲁克在进行过明面上的改信后,也被纳入了八团体系。
“要不然,我们先发制人,直接向耶路撒冷发动进攻如何?”
一名军团长,便在会议上如此发言道。
而罗伯特也不过是淡淡的回了对方一句:“打的赢吗?”
然后在场的各位,便都一齐唉声叹气。
当然,罗伯特能当亚历山大公爵,主导会议,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否决了军事冒进的建议后,转过头便提出一个有可行性的建议。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去联系一下叙利亚地区的阿尤布王朝,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今我们有着共同的敌人,联手一下其实也没什么。”
然后在场其他人,面上表情也都相继流露出尴尬。
当初他们英法十字军征服埃及,便是从阿尤布王朝手中抢肉,如今为了对付耶路撒冷,还要去同穆斯林联手。
这是不是过于渎圣了?会不会也被宣布为异端开除教籍?
面对大家心中的顾忌,罗伯特则淡淡说道:“我们心知肚明,耶路撒冷异端同威尼斯之间是同盟,但你们见宗座明面上谴责过威尼斯的行为吗?”
“四次十字军,直接攻下了君士坦丁堡,这又有什么影响呢?”
“宗座除去嘴巴上谴责了许多,但真敢去开除香槟伯爵他们的教籍吗?”
“难道宗座会因为他们攻击了同宗兄弟,就去舍弃罗马尼亚的教区吗?”
“难道宗座会因为我们同穆斯林结盟对付异端,就舍弃我们埃及的教区吗?”
“我们不要看那些人嘴上说什么,我们要看真正的利益到底在被谁把控。”
罗伯特的这一番话,说到了在场众人的心坎里。
比起威尼斯这么多年,持之以恒的援助耶路撒冷异端,他们不过是同穆斯林王朝结盟而已,这可都是为了天主的荣光,是为了最伟大的事业做出的小小牺牲。
如此,一番话后,大家也就达成了共识,决定派出使者联系阿尤布王朝,组建对抗耶路撒冷的同盟。
……
在埃及这边对于第四次十字军的结束,表示着自己遗憾的同时。
耶路撒冷王国,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强烈抗议第四次十字军的各种暴行,并加大力度的在国内报纸上刊登君堡使团成员们的见闻。
相当多经历了君堡围城的耶路撒冷王国侨民,也相继回到本土。
当然,在这些人回到本土后,耶路撒冷的官员们发现,其中相当多,其实真谈不上是耶路撒冷人,而只是普通的阿拉伯人。
不过即便没有户籍证据,但这些普通的阿拉伯人,在经历了这么一番刺激的冒险后,也都纷纷表示自己早就是耶路撒冷人了,强烈的希望取得耶路撒冷的国民身份。
毕竟,这年代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平民,是真没人权。
如果说贵族死在了国外,当地领主还要考虑形象进行赔款,那么平民死在国外能有人过问就相当不错了。
真遇到危机的时候,还得是各自侨民拉帮结派,组成社团才行。
至于如耶路撒冷王国这样,还专门雇佣军队,组织侨民自卫,并且从外国军队手中保护自己国民的,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则就闻所未闻了。
相应的,在经历过这么一遭后,许多原本还经常嚷嚷让法兰克人滚蛋的传统穆斯林说话的声音也小了。
毕竟,这目前统治王国的法兰克人,还把大家当个人,有事都照顾着。
可这第四次十字军,直接把同宗兄弟的帝国给屠城了,实在是狠起来连自己人都打,还打的那么用力。
万一耶路撒冷王国这边没顶住压力,那他们这些传统穆斯林,怕不是下场更差。
当初盖里斯,同巴利安的一些讨论,在这十年的努力后,加上第四次十字军的亲自下场示范,可以说终于结出了一定的果实。
当时盖里斯就耶路撒冷王国的政治情况进行过论述:
耶路撒冷王国是一个法兰克人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君主是法兰克人的君主,而非耶路撒冷王国全体国民的君主。事实上,在旧耶路撒冷王国,甚至没有国民这个概念。
简单说,法兰克人只知自己是在向君主效忠,而撒拉逊人更是大批量的不认为耶路撒冷王国是自己的祖国。
这两个群体,他们都缺乏一个对国家概念的认知,既然他们不认为耶路撒冷王国是一个国家实体,也不觉得自己与国家的存在息息相关。
那么对耶路撒冷王国进行深层次改革,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我们改革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国家实体,这个国家实体不仅需要切实存在,还需要去深入人心。
换句话说就是,比起进行国家改革,首先盖里斯要建立一个国家概念。
耶路撒冷王国,虽然名义上是国家,但这并不是一个全民性质的玩意。
具体点来说,是法兰克人的王国,再具体点来说,其实是安茹家族的王国,是他盖里斯与伊莎贝拉的个人私有物。
而这个伦理道德,概念认知在这个年代又是非常普遍的。
盖里斯处置自己的私有物,当然是可以随意折腾,但这和王国里的那些民众又有什么关系呢?
盖里斯自然可以随便下达几条命令,宣布民主了、共和了、君主立宪了……但这种命令的下达有何意义呢?
民众们连国家都无概念,那么这个国家是否“民主”,与他们关系真的大么?
一个国家究竟应当是在名义上属于国民呢?
还应当是在名义上归某位君主的私有物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其实已经给出过答案了。
为此,盖里斯才长期以来,尽量降低自己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依托于文化层面上的各种手段,对耶路撒冷王国进行潜移默化的调整。
其中的手段,不仅包括宗教层面上的宣传,还依赖于报纸对于国家实体概念的鼓吹。
以及各个族群,在耶路撒冷王国国内享受到的待遇,同国外平民们产生鲜明对比。
以至于,已经开始有人声称,耶路撒冷王国是特殊的、第一无二的,因为这个国家里,所有人都是“贵族”。
关于贵族概念的诞生,其实也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
原始部落时期,自然是没有什么贵族可言。
等到了古典邦国时期,开始有了政治权利的分野,但依旧不明确。
而在中世纪中前期,也就是“贵族”概念诞生的时候。
“贵族”确切来说指的是拥有自己的土地,不依附于他人。
至于土地的多寡,则反而不重要。
简单说,活的像个人,不必给人当狗的,便是自由的,也便是“贵族”。
当然,在中世纪这个时代,人身依附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