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承天门外,大臣们也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
杜复站在靠外侧的一个角落处,锐利的目光穿过人群,望着远处的杜正伦。
只见杜正伦意气风发,正在与卢承庆、阎立本谈笑风生,丝毫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
杜复嘴角噙着一丝冷笑,慢慢挪开目光。
便在这时,高有道一脸严肃的朝他走了过来。
“杜兄,情况我都听夫人说了。”
杜复脸色微变,哼了一声,道:“我就知道,她迟早要告诉你。”
高有道走到他旁边,低声道:“她昨日被皇后殿下召入宫中,皇后殿下已知道此事,夫人非常害怕,这才告诉了我。”
杜复脸色一白,道:“皇后殿下也知道了?”
高有道沉声道:“陛下只怕也知道了。你不该把公主和吴王都牵扯进去,如今事情已经闹大了。”
杜复冷冷道:“那又如何,大不了和杜正伦同归于尽!”
高有道感叹道:“杜兄,听我一句劝,暂且收手,剩下的交给陛下吧。”
杜复沉声道:“你错了,陛下就算要处置杜正伦,也需要有人出面指出他的罪行。”
高有道急道:“你不是已经向雍州府举报了白马商社吗?剩下的交给他们便是。”
杜复哼道:“我信不过他们。”
高有道还要再说,远处有一人朝两人走了过来。
是李义府。
“杜校书和高校书有礼了。”李义府微笑着拱手道。
杜复和高有道都躬身作礼:“下官拜见李刺史。”
李义府来到杜复旁边,低声道:“杜校书,借一步说话。”朝着一处无人的官署走了过去。
杜复心中一惊,李义府这种人,绝不会平白无故来找他,一定是与杜正伦之案有关。
他深吸一口气,便要跟过去,高有道拉住他,道:“杜兄,别被人给利用了!”
杜复摆手道:“高兄,我已是骑虎难下,有进无退的局面,这件事你不要再管了。”甩开他的手。
杜复来到署檐下,朝李义府拱手道:“不知李刺史找我何事?”
李义府眯着眼道:“杜校书,时间不多,我就开门见山了。你想对付杜正伦,我已知晓。”
杜复沉默不语。
李义府接着道:“你不必担心,我来找你,是想帮你。”
杜复哂笑道:“帮我?”
李义府凛然道:“不错,杜正伦身为户部侍郎,却以公谋私,对国家危害极大,我自不会坐视不管。”
杜复哼了一声,道:“您是想凭借扳倒他的功劳,再入中枢吧?”
李义府淡淡道:“杜校书,你要这样说,我也不否认,在朝为官之人,谁心中没点抱负呢?”
杜复沉默半晌,道:“你想怎么帮我?”
李义府道:“杜正伦朝堂沉浮数十年,没那么容易对付。你年纪太轻,官职太低,一个不慎,不仅无法扳倒他,还有可能被他抓住破绽,反戈一击。”
杜复道:“那李刺史的意思是?”
李义府道:“我知道你手中有白马商社的罪证,把这些交给我,待会让我来对付他。”
杜复眯着眼道:“原来说来说去,您是想独得功劳啊。”
李义府道:“我跟他们打过交道,证据在我手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杜校书不觉得吗?”
杜复道:“您若是这么厉害,怎会被贬出长安?”
李义府挑了挑眉,不做声了。
杜复拱了拱手,道:“多谢李刺史好意,待会就让下官冲锋陷阵,您帮我掠阵便是。”转身离去。
李义府望着他的背影,摇头感叹道:“毕竟还是年轻识浅,成不了大事。”
半晌之后,通鼓声响,韦思谦站在承天门入口处,高声呼喊:“入朝。”
群臣按照位次入朝,来到两仪殿西庑廊,排列班次,文武官员之中,各有五班能够入殿。
杜复品级太低,只能在殿外阶下列班,不过这也不代表他没有进殿的资格。
待会会有一个流程,由殿外官员入殿奏报,那便是他入殿检举杜正伦的最好机会!
