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下沉,城门已闭。
若在平日,暮鼓声已经响起,宣告着一天已经结束,长安城百姓们也自发返回里坊。
然而今日不同,暮鼓声竟消失了,只有各大寺庙之中,传来阵阵暮钟声。
从天空俯瞰,长安城各门各户的人家,都提着灯笼,从家中走了出来,仿佛一天才刚刚开始。
这也难怪,唐朝假日众多,却只有上元节这一日,不受宵禁所制,人们自然要享受这难得的一个夜晚!
有人开始享受节日,也有人开始赚钱。
大街两旁,早已摆满了地铺,卖着缤纷多彩的各式灯笼。
这些人大多都不是行商,只是利用上元节这个商机,发一笔小财罢了。
长安城主街道上,人流涌动,导致李治的马车也行走的格外缓慢。
李治却并不在意,拉开车帘,尽情享受着街上的热闹和喧嚣。
其实他是想在街上走走的,只可惜王伏胜和王及善死命劝谏,说今日人太多,容易出现突发危险。
李治便也不再难为他们,反正坐在车中看也是一样。
旁边的武媚娘手持一柄金剪刀,正在专心致志的裁剪一只纸灯笼。
马车漫无目的的行在大街上,突然间,李治听到车边两个人的对话。
“斗舞?在哪里斗?”
“当然是在曲江池。平康坊第一花魁王小仙、康国舞姬瑶茹、还有那位最近才声名鹊起的天水仙哥,都要参加呢!”
“那还不去瞧瞧?”
“哈哈,走,今日定要一饱眼福!”
李治听到此处,吩咐道:“去曲江池。”
武媚娘抬眼扫了他一眼,似乎也听到了刚才的话。
李治笑道:“媚娘,你对斗舞可感兴趣?”
武媚娘道:“妾身看不看无所谓,九郎既想去看,去便是。”
李治咳了一声,道:“媚娘,你裁剪的是只龙吗?”
武媚娘道:“是的,再有一会就剪好了,九郎稍待片刻。”
大半个时辰后,马车来到芙蓉园。
芙蓉园是皇家园林,只有特殊的日子才会对外开放,今日恰好开放,故而园内人特别多。
曲江池之上,尽是楼船画舫,每只船上都挂着各种形状的灯笼,灯火辉煌,有如一棵棵火树银花。
曲江池南岸,有一座望春阁,与北岸的紫云阁对江而望。
这座紫云阁与太极宫的紫云阁结构类似,但其下方,有一个三丈多高的台座,故而更显得奇伟壮丽。
紫云阁是皇家建筑,并不对外开放,百姓们也只能站在望春阁之上,瞻仰一下皇家的气派。
两楼之间,有一片宽阔水域,上面停泊着七八艘画舫。
这些画舫与别处画舫不同,最顶端都架着一个一丈高的木台,四周插着彩旗,挂着灯笼,每根彩旗上写着一个名字。
此处正是斗舞之所,而每一根彩旗上的名字,便是参加斗舞的人选。
李治和武媚娘以前来过芙蓉园,每次去的都是紫云阁。
故而这次他们去了望春楼,上到最顶楼。
虽没有紫云阁居高临下,将四周一切风景尽收眼底的优势,但听到周围百姓欢声笑语,议论纷纷,别有一番乐趣。
此时斗舞已经开始,第一个跳舞的是一名男子,名叫石伽,是石国人。
他跳的舞曲,名为“胡腾舞”,只见他绕圈急行,舞步变化多端,时而刚毅奔放,时而柔软潇洒。
与女子舞蹈相比,此舞更加雄健明快,迅疾如风,以急速多变的腾跳、踢踏、旋转为风格特点,表现出一种豪健、狂放的特点。
一曲跳完,众人不住称好。
第二个跳舞的依然是胡人,是一名女子,名叫康柔,是一名康国人。
这些西域舞者,都是西域各国君王所派,将文化传播长安,增强本国在长安城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两国关系。
康柔跳的舞蹈赫然是胡旋舞,也就是安禄山最擅长的舞蹈。
胡旋舞讲究以轻盈、快速的舞步,高速旋转,而且必须在一块叫作“舞筵”的小圆毯子上碾转腾踏,不能出去。
那毯子直径只有一米左右,由此可知此舞难度。
不过,也不知是康柔水平不行,还是胡旋舞此时知名度不高,她跳完之后,喝彩声并不多。
李治觉得康柔与石珈各有千秋,却不知旁人为何这般反应,便问武媚娘。
“媚娘,你觉得这曲胡旋舞如何?”
