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86章 后宫膳食之争

小说: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更新时间:2025-01-30 19:03:26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次日清晨,卯时不到,尚食局的御厨、内侍和女官们便早早起来,开始为宫中贵主们准备膳食。

  宋尚食是尚食局首席女官,她从十二岁入宫后,便一直待在尚食局。

  她如今四十多岁,不仅将尚食局各项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还有一手不逊色于御厨的精湛厨艺。

  在后宫做事,不仅能力要强,也要有眼力劲。

  宋尚食每天比普通女官晚起半个时辰,她每天起来后,第一件事便是询问皇帝昨夜宿在何处。

  皇帝宿在哪一宫,哪一宫的早膳就必须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准备。

  撇开皇帝的话,按照以往惯例,优先级从高到低,分别是:立政殿、薰风殿、蓬莱殿和承香殿。

  最近又多了三位才人,导致尚食局出过一些乱子。

  比如某一日,郑才人想吃糖蟹。

  因入宫胎教的武家三娘子很爱吃螃蟹,最近一段时间,立政殿经常传糖蟹和糟蟹,导致螃蟹很紧俏。

  有内侍便对郑才人的侍女说,没有螃蟹了。

  郑才人的侍女也是个狠角色,在尚食局大闹一场,找到了几筐螃蟹。

  后来事情闹大,被皇后知道,将宋尚食和郑才人都喊过去,斥责了一顿。

  因为这么一闹,尚食局也知道郑才人不好惹,平日她想吃什么,也不敢太刁难。

  另一位朱才人因经常得皇帝宠幸,在尚食局的位次,已经排到了刘充嫒前头。

  只剩下一位杨才人,性子较为柔弱,又从未得到皇帝宠幸,尚食局对她就比较敷衍了。

  杨才人用膳的优先级,不仅比不上公主院、大吉殿,甚至还排在秦少监后面。

  这日早上,宋尚食来到尚食局时,各宫的宫人纷纷来尚食局传菜。

  宋尚食进门时,刚好听到朱贞莲的婢女崔莺正在喊道:“朱才人传一道金乳酥、一道玉尖面。”

  “好嘞!”有内侍喊道。

  宋尚食知道朱才人是新宠,以后很可能会升位份,故而朝崔莺笑着打了个招呼,拉近关系。

  崔莺离开后,宋尚食向一名女官问:“圣人昨夜宿在何处?”

  女官道:“听说是在蓬莱殿,由徐充容侍寝。”

  崔莺吩咐道:“今儿个蓬莱殿的膳食,需特别注意,五道检查工序,一道也不许马虎了!”

  皇帝有头疾,需要补药膳,也需要注意那些对头疾有害的食材,故而尚食局格外注意。

  曾经便有御厨马虎大意,险些上错食材,被武皇后赏赐了五十大棍,逐出皇宫。

  女官笑道:“都记着呢。”

  这时,杨才人的内侍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喊道:“杨才人传一道乌骨鸡汤!”

  乌骨鸡是一种很名贵的食材,在各大药膳菜谱中,都是上等药膳食材。

  后宫内,不仅很多嫔妃喜欢乌鸡汤,秦少监和张少监也都爱喝乌鸡汤,故而乌鸡是抢手食材。

  当即有女官道:“没有乌骨鸡了,西域雪鸡成不成?”