杜复在殿外站了没多久,忽听殿门口的礼仪官高喊道:“圣人到,群臣拜礼。”
按照朔望朝的礼仪,杜复等殿外臣子在礼仪官的唱喏下,双膝跪倒,趴伏于地,朝大殿方向叩拜。
一共拜了三个稽首后,众人才站起来,
两仪殿的大门是开着的,外面的群臣,勉强能看到宝座台上皇帝的轮廓。
殿内群臣已各自返回蹑席坐下。
只见侍中辛茂将出列,手中捧着一个长长的卷轴,开始宣布今年的人事调动。
外面的人听不到他的声音,幸好大殿门口有礼仪官,会将辛茂将的话复述一遍,众人听得清清楚楚。
最先受到嘉奖的是参加熊津港之战的全体将官。
以刘仁轨为首,所有立下功劳的将官,都受到封赏。
其中刘仁轨的阶官升为了开府仪同三司,这是文官之中,最高级别,从一品。
如今的朝堂文官之中,也只有于志宁一人的阶官,位于这个等级。
杜复对刘仁轨和狄仁杰已经没有了恨意,听到刘仁轨不断升官,心中只有羡慕。
“以他如今的官职和威望,只要回京,肯定拜相,哎,也不知陛下为何还不让刘仁轨回来。”杜复心想。
姜恪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刘仁愿虽未返回营州,也升为了右屯卫大将军,孙仁师升为右武卫将军。
另还有潘龙等作战优秀的将领,各有晋升,有的升一两级,有的直接升三四级。
这种升官的力度,也只有武将能够做到。
这次不仅杜复羡慕了,所有文官都充满羡慕。
他们要升官升职,都必须苦熬个几年,每年考评都上等才行。
武将们却仅凭一场战役,就完成了他们需要努力奋斗十年的目标!
不少人心中已在琢磨着,将来找机会转为武职,也许更有前途。
接下来,则是各州县官员的迁调。
此事与殿外各州县的官员息息相关,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心中充满了期待。
很快,一批考评优秀的官员,被迁调到了长安,其中最出风头的是韦待价,被升为金吾卫中郎将。
轮到京中官员时,杜复竖起了耳朵。
随着礼仪官将辛茂将的话一句句复述。
阶下群臣脸色都变了,相互间打着眼色。
他们都已听说,卢承庆今年要拜相,杜正伦要升为户部尚书。
然而念了半天,根本没有提到两人。
只提到张柬之、韦思谦被加封崇文馆学士,负责修订新律,还有李吉被升为雍州司马,赵持满被册封为雍州司法参军。
大殿之内的众大臣们,脸色同样充满惊讶。
上官仪朝徐孝德看了过去,露出询问的眼色,徐孝德则摇了摇头,表示他也不知情。
脸色最难看的要属卢承庆和杜正伦了,两人都皱紧眉头,对视一眼,表情都充满困惑。
杜正伦悄悄瞥了皇帝一眼,见皇帝神色自若,心中顿时有些不安。
辛茂将的声音,继续在大殿中回荡,许久之后,终于全部念完了。
按照流程,群臣开始议政。
正日里堆积了不少朝政,六部九寺的官员纷纷出列,将政务提出来,然后其他相关部门的官员加入讨论。
卢承庆和杜正伦显然都有些心神不宁,今日的话比平时少了一些,思绪也不如平日敏锐。
这一讨论,便是两个多时辰,终于到了廊下食的时间。
卢承庆和杜正伦一出朝堂,便去找徐孝德,询问两人升职的事。
徐孝德只能苦笑,道:“老夫也不知啊,昨日老夫离开吏部时,迁调名单上,依然有两位的名字啊!”
只有中书省的宰相和皇帝,有资格将诰书拿过去修改。
两人当即又找上阎立本和上官仪,两人也都说没有修改过。
卢承庆叹了口气,道:“如此来看,是陛下将诰书修改了。”
杜正伦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没有做声。
卢承庆又去找了辛茂将,向他询问情况。
按照流程,被皇帝修改过的诰书,需要先送到门下省,门下省通过后,才送到吏部。
辛茂将证实了两人的猜测。
昨日夜里,有文吏来报,说内侍监连夜送来一份诰书,正是官员迁调的诰书。
辛茂将说他当时连夜入宫,并未仔细看,便直接通过了,并不知道两人名字被划掉了。
这话显然是在敷衍。
他连夜入宫,不可能不仔细查阅那份诰书是否被改动过。
当然了,既然是皇帝改的,指望辛茂将将其驳回,那也不现实。
两人只是有些不满,辛茂将既然知道此事,为何不派人通知一声?