武媚娘此时戴着面纱,凤眉微皱,沉吟了一会,道:“此舞甚怪,妾身以为,比不上刚才的胡腾舞。”
李治听她用怪来形容,顿时明白了。
古人接触的舞蹈不多,故而对新出现的舞蹈,会出现一种观望排斥的心态。
他则不同,早已在后世见过各种类型的舞蹈,所以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第三个斗舞的终于是唐人,而且是一名容貌极美的女子。
她一出场,还未行舞,周围便是一片人声鼎沸,由此可见,大唐人依然更支持本国舞姬。
那女子名叫王小仙,是平康坊有名的花魁,她跳的舞蹈名为《春莺啭》。
武媚娘忽然瞥了李治一眼,眼角带着笑容。
不怪乎她如此,因为此舞是李治所创,准确来说,是唐高宗命乐工白明达所作。
《春莺啭》是一种柔舞,风格以舞袖、运腰、求轻、重柔为核心,有如一朵莲花,在水面上荡漾摇摆。
这位王小仙跳的虽不错,也就后宫舞姬的平均水平,比不上杨才人,更比不上郑贵妃。
其他人的眼光自然没李治那么高,纷纷欢呼喝彩,声势远胜方才。
接下来斗舞的又是胡姬,名为瑶茹,她跳的舞蹈李治也很熟悉,正是拓枝舞。
这个时期,长安城最流行的就是拓枝舞,故而她获得的喝彩声,远胜于刚才的胡旋舞。
第五个献舞的又是唐女,此女刚走上高台,便见周围男子都疯狂的呼喊。
“天水仙哥!是天水仙哥!”
李治微感奇怪,那女子和武媚娘一样带着面纱,根本看不清容貌,为何如此受欢迎?
“喂,兄台,那天水仙哥是什么人?”他朝身边一名男子问。
那男子看了他一眼,似乎十分惊讶,道:“你连天水仙哥都不认识?莫非是外地人?”
李治咳了一声,道:“在下是长安人,不过平日很少出门。”
在长安城中,很少出门的男子都是在家中寒窗苦读,为了考取功名。
那男子顿时对他多了几分敬重,微笑道:“这天水仙哥是一位奇女子,去年末,才从天水来到长安,精通各种舞蹈和乐器,据说容貌秀美,不逊色于郑氏那位三娘子呢。”
郑氏三娘子李治也见过,容止确实美,看来此女确实不一般。
那男子又道:“这位天水仙哥与别的花魁不同,生性高傲,对达官显贵,也不假以颜色,据说她是为了找一个人,才来到长安。”
李治问:“找谁?”
那男子摇头道:“那就不清楚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背景很不简单。”
李治问:“何以见得?”
那男子道:“你想啊,在平康坊那种地方,再骄傲的花魁,面对那些权贵子弟,也只能曲意迎逢。天水仙哥却对他们不屑一顾。”
“据说有一次,一个姓覃的世家子弟,花重金请平康坊坊正带路,去北里找那天水仙哥,结果她连坊正面子也不给,将两人拒之门外。”
坊正虽只是一个大吏,权力却很大,尤其是负责平康坊这种富庶的里坊,不仅需要手腕能耐,还要有很深的背景。
在平康坊这一亩三分地,得罪三品以上的朝中大员,未必会有事,但若是得罪坊正,通常都没有好下场。
原因也很简单,三品大员未必会跟你一个小老百姓计较。
坊正却不同,他需要树立威信,才能管理好里坊,否则人人都敢挑战他的权威,那他的官也做不长。
两人对答间,天水仙哥已经开始起舞,她跳的是西凉乐舞,融合了唐风和胡风,确实舞姿动人。
不过李治现在对天水仙哥本人的兴趣,已经超过了她的舞,朝那男子问:“那后来呢,平康坊正报复她没有?”
