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78章 武则天献舞

小说: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更新时间:2025-03-17 19:37:47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平康坊,清风楼。

  赵持满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边喝着酒,一边注视着对面春风楼三楼偏西的一扇窗户。

  忽听“咚咚咚”的脚步声响,长孙诠快步来到二楼,目光一闪,很快发现了赵持满,大步走了过来。

  “就知道你在这里。”长孙诠来到赵持满对面坐下。

  赵持满忙道:“我见衙里没什么事,就提前下衙了,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长孙诠瞥了一眼对面的春风楼,沉声道:“持满,我年纪比你小,按理来说,不该说你。不过她毕竟只是个青楼舞女……”

  赵持满低下了头,道:“您不必说了,我都知道。”

  长孙诠沉声道:“昨日陛下下了一道旨意,要挑选一名使节,出使倭国。大兄和我,都希望你接下此事。”

  赵持满微微一愣,道:“出使倭国?”

  长孙诠道:“不错,陛下已经同意与倭人谈判,让倭人赔偿我们一笔战争损失。”

  赵持满皱眉道:“我不明白,既然已经打了胜仗,为何不一鼓作气,灭了倭国,还要与他们谈判?”

  长孙诠缓缓道:“我也问过大兄这个问题,大兄说了,倭国没那么容易打下,陛下心中必有长远之策。”

  赵持满沉默了一会,道:“若是让我行军打仗,我绝无二话。可谈判这种事,并非我所长。”

  长孙诠给他倒了杯酒,道:“大兄说了,陛下此次让官员自荐,正是为了挑选人才。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赵持满望着杯中酒,却没有做声。

  长孙诠道:“大兄正在谋划,将你姨父调回长安,你若是能做成此事,必定对大兄的谋划有所助益。”

  赵持满的姨父是韩瑷,当初长孙无忌被罢官,韩瑷和来济都被贬到地方。

  这两人都是受长孙无忌牵连,故而长孙无忌对他们心存愧疚。

  以前他有心帮他们,却也无能为力。

  如今朝局出现转机,尤其是杜正伦的事,很可能让皇帝心态出现变化。

  长孙无忌觉得机会来了,便想利用赵持满,将韩瑷调回长安。

  赵持满聪慧之人,哪能不明白这中间的关系,却依然没有做声。

  长孙诠望着他,道:“持满,你不愿意帮你姨父吗?”

  赵持满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道:“此事我可以答应,但我也有一个条件。”

  长孙诠道:“你说。”

  赵持满沉声道:“事成之后,希望小舅能帮我一个忙。”

  “什么忙?”

  赵持满侧头望着春风楼,道:“我想纳绛真为妾,希望舅父帮我去向母亲分说。”

  长孙诠微微一愣,道:“你说的绛真,就是那个叫天水仙哥的舞姬?”

  赵持满点头。

  长孙诠皱眉道:“持满,她出身不正,你若是纳她为妾,必定引人闲话,这于你仕途不利。”

  赵持满盯着他,道:“听说小舅当年犯错,导致河北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为做弥补,甘愿违背律法,谋夺朝廷税银,请问这种行为,对您的仕途有利吗?”

  长孙诠摇头道:“我那是良心不安,跟你情况不同。”

  赵持满一字字道:“她为了我,抛弃一切,不惜流落风尘,也要跟到长安,我若弃之不顾,这辈子也会良心不安!”

  长孙诠怔了怔,沉默半晌,叹道:“你既执意如此,我也无话可说,我答应你就是。”

  赵持满欣喜道:“多谢小舅。”

  长孙诠望着他,道:“话说在前头,朝中官员,想要争夺这个使节位置的人可不少,你未必能够得到。”

  赵持满目光灼灼的道:“还请小舅详细为我说明一下,有哪些人会成为我的竞争对手?”

  长孙诠缓缓道:“目前去鸿胪寺毛遂自荐的官员名单中,一共有三个人,对你威胁最大!”

  赵持满道:“哪三人?”

  长孙诠微笑道:“第一人你也认识,禁苑狩猎时跟你交过手。”

  赵持满目光一闪:“韦待价?”