  那内侍尖声道:“我才不信没有,杨娘子今日就要喝乌骨鸡汤,你们看着瞧吧。”转身大步离去。

  众人也没当回事。

  只有宋尚食暗暗疑惑,她隐隐觉得那内侍态度与平日不同,趾高气扬的,于是派人去蓬莱殿打探。

  一打听后,果然有问题,原来皇帝正在蓬莱殿西院,也就是杨才人的屋子里。

  宋尚食赶忙命人优先做好乌鸡炖汤,检查五次之后,这才送到了蓬莱殿。

  李治并不知道自己每日用的膳食,经过多么严格检查,也未觉得今日的早膳与平日有何区别。

  他和杨才人一起用过乌鸡炖汤后,便迈步朝着甘露殿而去。

  来到外殿,军事方面的奏章,已单独放在桌案上,李治拿起来翻看着。

  其中一部分与契丹有关,另一部分与高句丽和百济有关。

  契丹虽然现在弱小,将来却是个隐患,这也是李治格外重视的原因。

  昨日大臣们的意见都太过温和,照抄回纥和吐蕃的战后处置方法,并不合他心意,所以他没表态。

  今天大臣们上的奏章,态度都强硬了一些。

  不过依然没有人契合他的心思。

  契丹人所占的土地,与漠北草原不同,水资源更加丰富,能直接转化为农耕地区。

  将来的辽朝,就曾开发过这些地区,利用数十万宋人、渤海人奴隶,在科尔沁草原开荒,修筑城池,划分州县。

  开荒筑城修路,这才是长远之策,李治也打算效仿。

  不过这事不必着急。

  眼下契丹俘虏还没到长安,等先处置了契丹人,再考虑契丹土地的开发也不迟。

  其实东北最适合耕种的地方并不是契丹地区,而是营州东北方向的东北平原。

  那里土地肥沃,是一片最适合耕种的黑土地,将来可以发展成粮食基地。

  两汉时期,这片地区还由中原王朝控制,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在其地置汉四郡。

  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被外族侵占。

  唐太宗一心想打下高句丽,便有收复这片故土的心思。

  这片肥沃土地,暂时被高句丽和靺鞨分别占据。

  再过不久,等大唐消灭高句丽后,靺鞨便会在这里建立渤海国。

  后来的辽国,便是消灭渤海国后,得到这片肥沃土地,迅速发展壮大。

  除了契丹外,奏折中提到最多的便是高句丽。

  可以看出来,消灭契丹后,武将们都很振奋,从字里行间中,他们都希望讨伐高句丽。

  就连程知节和尉迟恭也都上了奏,希望对高句丽进行军事打击。

  这次高句丽跟随契丹攻唐,便是给了大唐出兵理由。

  当年大唐多次讨伐高句丽,都未能成功。

  那些跟随太宗皇帝出征过的文武大臣们,都将此事当做遗憾,心中都盼着消灭高句丽,全先帝之心愿,复两汉之荣光。

  然而在高句丽问题上,李治却早有计划。

  再过几年,等泉盖苏文死后,高句丽自己就会分裂,到时再出兵,便能不费吹灰之力。

  只可惜,这些话不能跟大臣们明说。

  眼下吐蕃平定,西域虽有大食这个敌人,战场却在西域小国的领土上,由安西都护府盯着就行,不必朝廷太过费心。

  契丹这个二五仔刚刚被拍死,趁着兵锋正盛,顺势攻打高句丽,在大臣们看来,是一个极佳的机会。

  而且根据李治以往的作风,他们都觉得皇帝会同意攻打高句丽,故而连试探都没有,就纷纷上奏。

  李治翻看着群臣奏章,长叹一口气,一时也不知该找个什么理由,驳回大臣们的意见。

  他将奏章放下,打算去后宫逛一逛,放空心思。

  刚出甘露殿,王及善忽然从远处走了过来,拱手道:“陛下,臣有事禀告。”

  李治脚步不停,挥手道:“说。”

  王及善快步跟在他后面,说道:“陛下,您还记得那个百济细作吗?”

  李治侧头道:“就是那个假死的女子?”

  “正是。她已被策反,归附咱们。而且此女身份特别,她母亲是百济王同父异母的妹妹。”

  李治心中一动,道:“那她算是百济郡主了,怎会被派来当细作?”

  王及善道:“陛下有所不知,这女子和她母亲,都有马韩人血统……”

  原来百济上一任国王武王,本是王族一个没落分支,在益山采参,娶了个马韩庶女为妻。

  后来因百济贵族集团把持朝政,好几任百济王想要收复王权,都莫名其妙得病而死。

  百济贵族们便将采参的武王接到宫中,拥立他当国君。

  这位采参国王极有手腕,成年之后,很快脱离贵族控制,夺回一部分王权。

  金燕的母亲,便是百济武王与马韩庶女所生。

  而这一代的百济王,却是百济武王与八大贵族中的真氏所生,名叫扶余义慈,非常鄙夷马韩血统。

  而且那位马韩血统的玉雅公主,在民间很有威望,已威胁到王权,故而被义慈王软禁。

  金燕也被调入百济暗卫中,几年前被派到长安。

  李治听完后,点头道:“此女既有此经历,就让她留在内领卫吧,以后有时间,朕再见见她。”

