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得闻耽罗不费兵卒,主动投降归附,心中大喜。
耽罗虽是一海岛,然其土地富饶,一览平川,是一处养马绝佳所在,也可囤积兵马。
他一面传旨营州和莱州,向耽罗运送粮草,囤积重兵,吸引倭国主力。
一面让莱州安置耽罗子民,皆入良籍,划居村镇,授其农耕之法,让他们尽快在大唐安居乐业。
秋风瑟瑟,不觉已到十月。
鸿胪寺来报,说阿波伎已率领耽罗大臣,抵达长安。
此人主动归附,免去不少功夫,李治对他颇有好感,亲自在甘露殿接见。
李治见他只三十多岁,其貌不扬,身材和倭人类似,便封了一个五品武职,又赐男爵,加宅邸一座。
阿波伎亦十分欢喜,拜叩谢恩。
李治问道:“阿卿,朕听说你曾领兵攻打倭国,可有此事?”
阿波伎忙道:“回陛下,我,啊不,臣其实打的不是倭国,而是对马国。”
“对马国?”李治奇道。
阿波伎道:“就是倭国九州附近的一个岛国,他们是倭国的属国。”
李治点点头,阿波伎说的应该是对马岛,这个时期,对马岛并未完全属于倭国。
李治道:“朕想问一下,你们海岛之地,出兵之时,是如何规避风暴的?”
阿波伎道:“我们会观测天气,若天气不好,就不会出海。”
“观的准吗?”
阿波伎道:“观测天气,是我们耽罗王室的祖传能力,我们也是凭这个能力,才能统治臣民。其实臣观测天气的能力,远不如臣的兄长阿波罗。”
李治惊奇道:“阿波罗?”
阿波伎道:“是的,兄长原本是耽罗国王,他从小聪慧过人,观测天气时,从未出错,每次他带着大家出海捕鱼,也从未遇到危险。”
李治暗暗点头,海岛之国,果有这种精于航海术的奇人,眼下正是他需要的人才。
“你兄长现在何处?”
阿波伎道:“兄长就定居在长安。”
李治道:“那好,明日你带着他一起入宫,朕有差事要交代给你们。”
阿波伎道:“是。”告退离开了甘露殿,一路又出了承天门。
阿波伎这次带来了八位官员,八人都在门外等候,向他询问面见大唐皇帝的情况。
阿波伎简单说了几句,又告诉他们,皇帝已安排吏部官员,给他们授予官职,让他们去吏部接受考核。
交代之后,阿波伎也不再管他们了,径直出了宫,朝着胜业坊而去。
长安一百零八坊中,有两个坊最为特别,一个是醴泉坊,一个便是胜业坊。
这两个坊的外国人,都比长安本地人还多。
其中醴泉坊多是西域国家的胡人,胜业坊则多是辽东诸国的蛮人。
阿波伎进坊之后,边走边问,很快来到北街一座大宅院门口。
抬头一看,宅子外立着两个大石狮子,鎏金的牌匾上,写着“阿府”两个金灿灿的大字。
阿波伎一拍手,喜道:“终于找到了。”过去拍府门。
“吱呀”一声,府门大开,一名高大的唐人问道:“你找谁?”
阿波伎道:“这里可是阿波罗府邸?”
那唐人道:“不错,你是?”
阿波伎笑道:“我是阿波罗之弟,你快带我去见他。”
那唐人打量了他一眼,点点头,道:“稍后,我这就通知阿郎。”
却说阿波伎之兄名为阿波罗,本是耽罗国王,永徽二年,因不堪百济压榨,携带厚礼,来到长安,欲归附大唐。
至长安城后,见此处繁华,人民富足,百姓之居,胜于耽罗之王宫,百姓之食,亦比他平日所食更佳,唐朝美女也远非耽罗可比,称得上大开眼界。
他前往鸿胪寺,面见大唐官员后,唐人听说耽罗户不足两千,不愿收其为属国。
阿波罗在长安长了见识,自思回到耽罗,日子过的未必快活,凭身上财物,足以在长安享乐,又何必再返回耽罗。
遂写书一封,让从人带回耽罗,将王位传给弟弟阿波伎,自此留在长安。
阿波罗性子聪慧,自知长安城乃销金之所,仅凭身上财物,迟早有坐吃山空的一日。
于是,他在东市开了一家珠宝铺,收购辽东商人的珠宝,转卖给唐人。
他出身耽罗王室,颇有鉴宝之能,凭此本领,竟成为胜业坊有名的富豪,买下一座四进府宅,娶了妻妾十多人,儿女也有八个了。
他这日正在后堂欣赏家妓抚琴,听闻弟弟来了长安,大喜过望,来到门口,与他相见。
阿波罗引着兄弟进入屋中,笑道:“二弟,你不在耽罗当你的国王,怎么也来长安了?”
