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殿内,武媚娘正在练习书法,武如意则抱着李显在一旁观看。

  自从武如意进宫后,武媚娘每次教导李显时,武如意也会在一旁陪同。

  每次武媚娘教训李显时,武如意都会在一旁帮李显说话。

  久而久之,李显也发现武如意能成为自己靠山,对这位小姨母痴缠的紧,平日张嘴闭嘴都是小姨母。

  武媚娘对妹子无可奈何,再加上肚子越来越大,精力衰减,也只好听之任之。

  张多海的伤势还未好,立政殿伺候的内侍是王洪。

  他来到殿内,向武媚娘道:“殿下,陛下正朝这边过来。”

  武媚娘遂放下笔,和武如意一起出去迎驾。

  不一会,李治来到立政殿,被迎入寝殿。

  武如意向李治行过礼后,便要告退,李显见她要走,在保傅怀里扭来扭去,嚷嚷道:“我要小姨母抱,我要小姨母抱!”

  李治笑道:“看来显儿很喜欢小妹啊,如意,你抱着显儿出去玩吧。”

  武如意抿嘴一笑,捏了捏李显的小脸,抱着小家伙出去了。

  李治坐在武媚娘身边,盯着她的肚子看了一会,奇道:“媚娘,你这肚子似乎比贵妃还大啊!”

  武媚娘轻抚肚子,笑道:“可能这胎儿长得比较壮实吧。”

  李治笑道:“记得显儿出生时,有七斤多,这孩子只怕会比显儿更胖。”

  两人说了阵闲话,武媚娘察觉到李治有心事,关切道:“陛下可有忧烦之事?”

  李治叹了口气,道:“刚才朝会上,大臣们都吵着要攻打高句丽。”

  武媚娘暗暗奇怪,在她看来,李治和太宗皇帝很像,在军事上一向勇猛锐进,怎会为军事之事而发愁?

  这几年,在李治主持下,朝廷打的仗着实不少,她虽在后宫,却也一直暗暗关注着。

  “陛下不愿打此仗吗?”她试探道。

  李治缓缓道:“朕并非不愿,只是时机还不到。”

  武媚娘奇道:“时机?”

  李治看了她一眼,道:“朕可以断言,十年之内,高句丽便会内乱,到时候,才是攻打高句丽的最好机会。”

  武媚娘微笑道:“就和陛下断言妾身腹中有子一样吗?”

  李治摸了摸鼻子,道:“差不多吧。”

  武媚娘沉思了一会,道:“陛下若是不想现在打,妾身倒是有一个法子。”

  李治拉住她手,问:“什么法子?”

  武媚娘笑道:“陛下可以宣李淳风觐见,让他配合陛下,以星相之说,预测高句丽分裂之事,群臣们应该就会相信了。”

  李治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虽说这个时期的封建迷信,确实能当工具使用,但用的多了,会让百姓们更加迷信,并非李治所乐见。

  武媚娘见他表情,就知他不愿,便岔开话题,道:“陛下,那个百济细作抓到了吗?”

  李治道:“已经抓到了,而且已经归附咱们了。”心中猛地一跳,一个念头涌入脑海。

  “媚娘,你想见见她吗?”他笑着问。

  武媚娘瞧他神情有异,道:“妾身正想见见她呢。”

  李治点点头,朝王伏胜道:“召金燕觐见。”

  不一会,王伏胜便带着金燕来到立政殿。

  金燕已换上一身干净得体的衣服,也仔细梳妆过了。

  她容貌本不差,不过有武皇后在此,大部分女子在这位皇后面前,都会显得容光失色了。

  李治打量了她一会,问道:“金娘子,朕听说你是百济公主的女儿,此事可是真的?”

  金燕昂着下巴,不卑不吭的道:“回皇帝陛下,我母亲正是百济的玉雅公主!”

  李治道:“朕还听说,百济国是由扶余人统治马韩人,你母亲似乎有马韩人血统?”

  金燕脸上露出一丝黯然神采,低下了头。

  “母亲和我身上,都有马韩人血统。”

  随即又抬起头,昂然道:“扶余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当初百济也不过是从高句丽迁移过来的一个小部落,需要仰仗马韩人鼻息。”

  李治问道:“那他们是如何反客为主的呢?”

  金燕想了想,道:“当时马韩有很多国家,百济只能算很小一个,名为伯济国。”

  李治点头道:“朕知道,马韩有五十八个国家。”

  金燕诧异道:“您怎么知道?”

  李治道:“当然是从史书上看到的了。”

  金燕道:“我们百济也有史书,名为‘书记’。”

  李治笑道:“改日有机会,倒想瞧瞧你们记录的史书。”

  金燕道:“母亲曾教过我书记,若非如此,我也不会知道扶余人的来历了。”

  武媚娘忽然道:“你们的史书既是扶余人记载,那就未必真实了。”

  金燕皱了皱眉,露出几分不服气的表情。

  李治却知道武媚娘的没错,别说百济国,就算中原王朝,统治者一样会篡改历史。

  远的不提,就说李世民,在李治印象中,他的很多行为便和历史不同。

  再者,就算君王不改,史官记载历史时,也会加入个人情绪。

  就连司马迁那样的人,在记载卫青、霍去病和李广时,也是两种态度。

  “金娘子,你还是继续说吧。”

  金燕点头道:“当时马韩共有五十八个国家,盟主是目支国,因他们带领其他国家,与中原王朝战争,结果战败,威信大减,盟主之位,便被百济国取代。”

  武媚娘问:“当时的中原王朝,是哪个朝代?”

