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李贞回到府邸后,发现宗正寺少卿李崇义正在府中等他。
李崇义是李孝恭的长子,也是李唐宗室,封谯国公,一直协助李贞,管理各地宗室亲王。
他也是李贞最信任的一名部下,奉李贞的命令,一直监视着韩王李元嘉。
今天是沐假日,李贞见他突然过府,还穿着一身官服,便知出问题了。
“崇义,是不是出事了?”
李崇义沉声道:“殿下,洪州来报,李元嘉称病在家,已经一个多月没有露面了。”
李贞道:“是真病还是假病?”
李崇义道:“应该是假病,府中戒备忽然变得森严,我手下的人想闯进去探查情况,立刻就被抓了,我怀疑他已不在洪州了。”
李贞冷哼道:“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我立刻入宫面圣!”
刚出府门,便有千牛卫来报,说皇帝召他觐见。
李贞一路来到甘露殿,却见李治和武媚娘都在正殿等他,表情都很严肃。
“八兄,最近韩王可有什么动静?”李治问道。
李贞忙道:“臣正要向陛下汇报,刚刚得到消息,李元嘉在家称病,臣怀疑他已不在洪州。”
李治一拍桌案,怒道:“果然是他!”
李贞惊道:“陛下,怎么了?”
李治沉声道:“皇后刚刚告诉朕,有人在宫中投毒,想要谋害朕和皇后,据皇后猜测,那人就是李元嘉!”
李贞忙问究竟,武媚娘便将周志、王洪投毒的事说了。
李贞听完后,问道:“那周志已经招供幕后之人是李元嘉了吗?”
武媚娘摇头道:“他也不知,只知道是一位亲王,据我猜测,此事就是李元嘉所为。”
李贞心中困惑,拱手道:“皇后殿下如何猜测,能否跟臣说明一下?”
武媚娘道:“第一,据王洪招供,那黑衣人是蜀地口音,第二,那毒药赤燕芝,是蜀地茂县才有的药材。由此可知,这位亲王应该长期在蜀地。”
李贞顿时不做声了。
在蜀地待的最长的亲王有三位,一个是李元嘉,另一个是他自己,最后一个是李愔。
李愔很早就因为吴王李恪的事,被贬为郡王,永徽三年就离开蜀地,不可能是他。
剩下有嫌疑的人,只剩下他和李元嘉,既然不是他自己,那只能是李元嘉了。
李治道:“八兄,还请你以宗正寺的名义,召韩王入京一趟,朕要听他解释解释。”
李贞领命道:“臣遵旨。”
八月初,派往洪州的人回来了,却并没有带回李元嘉,只带回来了他的死讯和一封信。
李元嘉是在灵堂服毒自尽的,临死之前,身着一品九旒衮冕,青衣纁裳,绣九章纹。
这是一身祭祀用的服装,他穿着这身衣服自尽,显然是准备死后去见列祖列宗。
李元嘉的信,李治读了两遍。
他在信中坦承所有罪行,甚至包括前年李治巡狩时,他派人联系突厥人,想要围困李治。
李治也终于明白,李元嘉为何突然投毒,原来是怕温傅将他的秘密告诉自己。
李元嘉还向李治解释了他的动机。
他认为李世民得位不正,将来必将引起皇室内部效仿,到时父子操戈,兄弟相残,大唐国祚必不长远。
他想正本清源,先行登基,再将皇位传给李承乾的儿子李象,如此大唐江山恢复正统,才能稳固长久。
李治也不知他此话是真是假,不过有一点他倒没说错,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确实为后世带了一个不好的头。
至于李元嘉说想自己先当皇帝,再传位给李象,李治就不怎么相信了。
无论如何,李元嘉谋逆之事已经坐实,无论他如何解释,也难以宽恕其罪。
李治当即传旨,让大理寺和宗正寺共审李元嘉之案。
李治只提出一点,此案既不轻处,也不牵连,一切以永徽律为标准。
权力的争夺,永不停歇。
同样的一幕,也在倭国发生。
倭国就不是投毒谋害那么简单了,倭国的宝女王与中大兄母子间的争斗,直接是明刀明抢。
