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365章 重振北庭

小说: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时间:2025-03-15 17:30:00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九月中旬,伴随秋收结束,天下各地的百姓都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不过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同,相比较陇右百姓单纯的喜悦,大唐的百姓则是因为朝廷的加税而家破人亡。

  有的人选择躲入深山,还有的人选择落草为寇。

  相比较他们,多康吐蕃的九万大军也在陇右大军的逼迫下,不得不踏上了返回维西的道路。

  他们的队伍绵延十余里,数万辆挽马车上装满了抢掠而来的战利品,那是价值数十近百万的钱粮、财货。

  马背上,吐蕃战兵们穿着大小不一的锦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他们互相炫耀着自己的收获,有的人抢到了金银财宝,有的人抢到了精美的布匹,还有的人抢到了堆积如山的粮食。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和得意,仿佛这场掠夺是他们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只是在他们炫耀的同时,作为三军主心骨的尚摩鄢却躺在了队伍中的马车被褥内,额头上布满了冷汗。

  秋冬交际,三日前他被刘继隆吓唬过后,兴许是流汗过后吹了风,以致于他当夜便染上了风寒。

  刘继隆得知后,很快便派遣了军医为他诊治。

  他的病虽然好了大半,可刘继隆给他留下的阴影却依旧存在。

  “咳咳咳…水……”

  马车内的气氛十分沉闷,尚摩鄢咳嗽了几声,没卢丹增连忙为他递来了水壶。

  几口温水下肚,原本干痒的喉咙顿时舒服了许多。

  “阿爸,您感觉如何?”没卢丹增坐在旁边,轻轻拍着尚摩鄢的后背。

  尚摩鄢摇了摇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好多了……”

  没卢丹增闻言点了点头,可心里却十分明白,自家阿爸的病不仅仅是风寒,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压力。

  他虽然不知道那日刘继隆是如何威胁的自家阿爸,但自家阿爸从那天开始,便显得有些沉默寡言了。

  “阿爸,您不必担心之前的事情。”

  没卢丹增安慰道:“我已经替您与节帅达成了协议,二十几万口马已经换作了五十万石的粮食,十万担炒茶、二万担石炭和酱、醋、酒各五千箱。”

  “这些物资足以让我们和卫藏的那些家族拉近距离,帮助我们在多康六岗站稳脚跟。”

  尚摩鄢听后,眼底闪过一丝欣慰,随后才缓缓道:“丹增,你做得很好……”

  不等他说完,没卢丹增却又补充道:“不过节帅说了,这些东西需要分开交付,现在我们只能派人去迭州、松州押运三十万石粮食。”

  “其他的东西,需要等到明年开春,积雪融化后,我们才能派人前往迭州、松州押运其他的东西。”

  “差不多要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把东西从陇右那边拿回来。”

  没卢丹增话音落下,尚摩鄢点了点头,随后叹气道:“只可惜不能让我们占领六个州。”

  没卢丹增沉默,他也渴望占据那六个州,但他们的实力不够,即便占据也何难守住。

  “我们死伤了多少人……”

  尚摩鄢开口询问,没卢丹增下意识汇报道:“老卒死了一万三千多人,部众死伤三万左右。”

  “不过我们除了获得这些劫掠而来的钱粮,还额外得到了两万套甲胄。”

  “今日过后,我们便有五万甲兵了……”

  面对没卢丹增渐渐拔高的语气,尚摩鄢摇摇头道:“有甲胄只是开始,真正重要的是操训。”

  “我们没有办法养活五万甲兵,维持三万已经十分不错了,所以那些甲胄暂时收起来,等到作战时再发下去。”

  “是!”没卢丹增也知道尚摩鄢指的是什么。

  同样披甲,但是五百操练有素的官兵却能压着数千披甲的盗寇打,陇右军与多康军便是这个理。

  尚摩鄢不是第一次看过刘继隆麾下的将士,但距离他上次所见,却已经过去四五年了。

  这次再见刘继隆麾下将士,他只觉得自己那九万兵马在刘继隆麾下两万兵马面前,如同儿戏。

  “丹增,回去之后,你便返回松州学习,我们一定要学到陇右的长处……”

  “是!”

  父子二人所乘坐的马车,随着他们的声音变小而渐渐走远。

  与此同时,彻底掌控六州的刘继隆,也在不紧不慢的规划州县徙民,准备将这二十几万人口彻底消化在六州之中。

  早就准备好的三千备选官吏开拔南下,在入冬前抵达了指定的州县。

  二十几万人口听上去很多,但是当他们开始迁徙后,每个州县平均下来的徙民却并不多。

  六州十八县,迁徙百姓过后,每个州也不过四万百姓,每个县也才一万多人口。

  在陇右的规制下,每个县分别有文武二十二名官员,每名官员配三到五名直白。

  三千官吏南下,就职数量仅十八个县,这已经严重超过了陇右规制的官吏数量,但刘继隆也没有办法。

  这些年培养的读书人并不少,他必须得给这些人安排位置。

  正因如此,随着九月落下帷幕,高进达也赶在入冬前南下来到了茂州的石泉县。

  这个沟通东三州与西三州的茂州小县,如今成了刘继隆处理六州政务的最佳地点。

  花费小半个月,高进达这才将三千官吏尽数安插进了各县衙门内,使得他们能够协助理政,将每个县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并处理清楚。

  “节帅,按照这个速度,我们日后得养多少读书人?得解决多少官吏的位置?”