  金燕迟疑道:“书记并未记载,我想可能是汉吧。”

  李治对这段历史也不太了解,正琢磨着怎么印证时,一旁的武媚娘柔声道:

  “陛下,何不把许敬宗喊过来,他对各朝历史颇为熟悉。”

  许敬宗长期编著国史,朝堂之中,论起对各朝历史的了解,只怕无人能胜过他。

  李治点头道:“也好,传许敬宗觐见。”

  许敬宗正在礼部坐衙,听说皇帝召见,步履飞快的来到立政殿,奔行速度,绝不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

  李治见他喘着气进殿,见礼时满头大汗,笑道:“许卿不必多礼,伏胜,赐座。”

  待许敬宗落座后,朝他说道:“许卿,朕找你过来,是想问一下百济的情况。”

  许敬宗擦了擦汗,笑道:“百济啊,他们是朱蒙后人建立的国家,陛下想知道哪一段?”

  武媚娘道:“就说说百济如何成为马韩诸部的盟主。”

  许敬宗微微一笑,道:“那是魏晋时期,当时是汉已灭亡,分为三国,北方由魏国掌控,马韩盟主是目支国,又称为月支国。”

  金燕见这老者如此熟悉本国历史,如数家珍,不由瞥了他一眼,暗暗佩服。

  许敬宗接着道:“东汉末年,汉朝动乱,马韩诸部趁机来犯带方郡。带方太守弓遵,领兵击败了马韩人,却也身受重伤,战死沙场。”

  “马韩元气大伤,目支国不能服众,由伯济国取而代之,伯济国便是如今的百济国了。”

  金燕听完后,怔怔不语。

  根据她在书记上看到的历史,当时马韩诸部明明是与整个中原王朝战争,这才落败。

  怎么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中,就变成和中原一个郡的战争了呢?

  瞧这老者模样,也不像说谎的样子,她顿时陷入了怀疑。

  李治道:“金娘子,你继续说吧。”

  金燕下巴不再像之前抬的那么高了,低声道:“后来百济利用盟主身份,不断壮大,将部落联盟,统一为一个大的国家。”

  停顿了一下,接着道:“书记记载,百济又与中原王朝发生交战,两代君王都死于此战。王室的统治不稳,便开始与真氏联姻,每一代扶余王,都会娶真氏为妻。”

  说完之后,目光看向了许敬宗。

  许敬宗接口道:“这应该是五胡侵略时期,百济人也想趁机占便宜,攻打晋朝乐浪郡,却被太守击退。”

  金燕听到此话,不吭声了。

  武媚娘眼中多了丝笑意,道:“金娘子,你继续说啊。”

  许敬宗也眨了眨眼睛,似乎在催促她快说,自己也好继续补充。

  金燕低声道:“贵国既然有人知道百济情况,陛下和皇后殿下,又何必还来问我?”

  李治正色道:“你是站在百济人立场上说,许卿站在中原王朝立场解读,你二人相互印证,才能还原真实历史。”

  金燕看了他一眼,道:“后来高句丽强大后,百济经常打败仗,地位摇摆,只能扶持更多的贵族,帮助他们维持统治。”

  李治道:“这些贵族都是扶余人吗?”

  金燕道:“当然了,百济有三个阶层,顶层是扶余王族,第二层是扶余贵族,只有最底层是马韩百姓,有马韩血统之人,是无法做官的。”

  李治皱眉道:“百济国的马韩人,数量应该更多吧?”

  金燕道:“是的,国家中九成以上都是马韩人。”

  “那马韩人为何不反抗扶余人呢?”

  金燕道:“新罗曾暗中支持过马韩人,想要推翻扶余人统治,后来在高句丽帮助下,平定了叛乱。”

  李治听完后,也不由暗暗称奇。

  百济国就像是高句丽和新罗的结合体,与双方都有关系,一方想对付他们,另一方就可能帮忙。

  这才形成了奇特的三国关系。

  李治道:“那朕问你,如果百济被我大唐消灭后,百济人更倾向于归附我大唐、新罗,还是归附高句丽?”

  金燕毫不犹豫的道:“当然是新罗了,你们若消灭百济,打击的是扶余人,底层的马韩人只会投向新罗。”

  武媚娘忽然道:“马韩人的语言,是否和新罗人一样?”

  金燕点头道:“正是,这也是马韩人愿意接受新罗统治的原因。”

  李治听她说明百济情况后,暗暗点头。

  难怪苏定方消灭百济后,百济都被新罗夺了过去。

  他们有民众基础,大唐军力再强,也争不过民心。

  李治瞥了许敬宗一眼,道:“许公,你觉得我大唐打下百济后,能保得住百济吗?”

  许敬宗正要答话,忽见武皇后朝他打了个眼色,心中一凛,赶忙道:“回陛下,老臣以为很难保住。”

  李治道:“既是如此,你还支持李卿攻打高句丽的计划吗?”

  许敬宗赶忙道:“是臣先前考虑不周,如此来看,攻打高句丽之事,需从长计议。”

  李治点了点头,挥手命许敬宗和金燕都退下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