眼下暂时是中大兄占据上风,将宝女王赶到百济。
不过他也没有登基,而是以倭国太子身份,临朝称制。
这几个月来,辽东谣言越传越广,倭国遍布黄金的事,几乎成为辽东所有国家的共识。
他们如此相信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消息连长安也在传。
连富有的大唐都觉得倭国遍布黄金,那倭国的黄金是该有多少。
一开始,大家都磨好了刀,等着大唐先动手,然后他们再一拥而上,跟在后面喝汤。
谁知大唐皇帝竟然派使节前往倭国,和倭人商议战争赔偿。
各国顿觉不妙,这么看来,大唐这次是不打算带着大家喝汤了。
室韦、奚国两国赶忙派遣使节,前往靺鞨。
他们两家都没有出海口,所以想联合靺鞨,去倭国劫掠一笔财富,靺鞨占大头,他们少要一点就是。
靺鞨酋长乞乞仲象也觉得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一边派人打探倭国情况,一边命人大肆建造战船,做好渡海准备。
其实他们攻打倭国的话,不需打海战,可以直接在虾夷国登陆,然后利用虾夷做跳板,攻入倭国本土。
新罗同样在训练海军,眼下百济急不可图,倭国却有机可趁,只要能占便宜,他们自不会放过。
虾夷国也在派人联系肃慎人,希望两家罢手,一起攻打倭国。
甚至连遥远的流鬼国都听说了倭国情况,派人前往倭国打探消息。
正当各大势力还在等待良机的时候,倭国内部传来一个消息。
大唐跟倭国谈崩了,大唐使节已经离开了倭国。
各国纷纷大喜,摩拳擦掌,等着大唐出兵讨伐倭国,他们便能浑水摸鱼,见机行事。
有人欢喜,自有人忧愁。
筑紫朝仓宫附近的海滩上,中大兄遥望着唐使的船只消失在海面上,目光闪烁不定。
中臣镰足默默站在他身后,一言不发。
这时,但听马蹄声响,鬼岛川清率领一支队伍飞奔而来,他如今已被任命为九州率,中大兄将所有军队,都交给他指挥。
“太子,你怎么让唐使给跑了?”鬼岛川清急问。
中大兄沉默不语。
中臣镰足沉声道:“鬼岛将军,唐人一步都不肯退让,难道真的将九州割让给他们吗?”
鬼岛川清道:“割个屁!我的意思是说,应该将唐使抓起来,当做人质!”
中臣镰足摇头道:“那样只会给唐人出兵的口实。”
鬼岛川清冷哼道:“不给口实,他们就不会打过来吗?”
中大兄缓缓道:“鬼岛将军,你应该与唐军打过了,你觉得他们战力如何?”
鬼岛川清沉默了一会,道:“他们战力确实比我们强,不过利用地形优势,在本土作战,我有信心击败他们。”
中大兄又道:“那你是希望唐军士气更高一些呢,还是低一些?”
“当然是低了。”
中大兄道:“倘若我们抓住唐使,不仅威胁不到他们,还会激起唐人怒火,提高他们士气。”
鬼岛川清怔了怔,点头道:“不错,是我没想到这一层。”
中大兄道:“您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不过政治上的事,还是交给我和镰足就行了。”
鬼岛川清道:“那我这就去训练新军了。”
中大兄转过身,道:“鬼岛将军,如今国家空虚,唐使一走,等待我们的只剩下战争了,本国存亡,都要靠您了。”
鬼岛川清哈哈一笑,道:“我可是一个海盗,你竟然将国家交给我这样一个人手中?”
中大兄肃然道:“若没有您这位海盗,我早就死在母亲手中。”
鬼岛川清盯着他看了一会,笑道:“你既然这么信我,那就不必多言,且瞧我手段吧。”
唐使离开的第五日,海上又出现变故,竟然有国家对倭国动手了。
而且谁都想不到,动手的竟然是耽罗。
……
李治来到神龙殿时,薛仁贵、李勣等人都已经先到了。
李治走到上首椅子上坐下,目光一扫,道:“辽东的情况,诸位应该都听说了吧?”