阿波伎一边打量府宅,一边说道:“我是来拜见皇帝陛下的。”
阿波罗引他进入正厅,命人上茶,摇头笑道:“没用的,我耽罗太小,民户不足,不可能成为大唐属国。”
阿波伎正要解释,阿波罗道:“也罢,你就当来长安玩一遭,你我兄弟,定让你尽兴。”
阿波罗引着阿波伎在府中游览。
一路穿回廊,绕画楼,来到后院一座园子,但见山石古拙,溪池清澈,花卉虽已凋零,却别有一股雅妙。
阿波罗笑道:“二弟,我这园子比耽罗王宫如何?”
阿波伎艳羡道:“王宫哪比得上兄长这座华宅?”
阿波罗大喜,带着他来到一处水阁,命人上了酒菜,又让府中舞姬在阁前献舞。
兄弟俩推杯饮盏,欣赏曲乐,阿波罗又问:“二弟,我这些舞姬比耽罗舞姬如何?”
阿波伎醉眼迷蒙,吃吃道:“她们个个身体修长,仪态万千,咱们耽罗那些舞姬个个矮小,如何能相比?”
阿波罗大笑,道:“兄弟,你不如也辞去王位,留在长安,和我一起在长安享福罢?”
阿波伎忙道:“小弟这次过来,正是为了留在长安。”
阿波罗拍了拍他肩膀,笑道:“我就知道,你来了长安,定会和我一样。不过你准备把王位传给谁呢?咱们可没有别的兄弟了。”
阿波伎道:“不用传,耽罗已归附大唐,没有耽罗国了。”
阿波罗呆愣了一下:“你说什么?”
阿波伎微微低头,怕兄长斥责他把国家给丢了,低声道:“兄长,一万唐军来到耽罗,我也没有办法。”
阿波罗瞪着他,道:“耽罗归附大唐了?那你授官没有?”关注的点显然不同。
阿波伎笑道:“兄长怎么知道的?我已面见皇帝陛下,被授予右卫郎将,还被封为济县男!”
阿波罗呆愣住了,顿时觉得舞姬们不美了,手中的酒也不香了。
阿波伎继续道:“陛下还赐给我一座府邸。”
阿波罗瞪着他,道:“有多大,难道比我这座更大吗?”
阿波伎道:“还没去瞧,听说是座三进宅子。”
阿波罗哈哈一笑,道:“三进?哈哈,我这里可是四进!老弟,你还差了点。”然而笑着笑着,就哭了起来。
阿波伎吃惊道:“兄长,你怎么了?”
阿波罗抬起头,泪眼模糊的道:“老弟,你能不能告诉圣人,我才是耽罗国王,把你的官职和爵位都让给我,成不成?”
阿波伎虽呆,却并不傻,憨憨一笑,道:“呃……恐怕不行。”
阿波罗道:“我想也是。”埋头大哭起来。
阿波伎赶忙拍了拍他肩膀,道:“兄长,莫要悲伤,明日你与我一起面圣后,陛下也许会封你官职!”
阿波罗愣道:“什么?入宫面圣?谁?”
“我们啊!”
阿波罗道:“傻小子,你以为大唐皇帝与我们耽罗国王一样吗,普通百姓怎么可能轻易见到?”
阿波伎道:“可陛下让我明日带着你去见他啊!”
阿波罗吃惊道:“有这等事?到底怎么回事,你快跟我详细说说!”
阿波伎便将刚才面圣的情况说了。
阿波罗大喜,抱住阿波伎,道:“好兄弟,你竟然知道在圣人面前举荐我,看来这些年聪明了不少?”
阿波伎一呆:“我举荐兄长了吗?”
阿波罗哈哈一笑,道:“你把我的能力告诉圣人,那就是举荐!看来圣人要攻打倭国了,很好,咱们这次也许能跟着唐军,教训那帮可恶的倭人一顿!”
阿波罗当天晚上,把弟弟留在府中住了一夜,次日,兄弟两人一起来到朱雀门,准备面圣。
阿波伎昨天忘了去吏部领官凭印信,兄弟俩无法进朱雀门。
好在阿波罗解释缘由后,朱雀门军士去吏部询问一番,得知阿波伎确实封了官,这才让他们进去。
两人来到承天门,守门军士已得了皇帝旨意,带着他们进宫,沿着宫道,很快来到甘露殿。
两人在偏殿等了不一会,便受到皇帝召见,来到正殿拜见。
兄弟俩一般矮小,不过阿波罗唐语更加正宗,礼仪更加规范。
李治望着两人,有如看到两个侏儒,抬手笑道:“都起来吧。”
待他们起身,向阿波罗问起观测天气之事。
阿波罗答道:“回陛下,其实我们海民观测天气,全凭三点。”
李治问:“哪三点?”
