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律律……”
马匹唏律时,时间已经迈入了咸通六年的十一月。
在漫天的大雪中,天地也变得朦胧起来,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
饶是如此,远处那座看不到边的山脉却依旧忽隐忽现,时不时随着天色变化而露出山上的积雪。
坐落山脉西麓脚下的夯土城池格外显眼,不过比城池更显眼的,则是在城头猎猎作响的无数面三辰旗。
城楼面前,写有【庭州】的旌旗也在迎风招展,通过简单的两个字来向世人讲述它的来历……
庭州城坐落在天山北麓的广袤平原上,夯土筑成的城墙高大而厚重,历经风霜却依然屹立不倒。
城墙上刀剑劈砍的痕迹在诉说着它过往的经历,周长二里有余的它,不可避免的坍塌了几处缺口,好在被守城的将士临时用木栅栏修补,显得简陋却实用。
马道上,无数身穿河西甲胄的兵卒在风雪摧残下屹立不倒,好似铁塔般守护着这座得之不易的城池。
城内的布置混乱,街道曲折,夯土铺就的路面被车马碾出了深深的辙痕。
街道两旁的坊墙已经被推倒,露出了许许多多低矮破败的屋舍。
这些屋舍以土砖筑成,土墙上的裂缝用稻草和泥巴勉强填补,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有些已经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几处屋舍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给这座冷清的城池增添了一丝生气。
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几名裹着厚厚皮袄的百姓匆匆走过,脚下的皮靴在夯土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高鼻深目的妇女们正围坐在屋舍前的火堆旁,手中忙碌地编织着羊毛毯。
她们的脸色被寒风吹得通红,手指冻得僵硬,却依然专注地工作着。
火堆旁,几个孩子嬉戏打闹,笑声在冷清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脆。
庭州城的中心,一座质朴大气的衙门巍然矗立,衙门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破败屋舍形成了鲜明对比,高大的门楼由青砖砌成,门前的石狮虽已斑驳,却依然威严。
衙门的屋顶覆盖着青瓦,檐角雕刻着简单的花纹,显得庄重而不失大气。
正堂内,所有带有回鹘文化的物品都被丢弃,取而代之的是字帖与山水画。
十几名官吏正在处理政务,他们的衣着虽不华丽,却整洁得体。
一幅巨大的地图挂在墙上,上面标注着庭州及整个西域的山川河流、城池据点。
地图面前,两道身影正在面对地图指指点点,直到不远处的一名官员拿着文册走来,二人才结束了对话。
“节帅,这便是庭州的新图籍,请您过目……”
官员的声音响起,而张淮深也转身看向了他,抬手将文册拿起翻阅。
两个月前,他与黠戛斯合兵一处,对占据庭州的回鹘人发起了进攻。
黠戛斯举甲骑五千,牧户两万,游牧而来。
相对应的,张淮深征发七千归义军,近万民夫及挽马车北上,双方于九月中旬破回鹘残部于庭州。
三方交战十日,庞特勤在连战不利的情况下,果断舍弃庭州,率领部众逃亡近千里外的黄草泊,河西与黠戛斯所组成的联军收获牛羊二十余万。
张淮深留下所有牧牛和黄牛,只收下三成牧羊,其余七成交给了黠戛斯的军队。
黠戛斯的军队在得到缴获后,很快便与张淮深约定好了下次出兵时间,随后驱赶着牧群,朝着漠北放牧而去。
庭州的人口和庭州城都按照战前所谈,尽数交给河西归义军。
如今两个月过去,庭州的土地丈量和户口登籍造册也终于完成,所有情况都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在了张淮深面前。