程知节拱手道:“回陛下,我等都已知晓。倭国刚刚损失了五万主力,竟还有如此实力,看来以前有些小看他们了。”
尉迟恭哼道:“不是他们有多厉害,是周围那帮国家太无能,反倒让倭人打出了气势。”
程知节道:“耽罗被倭人打败,倒不奇怪,新罗只出动三千人马偷袭,铩羽而归,也正常。只是没想到,靺鞨等五国联盟,竟然也被倭人打败。”
靺鞨的五国联盟,分别是靺鞨、室韦、奚国、虾夷、肃慎。
他们原本想等着大唐动手,再浑水摸鱼。
结果听说耽罗、新罗都已经出兵攻打倭国了,便想着倭国如今兵少,为了应对他们,肯定顾不得其他地方。
于是五国在靺鞨主持下,决定联手劫掠倭国。
五国军队在虾夷地集结,由祚荣负责指挥,攻打倭国的陆奥。
五国这次只是试探,加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马,登陆陆奥后,受到伏击,损伤惨重,狼狈逃亡。
耽罗攻打的是对马岛,位于南部九州附近。
新罗攻打的是能登,位于倭国中部。
五国联军攻打的是陆奥,位于倭国北部。
倭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分别在这三处地方,击败了三方势力,这还是在本国内乱的情况下。
这三场战争,也让辽东诸国见识到了倭人的强悍。
薛仁贵沉声道:“倭国如今领兵的将领,听说是一个叫鬼岛川清的海盗。”
尉迟恭笑了笑,道:“可不能小看盗贼,程兄当初不也当过山贼吗?”
程知节翻了翻眼皮,没好气道:“现在说的是倭国,扯以前的事情做什么?”
李勣缓缓道:“倭国这几场胜仗下来,士气大盛,新军也有了战斗经验,只怕不易对付了。”
尉迟恭沉声道:“陛下,确实不能再等了,否则灭倭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小了。”
李治看向薛仁贵和程知节,道:“两位爱卿以为如何?”
程知节道:“臣也认为,应立刻对倭国动手。”
薛仁贵道:“臣附议。”
李治点了点头,道:“那好,这是朕拟定好的一份作战计划,诸位爱卿看一下,以为如何?”朝王伏胜看了一眼。
王伏胜从袖中取出一份卷轴,递给了李勣。
李勣看完后,面露讶色,相继传给其他三人,三人看后,也都极为诧异,露出沉思的表情。
李治的作战计划,完全出乎了他们预料,然而仔细一想,又确实可行,而且非常有利。
薛仁贵一向都是最拥护李治决定的,当即拱手道:“臣赞同陛下的计划。”
李勣、程知节和尉迟恭三人对视一眼后,也拱手道:“臣等附议。”
李治朗声道:“那好,李卿,你即刻传令刘仁轨,让他按照计划行事,先拿下耽罗!”
耽罗国王名叫阿波伎,他当年还是王子时,救过倭国遣唐使,后来随倭国遣唐使,一起前往倭国。
谁知倭人却羞辱他,把他当做蛮夷对待,等了两个月,倭国大王见都不见他。
自那以后,阿波伎便恨上了倭国,常思报仇,只可惜耽罗实力弱小,一直等不到机会。
前几日阿波伎听说倭国被唐朝大败,主力损失殆尽,于是点了一千人马,准备报仇。
他也有自知之明,跟倭人交战,胜算不大,于是攻打倭国的属国,对马国,心想倭国元气大伤,肯定救不了对马国。
对马国实力比耽罗稍弱,耽罗一开始占据优势,谁知倭国援军来的极快,将阿波伎打败。
阿波伎带着败军回到耽罗,意志消沉,成日饮酒作乐,不再过问国事。
这一日,他正吃着浆果,欣赏舞蹈,手下来报,唐军打过来了。
“你说什么?”阿波伎惊呆了。
那手下道:“大王,唐军一万水军,已停在了港口,让您过去答话!”
阿波伎瞠目结舌,唐朝竟然会来打耽罗?
这么多年来,耽罗一直盼着归附大唐,只可惜人口太少,不够资格成为大唐属国。
阿波伎的兄长便曾出使过大唐一次,便再也没有回来,连国王也不做了,让给了他。
今日太阳从西边升起来啦,大唐竟然看得上耽罗,过来攻打?