  石泉县衙内,简陋的县衙中坐着刘继隆、高进达等人。

  高进达开口抱怨,刘继隆却开口与他解释道:

  “陇右能养几万学子读书,是因为陇右背靠丝路,钱多人少。”

  “但若是日后我们开疆拓土,纳入的百姓越来越多,可纳入的土地却大多收不抵支,那自然就没有那么多钱财去养那么多学子了。”

  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前,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这本就是种幻想。

  陇右若非背靠丝路,刘继隆也不可能养得活那么多兵马和学子。

  举个例子,明代成化年间的嘉兴知府曾大兴社学,下令:“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很多人断章取义,说明代从成化年间就开始施行义务教育了。

  然而事实是,嘉兴府财政充裕,所以才有钱粮来大兴社学,让民间子弟有书可读。

  但若是横向查看这个时期的明代其它州、府,便会发现其它州府根本没有这条政令,因为其他州府的财力,根本支撑不起太多社学,更养不起那么多读书人。

  尤其是西南、西北的不少州府,穷其一府十数万人,也不过在府学中养了一二百学子罢了。

  陇右现在的制度只适合现在的陇右,诸道若是有人效仿,那别说养三万学子了,就是养三千学子都得破产。

  哪怕刘继隆把活字印刷术和改良版的造纸术公开,诸道也养不了太多学子,因为他们自身的支出太大,收入太少。

  哪怕就算是陇右的制度不改,可是随着气候变迁,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凋零,陇右也会渐渐坚持不下去。

  刘继隆手上的这批官吏和学子,也只是陇右衰败前的昙花一现罢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不免岔开话题道:“六州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都登籍造册好了吗?”

  “好了!”高进达不假思索的笑道:“三千多精通算术的官吏,丈量六州这为数不多的耕地,倒也没用太长时间。”

  “眼下六个州的人口都在四万到五万之间,毕竟尚摩鄢他们并没有掳走除工匠外的其他六州百姓。”

  “六州人口总计二十七万二千三百五十七口,六万八千余九十户。”

  “除此之外,六州丈量的耕地中,水田及水浇田有二十八万七千六百五十四亩。”

  “按照节帅您的意思,每户发耕牛或挽马一头,十五岁以上者发农具一套,每月发粮按照大口五斗、小口三斗五升。”

  “百姓得知了我们不收杂税,只收正税,还发粮食农具给他们开垦耕地后,眼下都不再闹着要回去了。”

  高进达笑呵呵的,十分高兴。

  刘继隆听后也微微颔首,接着说道:“粮食和农具、畜力只是基本的,除此之外的石炭、油、盐、酱、醋、茶也要配给上。”

  “按照每户每月二斤的标准,会不会太多?”他询问高进达,高进达则是坐在位置上敲打了几下算盘,随后摇头道:

  “倒也不算多,但三年内总计支出的钱粮不会少于三十万贯、三百万石。”

  “三年之后,六州顶多能开垦七十万亩耕地,算上现在的耕地,即便有一百万亩耕地,每年税收也不过三十万石。”

  “按照这个速度,最少需要十二三年,才能把本钱收回来……”

  高进达看向刘继隆,似乎在询问他,要不要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在他看来,将这二十几万百姓迁往河临渭三州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为有现成的公田可以均分。

  不过刘继隆肯定不会将这些百姓迁走,所以他就只能这样为难对方了。

  只是面对他的为难,刘继隆却笑道:“三年可不一定能让他们自给自足,不过我也没打算让他们在这里待上三年之久……”

  高进达闻言眼前一亮:“您还准备对西川用兵?”

  他之所以没有问北边,是因为刘继隆如果要对北边用兵移民,那肯定会把这二十几万百姓直接迁往河临渭三州,没有必要在这里卖关子。

  “我会不会对西川用兵,取决于朝廷派杨知温来的意图是什么。”

  刘继隆开诚布公,高进达闻言颔首:“杨参军已经抵达文州,距离此地也不过四五日路程了。”

  “若是能从他口中得知朝廷对我陇右的态度,那的确可以提前安排好许多事情。”

  “不过就朝廷此前的态度来看,恐怕……”

  高进达迟疑着不敢开口,生怕出口成谶,但刘继隆却不避讳这些,淡然道:

  “朝廷要打便打,但最好是让朝廷先动手……”

  刘继隆急于拿下六州,为的就是打破西川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

  如今六州在手,加上陇右掌握黄河、渭河上游,不管朝廷从哪个方向来进攻陇右,陇右都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朝廷唯一还能依仗的,便只有秦陇二州之间的陇山了。