庭州城内,粟特、回鹘、突厥、高昌等、葛逻禄等百姓混杂而居,各自保持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唯一能称得上主体民族的,就是被河西归义军击败并西逃的回鹘人。
“一万四千余口人,回鹘便占据五千,余下九千人各族分属,看样子想要治理此地,并不容易……”
目光扫过记载人口的那页后,张淮深眉头微皱,而官员也道:
“北庭时期和回鹘占据此地时,倒是开垦了不少耕地,但都是粗垦,数量也不过五千余亩,所产的粮食最多三千石……”
粗垦的土地产量不高,尽管这个时代的天山南北并不缺水,但经历了吐蕃治理时期的西域,人口却比开元、天宝年间下降了太多太多。
“庭州尤为重要,我准备在这里设置北庭都护府,以淮溶你为都护,留兵三千。”
张淮深看向身旁那人,而那人正是张淮溶。
面对突降的重任,张淮溶倒也没有露怯,毕竟他也三十多岁了,不再是昔年稚嫩的那个小小都尉了。
“末将领命!”张淮溶作揖应下,接着继续说道:
“我虽有自信能守住庭州,但庭州毕竟胡杂多而汉寡,若是能有几千汉丁在此地安家落户,想来能更好安定地方。”
人口问题继续摆在了张淮深面前,若非有人口限制,他也不会直到现在才收复庭州。
实际上,收复庭州就已经耗空了河西归义军两年的积累,而西边还有碎叶镇、龟兹镇、焉耆镇和西南方向的于阗镇等着他们收复。
以当下的钱粮产出,即便河西归义军可以依靠丝绸之路来每年赚取十几二十万贯的利润,但仍旧需要积攒十几年,才能有足够的本钱收复安西、北庭全境。
之所以需要耗费那么多,主要还是在于人口太少,军队补给压力太大。
如果能多些人口,西域的局面也就不会有那么困难了。
“我们明面上答应了朝廷与陇右断绝联系,朝廷也准许我们从关内道购买口马。”
“不过就过去一年的情况来看,这种口马贸易的效率还是太低了……”
张淮深眉头紧皱,诉说着他们所遭遇的困境,同时又道:
“我两个月前给刘牧之写了信,就是不知道他看后愿不愿意帮忙。”
以马匹、耕牛、硝石、香料来交换人口,这已经是河西和陇右维系数年的贸易关系了。
河西牧群百万,人口仅三十万不到。
这还是张淮深从刘继隆那里迁徙来几万汉丁,向外掳掠了数万回鹘女子的结果。
饶是如此,三十万人口中,汉人也不过勉强保持五成的比例罢了。
若是想要收复龟兹、焉耆二镇,必须获得大量人口,从西州不断筑城向西,直到沿途粮食不缺,才有可能收复焉耆、龟兹二镇。
“刘牧之那边恐怕也困难。”
张淮溶不太看好刘继隆会向他们迁徙人口,毕竟就从朝廷的态度来看,朝廷似乎已经无法容忍刘继隆的无序扩张了。
“大兄,若是朝廷对刘牧之动兵,那我们……”
张淮溶试探性询问,张淮深微微皱眉:“河西陇右各自有主,但毕竟都是归义军。”
一句话便表达了他的态度,张淮溶见状颔首道:“希望刘牧之能腾出些流民给我们吧……”
在兄弟二人交流的同时,得到张淮深手书的刘继隆也好好翻阅了其中内容。
“西域的情况,比我想的稍微好些。”
茂州石泉县衙内,看完张淮深手书的刘继隆忍不住松了口气。
对于汉唐来说,可能现在的西域气候环境和人口环境已经十分恶劣了,但对于早有准备,且曾经去过后世新疆的刘继隆来说,张淮深所描述的西域,比后世新疆的情况好太多了。
唐代毕竟身处中世纪暖期,因此气候比现代更为温暖湿润,尤其是天山南北的绿洲十分广袤,各种河流水量充沛,绿洲城池繁荣兴盛。
只要好好开垦土地,种植小麦、大麦、葡萄等作物并不是问题,广袤的绿洲也为畜牧业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城池与城池之间,要么有小湖泊,要么有河流小溪,道路通畅且不用为水源烦恼。
温暖的气候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商队可以更顺利地穿越沙漠和山地。
不仅如此,便是后世春秋交际时的沙尘暴,在这个时代也并不多见,毕竟城池四周的绿洲动辄蔓延数十上百里,且还有足够的树林来阻挡沙尘,环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恶劣。