阿波伎赶忙将自己最昂贵的一套丝绸衣服拿出来,穿好之后,又戴上他的珍珠帽,带着人快步来到港口。
抬头一看,几艘比他的王宫还大的船只,就停靠在港口码头。
一群穿着铠甲的唐人站在码头,阳光照在他们铁甲之上,耀眼的光芒,晃得他睁不开眼。
另有几百名耽罗士兵,手持竹枪,围在港口旁边,与唐军对峙。
阿波伎赶忙上前,朝一名站在最前面的大唐将领弯腰道:“耽罗王阿波伎,拜见上朝天使!”唐语说的格外流利。
那将领正是唐龙,他沉声道:“耽罗王,你助纣为孽,帮助扶余义慈对抗大唐!我奉大唐皇帝之命,特来讨伐你。”
“眼下你有两条选择,第一,归附大唐,第二……”
“我选第一条。”阿波伎抢着道。
唐龙愣了一下:“你说什么?”
阿波伎眨了眨眼:“您刚才不是说,我可以选择归附大唐吗?”
唐龙皱眉道:“你若是归附大唐,就不能再做耽罗王了,以后耽罗将成为大唐领土。”
阿波伎道:“那我能搬去长安住吗?”
唐龙道:“你若归降,陛下会册封你官职,当然能去长安。”
阿波伎大喜,跪倒在地,道:“多谢皇帝陛下!”
唐龙:“……”
耽罗大臣们都不会唐语,见国王下跪,都向阿波伎询问情况。
阿波伎瞪眼道:“还愣着干嘛,大唐皇帝是来收咱们的,以后我们也是唐人了,快跪下谢恩!”
耽罗大臣们大为欣喜,手舞足蹈,跪在地上叩首。
就这样,耽罗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被大唐兼并。
唐龙原本还想与阿波伎商量一下,耽罗百姓的安置情况。
阿波伎却说任凭处置,他只不断问着唐龙,什么时候能去长安,受封官职。
唐龙只好派人去营州,向刘仁轨请示。
刘仁轨的命令很快传回,让他派一队人马,护送阿波伎和耽罗大臣,前往长安受封,再让唐龙驻扎耽罗。
半个月后,耽罗归附大唐的消息,开始在这片海域传开。
李崇义是李孝恭的长子,也是李唐宗室,封谯国公,一直协助李贞,管理各地宗室亲王。
他也是李贞最信任的一名部下,奉李贞的命令,一直监视着韩王李元嘉。
今天是沐假日,李贞见他突然过府,还穿着一身官服,便知出问题了。
“崇义,是不是出事了?”
李崇义沉声道:“殿下,洪州来报,李元嘉称病在家,已经一个多月没有露面了。”
李贞道:“是真病还是假病?”
李崇义道:“应该是假病,府中戒备忽然变得森严,我手下的人想闯进去探查情况,立刻就被抓了,我怀疑他已不在洪州了。”
李贞冷哼道:“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我立刻入宫面圣!”
刚出府门,便有千牛卫来报,说皇帝召他觐见。
李贞一路来到甘露殿,却见李治和武媚娘都在正殿等他,表情都很严肃。
“八兄,最近韩王可有什么动静?”李治问道。
李贞忙道:“臣正要向陛下汇报,刚刚得到消息,李元嘉在家称病,臣怀疑他已不在洪州。”
李治一拍桌案,怒道:“果然是他!”
李贞惊道:“陛下,怎么了?”
李治沉声道:“皇后刚刚告诉朕,有人在宫中投毒,想要谋害朕和皇后,据皇后猜测,那人就是李元嘉!”
李贞忙问究竟,武媚娘便将周志、王洪投毒的事说了。
李贞听完后,问道:“那周志已经招供幕后之人是李元嘉了吗?”
武媚娘摇头道:“他也不知,只知道是一位亲王,据我猜测,此事就是李元嘉所为。”
李贞心中困惑,拱手道:“皇后殿下如何猜测,能否跟臣说明一下?”
