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住!就算死也不准后退半步,否则就给老子去死!”
程知节提着剑亲临前线,双眼通红如血。
朔州危急,战事紧急,他的意识都模糊了。
几名士兵狼狈地从战线上退下来,哭丧着脸在那儿干嚎:
“将军,实在不行了,我们的人都快被打光了……”
“打光也不能退!变成鬼也给我死守大唐的江山!”
程知节气急,一脚踢翻那个士兵,抢过他的矛,将自己手里的礼仪短剑丢弃。
“没有人?老子难道不是人?跟我上!”
主将亲自上阵,残余的唐军将士顿时士气大振。
“愿誓死追随将军!”
哀兵必胜,唐军气势如虹,竟然还真顶住了敌人的冲击。
深山之中,鸣金之声阵阵。
已经冲到了朔州城大门的明军就像按了暂停键,立刻回收部队,从进攻的箭形阵排成防御的圆形阵,退回了茫茫深山之中。
“赢了!”
唐军一阵欢呼。
虽然是一场惨胜,虽然大家都被揍得遍体鳞伤,鼻青脸肿。
但你就说有没有赢,有没有把大明侵略者驱逐出去吧。
欢呼的将士之中,程知节望着明军退却的方向,表情一点也没有放松,反而越绷越紧。
以明军进退有据的架势,他们绝对不是被唐军击败的。是留了余力的,而不像唐军绷到了极限。
只要鼓鼓劲,刚才那一波,明军是真的可以推平朔州城的。
但他们就不,他们就要打打跑跑,不占领城池,就放唐军风筝。
而明军这样的操作不是第一次了,最近一直在上演。
大致流程就是,山里突然钻出一支明军部队,拔掉唐军的斥候,然后一波推到城下,用重型机械开始哐哐砸门。
朔州城不像中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资源用来加固城防。
就算程知节想亡羊补牢,可时不时的几块巨石砸下来,啥加固工程都白费。
为了城门不被破,唐军不得不每次都出城应战。
在一番野战后,次次都以明军主动撤退告终。
但是唐军次次都是惨胜,伤亡损失要比对方大得多——
尽管明军也几乎次次都丢弃一大堆重型装备,但是明军有钱,烧得起。但唐军可是实打实的死一个少一个。
而且,明军的攻势就像温水煮青蛙,越来越猛烈。
唐军发现,要把他们驱逐出去,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迎战所造成的伤亡正在稳步上升。
对面在打什么主意,稍有经验的将领都能一眼看穿。
“不以占领城池为目的,而以削弱我们的兵力和补给为目的么……”
程知节直龇牙,但是毫无办法。
因为朔州就立在这里,好比一个靶子。
明军想什么时候进攻就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休整就什么时候休整。
但是作为防守方,唐军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万一两边的日程安排错开了,朔州真被人家一波捅穿,那乐子就大了。
唐军不能失去朔州,就像大唐不能失去长安。
现在几万唐军主力被压缩在山西狭小的地界内,再退就要被包饺子了。
更何况,朔州还是唐军的重要粮仓。
也得感谢财大气粗的大明。
在朔州失守之前,在这儿囤了不少粮食,因为当时粮道被断,无法支援当时在并州火并的明军,所以都积压在了这儿。
要是朔州的仓库丢失,不但程知节的部队,连晋阳那边都得跟着饿肚子了。
因为他们已经有几天没有从关中大后方拿到任何补给了。
之前来自大后方的补给虽然不大够,但好歹还能时不时地投喂一点。
但是就在几天前,后勤线路突然就断绝了,整个唐军就指着朔州的这点存粮过活。
这让程知节肩上的担子陡然重了起来。
“大后方到底在干什么呢?!”
…………
“李明亲征,汾河断流。我军补给断绝,蒲州沦为孤城,皇帝携皇储北逃……
“这都什么和什么?!”
晋阳府中,李世民读着李世绩从蒲州寄来的急信,读到一半就不想看下去了,气哄哄地把纸揉成一团,丢到一边。
他已经脑梗过一次了,不想再得脑溢血。
在他的座下,阿史那社尔和郭孝恪交头接耳:
“汾河就是我们窗户外的那条河吧?断流了吗?今天出门还好好的啊?”