正因如此,从西汉开辟丝绸之路以来,许许多多的西北汉人都自觉向西域发展。
隋唐两代也是借助了东天山南北的数万野汉人,进而设置了庭州、西州、伊州这三个州。
可以说,在吐蕃沦陷西域前,东天山南北已经属于汉人的基本盘了。
只可惜吐蕃沦陷西域后,对汉人从精神、文化、肉体都采取了各项打击。
庭州、西州的数万汉人已经消失在了这片土地上,伊州当初也是回鹘较多,汉人较少。
张淮深努力治理了十几年,加上刘继隆前后迁徙不少百姓前往西域,这才让西州和伊州重新变成了汉人的基本盘。
如今摆在张淮深面前的问题,依旧是老生常谈的汉人人口问题。
按照张淮深在信中所写的情况,他推测最少需要一万汉丁才能稳住庭州,至少需要两万汉丁,才能在西州前往焉耆这五百里路程中修筑十座城池,保障大军收复焉耆、龟兹二镇。
迁徙汉丁,这算是最省钱粮、且效益最大的迁徙方式。
毕竟西域战火不止,男人大多死于兵灾,女人虽然也会被凌辱,但大多都能活下来。
更重要的是,女人若是依附了男人,她自然而然会向男人靠拢,他们所生下的孩子在环境影响下也与汉人无异。
正因如此,张淮深才会写信给刘继隆,希望用河西的耕牛、军马、挽马来交换足够的汉丁。
对此刘继隆也没有拒绝了理由,毕竟他手上确实有一批需要解决的人口。
更关键的是,张淮深没有称雄的野心,他现在的作为,等同是在帮自己收复西域,重整西域秩序。
不得不说,现在确实是一个拿下西域的窗口期。
现在的西域,不算归义军,总的来说有七股大势力,细分之下则是十余股势力,且人口都因为吐蕃治理和反抗吐蕃的战争被削弱。
在温暖气候的助力下,陆上丝绸之路还在发力,拿下西域也能增加足够的钱粮。
若是等到百年以后,随着“暖期”结束,即将迎来的就是长达三百多年的气温下降时期。
除了明初反弹了几十年,再往后都是一路走低,收复西域就只能等进入工业时代了。
回鹘人就是在这百年内于西域站稳了脚跟,这才导致后世西域有大批回鹘血统的民族。
汉人若是能抢占好这个窗口期,那也就没有回鹘人什么事了。
至少从当下的情况来说,随着张淮深将回鹘残部从庭州驱赶到黄草泊,回鹘人在东天山范围,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
如果张淮深还能解决龟兹、焉耆二镇的回鹘势力,盘踞南疆西部、南部的于阗、仲云两股势力只能如唐初那般俯首称臣。
只要再迁徙二三十万汉口,便能赶在陆上丝绸之路衰败,暖期结束前将南疆掌控于手。
之后即便暖期结束,汉人也能牢牢占据各大绿洲城池和要道。
想到这里,刘继隆开口对旁边坐着的高进达询问道:“整顿军政这近一年时间里,有多少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此外,尚摩鄢他们掳掠的这些人口中,又有多少人是曾经的豪强大户?”
“除此之外,那些投降多康吐蕃的官军又有多少,能牵连出多少人口?”
高进达看着刘继隆翻阅书信,沉默半晌,本以为他在想什么,却不想他最后提出了这个问题。
见状,高进达起身翻找出了几本文册,随后先行翻阅检查,再递给刘继隆说道:
“若非您要挥师南下,提前检查各地军储,我等恐怕还查不出来这些人的蛛丝马迹。”
“这些贪赃枉法的军将官吏共二百四十七人,牵连不下两千人。”
“除此之外,各州县豪强也被检举留在了汶川,五服以内的共有三千七百余口。”
“投降吐蕃的官兵足有四千二百余人,最少能牵扯出两万人……”
近两万六千人需要刘继隆处理,其中那些贪墨军储的都是该杀之徒,但刘继隆不喜杀戮,更喜欢把每一个人都物尽其用。
哪怕就算是罪大恶极之徒,丢到西域去,也能为汉家繁衍人口。
若是屡教不改,那还有先登营等着他们,死在冲锋路上,总比死在断头台上要好看得多。
“都察院的严打不要停,开春后把严打出来的官吏及其亲眷,以及这些五服内的豪强子弟送往西州。”
“至于那些降卒和他们的家人,好好挑选些老实的迁徙迭、鄯、翼州,其余也送往西域。”
“按照原来谈好的家伙,把他们都换成军马,我军急缺军马。”
“是!”高进达作揖应下,而前来送信的斛斯光闻言则是眼前一亮。
“节帅,我军什么时候南下?”