  长孙诠道:“正是他。第二人,名叫骆宾王,李敬玄的门生。此人是去年登科的进士,虽不是前三甲,却被陛下留在长安,在秘书监任职,说明陛下也很中意此人。”

  赵持满点头道:“最后一个呢?”

  长孙诠沉声道:“此人叫李峤,是永徽九年的进士,而且是第三甲,初授安定县尉,去年任期满,根据四年考评,升为鸿胪寺主簿。”

  “此人言辞锋利,锐意十足,据说很受张柬之的赏识,又是鸿胪寺官员,大兄说了,此人最有可能被选中。”

  赵持满沉思了一会,问道:“陛下挑选使节,可有什么标准?”

  长孙诠道:“没有。两日之后,陛下会召所有自荐之人,入殿考核。”

  赵持满深吸一口气,道:“小舅放心,持满定会全力以赴,争取到这个机会!”

  次日一大清早,赵持满便去了鸿胪寺,申请出使倭国。

  当天下午,下衙之后,他又来到姜恪的府邸拜见。

  姜恪将他请入府中,茶毕,微笑道:“赵兄今日怎么有空,来拜访我?”

  赵持满道:“你马上要离开长安了吧?”

  姜恪道:“是的,明日就走。”

  赵持满站起身,长身一躬,道:“赵某想请姜兄帮一个忙。”

  姜恪一脸诧异的望着他。

  两人皆出身天水,齐名于世。

  因此,赵持满一直对他有竞争意识,两人以前见面时,赵持满基本上都没什么好话。

  却不想,他今日竟会主动服软。

  姜恪一向对他颇为佩服,过去扶起他,道:“赵兄有什么要求,尽管直言便是。”

  赵持满道:“我想请教姜兄一件事。”

  日升日落,姜府的书房竟然亮了一夜,次日清早,赵持满才告辞离开。

  到了第三日,申时,申请出使倭国的十几名官员,都被带到了神龙殿。

  殿内已经按照他们的人数,摆好了十几张桌案,仿佛科举一般。

  众人落座之后,还真有内侍下发了试卷,让他们答题。

  赵持满在卷案上一扫,嘴角微微上扬,正如他猜测,卷案上全都是关于倭国的情况。

  他前天夜里,向姜恪请教了一晚上,问的正是倭国的情况,当即运笔如飞,很快将考卷写完。

  一轮筛选下来,只留下三个人。

  赵持满、李峤和骆宾王。

  至于韦待价等人,因为对倭国了解不足,被淘汰出局。

  三人在殿内等候,过了没多久,便听脚步声响,皇帝李治在内侍簇拥下,迈着大步而来。

  三人拱手见礼。

  李治走到龙椅上坐下,目光在他们身上扫了一圈,抬手道:“都不必多礼,你们刚才的答卷朕都看过了,以李峤答的最好。”

  赵持满闻言,心中一惊。

  他彻夜不眠,向姜恪讨教,竟然依然输给了李峤,由此可见,对方比他准备得更为充足。

  李治接着道:“现在朕给你们一人一份空白契约,你们可以在上面写下我大唐向倭国提出的条件,谁写的最合朕心思,就由谁出使。”

  王伏胜很快递给他们三份契约卷轴,三人各坐一案,研磨之后,却都没有动笔。

  三人谁也没想到,皇帝竟会提出这么一个要求,故而一时间,都需要花时间斟酌。

  思索良久后,赵持满最先动笔,不一会,骆宾王和李峤也先后开始书写条约。

  一刻钟后,三人都写好了条约,呈到了李治手中。

  李治看完之后,眼中闪过一道亮光,原来三人提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苛刻,称得上狮子大开口。

  然而这正合他的心思。

  他目光最先看向骆宾王,道:“骆卿,你提出让倭人赔偿五十万两白银,五十万两黄金,是吗?”