那男子颇有一心二用的能耐,一边欣赏舞蹈,一边回答李治的问题。
“当然没有,甚至还对她很客气呢,所以大家才猜测她背景很深,平康坊正也不敢得罪她。”
李治点了点头,正要问天水仙哥在哪座青楼,忽然猛地惊觉,侧头瞥了武媚娘一眼。
她看起来似乎正在专心致志的欣赏天水仙哥的舞蹈,然而她的眉毛却挑的很高,显然情绪不太好。
李治微微一笑,不再多问,也欣赏起天水仙哥的舞姿。
只见她的舞姿在不断变化,时而柔曼典雅,映衬着腾跃之态,时而鸿惊燕飞,烘托着惊雷之势。
这时,李治另一边,有两个男子望着天水仙哥的舞姿,如痴如醉,忘乎所以。
一人感叹道:“唉,真美啊,只怕已不逊色于宫中那些嫔妃娘子了,我要能见她一面,这辈子算值了。”
另一人似乎还保留几分理智,点评道:“美则美矣,不过肯定比不上宫中那位贵妃殿下,据说贵妃殿下的舞,才是真正的仙舞。”
“那倒也是,荥阳郑氏随便一女子,都是罕有的美人,贵妃殿下是荥阳郑氏第一美人,自然不凡。听说皇后殿下比贵妃殿下更美,也不知她的舞姿又如何?”
那理智男子低声道:“嘿嘿,这你就想错了吧,皇后殿下美则美矣,却并不擅蹈舞。”
“你如何知道?”
“嘿嘿,我一个远房表兄可是在宫中……”
两人虽喝醉了,也不敢大声议论宫廷之事,声音越来越低,渐不可闻。
不过因离的近,前面那些话,还是传入李治和武媚娘的耳中。
李治瞥了武媚娘一眼,见她脸色比刚才更加难看,便道:“媚娘,咱们回去吧。”
武媚娘点点头,低声“嗯”了一声。
两人很快坐着马车,朝皇宫返回。
一路之上,李治故意说了些笑话逗她开心,武媚娘情绪似乎恢复了些,和李治有说有笑。
然而当回到皇宫,她与李治分手,回到立政殿后,一张脸顿时阴沉了下来。
她一言不发的坐在榻上,似在沉思,殿内下人们都屏气凝神,大气也不敢喘。
李显原本还准备进来请安,刚迈步进入殿内,就察觉到不对劲,急忙转身,一溜烟就跑了。
过了好半晌,武媚娘终于开口了,朝张多海道:“去把众艺台和教坊司的名册,给吾拿来。”
张多海急忙答应了,飞一般离去,不到两刻钟,又飞一般回来了,满头大汗。
武媚娘拿着名册,又取了玉笔,一边翻看,一边在上面勾画,有时候,一次勾一整页。
不一会,她便在上面勾了两百多个名字,吩咐道:“传吾旨意,明日让这些人,辰时之前,全部在彩丝殿侯见。”
张多海领命去了。
对李治来说,这次的上元节等会,不过是小小消遣,放松一下心情罢了。
他并没有注意到,自己那位自尊心极高的皇后,因为此事,受到很大的刺激。
杜正伦之事也已经解决,李治如今的精力,又回到倭国上面。
倭国使节这次来大唐朝拜,送上贡品,李治也答应派人前往倭国,跟他们谈判,只要谈得拢,就可以不打倭国。
如今已过了上元节,各国使节都开始返回本国。
鸿胪寺也传来消息,倭国使节似乎也打算返回了,他们希望带着大唐使节一起回倭国。
关于战争赔款的事情,李治极为看重,这是消灭倭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使节人选上,他非常慎重。
一个优秀的外交官,是能够凭着一张嘴,为本国谋求最大的利益,其重要性,不亚于一场战争。
最好的人选自然是张柬之,他能言善辩,又不卑不吭,尤其是他对蛮夷态度,甚合李治脾胃。
不过这次出使的是倭国,一个毫无底线的国家,李治并不想让张柬之冒险。
除张柬之外,李治一时也想不到好的人选,故而他最终下了一道旨意,让官员们毛遂自荐。
危险有时候也是机遇,李治希望借这个机会,发现更多的年轻人才。
若在平日,暮鼓声已经响起,宣告着一天已经结束,长安城百姓们也自发返回里坊。
然而今日不同,暮鼓声竟消失了,只有各大寺庙之中,传来阵阵暮钟声。
从天空俯瞰,长安城各门各户的人家,都提着灯笼,从家中走了出来,仿佛一天才刚刚开始。
这也难怪,唐朝假日众多,却只有上元节这一日,不受宵禁所制,人们自然要享受这难得的一个夜晚!