如今最大的问题是,皇帝为何突然划掉他们的名字?
廊下食的时间,显然不够他们查出真相,群臣很快又进入大殿,朝会继续。
接下来是殿外大臣奏报的时间,十几件地方政务议论完毕后,杜复在殿外高声喊道:“微臣杜复,有事启奏。”
李治挥手道:“宣!”
杜复很快进入大殿,行过叩拜礼,随即站起身,一边肃然的开口。
“陛下,微臣要状告户部侍郎杜正伦,以权谋私,公器私用,包庇纵容亲属,欺行霸市,违法经商,行贿官员,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利益结社,官商勾结,犯下滔天罪行,还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韦思谦最先出列,沉声道:“杜校书,你并非御史台官员,无弹劾百官之权。”
杜复道:“下官明白,故而下官是检举,并非弹劾。”
唐律有规定,官员如有犯罪行为,百姓和官员都可以检举。
百姓能得赏钱,官员则可以得到功劳,检举的情况越严重,功劳越大。
韦思谦又道:“那杜校书应该也知道,检举作假,会有什么下场!”
杜复道:“下官知道,不用韦中丞提醒。”
检举与弹劾不同,弹劾若是找不到明确罪证,一般也就被斥责几句,最多降级。
检举若是找不到证据,又或者提供的证据不充分,便是诬告,罪加一等,有性命之忧!
李治瞥了杜正伦一眼,见他表情沉静,一言不发,朝他问道:“杜卿,杜校书要检举你,你可有话说?”
杜正伦沉声道:“官员若有违法之举,同僚可进行检举,这是朝廷规制,臣无异议,愿意接受任何讯问。”
这话表面听没什么问题,然而却潜藏着一层意思。
官员若犯罪,一般只有同僚最有机会知道。
杜复一个小小校书,怎会知道杜正伦违法乱纪之事?
户部郎中陆敦信当即出列,问道:“杜校书,你身为弘文馆校书郎,负责掌校典籍,订正讹误,倘若杜侍郎真犯了罪,你如何知道?”
杜复道:“白马商社主人名叫杜隆,是杜侍郎的侄子,我是顺着他,才查出杜侍郎的罪行。”
陆敦信道:“杜校书并非捕贼官,也非监察官,又为何调查白马商社呢?”
杜复道:“我也是无意中发现他们暗中向官员行贿,故而调查。”
陆敦信道:“既然您发现白马商社有问题,为何不向雍州府举报,却要私自调查呢?”
杜复满头大汗,顿时难以回答。
这时他才终于明白李义府的意思。
朝堂之上,并非拿着证据就能开口说话。
杜正伦根本不用出面,手下一名官员,凭着三言两句,就把他难住了。
“怎么不说话了,是心虚了吗?”陆敦信步步紧逼。
李义府忽然出列,道:“陆郎中,杜校书检举之人,是户部侍郎,你身为户部郎中,是否应缄口为好?”
陆敦信微微一愣,果然退了回去,不做声了。
杜复刚要松一口气,工部员外郎崔漪又迈步出列,道:“下官认为陆郎中刚才的问话有理,还请杜校书回答。”
他是工部官员,李义府也不好再说什么。
李敬玄出列道:“杜校书是来检举杜侍郎的,诸位同僚却抓着细枝末节不放,不让他开口,这是何意?”
他这是向李义府示好,才开口相帮。
卢承庆出列道:“既然杜校书在朝堂之上,检举杜侍郎,那么其他人发现疑问,也可询问,难道刚才的问题很难回答吗?”
杜复见涉入之人越来越多,心中大急。
他知道这些人是想让他主动坦诚与杜正伦的过节,到时便说他是为旧怨,诬告杜正伦。
可明知如此,也想不到办法应对,因他调查白马商社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复杜正伦。
这时,长孙诠出列道:“其实杜校书已经向雍州府举报过了。”
崔漪看了长孙诠一眼,道:“哦,既然如此,杜校书等待结果便是,为何要在朝堂检举?”
杜复见这么多人都在帮自己,心中略定,道:“因为雍州府调查太慢,下官又无意中发现此事与杜侍郎有关,兹事体大,故在朝堂上检举!”