阿波罗道:“第一,观云,第二,测风,第三,望海。”
李治奇道:“前面两点,朕倒也明白,望海指的是什么?”
阿波罗道:“回陛下,望海就是观察海上的鱼鸟,每一种鱼和鸟,都有奇特的感知能力,只要利用好它们的能力,观望它们的变化,便能避开所有风浪!”
阿波伎忙道:“陛下,观云测风,我们耽罗王室都会,然而观海的能力,历代国王之中,无人比得上兄长。”
李治点头道:“阿波罗,你既有此能,朕便封你为左卫郎将,和你弟弟阿波伎一样。”
阿波罗大喜,叩首道:“臣多谢陛下!”
李治道:“朕准备对倭国用兵,你和阿波伎两人,一起前往辽东,为我大唐水师观测天气,规避风浪,你们可愿意?”
阿波罗急忙道:“臣定竭尽所能,以报圣恩!”
他见阿波伎呆住了,赶忙拍了他一巴掌。
阿波伎这才反应过来,结结巴巴的说:“我,啊不,臣也一样!”
鸿胪寺官员忽然来报,说扶余福信派遣使节道琛求见。
李治知扶余福信是为耽罗而来,命张柬之应付。
张柬之来到馆驿,面见道琛,后者连连道谢,说感激大唐帮他们夺回了耽罗。
张柬之挑眉道:“道琛外使,耽罗已归属大唐,被划分为瀛州,我军兴师动众,并非为他人做嫁衣。”
道琛急道:“耽罗一向臣属百济,大唐地域辽阔,何苦要与我们争夺此小岛呢?”
张柬之不悦道:“耽罗臣属扶余义慈,为他供应良马,我大唐打下耽罗,是为对付倭国,对你们也有益处。外使却来讨要,是以为我大唐好欺?”
道琛心中一惊,忙道:“不敢。”
张柬之道:“本官公务繁忙,外使还有别的事吗?”
道琛道:“义慈得宝女王相助,如今军力大增,将被我军打下的三座城池,又给夺了回去,还请唐军相助。”
张柬之道:“我军正在攻打倭国,你等暂且放缓进攻,固守为上,等我军回过头来,自会相助。”
道琛问:“不知上国何时攻打倭国?”
张柬之道:“此乃军事机密,告诉你们,恐又泄露,少陪。”拂袖而去。
耽罗位于倭国之西南方,占地两万多顷,其中一万多顷皆是牧场,正是屯兵之所。
李治下令营莱两州,将兵力粮草向耽罗集结。
一个月后,屯兵已有五万,就连熊津港的唐军也转移过来,只在熊津港留了一千守军。
刘仁轨也离开营州,带着姜恪、刘仁愿等将领,驻扎耽罗。
阿波兄弟也被李治派来,协助大军在海上作战。
倭人探知情况后,极为惊恐,料定唐军必定大举入侵,将全国兵力,朝着九州筑紫国集结,抵抗唐军。
十月末旬,刘仁轨让姜恪、刘仁愿为先锋,率领小股水军,前往九州筑紫国,攻打倭国水寨。
倭军探知唐军东向后,也派水军迎战。
两国在筑紫国五十里之外的海域上,发生几次小规模战争。
前面几次交锋,双方互有折损,不分胜负。
到了十一月初,刘仁轨见阿波罗兄弟测海之能果然不凡,每次出征,都未遇到大的风浪。
于是挑选一个好天气,尽起三万大兵,直奔九州。
中大兄得知后,让鬼岛川清率领三万水军迎战。
耽罗虽是一海岛,然其土地富饶,一览平川,是一处养马绝佳所在,也可囤积兵马。
他一面传旨营州和莱州,向耽罗运送粮草,囤积重兵,吸引倭国主力。
一面让莱州安置耽罗子民,皆入良籍,划居村镇,授其农耕之法,让他们尽快在大唐安居乐业。
秋风瑟瑟,不觉已到十月。
鸿胪寺来报,说阿波伎已率领耽罗大臣,抵达长安。
此人主动归附,免去不少功夫,李治对他颇有好感,亲自在甘露殿接见。
李治见他只三十多岁,其貌不扬,身材和倭人类似,便封了一个五品武职,又赐男爵,加宅邸一座。
阿波伎亦十分欢喜,拜叩谢恩。
李治问道:“阿卿,朕听说你曾领兵攻打倭国,可有此事?”