有人开始享受节日,也有人开始赚钱。
大街两旁,早已摆满了地铺,卖着缤纷多彩的各式灯笼。
这些人大多都不是行商,只是利用上元节这个商机,发一笔小财罢了。
长安城主街道上,人流涌动,导致李治的马车也行走的格外缓慢。
李治却并不在意,拉开车帘,尽情享受着街上的热闹和喧嚣。
其实他是想在街上走走的,只可惜王伏胜和王及善死命劝谏,说今日人太多,容易出现突发危险。
李治便也不再难为他们,反正坐在车中看也是一样。
旁边的武媚娘手持一柄金剪刀,正在专心致志的裁剪一只纸灯笼。
马车漫无目的的行在大街上,突然间,李治听到车边两个人的对话。
“斗舞?在哪里斗?”
“当然是在曲江池。平康坊第一花魁王小仙、康国舞姬瑶茹、还有那位最近才声名鹊起的天水仙哥,都要参加呢!”
“那还不去瞧瞧?”
“哈哈,走,今日定要一饱眼福!”
李治听到此处,吩咐道:“去曲江池。”
武媚娘抬眼扫了他一眼,似乎也听到了刚才的话。
李治笑道:“媚娘,你对斗舞可感兴趣?”
武媚娘道:“妾身看不看无所谓,九郎既想去看,去便是。”
李治咳了一声,道:“媚娘,你裁剪的是只龙吗?”
武媚娘道:“是的,再有一会就剪好了,九郎稍待片刻。”
大半个时辰后,马车来到芙蓉园。
芙蓉园是皇家园林,只有特殊的日子才会对外开放,今日恰好开放,故而园内人特别多。
曲江池之上,尽是楼船画舫,每只船上都挂着各种形状的灯笼,灯火辉煌,有如一棵棵火树银花。
曲江池南岸,有一座望春阁,与北岸的紫云阁对江而望。
这座紫云阁与太极宫的紫云阁结构类似,但其下方,有一个三丈多高的台座,故而更显得奇伟壮丽。
紫云阁是皇家建筑,并不对外开放,百姓们也只能站在望春阁之上,瞻仰一下皇家的气派。
两楼之间,有一片宽阔水域,上面停泊着七八艘画舫。
这些画舫与别处画舫不同,最顶端都架着一个一丈高的木台,四周插着彩旗,挂着灯笼,每根彩旗上写着一个名字。
此处正是斗舞之所,而每一根彩旗上的名字,便是参加斗舞的人选。
李治和武媚娘以前来过芙蓉园,每次去的都是紫云阁。
故而这次他们去了望春楼,上到最顶楼。
虽没有紫云阁居高临下,将四周一切风景尽收眼底的优势,但听到周围百姓欢声笑语,议论纷纷,别有一番乐趣。
此时斗舞已经开始,第一个跳舞的是一名男子,名叫石伽,是石国人。
他跳的舞曲,名为“胡腾舞”,只见他绕圈急行,舞步变化多端,时而刚毅奔放,时而柔软潇洒。
与女子舞蹈相比,此舞更加雄健明快,迅疾如风,以急速多变的腾跳、踢踏、旋转为风格特点,表现出一种豪健、狂放的特点。
一曲跳完,众人不住称好。
第二个跳舞的依然是胡人,是一名女子,名叫康柔,是一名康国人。
这些西域舞者,都是西域各国君王所派,将文化传播长安,增强本国在长安城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两国关系。
康柔跳的舞蹈赫然是胡旋舞,也就是安禄山最擅长的舞蹈。
胡旋舞讲究以轻盈、快速的舞步,高速旋转,而且必须在一块叫作“舞筵”的小圆毯子上碾转腾踏,不能出去。
那毯子直径只有一米左右,由此可知此舞难度。
不过,也不知是康柔水平不行,还是胡旋舞此时知名度不高,她跳完之后,喝彩声并不多。
李治觉得康柔与石珈各有千秋,却不知旁人为何这般反应,便问武媚娘。
“媚娘,你觉得这曲胡旋舞如何?”