“……”郭孝恪脑门上点点点:
“这是比喻的说法。我军的汾河补给线路被明军舰队切断了。”
阿史那社尔恍然大悟:
“难怪这段时间我军只能吃朔州的小米……唉真可恶,明军怎么这么坏啊!”
“这就坏了?呵,李明的阴谋还远远不止于此!”
李世民斜了手下人一眼,又丢出了另一份战报。
“程咬金的消息,朔州告急,请求增援。”
“怎么又要增援?”李大亮忍不住嘀咕一句。
“每隔三日就要求增援,动辄就要兵要武器。”
“他在朔州都在干什么,把晋阳当成什么地方了?这里并没有无限的兵源给他啊。”其他将领也在窃窃私语。
李世民把手掌压了压,示意众将安静:
“这倒不怪卢国公,关键是他的敌人,李明在朔州策划着什么。”
阿史那社尔若有所思:
“难道明军以朔州为切入口,不断地消耗我军的力量?”
李世民点头道:
“没错。对面是料定了我军的汾河补给线被断、只能依赖朔州的粮仓、必须死守朔州的战略困境,在那儿放我们的血。”
“从作战风格来看,朔州方向的明军主将应当是苏定方、薛仁贵吧?
“那二人擅长小规模山地战,在朔州山地不断袭扰消磨我军,正是他俩的强项,也是那些从赤巾贼转化而来的明军的强项。”
诸将听得神色黯然,恨恨地骂道:
“明军卑鄙,尽耍些阴谋诡计!”
“嗐,什么阴谋啊。”李世民不禁摇头苦笑:
“这是阳谋。”
汾河水路被断,明军瞄准的就是唐军不能再失去朔州仓库的这一窘境,不断地用小股部队骚扰此地。
小规模山地战可是明军的舒适区,而且部队规模小,通过翻越太行山的陆路,补给也完全跟得上。
唐军自然知道如此,但还是不得不把珍贵的主力部队投入到这一血肉磨坊之中。
阳谋无解!
“大汗,北有李靖,南有李明,我们……该如何抵抗啊?”
阿史那社尔有些麻爪了。
其他诸将也是一筹莫展。
这次轮到唐军被断粮了。
至于明军嘛,一路在河北疗休养,一路在汾河大吃特吃,根本不必担心给养问题。
而唐军如果继续耗在山西,坐吃山空,那肯定是大劣无疑,吃枣药丸。
但唐军要若是撤出易守难攻的山西,失去了华夏北部最大的屏障,那对大唐江山来说更不啻于灭顶之灾,马上就药丸。
撤也不是不撤也不是,这仗打得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一个个来,北边的李靖还可以让程咬金再顶一顶,我们先着手解决最火烧眉毛的危机——
“那就是,李明的大部队已经攻略了中原,从南边杀过来了。”
李世民嘴角勾起一个没有笑意的弧度。
这一言,让座下诸将脸色大变。
对啊,李明都亲自出马了,那做的肯定不仅仅是断个补给线那么简单。
那是明军的大部队!
他们从南边杀上来了,要和李靖一起,给大唐最后的希望来个两面包夹芝士!
补给的问题是解决了,因为被这么一波捅过来,唐军未必能撑到把补给耗干的那一天。
“呵……李世绩那厮,多半是没听朕的话,没有用铁索封死汾河,让明军的战舰畅通无阻……
“唉罢了罢了。”
李世民无奈地拍了拍脑袋:
“郭孝恪。”
“末将在。”老郭战战兢兢。
“你去收集城中铁器,打造成铁索八十一道,在城南的汾河上依次布设,阻拦明军的战舰。
“这个任务,你应该不会和朕讨价还价吧?”
郭孝恪虎躯一震,立答:
“必不辱命!”