武媚娘道:“第一,据王洪招供,那黑衣人是蜀地口音,第二,那毒药赤燕芝,是蜀地茂县才有的药材。由此可知,这位亲王应该长期在蜀地。”
李贞顿时不做声了。
在蜀地待的最长的亲王有三位,一个是李元嘉,另一个是他自己,最后一个是李愔。
李愔很早就因为吴王李恪的事,被贬为郡王,永徽三年就离开蜀地,不可能是他。
剩下有嫌疑的人,只剩下他和李元嘉,既然不是他自己,那只能是李元嘉了。
李治道:“八兄,还请你以宗正寺的名义,召韩王入京一趟,朕要听他解释解释。”
李贞领命道:“臣遵旨。”
八月初,派往洪州的人回来了,却并没有带回李元嘉,只带回来了他的死讯和一封信。
李元嘉是在灵堂服毒自尽的,临死之前,身着一品九旒衮冕,青衣纁裳,绣九章纹。
这是一身祭祀用的服装,他穿着这身衣服自尽,显然是准备死后去见列祖列宗。
李元嘉的信,李治读了两遍。
他在信中坦承所有罪行,甚至包括前年李治巡狩时,他派人联系突厥人,想要围困李治。
李治也终于明白,李元嘉为何突然投毒,原来是怕温傅将他的秘密告诉自己。
李元嘉还向李治解释了他的动机。
他认为李世民得位不正,将来必将引起皇室内部效仿,到时父子操戈,兄弟相残,大唐国祚必不长远。
他想正本清源,先行登基,再将皇位传给李承乾的儿子李象,如此大唐江山恢复正统,才能稳固长久。
李治也不知他此话是真是假,不过有一点他倒没说错,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确实为后世带了一个不好的头。
至于李元嘉说想自己先当皇帝,再传位给李象,李治就不怎么相信了。
无论如何,李元嘉谋逆之事已经坐实,无论他如何解释,也难以宽恕其罪。
李治当即传旨,让大理寺和宗正寺共审李元嘉之案。
李治只提出一点,此案既不轻处,也不牵连,一切以永徽律为标准。
权力的争夺,永不停歇。
同样的一幕,也在倭国发生。
倭国就不是投毒谋害那么简单了,倭国的宝女王与中大兄母子间的争斗,直接是明刀明抢。
眼下暂时是中大兄占据上风,将宝女王赶到百济。
不过他也没有登基,而是以倭国太子身份,临朝称制。
这几个月来,辽东谣言越传越广,倭国遍布黄金的事,几乎成为辽东所有国家的共识。
他们如此相信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消息连长安也在传。
连富有的大唐都觉得倭国遍布黄金,那倭国的黄金是该有多少。
一开始,大家都磨好了刀,等着大唐先动手,然后他们再一拥而上,跟在后面喝汤。
谁知大唐皇帝竟然派使节前往倭国,和倭人商议战争赔偿。
各国顿觉不妙,这么看来,大唐这次是不打算带着大家喝汤了。
室韦、奚国两国赶忙派遣使节,前往靺鞨。
他们两家都没有出海口,所以想联合靺鞨,去倭国劫掠一笔财富,靺鞨占大头,他们少要一点就是。
靺鞨酋长乞乞仲象也觉得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一边派人打探倭国情况,一边命人大肆建造战船,做好渡海准备。
其实他们攻打倭国的话,不需打海战,可以直接在虾夷国登陆,然后利用虾夷做跳板,攻入倭国本土。
新罗同样在训练海军,眼下百济急不可图,倭国却有机可趁,只要能占便宜,他们自不会放过。
虾夷国也在派人联系肃慎人,希望两家罢手,一起攻打倭国。
甚至连遥远的流鬼国都听说了倭国情况,派人前往倭国打探消息。
正当各大势力还在等待良机的时候,倭国内部传来一个消息。
大唐跟倭国谈崩了,大唐使节已经离开了倭国。
各国纷纷大喜,摩拳擦掌,等着大唐出兵讨伐倭国,他们便能浑水摸鱼,见机行事。
有人欢喜,自有人忧愁。
筑紫朝仓宫附近的海滩上,中大兄遥望着唐使的船只消失在海面上,目光闪烁不定。
中臣镰足默默站在他身后,一言不发。
这时,但听马蹄声响,鬼岛川清率领一支队伍飞奔而来,他如今已被任命为九州率,中大兄将所有军队,都交给他指挥。
“太子,你怎么让唐使给跑了?”鬼岛川清急问。
中大兄沉默不语。
中臣镰足沉声道:“鬼岛将军,唐人一步都不肯退让,难道真的将九州割让给他们吗?”