卢承庆正要反驳,忽听李治开口道:“杜复,你要检举杜正伦,可有证据?”
杜复忙道:“臣有检举书在此,请陛下圣阅。”
王伏胜很快呈了上来。
李治阅览完之后,凝视着杜复,道:“这些大多都是臆测之词,仅凭这些,你就要检举朝中四品高官吗?”
杜复脸色大变,急忙道:“陛下,只需……”
李治挥手道:“不必多言,来人,将杜复带下去,关押大理寺。狄卿,朕把他交给你了,以诬告罪论处!”
狄仁杰拱手道:“臣遵旨。”
大殿中的执戟金吾卫上前,将杜复拖了下去。
群臣都没料到皇帝是这种反应,相互间打着眼色。
于志宁忙道:“陛下,能否将检举信,给臣看一下?”
李治淡淡道:“都是些虚无缥缈的猜测,不必看了。朝会继续。”
半个时辰后,朝会结束。
李治从侧门离开大殿,刚出两仪殿,便朝王伏胜吩咐道:“召狄仁杰、于志宁、薛仁贵觐见。”
李治回到甘露殿,坐在龙椅上,重新翻看着杜复那封检举信。
不多时,薛仁贵、狄仁杰和于志宁都来到了殿内。
李治没有任何废话,将检举信递给王伏胜,道:“三位爱卿,请看一下这封检举信。”
于志宁最先看,看完之后,一脸诧异,递给了薛仁贵,狄仁杰最后看。
信中一共有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和易宝会有关。
检举书上记载了三场易宝会。
在易宝会上,白马商会的执事,与三名豪奴进行了交易,那三名豪奴的主人,全都是工部官员。
白马商会每次交易的东西,都是一个黑色盒子。
检举信上还标明,每次交易完后,工部就会给白马商会批下一个工事项目。
三场交易完后,白马商会得到一座铜矿的开采权、一座铁矿开采权、以及一片草场的使用权。
另一方面,信中详细介绍了白马商会的情况。
短短几年,这个商会已经成为大唐最顶级的商会。
马匹、毛皮、宝石、石炭等……
只要是漠北能够做的买卖,它全部涉足,而且都越做越大。
大唐其他地区,其实都有抑制商人的政策。
只有漠北不同,李治为了开发漠北,对商人并不设限,甚至允许他们发展私军,对付地方部落。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下,再凭着漠北这块沃土,白马商会已经在漠北地区,发展为一座巨型商会。
商社民团数量,就有两千多人,皆是骑兵。
商社还雇佣了大量铁勒人为长工,所有工人加起来,超过一万多人。
待三人全部看完,于志宁最先开口道:“陛下,这封检举信的内容真实可信,只要稍微调查,便可证实。”
李治道:“朕知道。”
于志宁不解道:“那您为何要将杜复关起来呢?”
李治道:“薛卿,你有什么看法?”
薛仁贵沉声道:“他们已经有了造反的能力。”
此话一出,于志宁和狄仁杰都吃了一惊。
李治缓缓道:“不错,他们有人有马,还有铁矿,完全可以私做兵器,组成军队。”
于志宁急忙道:“陛下,杜氏根基都在长安,老臣以为,他们应该没那个胆子谋逆。”
李治缓缓道:“朕也不相信洹水杜氏会造反,但以防万一,此事需慎重处置。”
于志宁听皇帝这样说,点了点头,不再反对。
漠北地域辽阔,这样一股力量若是生乱,解决起来会非常麻烦。
李治道:“薛卿,你立刻去一趟燕然都护府,调动燕然军,控制住白马商社,这是以防万一。”
薛仁贵拱手道:“臣领旨。”
李治接着道:“狄卿负责暗中调查白马商社和洹水杜氏,在薛卿控制住漠北情况之前,要暗中调查,不得打草惊蛇。”
狄仁杰道:“臣领旨。”
李治道:“于卿,你尽快制定好新律,这次的白马商社案是个典型,朕希望按照大唐律令,公正审判,免得造成商人恐慌,影响漠北将来的发展。”
于志宁忙道:“老臣遵旨。”
李治挥手道:“好了,你们都去办事吧。”
三人齐应一声,一起告退离开。
杜复站在靠外侧的一个角落处,锐利的目光穿过人群,望着远处的杜正伦。
只见杜正伦意气风发,正在与卢承庆、阎立本谈笑风生,丝毫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
杜复嘴角噙着一丝冷笑,慢慢挪开目光。
便在这时,高有道一脸严肃的朝他走了过来。
“杜兄,情况我都听夫人说了。”
杜复脸色微变,哼了一声,道:“我就知道,她迟早要告诉你。”
高有道走到他旁边,低声道:“她昨日被皇后殿下召入宫中,皇后殿下已知道此事,夫人非常害怕,这才告诉了我。”
杜复脸色一白,道:“皇后殿下也知道了?”