武媚娘此时戴着面纱,凤眉微皱,沉吟了一会,道:“此舞甚怪,妾身以为,比不上刚才的胡腾舞。”
李治听她用怪来形容,顿时明白了。
古人接触的舞蹈不多,故而对新出现的舞蹈,会出现一种观望排斥的心态。
他则不同,早已在后世见过各种类型的舞蹈,所以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第三个斗舞的终于是唐人,而且是一名容貌极美的女子。
她一出场,还未行舞,周围便是一片人声鼎沸,由此可见,大唐人依然更支持本国舞姬。
那女子名叫王小仙,是平康坊有名的花魁,她跳的舞蹈名为《春莺啭》。
武媚娘忽然瞥了李治一眼,眼角带着笑容。
不怪乎她如此,因为此舞是李治所创,准确来说,是唐高宗命乐工白明达所作。
《春莺啭》是一种柔舞,风格以舞袖、运腰、求轻、重柔为核心,有如一朵莲花,在水面上荡漾摇摆。
这位王小仙跳的虽不错,也就后宫舞姬的平均水平,比不上杨才人,更比不上郑贵妃。
其他人的眼光自然没李治那么高,纷纷欢呼喝彩,声势远胜方才。
接下来斗舞的又是胡姬,名为瑶茹,她跳的舞蹈李治也很熟悉,正是拓枝舞。
这个时期,长安城最流行的就是拓枝舞,故而她获得的喝彩声,远胜于刚才的胡旋舞。
第五个献舞的又是唐女,此女刚走上高台,便见周围男子都疯狂的呼喊。
“天水仙哥!是天水仙哥!”
李治微感奇怪,那女子和武媚娘一样带着面纱,根本看不清容貌,为何如此受欢迎?
“喂,兄台,那天水仙哥是什么人?”他朝身边一名男子问。
那男子看了他一眼,似乎十分惊讶,道:“你连天水仙哥都不认识?莫非是外地人?”
李治咳了一声,道:“在下是长安人,不过平日很少出门。”
在长安城中,很少出门的男子都是在家中寒窗苦读,为了考取功名。
那男子顿时对他多了几分敬重,微笑道:“这天水仙哥是一位奇女子,去年末,才从天水来到长安,精通各种舞蹈和乐器,据说容貌秀美,不逊色于郑氏那位三娘子呢。”
郑氏三娘子李治也见过,容止确实美,看来此女确实不一般。
那男子又道:“这位天水仙哥与别的花魁不同,生性高傲,对达官显贵,也不假以颜色,据说她是为了找一个人,才来到长安。”
李治问:“找谁?”
那男子摇头道:“那就不清楚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背景很不简单。”
李治问:“何以见得?”
那男子道:“你想啊,在平康坊那种地方,再骄傲的花魁,面对那些权贵子弟,也只能曲意迎逢。天水仙哥却对他们不屑一顾。”
“据说有一次,一个姓覃的世家子弟,花重金请平康坊坊正带路,去北里找那天水仙哥,结果她连坊正面子也不给,将两人拒之门外。”
坊正虽只是一个大吏,权力却很大,尤其是负责平康坊这种富庶的里坊,不仅需要手腕能耐,还要有很深的背景。
在平康坊这一亩三分地,得罪三品以上的朝中大员,未必会有事,但若是得罪坊正,通常都没有好下场。
原因也很简单,三品大员未必会跟你一个小老百姓计较。
坊正却不同,他需要树立威信,才能管理好里坊,否则人人都敢挑战他的权威,那他的官也做不长。
两人对答间,天水仙哥已经开始起舞,她跳的是西凉乐舞,融合了唐风和胡风,确实舞姿动人。
不过李治现在对天水仙哥本人的兴趣,已经超过了她的舞,朝那男子问:“那后来呢,平康坊正报复她没有?”