现在没人敢私议太上皇陛下脑洞大开,居然要封锁河运要道了。
因为他们的对手,李明,脑洞更大。
“没那么夸张,在河水两岸钉几个钉子而已。”
李世民平静地安抚两句,又道:
“李大亮,你领一支精兵南下,去接应皇帝一行,护送他们渡过黄河向西。
“他们和无头苍蝇似的,朕担心他们把朕的后妃惊着了。”
“是!”李大亮郑重叩首。
接着又安排了其他的任务,便宣布散会了。
唐军诸将心事重重地离开了
李世民一个人坐在龙椅上,深沉地呼吸着。
他的心绪渐渐恢复了平稳,嘴角勾起一个弯弯的弧度。
“李明那厮,战略战术安排得相当妥当啊,好一个南北对进。
“南边用战舰掐断补给线,北边再骚扰后勤仓库,配合得好哇!”
他的语气掺杂着愤怒、无奈和欣慰,复杂极了。
“那厮的战略一直很可以的。先把我军主力骗到行路不便的山西,用李靖的部队拖住,然后自己横扫中原,两路夹击,一举赢得天下……
“吾还是错怪李世绩了,吾的战略眼光也还是狭隘了,只看到了山西一地,而没有放眼全国。
“李明那厮,才是真的眼光够高深长远啊!
“从请封辽东开始,他就一直在策划今日之事么?”
李世民自言自语着,脸上的微笑变得苦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虽然他实在不想承认。
…………
“哪有什么高明的战略可言?
“我军能在战场上取得如此进展,靠的是战略吗?”
李明蹲在炖汤的砂锅边,朝着薛万彻和契苾何力摇着手指。
薛万彻不服气了:
“依据陛下您的指示,我们把唐军骗得团团转,又断他们的补给,又把他们包围了。
“这怎么就不能说明您是战略天才了?”
契苾何力在一旁帮腔:
“调虎离山,釜底抽薪,两面夹击。”
李明反问:
“要完成上述的战略部署,靠的是奇思妙想吗?
“还是我们比唐军多得多的士兵和战舰?”
这一问,卧龙凤雏就开始挠脑袋了。
还得是薛万彻反应快:
“经您这么一说,好像如果我有这么多士兵,我觉得我也能将天策上将打个落花流水。”
契苾何力默默捂脸。
还得是你老哥脸皮够厚啊。
“是吧。所以你看,我就算带着你俩,也照样能一路北伐畅通无阻,势如破竹,将最精锐的唐军打得溃不成军。
“李卫公在北边也未必能打得这么顺利吧?”
薛万彻和契苾何力觉得李明陛下在内涵他俩很菜,但他俩没有证据。
“嗯,不错,野鸭子炖好了。”
李明说着站了起来,用筷子拨拉着砂锅里鸭子。
“行了,别东想西想的。吃了这么多天的鱼,咱也终于能吃到山珍野味了。”
他用筷子插住鸭子,撕扯下一条腿来。
是的,在连续吃了好几天的鱼以后,李明不必再继续吃鱼了。
因为他和他带来的明军,已经登陆上岸了。
他和两位心腹爱将站在一座小山峰上。
山脚下,几位明军战士正在打扫战场,收容俘虏的唐军士兵,收缴战利品,埋葬死者。
“快点吃吧,吃完我们得跟上了。”李明啃着鸭腿,一边招呼两位手下。
这时,一位精干的士兵报告道:
“陛下,战场已经打扫完成,战果和战损也已清点完毕。
“此役我军歼敌三千,其中杀敌千余人,俘虏二千。我军伤六百,亡一百五,大获全胜。”
在战后的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清点工作,计数精准到个位数。
若让李世民看到,又得感叹一番。
只是在明军阵营中,这属于基操勿溜。
“嗯,辛苦了。”
李明挥退了战士,擦擦嘴边的油。
在背景的更远处,明军的大部队排成整齐的队列,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正在向北方行军。
伴随着这些步兵的,是一艘艘像小山包一般高大的舰船。
训练有素的庞大军队,先进齐全的装备,海量的物资补给。
以及在这一切背后支撑着的,雄厚的国力。
这是靠区区“战略”就能积累的优势吗?