  “我们的存粮还有多少?”刘继隆询问起高进达,高进达闻言道:“三百七十余万石。”

  “不过我南下前交代过,所以陇右及凉州等十四州的衙门,都应该在收买百姓手中的陈粮。”

  “按照往年惯例,最少能收上来二百万石。”

  高进达说完,刘继隆便不假思索道:“马上就要下雪了,到时候以粮食不易转移为理由,把我们和朝廷的粮食贸易降低到每月五万石以内。”

  朝廷既然敢公开讨论是否讨伐陇右,那刘继隆自然也要给予回击。

  粮食贸易还可以继续,但贸易总量是多少,这得由陇右说了算。

  “是!”高进达不假思索的答应下来,而刘继隆则是继续询问道:“高骈这段时间在干嘛?”

  对于高骈调往西川,刘继隆也感觉到了些许奇妙。

  只是面对高骈,他的压力却不如昔年那么大了。

  毕竟昔年的陇右还很弱小,而今却大不相同。

  “高骈赈济灾民,把蜀州、彭州、嘉州无主的土地均分给西川境内的贫户。”

  “听闻不到两个月时间,便有数十万百姓涌向三州,除此之外还从饥民中招抚上万健儿,将西川兵马裁汰后保留五万兵马。”

  不破不立,尚摩鄢与祐世隆入寇西川,虽然掳掠走了大量百姓,但也有大批世家豪强跟着遭殃,凭空多出了许多无主之田。

  高骈将这些田地均分,不仅解决了成都府人口稠密的问题,还解决了三州人口凋零,军队招募不到民夫的问题。

  不得不说,他的胆子倒是不小,也不怕劫后余生的那些世家豪强来找他秋后算账。

  “高骈留在西川,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

  刘继隆实事求是的说着,尽管他不把高骈放在眼里,但这并不代表高骈不会给他带来麻烦。

  因为他的异军突起,高骈提前十年从神策军外放地方,故而改变了许多事情。

  历史上的高骈在五十岁以前,也称得上英明二字。

  四十三岁外放安南,担任安南都护,主持收复安南事宜。

  前后两年时间,他在收复失地的同时,招抚当地少数民族,又派兵铁血诛杀叛军首领,使得大礼不敢犯边。

  收复安南后,他考虑交州至广州间的水路多有巨石阻挡,航运往来不便,于是招募工人役夫,整治江道,沟通交、广间的物资运输。

  自此之后,岭南与安南舟楫无滞,安南都护府储备不乏。

  除此之外,高骈又修筑了交趾城,使得交趾城自此之后固若金汤。

  在这之后,高骈出镇天平,在任期间也颇有功绩,直到出镇西川时,五十多岁的他才渐渐骄纵起来,继而差点在处理成都突将的事情上翻车。

  再往后,刘继隆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厮嗑丹药嗑多了,所做的魔怔事情是越来越多。

  青年英勇果决,中年沉稳持重,晚年怯懦魔怔……

  想到这些,刘继隆不免看向高进达:“你应该不吃丹药吧?”

  “丹药?”高进达顿了顿,疑惑道:“节帅您不是说那东西有毒吗?”

  高进达没少看刘继隆所写的书,自然知道丹药汞中毒的事情。

  “没吃就好,这东西不是好东西,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皇帝死在这上面。”

  刘继隆缓了口气,他与高进达十余年友情,可不想看着高进达嗑药嗑成晚年高骈那副德行。

  不过话说回来,高骈似乎是出镇西川期间,才开始慢慢嗑药的,而如今自己并未听说他有嗑药的习惯。

  刘继隆想了想,人嗑药通常都是想延年益寿,而高骈现在虽然即将迈入四十五岁,但总体来说还算壮年,应该不会想着嗑药。

  只是这么一来,这厮也就更加不好对付了。

  对付这种人,最好还是用离间计,而高骈身上也有很多值得用离间计的地方。

  思绪落下,刘继隆看向高进达:“想个办法,在东川和山南西道散播高骈想要节制三川,割据一方的流言。”

  “此外最好派人冒充高骈家中家仆,想方设法让朝臣举荐高骈节制三川。”

  高进达闻言来了精神,知道自家节帅有了对付高骈的想法,于是立马询问道:“若是适得其反,让朝廷真的委任他节制三川,那又该如何?”

  “无碍!”刘继隆并不担心这件事,因为他心里清楚,唐廷根本不可能把三川交给一个人节制。

  即便皇帝同意,北司的宦官们也不会同意的。

  想到这里,刘继隆便准备继续与高进达商量细节,但这时却见斛斯光进入衙门之中,脸上笑容浓重。

  “怎么了?”刘继隆拔高声音询问道。

  “节帅!”斛斯光快走进入堂内,主动作揖道:

  “安西报捷,张使君与黠戛斯合兵,于庭州重创回鹘残部,庞特勒率军西撤黄草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归义非唐,归义非唐最新章节,归义非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