那男子颇有一心二用的能耐,一边欣赏舞蹈,一边回答李治的问题。
“当然没有,甚至还对她很客气呢,所以大家才猜测她背景很深,平康坊正也不敢得罪她。”
李治点了点头,正要问天水仙哥在哪座青楼,忽然猛地惊觉,侧头瞥了武媚娘一眼。
她看起来似乎正在专心致志的欣赏天水仙哥的舞蹈,然而她的眉毛却挑的很高,显然情绪不太好。
李治微微一笑,不再多问,也欣赏起天水仙哥的舞姿。
只见她的舞姿在不断变化,时而柔曼典雅,映衬着腾跃之态,时而鸿惊燕飞,烘托着惊雷之势。
这时,李治另一边,有两个男子望着天水仙哥的舞姿,如痴如醉,忘乎所以。
一人感叹道:“唉,真美啊,只怕已不逊色于宫中那些嫔妃娘子了,我要能见她一面,这辈子算值了。”
另一人似乎还保留几分理智,点评道:“美则美矣,不过肯定比不上宫中那位贵妃殿下,据说贵妃殿下的舞,才是真正的仙舞。”
“那倒也是,荥阳郑氏随便一女子,都是罕有的美人,贵妃殿下是荥阳郑氏第一美人,自然不凡。听说皇后殿下比贵妃殿下更美,也不知她的舞姿又如何?”
那理智男子低声道:“嘿嘿,这你就想错了吧,皇后殿下美则美矣,却并不擅蹈舞。”
“你如何知道?”
“嘿嘿,我一个远房表兄可是在宫中……”
两人虽喝醉了,也不敢大声议论宫廷之事,声音越来越低,渐不可闻。
不过因离的近,前面那些话,还是传入李治和武媚娘的耳中。
李治瞥了武媚娘一眼,见她脸色比刚才更加难看,便道:“媚娘,咱们回去吧。”
武媚娘点点头,低声“嗯”了一声。
两人很快坐着马车,朝皇宫返回。
一路之上,李治故意说了些笑话逗她开心,武媚娘情绪似乎恢复了些,和李治有说有笑。
然而当回到皇宫,她与李治分手,回到立政殿后,一张脸顿时阴沉了下来。
她一言不发的坐在榻上,似在沉思,殿内下人们都屏气凝神,大气也不敢喘。
李显原本还准备进来请安,刚迈步进入殿内,就察觉到不对劲,急忙转身,一溜烟就跑了。
过了好半晌,武媚娘终于开口了,朝张多海道:“去把众艺台和教坊司的名册,给吾拿来。”
张多海急忙答应了,飞一般离去,不到两刻钟,又飞一般回来了,满头大汗。
武媚娘拿着名册,又取了玉笔,一边翻看,一边在上面勾画,有时候,一次勾一整页。
不一会,她便在上面勾了两百多个名字,吩咐道:“传吾旨意,明日让这些人,辰时之前,全部在彩丝殿侯见。”
张多海领命去了。
对李治来说,这次的上元节等会,不过是小小消遣,放松一下心情罢了。
他并没有注意到,自己那位自尊心极高的皇后,因为此事,受到很大的刺激。
杜正伦之事也已经解决,李治如今的精力,又回到倭国上面。
倭国使节这次来大唐朝拜,送上贡品,李治也答应派人前往倭国,跟他们谈判,只要谈得拢,就可以不打倭国。
如今已过了上元节,各国使节都开始返回本国。
鸿胪寺也传来消息,倭国使节似乎也打算返回了,他们希望带着大唐使节一起回倭国。
关于战争赔款的事情,李治极为看重,这是消灭倭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使节人选上,他非常慎重。
一个优秀的外交官,是能够凭着一张嘴,为本国谋求最大的利益,其重要性,不亚于一场战争。
最好的人选自然是张柬之,他能言善辩,又不卑不吭,尤其是他对蛮夷态度,甚合李治脾胃。
不过这次出使的是倭国,一个毫无底线的国家,李治并不想让张柬之冒险。
除张柬之外,李治一时也想不到好的人选,故而他最终下了一道旨意,让官员们毛遂自荐。
危险有时候也是机遇,李治希望借这个机会,发现更多的年轻人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