这是势!
(本章完)
程知节提着剑亲临前线,双眼通红如血。
朔州危急,战事紧急,他的意识都模糊了。
几名士兵狼狈地从战线上退下来,哭丧着脸在那儿干嚎:
“将军,实在不行了,我们的人都快被打光了……”
“打光也不能退!变成鬼也给我死守大唐的江山!”
程知节气急,一脚踢翻那个士兵,抢过他的矛,将自己手里的礼仪短剑丢弃。
“没有人?老子难道不是人?跟我上!”
主将亲自上阵,残余的唐军将士顿时士气大振。
“愿誓死追随将军!”
哀兵必胜,唐军气势如虹,竟然还真顶住了敌人的冲击。
深山之中,鸣金之声阵阵。
已经冲到了朔州城大门的明军就像按了暂停键,立刻回收部队,从进攻的箭形阵排成防御的圆形阵,退回了茫茫深山之中。
“赢了!”
唐军一阵欢呼。
虽然是一场惨胜,虽然大家都被揍得遍体鳞伤,鼻青脸肿。
但你就说有没有赢,有没有把大明侵略者驱逐出去吧。
欢呼的将士之中,程知节望着明军退却的方向,表情一点也没有放松,反而越绷越紧。
以明军进退有据的架势,他们绝对不是被唐军击败的。是留了余力的,而不像唐军绷到了极限。
只要鼓鼓劲,刚才那一波,明军是真的可以推平朔州城的。
但他们就不,他们就要打打跑跑,不占领城池,就放唐军风筝。
而明军这样的操作不是第一次了,最近一直在上演。
大致流程就是,山里突然钻出一支明军部队,拔掉唐军的斥候,然后一波推到城下,用重型机械开始哐哐砸门。
朔州城不像中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资源用来加固城防。
就算程知节想亡羊补牢,可时不时的几块巨石砸下来,啥加固工程都白费。
为了城门不被破,唐军不得不每次都出城应战。
在一番野战后,次次都以明军主动撤退告终。
但是唐军次次都是惨胜,伤亡损失要比对方大得多——
尽管明军也几乎次次都丢弃一大堆重型装备,但是明军有钱,烧得起。但唐军可是实打实的死一个少一个。
而且,明军的攻势就像温水煮青蛙,越来越猛烈。
唐军发现,要把他们驱逐出去,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迎战所造成的伤亡正在稳步上升。
对面在打什么主意,稍有经验的将领都能一眼看穿。
“不以占领城池为目的,而以削弱我们的兵力和补给为目的么……”
程知节直龇牙,但是毫无办法。
因为朔州就立在这里,好比一个靶子。
明军想什么时候进攻就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休整就什么时候休整。
但是作为防守方,唐军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万一两边的日程安排错开了,朔州真被人家一波捅穿,那乐子就大了。
唐军不能失去朔州,就像大唐不能失去长安。
现在几万唐军主力被压缩在山西狭小的地界内,再退就要被包饺子了。
更何况,朔州还是唐军的重要粮仓。
也得感谢财大气粗的大明。
在朔州失守之前,在这儿囤了不少粮食,因为当时粮道被断,无法支援当时在并州火并的明军,所以都积压在了这儿。
要是朔州的仓库丢失,不但程知节的部队,连晋阳那边都得跟着饿肚子了。
因为他们已经有几天没有从关中大后方拿到任何补给了。
之前来自大后方的补给虽然不大够,但好歹还能时不时地投喂一点。
但是就在几天前,后勤线路突然就断绝了,整个唐军就指着朔州的这点存粮过活。
这让程知节肩上的担子陡然重了起来。
“大后方到底在干什么呢?!”
…………
“李明亲征,汾河断流。我军补给断绝,蒲州沦为孤城,皇帝携皇储北逃……
“这都什么和什么?!”
晋阳府中,李世民读着李世绩从蒲州寄来的急信,读到一半就不想看下去了,气哄哄地把纸揉成一团,丢到一边。
他已经脑梗过一次了,不想再得脑溢血。
在他的座下,阿史那社尔和郭孝恪交头接耳:
“汾河就是我们窗户外的那条河吧?断流了吗?今天出门还好好的啊?”