斛斯光作揖询问,刘继隆听后看向他,摇了摇头道:“我们什么时候南下,得看朝廷什么时候动手。”
“在此之前,好好照看骑兵和各地牧监所辖的军马,战事开启后,马匹的消耗会很大。”
军马和乘马还是太过精贵,一场战役下来,死伤数百上千都属于正常。
若是开大阵,左右驰骋突击,便是陇右这种养马大户,也难以承受此等死伤。
提前从河西那边获取足够的军马,算是刘继隆为接下来大战所做的准备之一。
这般想着,刘继隆起身道:“斛斯光你陪我走走。”
“是!”斛斯光作揖应下,依旧如十年前那般,好似刘继隆身旁护卫,时刻警惕着。
二人走出衙门,来到了石泉县的街道上。
老实说,在陇右治下州县待得太久,突然来看大唐的这些州县,着实有些不习惯。
石泉县内有十二个坊市,除东西市外,剩下十个坊居住着五千多人,城内还有小半空地未曾利用。
这些坊墙虽然都经过夯实,但走入坊市之中,除了临近县衙的两个坊还能看外,其余的坊内屋舍简直惨不忍睹。
不知破损糊了几次的土墙,修补了几次的茅草屋顶摆在眼前,便是斛斯光都忍不住道:
“我这几日闲着无聊,询问了这石泉县内的许多百姓,这才知道朝廷竟然有那么多税需要征收,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他说着他所了解到的事情,刘继隆听后目光扫视那些坊内的百姓。
由于都护府已经开始分田,所以成人都在外劳作,坊内的屋舍里,则是由许许多多孩童和老弱组成。
“朝廷加征一分,地方衙门征收三分,所以朝廷才觉得有利可征,而地方则是竭泽而渔,直到将他们逼出城去,落草为寇才知道后悔……”
刘继隆简单阐述了朝廷和地方加税的问题,斛斯光听后才道:“朝廷的这些狗脚官吏,尚摩鄢那厮杀得好!”
六州的官吏和军将,大多都被尚摩鄢杀了,而这也是刘继隆提前交代好的。
正因如此,他拿下六州之后,那些豪强子弟才会群龙无首,至今都未能选出一个人来和刘继隆交涉。
不过现在他们交涉也没有用了,刘继隆不会见他们,他们的去处只能是安西……
马匹唏律时,时间已经迈入了咸通六年的十一月。
在漫天的大雪中,天地也变得朦胧起来,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
饶是如此,远处那座看不到边的山脉却依旧忽隐忽现,时不时随着天色变化而露出山上的积雪。
坐落山脉西麓脚下的夯土城池格外显眼,不过比城池更显眼的,则是在城头猎猎作响的无数面三辰旗。
城楼面前,写有【庭州】的旌旗也在迎风招展,通过简单的两个字来向世人讲述它的来历……
庭州城坐落在天山北麓的广袤平原上,夯土筑成的城墙高大而厚重,历经风霜却依然屹立不倒。
城墙上刀剑劈砍的痕迹在诉说着它过往的经历,周长二里有余的它,不可避免的坍塌了几处缺口,好在被守城的将士临时用木栅栏修补,显得简陋却实用。
马道上,无数身穿河西甲胄的兵卒在风雪摧残下屹立不倒,好似铁塔般守护着这座得之不易的城池。
城内的布置混乱,街道曲折,夯土铺就的路面被车马碾出了深深的辙痕。
街道两旁的坊墙已经被推倒,露出了许许多多低矮破败的屋舍。
这些屋舍以土砖筑成,土墙上的裂缝用稻草和泥巴勉强填补,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有些已经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几处屋舍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给这座冷清的城池增添了一丝生气。
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几名裹着厚厚皮袄的百姓匆匆走过,脚下的皮靴在夯土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高鼻深目的妇女们正围坐在屋舍前的火堆旁,手中忙碌地编织着羊毛毯。
她们的脸色被寒风吹得通红,手指冻得僵硬,却依然专注地工作着。
火堆旁,几个孩子嬉戏打闹,笑声在冷清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脆。