鬼岛川清道:“割个屁!我的意思是说,应该将唐使抓起来,当做人质!”
中臣镰足摇头道:“那样只会给唐人出兵的口实。”
鬼岛川清冷哼道:“不给口实,他们就不会打过来吗?”
中大兄缓缓道:“鬼岛将军,你应该与唐军打过了,你觉得他们战力如何?”
鬼岛川清沉默了一会,道:“他们战力确实比我们强,不过利用地形优势,在本土作战,我有信心击败他们。”
中大兄又道:“那你是希望唐军士气更高一些呢,还是低一些?”
“当然是低了。”
中大兄道:“倘若我们抓住唐使,不仅威胁不到他们,还会激起唐人怒火,提高他们士气。”
鬼岛川清怔了怔,点头道:“不错,是我没想到这一层。”
中大兄道:“您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不过政治上的事,还是交给我和镰足就行了。”
鬼岛川清道:“那我这就去训练新军了。”
中大兄转过身,道:“鬼岛将军,如今国家空虚,唐使一走,等待我们的只剩下战争了,本国存亡,都要靠您了。”
鬼岛川清哈哈一笑,道:“我可是一个海盗,你竟然将国家交给我这样一个人手中?”
中大兄肃然道:“若没有您这位海盗,我早就死在母亲手中。”
鬼岛川清盯着他看了一会,笑道:“你既然这么信我,那就不必多言,且瞧我手段吧。”
唐使离开的第五日,海上又出现变故,竟然有国家对倭国动手了。
而且谁都想不到,动手的竟然是耽罗。
……
李治来到神龙殿时,薛仁贵、李勣等人都已经先到了。
李治走到上首椅子上坐下,目光一扫,道:“辽东的情况,诸位应该都听说了吧?”
程知节拱手道:“回陛下,我等都已知晓。倭国刚刚损失了五万主力,竟还有如此实力,看来以前有些小看他们了。”
尉迟恭哼道:“不是他们有多厉害,是周围那帮国家太无能,反倒让倭人打出了气势。”
程知节道:“耽罗被倭人打败,倒不奇怪,新罗只出动三千人马偷袭,铩羽而归,也正常。只是没想到,靺鞨等五国联盟,竟然也被倭人打败。”
靺鞨的五国联盟,分别是靺鞨、室韦、奚国、虾夷、肃慎。
他们原本想等着大唐动手,再浑水摸鱼。
结果听说耽罗、新罗都已经出兵攻打倭国了,便想着倭国如今兵少,为了应对他们,肯定顾不得其他地方。
于是五国在靺鞨主持下,决定联手劫掠倭国。
五国军队在虾夷地集结,由祚荣负责指挥,攻打倭国的陆奥。
五国这次只是试探,加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马,登陆陆奥后,受到伏击,损伤惨重,狼狈逃亡。
耽罗攻打的是对马岛,位于南部九州附近。
新罗攻打的是能登,位于倭国中部。
五国联军攻打的是陆奥,位于倭国北部。
倭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分别在这三处地方,击败了三方势力,这还是在本国内乱的情况下。
这三场战争,也让辽东诸国见识到了倭人的强悍。
薛仁贵沉声道:“倭国如今领兵的将领,听说是一个叫鬼岛川清的海盗。”
尉迟恭笑了笑,道:“可不能小看盗贼,程兄当初不也当过山贼吗?”
程知节翻了翻眼皮,没好气道:“现在说的是倭国,扯以前的事情做什么?”
李勣缓缓道:“倭国这几场胜仗下来,士气大盛,新军也有了战斗经验,只怕不易对付了。”
尉迟恭沉声道:“陛下,确实不能再等了,否则灭倭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小了。”
李治看向薛仁贵和程知节,道:“两位爱卿以为如何?”