“……”郭孝恪脑门上点点点:
“这是比喻的说法。我军的汾河补给线路被明军舰队切断了。”
阿史那社尔恍然大悟:
“难怪这段时间我军只能吃朔州的小米……唉真可恶,明军怎么这么坏啊!”
“这就坏了?呵,李明的阴谋还远远不止于此!”
李世民斜了手下人一眼,又丢出了另一份战报。
“程咬金的消息,朔州告急,请求增援。”
“怎么又要增援?”李大亮忍不住嘀咕一句。
“每隔三日就要求增援,动辄就要兵要武器。”
“他在朔州都在干什么,把晋阳当成什么地方了?这里并没有无限的兵源给他啊。”其他将领也在窃窃私语。
李世民把手掌压了压,示意众将安静:
“这倒不怪卢国公,关键是他的敌人,李明在朔州策划着什么。”
阿史那社尔若有所思:
“难道明军以朔州为切入口,不断地消耗我军的力量?”
李世民点头道:
“没错。对面是料定了我军的汾河补给线被断、只能依赖朔州的粮仓、必须死守朔州的战略困境,在那儿放我们的血。”
“从作战风格来看,朔州方向的明军主将应当是苏定方、薛仁贵吧?
“那二人擅长小规模山地战,在朔州山地不断袭扰消磨我军,正是他俩的强项,也是那些从赤巾贼转化而来的明军的强项。”
诸将听得神色黯然,恨恨地骂道:
“明军卑鄙,尽耍些阴谋诡计!”
“嗐,什么阴谋啊。”李世民不禁摇头苦笑:
“这是阳谋。”
汾河水路被断,明军瞄准的就是唐军不能再失去朔州仓库的这一窘境,不断地用小股部队骚扰此地。
小规模山地战可是明军的舒适区,而且部队规模小,通过翻越太行山的陆路,补给也完全跟得上。
唐军自然知道如此,但还是不得不把珍贵的主力部队投入到这一血肉磨坊之中。
阳谋无解!
“大汗,北有李靖,南有李明,我们……该如何抵抗啊?”
阿史那社尔有些麻爪了。
其他诸将也是一筹莫展。
这次轮到唐军被断粮了。
至于明军嘛,一路在河北疗休养,一路在汾河大吃特吃,根本不必担心给养问题。
而唐军如果继续耗在山西,坐吃山空,那肯定是大劣无疑,吃枣药丸。
但唐军要若是撤出易守难攻的山西,失去了华夏北部最大的屏障,那对大唐江山来说更不啻于灭顶之灾,马上就药丸。
撤也不是不撤也不是,这仗打得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一个个来,北边的李靖还可以让程咬金再顶一顶,我们先着手解决最火烧眉毛的危机——
“那就是,李明的大部队已经攻略了中原,从南边杀过来了。”
李世民嘴角勾起一个没有笑意的弧度。
这一言,让座下诸将脸色大变。
对啊,李明都亲自出马了,那做的肯定不仅仅是断个补给线那么简单。
那是明军的大部队!
他们从南边杀上来了,要和李靖一起,给大唐最后的希望来个两面包夹芝士!
补给的问题是解决了,因为被这么一波捅过来,唐军未必能撑到把补给耗干的那一天。
“呵……李世绩那厮,多半是没听朕的话,没有用铁索封死汾河,让明军的战舰畅通无阻……
“唉罢了罢了。”
李世民无奈地拍了拍脑袋:
“郭孝恪。”
“末将在。”老郭战战兢兢。
“你去收集城中铁器,打造成铁索八十一道,在城南的汾河上依次布设,阻拦明军的战舰。
“这个任务,你应该不会和朕讨价还价吧?”
郭孝恪虎躯一震,立答:
“必不辱命!”