  唐钱与倭钱不通用,各国之间流通的常用货币,通常都是金银玉器。

  而倭国盛产黄金白银,故而骆宾王提出用金银为赔偿,非常正常。

  这个数量看起来不多,然而唐朝时期,受限于技术不成熟,金银产量非常低。

  也因这个原因,唐朝时期的金银格外值钱,五十万两黄金和白金,相当于五百五十万贯钱,已经算是一笔巨款了。

  骆宾王肃然道:“正是。”

  李治道:“你知道我大唐金银产量是多少吗?”

  骆宾王道:“本朝一年白银开采量约为十八万两到二十万两之间,其中一半,都是出自信州上饶县的大型银矿。”

  “黄金产量比白银更少,只有十万两出头。”

  李治道:“你这般要价,可相当于我大唐几年的金银产量了。”

  骆宾王拱手道:“回陛下,我大唐的金银来源,并不止来自地方矿产,更多的则是来自西域。”

  “每年通过贸易,从西域地区,流入大唐市面上的黄金和白金,便达到了五十万两以上。所以这个数量,并不算多。”

  李治点头道:“倒也有些道理,那你知道倭国金银产量和存储量吗?”

  骆宾王迟疑了一下,道:“臣不知,不过从臣去东市调查的情况来看,倭人与我大唐贸易时,最喜欢用金银,由此可见,他们金银产量,很可能比我们要高。”

  李治点了点头,倭国的金银矿,很多都是表层矿,利于开采,这个猜测应该不会错。

  他将目光看向李峤,道:“李卿,你提出让倭国赔偿一百万两黄金,一百万两白银,又有什么讲究吗?”

  李峤拱手道:“回陛下,熊津港一战,是倭人背信弃义在先,我军虽大获全胜,也有不少将士在此战伤亡。”

  “如今倭国主力元气大伤,根本无力与我们抗衡,就算索要一百万两黄金和白银,也于情于理,臣有把握让他们同意!”

  骆宾王道:“就只怕倭人拿不出那么多金银。”

  李峤笑道:“那也无妨,能拿多少是多少,剩下的可以将来慢慢偿还。”

  李治最后将目光看向赵持满。

  “赵卿,你提出索要一百万两白银,一百万两黄金,还要求倭国割让九州岛,可有什么说法?”

  此话一出,李峤和骆宾王都大吃一惊。

  赵持满拱手道:“陛下,我大唐此刻已有消灭倭国能力,唯一的难题是,倭国是一个海岛国,他们以大海为屏障,我唐军缺乏一个落足点。所以若是能拿到九州岛,我们就能占据主动。”

  李峤道:“按照赵参军之言,倭人更不会同意!”

  骆宾王拱手道:“陛下,提如此要求,只会逼迫倭国,与我们殊死一战。”

  李治没有吭声,默默望着赵持满。

  赵持满沉声道:“陛下,微臣以为,此次谈判,按照骆著作和李主簿的条件,倭人不会同意,所以必有一战。”

  李峤扬了扬眉,道:“倭人答不答应,靠的是使节能力,赵参军这话,说的太冒失了吧?”

  赵持满道:“我军前战获胜,是在百济地区,并非倭国。在倭人心中,大海依然是天险,他们并不觉得我们有能力,能在他们本土获胜。”

  “只要他们存有这种心理,就不可能做出太大赔偿,故而谈判难以成功。”

  李峤和骆宾王听了此话后,对视一眼,都承认他说的有道理。

  赵持满道:“既然迟早还要有一战,不如先将条件拉高,压他们的心理底线,将来我军打胜之后,更利于新的谈判。”

  李治点点头,欣然道:“赵卿之言,甚合朕心,此次出使之事,朕就交由你负责了。”

  赵持满拱手道:“臣领旨!”