程知节道:“臣也认为,应立刻对倭国动手。”
薛仁贵道:“臣附议。”
李治点了点头,道:“那好,这是朕拟定好的一份作战计划,诸位爱卿看一下,以为如何?”朝王伏胜看了一眼。
王伏胜从袖中取出一份卷轴,递给了李勣。
李勣看完后,面露讶色,相继传给其他三人,三人看后,也都极为诧异,露出沉思的表情。
李治的作战计划,完全出乎了他们预料,然而仔细一想,又确实可行,而且非常有利。
薛仁贵一向都是最拥护李治决定的,当即拱手道:“臣赞同陛下的计划。”
李勣、程知节和尉迟恭三人对视一眼后,也拱手道:“臣等附议。”
李治朗声道:“那好,李卿,你即刻传令刘仁轨,让他按照计划行事,先拿下耽罗!”
耽罗国王名叫阿波伎,他当年还是王子时,救过倭国遣唐使,后来随倭国遣唐使,一起前往倭国。
谁知倭人却羞辱他,把他当做蛮夷对待,等了两个月,倭国大王见都不见他。
自那以后,阿波伎便恨上了倭国,常思报仇,只可惜耽罗实力弱小,一直等不到机会。
前几日阿波伎听说倭国被唐朝大败,主力损失殆尽,于是点了一千人马,准备报仇。
他也有自知之明,跟倭人交战,胜算不大,于是攻打倭国的属国,对马国,心想倭国元气大伤,肯定救不了对马国。
对马国实力比耽罗稍弱,耽罗一开始占据优势,谁知倭国援军来的极快,将阿波伎打败。
阿波伎带着败军回到耽罗,意志消沉,成日饮酒作乐,不再过问国事。
这一日,他正吃着浆果,欣赏舞蹈,手下来报,唐军打过来了。
“你说什么?”阿波伎惊呆了。
那手下道:“大王,唐军一万水军,已停在了港口,让您过去答话!”
阿波伎瞠目结舌,唐朝竟然会来打耽罗?
这么多年来,耽罗一直盼着归附大唐,只可惜人口太少,不够资格成为大唐属国。
阿波伎的兄长便曾出使过大唐一次,便再也没有回来,连国王也不做了,让给了他。
今日太阳从西边升起来啦,大唐竟然看得上耽罗,过来攻打?
阿波伎赶忙将自己最昂贵的一套丝绸衣服拿出来,穿好之后,又戴上他的珍珠帽,带着人快步来到港口。
抬头一看,几艘比他的王宫还大的船只,就停靠在港口码头。
一群穿着铠甲的唐人站在码头,阳光照在他们铁甲之上,耀眼的光芒,晃得他睁不开眼。
另有几百名耽罗士兵,手持竹枪,围在港口旁边,与唐军对峙。
阿波伎赶忙上前,朝一名站在最前面的大唐将领弯腰道:“耽罗王阿波伎,拜见上朝天使!”唐语说的格外流利。
那将领正是唐龙,他沉声道:“耽罗王,你助纣为孽,帮助扶余义慈对抗大唐!我奉大唐皇帝之命,特来讨伐你。”
“眼下你有两条选择,第一,归附大唐,第二……”
“我选第一条。”阿波伎抢着道。
唐龙愣了一下:“你说什么?”
阿波伎眨了眨眼:“您刚才不是说,我可以选择归附大唐吗?”
唐龙皱眉道:“你若是归附大唐,就不能再做耽罗王了,以后耽罗将成为大唐领土。”
阿波伎道:“那我能搬去长安住吗?”
唐龙道:“你若归降,陛下会册封你官职,当然能去长安。”
阿波伎大喜,跪倒在地,道:“多谢皇帝陛下!”
唐龙:“……”
耽罗大臣们都不会唐语,见国王下跪,都向阿波伎询问情况。
阿波伎瞪眼道:“还愣着干嘛,大唐皇帝是来收咱们的,以后我们也是唐人了,快跪下谢恩!”
耽罗大臣们大为欣喜,手舞足蹈,跪在地上叩首。
就这样,耽罗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被大唐兼并。
唐龙原本还想与阿波伎商量一下,耽罗百姓的安置情况。
阿波伎却说任凭处置,他只不断问着唐龙,什么时候能去长安,受封官职。
唐龙只好派人去营州,向刘仁轨请示。
刘仁轨的命令很快传回,让他派一队人马,护送阿波伎和耽罗大臣,前往长安受封,再让唐龙驻扎耽罗。
半个月后,耽罗归附大唐的消息,开始在这片海域传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