庭州城的中心,一座质朴大气的衙门巍然矗立,衙门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破败屋舍形成了鲜明对比,高大的门楼由青砖砌成,门前的石狮虽已斑驳,却依然威严。
衙门的屋顶覆盖着青瓦,檐角雕刻着简单的花纹,显得庄重而不失大气。
正堂内,所有带有回鹘文化的物品都被丢弃,取而代之的是字帖与山水画。
十几名官吏正在处理政务,他们的衣着虽不华丽,却整洁得体。
一幅巨大的地图挂在墙上,上面标注着庭州及整个西域的山川河流、城池据点。
地图面前,两道身影正在面对地图指指点点,直到不远处的一名官员拿着文册走来,二人才结束了对话。
“节帅,这便是庭州的新图籍,请您过目……”
官员的声音响起,而张淮深也转身看向了他,抬手将文册拿起翻阅。
两个月前,他与黠戛斯合兵一处,对占据庭州的回鹘人发起了进攻。
黠戛斯举甲骑五千,牧户两万,游牧而来。
相对应的,张淮深征发七千归义军,近万民夫及挽马车北上,双方于九月中旬破回鹘残部于庭州。
三方交战十日,庞特勤在连战不利的情况下,果断舍弃庭州,率领部众逃亡近千里外的黄草泊,河西与黠戛斯所组成的联军收获牛羊二十余万。
张淮深留下所有牧牛和黄牛,只收下三成牧羊,其余七成交给了黠戛斯的军队。
黠戛斯的军队在得到缴获后,很快便与张淮深约定好了下次出兵时间,随后驱赶着牧群,朝着漠北放牧而去。
庭州的人口和庭州城都按照战前所谈,尽数交给河西归义军。
如今两个月过去,庭州的土地丈量和户口登籍造册也终于完成,所有情况都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在了张淮深面前。
庭州城内,粟特、回鹘、突厥、高昌等、葛逻禄等百姓混杂而居,各自保持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唯一能称得上主体民族的,就是被河西归义军击败并西逃的回鹘人。
“一万四千余口人,回鹘便占据五千,余下九千人各族分属,看样子想要治理此地,并不容易……”
目光扫过记载人口的那页后,张淮深眉头微皱,而官员也道:
“北庭时期和回鹘占据此地时,倒是开垦了不少耕地,但都是粗垦,数量也不过五千余亩,所产的粮食最多三千石……”
粗垦的土地产量不高,尽管这个时代的天山南北并不缺水,但经历了吐蕃治理时期的西域,人口却比开元、天宝年间下降了太多太多。
“庭州尤为重要,我准备在这里设置北庭都护府,以淮溶你为都护,留兵三千。”
张淮深看向身旁那人,而那人正是张淮溶。
面对突降的重任,张淮溶倒也没有露怯,毕竟他也三十多岁了,不再是昔年稚嫩的那个小小都尉了。
“末将领命!”张淮溶作揖应下,接着继续说道:
“我虽有自信能守住庭州,但庭州毕竟胡杂多而汉寡,若是能有几千汉丁在此地安家落户,想来能更好安定地方。”
人口问题继续摆在了张淮深面前,若非有人口限制,他也不会直到现在才收复庭州。
实际上,收复庭州就已经耗空了河西归义军两年的积累,而西边还有碎叶镇、龟兹镇、焉耆镇和西南方向的于阗镇等着他们收复。
以当下的钱粮产出,即便河西归义军可以依靠丝绸之路来每年赚取十几二十万贯的利润,但仍旧需要积攒十几年,才能有足够的本钱收复安西、北庭全境。
之所以需要耗费那么多,主要还是在于人口太少,军队补给压力太大。
如果能多些人口,西域的局面也就不会有那么困难了。
“我们明面上答应了朝廷与陇右断绝联系,朝廷也准许我们从关内道购买口马。”
“不过就过去一年的情况来看,这种口马贸易的效率还是太低了……”
张淮深眉头紧皱,诉说着他们所遭遇的困境,同时又道:
“我两个月前给刘牧之写了信,就是不知道他看后愿不愿意帮忙。”
以马匹、耕牛、硝石、香料来交换人口,这已经是河西和陇右维系数年的贸易关系了。
河西牧群百万,人口仅三十万不到。
这还是张淮深从刘继隆那里迁徙来几万汉丁,向外掳掠了数万回鹘女子的结果。
饶是如此,三十万人口中,汉人也不过勉强保持五成的比例罢了。
若是想要收复龟兹、焉耆二镇,必须获得大量人口,从西州不断筑城向西,直到沿途粮食不缺,才有可能收复焉耆、龟兹二镇。
“刘牧之那边恐怕也困难。”
张淮溶不太看好刘继隆会向他们迁徙人口,毕竟就从朝廷的态度来看,朝廷似乎已经无法容忍刘继隆的无序扩张了。
“大兄,若是朝廷对刘牧之动兵,那我们……”