高有道沉声道:“陛下只怕也知道了。你不该把公主和吴王都牵扯进去,如今事情已经闹大了。”
杜复冷冷道:“那又如何,大不了和杜正伦同归于尽!”
高有道感叹道:“杜兄,听我一句劝,暂且收手,剩下的交给陛下吧。”
杜复沉声道:“你错了,陛下就算要处置杜正伦,也需要有人出面指出他的罪行。”
高有道急道:“你不是已经向雍州府举报了白马商社吗?剩下的交给他们便是。”
杜复哼道:“我信不过他们。”
高有道还要再说,远处有一人朝两人走了过来。
是李义府。
“杜校书和高校书有礼了。”李义府微笑着拱手道。
杜复和高有道都躬身作礼:“下官拜见李刺史。”
李义府来到杜复旁边,低声道:“杜校书,借一步说话。”朝着一处无人的官署走了过去。
杜复心中一惊,李义府这种人,绝不会平白无故来找他,一定是与杜正伦之案有关。
他深吸一口气,便要跟过去,高有道拉住他,道:“杜兄,别被人给利用了!”
杜复摆手道:“高兄,我已是骑虎难下,有进无退的局面,这件事你不要再管了。”甩开他的手。
杜复来到署檐下,朝李义府拱手道:“不知李刺史找我何事?”
李义府眯着眼道:“杜校书,时间不多,我就开门见山了。你想对付杜正伦,我已知晓。”
杜复沉默不语。
李义府接着道:“你不必担心,我来找你,是想帮你。”
杜复哂笑道:“帮我?”
李义府凛然道:“不错,杜正伦身为户部侍郎,却以公谋私,对国家危害极大,我自不会坐视不管。”
杜复哼了一声,道:“您是想凭借扳倒他的功劳,再入中枢吧?”
李义府淡淡道:“杜校书,你要这样说,我也不否认,在朝为官之人,谁心中没点抱负呢?”
杜复沉默半晌,道:“你想怎么帮我?”
李义府道:“杜正伦朝堂沉浮数十年,没那么容易对付。你年纪太轻,官职太低,一个不慎,不仅无法扳倒他,还有可能被他抓住破绽,反戈一击。”
杜复道:“那李刺史的意思是?”
李义府道:“我知道你手中有白马商社的罪证,把这些交给我,待会让我来对付他。”
杜复眯着眼道:“原来说来说去,您是想独得功劳啊。”
李义府道:“我跟他们打过交道,证据在我手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杜校书不觉得吗?”
杜复道:“您若是这么厉害,怎会被贬出长安?”
李义府挑了挑眉,不做声了。
杜复拱了拱手,道:“多谢李刺史好意,待会就让下官冲锋陷阵,您帮我掠阵便是。”转身离去。
李义府望着他的背影,摇头感叹道:“毕竟还是年轻识浅,成不了大事。”
半晌之后,通鼓声响,韦思谦站在承天门入口处,高声呼喊:“入朝。”
群臣按照位次入朝,来到两仪殿西庑廊,排列班次,文武官员之中,各有五班能够入殿。
杜复品级太低,只能在殿外阶下列班,不过这也不代表他没有进殿的资格。
待会会有一个流程,由殿外官员入殿奏报,那便是他入殿检举杜正伦的最好机会!