现在没人敢私议太上皇陛下脑洞大开,居然要封锁河运要道了。
因为他们的对手,李明,脑洞更大。
“没那么夸张,在河水两岸钉几个钉子而已。”
李世民平静地安抚两句,又道:
“李大亮,你领一支精兵南下,去接应皇帝一行,护送他们渡过黄河向西。
“他们和无头苍蝇似的,朕担心他们把朕的后妃惊着了。”
“是!”李大亮郑重叩首。
接着又安排了其他的任务,便宣布散会了。
唐军诸将心事重重地离开了
李世民一个人坐在龙椅上,深沉地呼吸着。
他的心绪渐渐恢复了平稳,嘴角勾起一个弯弯的弧度。
“李明那厮,战略战术安排得相当妥当啊,好一个南北对进。
“南边用战舰掐断补给线,北边再骚扰后勤仓库,配合得好哇!”
他的语气掺杂着愤怒、无奈和欣慰,复杂极了。
“那厮的战略一直很可以的。先把我军主力骗到行路不便的山西,用李靖的部队拖住,然后自己横扫中原,两路夹击,一举赢得天下……
“吾还是错怪李世绩了,吾的战略眼光也还是狭隘了,只看到了山西一地,而没有放眼全国。
“李明那厮,才是真的眼光够高深长远啊!
“从请封辽东开始,他就一直在策划今日之事么?”
李世民自言自语着,脸上的微笑变得苦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虽然他实在不想承认。
…………
“哪有什么高明的战略可言?
“我军能在战场上取得如此进展,靠的是战略吗?”
李明蹲在炖汤的砂锅边,朝着薛万彻和契苾何力摇着手指。
薛万彻不服气了:
“依据陛下您的指示,我们把唐军骗得团团转,又断他们的补给,又把他们包围了。
“这怎么就不能说明您是战略天才了?”
契苾何力在一旁帮腔:
“调虎离山,釜底抽薪,两面夹击。”
李明反问:
“要完成上述的战略部署,靠的是奇思妙想吗?
“还是我们比唐军多得多的士兵和战舰?”
这一问,卧龙凤雏就开始挠脑袋了。
还得是薛万彻反应快:
“经您这么一说,好像如果我有这么多士兵,我觉得我也能将天策上将打个落花流水。”
契苾何力默默捂脸。
还得是你老哥脸皮够厚啊。
“是吧。所以你看,我就算带着你俩,也照样能一路北伐畅通无阻,势如破竹,将最精锐的唐军打得溃不成军。
“李卫公在北边也未必能打得这么顺利吧?”
薛万彻和契苾何力觉得李明陛下在内涵他俩很菜,但他俩没有证据。
“嗯,不错,野鸭子炖好了。”
李明说着站了起来,用筷子拨拉着砂锅里鸭子。
“行了,别东想西想的。吃了这么多天的鱼,咱也终于能吃到山珍野味了。”
他用筷子插住鸭子,撕扯下一条腿来。
是的,在连续吃了好几天的鱼以后,李明不必再继续吃鱼了。
因为他和他带来的明军,已经登陆上岸了。
他和两位心腹爱将站在一座小山峰上。
山脚下,几位明军战士正在打扫战场,收容俘虏的唐军士兵,收缴战利品,埋葬死者。
“快点吃吧,吃完我们得跟上了。”李明啃着鸭腿,一边招呼两位手下。
这时,一位精干的士兵报告道:
“陛下,战场已经打扫完成,战果和战损也已清点完毕。
“此役我军歼敌三千,其中杀敌千余人,俘虏二千。我军伤六百,亡一百五,大获全胜。”
在战后的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清点工作,计数精准到个位数。
若让李世民看到,又得感叹一番。
只是在明军阵营中,这属于基操勿溜。
“嗯,辛苦了。”
李明挥退了战士,擦擦嘴边的油。
在背景的更远处,明军的大部队排成整齐的队列,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正在向北方行军。
伴随着这些步兵的,是一艘艘像小山包一般高大的舰船。
训练有素的庞大军队,先进齐全的装备,海量的物资补给。
以及在这一切背后支撑着的,雄厚的国力。
这是靠区区“战略”就能积累的优势吗?
这是势!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最新章节,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最新章节,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