张淮溶试探性询问,张淮深微微皱眉:“河西陇右各自有主,但毕竟都是归义军。”
一句话便表达了他的态度,张淮溶见状颔首道:“希望刘牧之能腾出些流民给我们吧……”
在兄弟二人交流的同时,得到张淮深手书的刘继隆也好好翻阅了其中内容。
“西域的情况,比我想的稍微好些。”
茂州石泉县衙内,看完张淮深手书的刘继隆忍不住松了口气。
对于汉唐来说,可能现在的西域气候环境和人口环境已经十分恶劣了,但对于早有准备,且曾经去过后世新疆的刘继隆来说,张淮深所描述的西域,比后世新疆的情况好太多了。
唐代毕竟身处中世纪暖期,因此气候比现代更为温暖湿润,尤其是天山南北的绿洲十分广袤,各种河流水量充沛,绿洲城池繁荣兴盛。
只要好好开垦土地,种植小麦、大麦、葡萄等作物并不是问题,广袤的绿洲也为畜牧业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城池与城池之间,要么有小湖泊,要么有河流小溪,道路通畅且不用为水源烦恼。
温暖的气候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商队可以更顺利地穿越沙漠和山地。
不仅如此,便是后世春秋交际时的沙尘暴,在这个时代也并不多见,毕竟城池四周的绿洲动辄蔓延数十上百里,且还有足够的树林来阻挡沙尘,环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恶劣。
正因如此,从西汉开辟丝绸之路以来,许许多多的西北汉人都自觉向西域发展。
隋唐两代也是借助了东天山南北的数万野汉人,进而设置了庭州、西州、伊州这三个州。
可以说,在吐蕃沦陷西域前,东天山南北已经属于汉人的基本盘了。
只可惜吐蕃沦陷西域后,对汉人从精神、文化、肉体都采取了各项打击。
庭州、西州的数万汉人已经消失在了这片土地上,伊州当初也是回鹘较多,汉人较少。
张淮深努力治理了十几年,加上刘继隆前后迁徙不少百姓前往西域,这才让西州和伊州重新变成了汉人的基本盘。
如今摆在张淮深面前的问题,依旧是老生常谈的汉人人口问题。
按照张淮深在信中所写的情况,他推测最少需要一万汉丁才能稳住庭州,至少需要两万汉丁,才能在西州前往焉耆这五百里路程中修筑十座城池,保障大军收复焉耆、龟兹二镇。
迁徙汉丁,这算是最省钱粮、且效益最大的迁徙方式。
毕竟西域战火不止,男人大多死于兵灾,女人虽然也会被凌辱,但大多都能活下来。
更重要的是,女人若是依附了男人,她自然而然会向男人靠拢,他们所生下的孩子在环境影响下也与汉人无异。
正因如此,张淮深才会写信给刘继隆,希望用河西的耕牛、军马、挽马来交换足够的汉丁。
对此刘继隆也没有拒绝了理由,毕竟他手上确实有一批需要解决的人口。
更关键的是,张淮深没有称雄的野心,他现在的作为,等同是在帮自己收复西域,重整西域秩序。
不得不说,现在确实是一个拿下西域的窗口期。
现在的西域,不算归义军,总的来说有七股大势力,细分之下则是十余股势力,且人口都因为吐蕃治理和反抗吐蕃的战争被削弱。
在温暖气候的助力下,陆上丝绸之路还在发力,拿下西域也能增加足够的钱粮。
若是等到百年以后,随着“暖期”结束,即将迎来的就是长达三百多年的气温下降时期。
除了明初反弹了几十年,再往后都是一路走低,收复西域就只能等进入工业时代了。
回鹘人就是在这百年内于西域站稳了脚跟,这才导致后世西域有大批回鹘血统的民族。
汉人若是能抢占好这个窗口期,那也就没有回鹘人什么事了。
至少从当下的情况来说,随着张淮深将回鹘残部从庭州驱赶到黄草泊,回鹘人在东天山范围,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
如果张淮深还能解决龟兹、焉耆二镇的回鹘势力,盘踞南疆西部、南部的于阗、仲云两股势力只能如唐初那般俯首称臣。
只要再迁徙二三十万汉口,便能赶在陆上丝绸之路衰败,暖期结束前将南疆掌控于手。
之后即便暖期结束,汉人也能牢牢占据各大绿洲城池和要道。
想到这里,刘继隆开口对旁边坐着的高进达询问道:“整顿军政这近一年时间里,有多少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此外,尚摩鄢他们掳掠的这些人口中,又有多少人是曾经的豪强大户?”