  王及善领命退下。

  李治在后宫逛了一圈,又去禁苑跑了一会马,心绪是放空了,但关于高句丽之事,却还是难以决断。

  当天夜里,李治回到甘露殿安寝。

  次日是五日一次的常朝,李治早早起床,先去甘露殿附近晨跑了一会,用过早膳,又让孙思邈把过脉,这才来上朝。

  朝会之上,先是商议了契丹的事。

  前日朔望朝,因李治没有表态,群臣都知道他对先前的意见不满意,于是都重新考虑了一番,提出新意见。

  李义府最先出列,他提议将契丹划分州县后,等额收取赋税。

  这一点好是好,却并不合实际。

  像契丹这种游牧民族,百姓们能养活自己都不容易,根本承担不起太高的赋税。

  几位户部官员,纷纷出面驳回了这个提议。

  接着,许敬宗也提出了意见。

  他建议迁移一部分河北百姓,以免除十年赋税为条件,让他们在契丹富饶的水草区域,开荒屯田。

  这个法子倒有几分可行性,不少官员都表示赞同,连卢承庆和阎立本也出面附和。

  连李治也颇为心动,这和他开发契丹的想法不谋而合。

  长孙诠却忽然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以为许尚书的法子虽好,却可以稍做改进。”

  李治问:“如何改进?”

  长孙诠道:“普通百姓并不清楚契丹情况,强制迁移,可能招致民怨,何不让营州军队驻扎在契丹,一来镇压契丹部落,防止反叛,二来可以由军队屯垦,开辟农田。

  “等田地开垦到一定程度后,再制定各种惠民政策,鼓励河北百姓迁移到此地居住,繁衍生息,也就没有隐患了。”

  李治赞道:“这个改进果然不错,诸卿以为如何?”

  众官员相互用眼神交流了一阵,都没有反对。

  李治道:“许卿,你以为呢?”

  许敬宗笑眯眯道:“驸马这个法子,确实比老臣考虑的更为仔细,老臣没有意见。”

  李治挥手道:“那就照此办理。”

  契丹的问题商议完毕,群臣的话题都转移到对高句丽的战事上。

  李勣出列道:“陛下,老臣以为攻打高句丽的时机已经成熟,朝廷可以做战前准备了。”

  一名官员反驳道:“陛下,朝廷这几年,年年用兵,剿贺鲁、征铁勒、伐吐蕃、打契丹,百姓们恐不堪忍受,还请停止用兵,安抚百姓!”

  此人正是负责恢复秦岭山脉的虞部郎中,张文瓘。

  于志宁慢悠悠道:“若能消灭高句丽,辽东再无隐患,到时候,河北百姓才能真正休养生息。”

  程知节跟着道:“这几年,我大唐虽用兵的地方不少,但战必克,攻必胜,缴获的物资,足以抵消损耗,对百姓也没有太大负担才是。”

  杜正伦道:“程老将军此言不错,攻打铁勒和契丹,缴获的物资都不少,足以弥补消耗。”

  霎时间,一众太宗时期的老臣们纷纷出列,表示支持攻打高句丽。

  李治见此,也只好问道:“李公,你可有攻打高句丽的良策?”

  李勣当即道:“回陛下,依臣之见,我军可以先走海路,消灭百济,然后南北夹击高句丽,必能取胜!”

  李治暗暗感叹,果然还是和历史中攻打高句丽的战略相同。

  然而这样打,只会便宜新罗。

  百济最终被新罗吞并,连高句丽的一半领土,也被新罗攻占。

  况且泉盖苏文还没死,这时候攻打高句丽,很可能出现类似太宗时期的情况,纵然攻到都城,却无法彻底消灭高句丽。

  萧嗣业一直在观察皇帝表情,见李治沉默不语,赶忙出列。

  “陛下,臣以为应先解决契丹问题,高句丽的事,可将来再论。”

  李治点头道:“萧卿之言有理,还是先等契丹俘虏抵达长安,再议别的事吧,退朝。”

  挥了挥手,起身离开了大殿。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