杜复在殿外站了没多久,忽听殿门口的礼仪官高喊道:“圣人到,群臣拜礼。”
按照朔望朝的礼仪,杜复等殿外臣子在礼仪官的唱喏下,双膝跪倒,趴伏于地,朝大殿方向叩拜。
一共拜了三个稽首后,众人才站起来,
两仪殿的大门是开着的,外面的群臣,勉强能看到宝座台上皇帝的轮廓。
殿内群臣已各自返回蹑席坐下。
只见侍中辛茂将出列,手中捧着一个长长的卷轴,开始宣布今年的人事调动。
外面的人听不到他的声音,幸好大殿门口有礼仪官,会将辛茂将的话复述一遍,众人听得清清楚楚。
最先受到嘉奖的是参加熊津港之战的全体将官。
以刘仁轨为首,所有立下功劳的将官,都受到封赏。
其中刘仁轨的阶官升为了开府仪同三司,这是文官之中,最高级别,从一品。
如今的朝堂文官之中,也只有于志宁一人的阶官,位于这个等级。
杜复对刘仁轨和狄仁杰已经没有了恨意,听到刘仁轨不断升官,心中只有羡慕。
“以他如今的官职和威望,只要回京,肯定拜相,哎,也不知陛下为何还不让刘仁轨回来。”杜复心想。
姜恪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刘仁愿虽未返回营州,也升为了右屯卫大将军,孙仁师升为右武卫将军。
另还有潘龙等作战优秀的将领,各有晋升,有的升一两级,有的直接升三四级。
这种升官的力度,也只有武将能够做到。
这次不仅杜复羡慕了,所有文官都充满羡慕。
他们要升官升职,都必须苦熬个几年,每年考评都上等才行。
武将们却仅凭一场战役,就完成了他们需要努力奋斗十年的目标!
不少人心中已在琢磨着,将来找机会转为武职,也许更有前途。
接下来,则是各州县官员的迁调。
此事与殿外各州县的官员息息相关,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心中充满了期待。
很快,一批考评优秀的官员,被迁调到了长安,其中最出风头的是韦待价,被升为金吾卫中郎将。
轮到京中官员时,杜复竖起了耳朵。
随着礼仪官将辛茂将的话一句句复述。
阶下群臣脸色都变了,相互间打着眼色。
他们都已听说,卢承庆今年要拜相,杜正伦要升为户部尚书。
然而念了半天,根本没有提到两人。
只提到张柬之、韦思谦被加封崇文馆学士,负责修订新律,还有李吉被升为雍州司马,赵持满被册封为雍州司法参军。
大殿之内的众大臣们,脸色同样充满惊讶。
上官仪朝徐孝德看了过去,露出询问的眼色,徐孝德则摇了摇头,表示他也不知情。
脸色最难看的要属卢承庆和杜正伦了,两人都皱紧眉头,对视一眼,表情都充满困惑。
杜正伦悄悄瞥了皇帝一眼,见皇帝神色自若,心中顿时有些不安。
辛茂将的声音,继续在大殿中回荡,许久之后,终于全部念完了。
按照流程,群臣开始议政。
正日里堆积了不少朝政,六部九寺的官员纷纷出列,将政务提出来,然后其他相关部门的官员加入讨论。
卢承庆和杜正伦显然都有些心神不宁,今日的话比平时少了一些,思绪也不如平日敏锐。
这一讨论,便是两个多时辰,终于到了廊下食的时间。
卢承庆和杜正伦一出朝堂,便去找徐孝德,询问两人升职的事。
徐孝德只能苦笑,道:“老夫也不知啊,昨日老夫离开吏部时,迁调名单上,依然有两位的名字啊!”
只有中书省的宰相和皇帝,有资格将诰书拿过去修改。
两人当即又找上阎立本和上官仪,两人也都说没有修改过。
卢承庆叹了口气,道:“如此来看,是陛下将诰书修改了。”
杜正伦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没有做声。
卢承庆又去找了辛茂将,向他询问情况。
按照流程,被皇帝修改过的诰书,需要先送到门下省,门下省通过后,才送到吏部。
辛茂将证实了两人的猜测。
昨日夜里,有文吏来报,说内侍监连夜送来一份诰书,正是官员迁调的诰书。
辛茂将说他当时连夜入宫,并未仔细看,便直接通过了,并不知道两人名字被划掉了。
这话显然是在敷衍。
他连夜入宫,不可能不仔细查阅那份诰书是否被改动过。
当然了,既然是皇帝改的,指望辛茂将将其驳回,那也不现实。
两人只是有些不满,辛茂将既然知道此事,为何不派人通知一声?