  两日后,赵持满便和倭国使节一起离开长安,前往倭国谈判。

  赵持满离开的第二天,李治便开始了新的布置。

  这场谈判正如赵持满所言,目前不可能顺利。

  只有倭国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恶劣,他们才有可能答应。

  李治先给内领卫传达了两个命令。

  第一,在长安和辽东两地,散播谣言,说倭国遍布黄金白银,是一块富裕之地。

  其实这也不算谣言,倭国确实有大量金山银山,只因地处海岛偏僻之地,知道的人不多罢了。

  在长安传播此事,大唐商人就会大举进入倭国,既能繁荣海贸,也能加深两地之间的联系。

  商人虽是由利益驱使,但从历史轨迹来看,不同地区文化的联系,最先都是由商人作为桥梁连接。

  等倭人与唐人熟悉,将来统治倭国,受到的抵抗便会弱一些。

  这是长久之策。

  在辽东传此流言,则是为了引起辽东各国,对倭国产生贪念。

  高句丽、新罗、靺鞨等国,都能通过海路,前往倭国。

  如今倭军主力受重创,短时间难以恢复元气,这些国家,必不会放过占便宜的机会。

  就算他们现在不动手,可以先埋下一颗贪婪的种子。

  等将来大唐出兵倭国时,他们就会一拥而上,像豺狼一样,一人咬上一口,将倭国撕成碎片,就像对付契丹一样。

  第二,则是下令营州,将投降的倭国士兵,编入唐军,将来进攻倭国时,这些本土带路党,便能起到巨大作用。

  时间一转,来到二月,谣言已经在长安传开。

  这一日,李治刚听王及善汇报完毕,便见张多海来报,说武媚娘请他去一趟彩丝院。

  最近武媚娘颇有些神秘,来找李治的次数也很少,李治正觉得奇怪。

  当即迈步来到彩丝院。

  彩丝院是一座两层环形殿宇,殿内为打通的六边形大厅,上下贯通,通达宽阔,是鉴赏大型歌舞的最佳所在。

  大唐宫廷舞队每年十二月份彩排歌舞,都是在彩丝院进行。

  李治迈步进入一楼大殿,四处一看,只见殿内布置的富丽堂皇,彩绸高悬屋顶,碧纱缠绕梁柱。

  地上铺着一块巨大的红丝地毯,北面有一个观台,分三层,最高层有八尺多高。

  李治游目四顾,却看不到武媚娘人影。

  这时,张多海来到一旁,笑道:“陛下,请上二楼观舞。”

  李治心中一动,听他的意思,武媚娘是要向自己献舞。

  不过一般欣赏舞蹈,直接在一楼观台便可,她为何让自己上二楼?

  李治怀着疑问,拾级登梯,很快来到二楼。

  二楼与一楼贯通,只有靠墙处,有一条圆形环廊。

  站在廊上,虽可居高临下,将舞蹈队列看的更清楚,但却无法欣赏舞者细腻的姿态,并非赏舞之佳处。

  正狐疑间,只听一阵乐响,一群舞姬鱼贯而入,进入大厅。

  仅仅入场,就用了好半晌,因为人数太多了,超过两百多人,这比一般的宫廷乐曲,还要宏大。

  这些舞者戴着金黄色的帽子,身穿五色画衣,其中最靠前一人服装与旁人略有不同,身材高挑,轻姿曼妙,正是武媚娘。

  随着乐曲韵律,这些舞者像穿花蝴蝶一样,翩翩游走,柔美中不失雄健,刚柔并济,有一种奇异之美。

  鼓点声忽然一停,这些舞者也都站住不动了。

  李治瞳孔一缩,怔怔望着下方的舞者。

  原来她们竟组成了一个“圣”字,这竟然是“字”舞!

  鼓点再起,舞者们再次动了起来,很快又组成一个“超”字。

  鼓点声一共变了十六次,这些舞者也组成了十六个字。

  联合在一起,赫然是:圣超千古,威静四方,皇帝万年,宝祚永昌!

  李治看完后,感慨不已。

  不愧是武媚娘整出的歌舞,柔美之中,蕴含着一股雄浑气势,令人心情激荡。

  不一会,武媚娘快步上到二楼,一边喘着气,一边凝望着李治。

  “陛下,妾身所献歌舞,比之曲江池舞者如何?”

  李治哈哈一笑,道:“皇后大才,她们怎能与你相比?”

  武媚娘微微一笑,那日上元节憋的一口闷气,这才得以通畅。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