“除此之外,那些投降多康吐蕃的官军又有多少,能牵连出多少人口?”
高进达看着刘继隆翻阅书信,沉默半晌,本以为他在想什么,却不想他最后提出了这个问题。
见状,高进达起身翻找出了几本文册,随后先行翻阅检查,再递给刘继隆说道:
“若非您要挥师南下,提前检查各地军储,我等恐怕还查不出来这些人的蛛丝马迹。”
“这些贪赃枉法的军将官吏共二百四十七人,牵连不下两千人。”
“除此之外,各州县豪强也被检举留在了汶川,五服以内的共有三千七百余口。”
“投降吐蕃的官兵足有四千二百余人,最少能牵扯出两万人……”
近两万六千人需要刘继隆处理,其中那些贪墨军储的都是该杀之徒,但刘继隆不喜杀戮,更喜欢把每一个人都物尽其用。
哪怕就算是罪大恶极之徒,丢到西域去,也能为汉家繁衍人口。
若是屡教不改,那还有先登营等着他们,死在冲锋路上,总比死在断头台上要好看得多。
“都察院的严打不要停,开春后把严打出来的官吏及其亲眷,以及这些五服内的豪强子弟送往西州。”
“至于那些降卒和他们的家人,好好挑选些老实的迁徙迭、鄯、翼州,其余也送往西域。”
“按照原来谈好的家伙,把他们都换成军马,我军急缺军马。”
“是!”高进达作揖应下,而前来送信的斛斯光闻言则是眼前一亮。
“节帅,我军什么时候南下?”
斛斯光作揖询问,刘继隆听后看向他,摇了摇头道:“我们什么时候南下,得看朝廷什么时候动手。”
“在此之前,好好照看骑兵和各地牧监所辖的军马,战事开启后,马匹的消耗会很大。”
军马和乘马还是太过精贵,一场战役下来,死伤数百上千都属于正常。
若是开大阵,左右驰骋突击,便是陇右这种养马大户,也难以承受此等死伤。
提前从河西那边获取足够的军马,算是刘继隆为接下来大战所做的准备之一。
这般想着,刘继隆起身道:“斛斯光你陪我走走。”
“是!”斛斯光作揖应下,依旧如十年前那般,好似刘继隆身旁护卫,时刻警惕着。
二人走出衙门,来到了石泉县的街道上。
老实说,在陇右治下州县待得太久,突然来看大唐的这些州县,着实有些不习惯。
石泉县内有十二个坊市,除东西市外,剩下十个坊居住着五千多人,城内还有小半空地未曾利用。
这些坊墙虽然都经过夯实,但走入坊市之中,除了临近县衙的两个坊还能看外,其余的坊内屋舍简直惨不忍睹。
不知破损糊了几次的土墙,修补了几次的茅草屋顶摆在眼前,便是斛斯光都忍不住道:
“我这几日闲着无聊,询问了这石泉县内的许多百姓,这才知道朝廷竟然有那么多税需要征收,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他说着他所了解到的事情,刘继隆听后目光扫视那些坊内的百姓。
由于都护府已经开始分田,所以成人都在外劳作,坊内的屋舍里,则是由许许多多孩童和老弱组成。
“朝廷加征一分,地方衙门征收三分,所以朝廷才觉得有利可征,而地方则是竭泽而渔,直到将他们逼出城去,落草为寇才知道后悔……”
刘继隆简单阐述了朝廷和地方加税的问题,斛斯光听后才道:“朝廷的这些狗脚官吏,尚摩鄢那厮杀得好!”
六州的官吏和军将,大多都被尚摩鄢杀了,而这也是刘继隆提前交代好的。
正因如此,他拿下六州之后,那些豪强子弟才会群龙无首,至今都未能选出一个人来和刘继隆交涉。
不过现在他们交涉也没有用了,刘继隆不会见他们,他们的去处只能是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