如今最大的问题是,皇帝为何突然划掉他们的名字?
廊下食的时间,显然不够他们查出真相,群臣很快又进入大殿,朝会继续。
接下来是殿外大臣奏报的时间,十几件地方政务议论完毕后,杜复在殿外高声喊道:“微臣杜复,有事启奏。”
李治挥手道:“宣!”
杜复很快进入大殿,行过叩拜礼,随即站起身,一边肃然的开口。
“陛下,微臣要状告户部侍郎杜正伦,以权谋私,公器私用,包庇纵容亲属,欺行霸市,违法经商,行贿官员,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利益结社,官商勾结,犯下滔天罪行,还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韦思谦最先出列,沉声道:“杜校书,你并非御史台官员,无弹劾百官之权。”
杜复道:“下官明白,故而下官是检举,并非弹劾。”
唐律有规定,官员如有犯罪行为,百姓和官员都可以检举。
百姓能得赏钱,官员则可以得到功劳,检举的情况越严重,功劳越大。
韦思谦又道:“那杜校书应该也知道,检举作假,会有什么下场!”
杜复道:“下官知道,不用韦中丞提醒。”
检举与弹劾不同,弹劾若是找不到明确罪证,一般也就被斥责几句,最多降级。
检举若是找不到证据,又或者提供的证据不充分,便是诬告,罪加一等,有性命之忧!
李治瞥了杜正伦一眼,见他表情沉静,一言不发,朝他问道:“杜卿,杜校书要检举你,你可有话说?”
杜正伦沉声道:“官员若有违法之举,同僚可进行检举,这是朝廷规制,臣无异议,愿意接受任何讯问。”
这话表面听没什么问题,然而却潜藏着一层意思。
官员若犯罪,一般只有同僚最有机会知道。
杜复一个小小校书,怎会知道杜正伦违法乱纪之事?
户部郎中陆敦信当即出列,问道:“杜校书,你身为弘文馆校书郎,负责掌校典籍,订正讹误,倘若杜侍郎真犯了罪,你如何知道?”
杜复道:“白马商社主人名叫杜隆,是杜侍郎的侄子,我是顺着他,才查出杜侍郎的罪行。”
陆敦信道:“杜校书并非捕贼官,也非监察官,又为何调查白马商社呢?”
杜复道:“我也是无意中发现他们暗中向官员行贿,故而调查。”
陆敦信道:“既然您发现白马商社有问题,为何不向雍州府举报,却要私自调查呢?”
杜复满头大汗,顿时难以回答。
这时他才终于明白李义府的意思。
朝堂之上,并非拿着证据就能开口说话。
杜正伦根本不用出面,手下一名官员,凭着三言两句,就把他难住了。
“怎么不说话了,是心虚了吗?”陆敦信步步紧逼。
李义府忽然出列,道:“陆郎中,杜校书检举之人,是户部侍郎,你身为户部郎中,是否应缄口为好?”
陆敦信微微一愣,果然退了回去,不做声了。
杜复刚要松一口气,工部员外郎崔漪又迈步出列,道:“下官认为陆郎中刚才的问话有理,还请杜校书回答。”
他是工部官员,李义府也不好再说什么。
李敬玄出列道:“杜校书是来检举杜侍郎的,诸位同僚却抓着细枝末节不放,不让他开口,这是何意?”
他这是向李义府示好,才开口相帮。
卢承庆出列道:“既然杜校书在朝堂之上,检举杜侍郎,那么其他人发现疑问,也可询问,难道刚才的问题很难回答吗?”
杜复见涉入之人越来越多,心中大急。
他知道这些人是想让他主动坦诚与杜正伦的过节,到时便说他是为旧怨,诬告杜正伦。
可明知如此,也想不到办法应对,因他调查白马商社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复杜正伦。
这时,长孙诠出列道:“其实杜校书已经向雍州府举报过了。”
崔漪看了长孙诠一眼,道:“哦,既然如此,杜校书等待结果便是,为何要在朝堂检举?”
杜复见这么多人都在帮自己,心中略定,道:“因为雍州府调查太慢,下官又无意中发现此事与杜侍郎有关,兹事体大,故在朝堂上检举!”
卢承庆正要反驳,忽听李治开口道:“杜复,你要检举杜正伦,可有证据?”
杜复忙道:“臣有检举书在此,请陛下圣阅。”
王伏胜很快呈了上来。
李治阅览完之后,凝视着杜复,道:“这些大多都是臆测之词,仅凭这些,你就要检举朝中四品高官吗?”
杜复脸色大变,急忙道:“陛下,只需……”
李治挥手道:“不必多言,来人,将杜复带下去,关押大理寺。狄卿,朕把他交给你了,以诬告罪论处!”
狄仁杰拱手道:“臣遵旨。”
大殿中的执戟金吾卫上前,将杜复拖了下去。
群臣都没料到皇帝是这种反应,相互间打着眼色。
于志宁忙道:“陛下,能否将检举信,给臣看一下?”
李治淡淡道:“都是些虚无缥缈的猜测,不必看了。朝会继续。”
半个时辰后,朝会结束。
李治从侧门离开大殿,刚出两仪殿,便朝王伏胜吩咐道:“召狄仁杰、于志宁、薛仁贵觐见。”
李治回到甘露殿,坐在龙椅上,重新翻看着杜复那封检举信。
不多时,薛仁贵、狄仁杰和于志宁都来到了殿内。
李治没有任何废话,将检举信递给王伏胜,道:“三位爱卿,请看一下这封检举信。”
于志宁最先看,看完之后,一脸诧异,递给了薛仁贵,狄仁杰最后看。
信中一共有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和易宝会有关。
检举书上记载了三场易宝会。
在易宝会上,白马商会的执事,与三名豪奴进行了交易,那三名豪奴的主人,全都是工部官员。
白马商会每次交易的东西,都是一个黑色盒子。
检举信上还标明,每次交易完后,工部就会给白马商会批下一个工事项目。
三场交易完后,白马商会得到一座铜矿的开采权、一座铁矿开采权、以及一片草场的使用权。
另一方面,信中详细介绍了白马商会的情况。
短短几年,这个商会已经成为大唐最顶级的商会。
马匹、毛皮、宝石、石炭等……
只要是漠北能够做的买卖,它全部涉足,而且都越做越大。
大唐其他地区,其实都有抑制商人的政策。
只有漠北不同,李治为了开发漠北,对商人并不设限,甚至允许他们发展私军,对付地方部落。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下,再凭着漠北这块沃土,白马商会已经在漠北地区,发展为一座巨型商会。
商社民团数量,就有两千多人,皆是骑兵。
商社还雇佣了大量铁勒人为长工,所有工人加起来,超过一万多人。
待三人全部看完,于志宁最先开口道:“陛下,这封检举信的内容真实可信,只要稍微调查,便可证实。”
李治道:“朕知道。”
于志宁不解道:“那您为何要将杜复关起来呢?”
李治道:“薛卿,你有什么看法?”
薛仁贵沉声道:“他们已经有了造反的能力。”
此话一出,于志宁和狄仁杰都吃了一惊。
李治缓缓道:“不错,他们有人有马,还有铁矿,完全可以私做兵器,组成军队。”
于志宁急忙道:“陛下,杜氏根基都在长安,老臣以为,他们应该没那个胆子谋逆。”
李治缓缓道:“朕也不相信洹水杜氏会造反,但以防万一,此事需慎重处置。”
于志宁听皇帝这样说,点了点头,不再反对。
漠北地域辽阔,这样一股力量若是生乱,解决起来会非常麻烦。
李治道:“薛卿,你立刻去一趟燕然都护府,调动燕然军,控制住白马商社,这是以防万一。”
薛仁贵拱手道:“臣领旨。”
李治接着道:“狄卿负责暗中调查白马商社和洹水杜氏,在薛卿控制住漠北情况之前,要暗中调查,不得打草惊蛇。”
狄仁杰道:“臣领旨。”
李治道:“于卿,你尽快制定好新律,这次的白马商社案是个典型,朕希望按照大唐律令,公正审判,免得造成商人恐慌,影响漠北将来的发展。”
于志宁忙道:“老臣遵旨。”
李治挥手道:“好了,你们都去办事吧。”
三人齐应一声,一起告退离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