阿波伎忙道:“回陛下,我,啊不,臣其实打的不是倭国,而是对马国。”
“对马国?”李治奇道。
阿波伎道:“就是倭国九州附近的一个岛国,他们是倭国的属国。”
李治点点头,阿波伎说的应该是对马岛,这个时期,对马岛并未完全属于倭国。
李治道:“朕想问一下,你们海岛之地,出兵之时,是如何规避风暴的?”
阿波伎道:“我们会观测天气,若天气不好,就不会出海。”
“观的准吗?”
阿波伎道:“观测天气,是我们耽罗王室的祖传能力,我们也是凭这个能力,才能统治臣民。其实臣观测天气的能力,远不如臣的兄长阿波罗。”
李治惊奇道:“阿波罗?”
阿波伎道:“是的,兄长原本是耽罗国王,他从小聪慧过人,观测天气时,从未出错,每次他带着大家出海捕鱼,也从未遇到危险。”
李治暗暗点头,海岛之国,果有这种精于航海术的奇人,眼下正是他需要的人才。
“你兄长现在何处?”
阿波伎道:“兄长就定居在长安。”
李治道:“那好,明日你带着他一起入宫,朕有差事要交代给你们。”
阿波伎道:“是。”告退离开了甘露殿,一路又出了承天门。
阿波伎这次带来了八位官员,八人都在门外等候,向他询问面见大唐皇帝的情况。
阿波伎简单说了几句,又告诉他们,皇帝已安排吏部官员,给他们授予官职,让他们去吏部接受考核。
交代之后,阿波伎也不再管他们了,径直出了宫,朝着胜业坊而去。
长安一百零八坊中,有两个坊最为特别,一个是醴泉坊,一个便是胜业坊。
这两个坊的外国人,都比长安本地人还多。
其中醴泉坊多是西域国家的胡人,胜业坊则多是辽东诸国的蛮人。
阿波伎进坊之后,边走边问,很快来到北街一座大宅院门口。
抬头一看,宅子外立着两个大石狮子,鎏金的牌匾上,写着“阿府”两个金灿灿的大字。
阿波伎一拍手,喜道:“终于找到了。”过去拍府门。
“吱呀”一声,府门大开,一名高大的唐人问道:“你找谁?”
阿波伎道:“这里可是阿波罗府邸?”
那唐人道:“不错,你是?”
阿波伎笑道:“我是阿波罗之弟,你快带我去见他。”
那唐人打量了他一眼,点点头,道:“稍后,我这就通知阿郎。”
却说阿波伎之兄名为阿波罗,本是耽罗国王,永徽二年,因不堪百济压榨,携带厚礼,来到长安,欲归附大唐。
至长安城后,见此处繁华,人民富足,百姓之居,胜于耽罗之王宫,百姓之食,亦比他平日所食更佳,唐朝美女也远非耽罗可比,称得上大开眼界。
他前往鸿胪寺,面见大唐官员后,唐人听说耽罗户不足两千,不愿收其为属国。
阿波罗在长安长了见识,自思回到耽罗,日子过的未必快活,凭身上财物,足以在长安享乐,又何必再返回耽罗。
遂写书一封,让从人带回耽罗,将王位传给弟弟阿波伎,自此留在长安。
阿波罗性子聪慧,自知长安城乃销金之所,仅凭身上财物,迟早有坐吃山空的一日。
于是,他在东市开了一家珠宝铺,收购辽东商人的珠宝,转卖给唐人。
他出身耽罗王室,颇有鉴宝之能,凭此本领,竟成为胜业坊有名的富豪,买下一座四进府宅,娶了妻妾十多人,儿女也有八个了。
他这日正在后堂欣赏家妓抚琴,听闻弟弟来了长安,大喜过望,来到门口,与他相见。
阿波罗引着兄弟进入屋中,笑道:“二弟,你不在耽罗当你的国王,怎么也来长安了?”
阿波伎一边打量府宅,一边说道:“我是来拜见皇帝陛下的。”
阿波罗引他进入正厅,命人上茶,摇头笑道:“没用的,我耽罗太小,民户不足,不可能成为大唐属国。”
阿波伎正要解释,阿波罗道:“也罢,你就当来长安玩一遭,你我兄弟,定让你尽兴。”
阿波罗引着阿波伎在府中游览。
一路穿回廊,绕画楼,来到后院一座园子,但见山石古拙,溪池清澈,花卉虽已凋零,却别有一股雅妙。
阿波罗笑道:“二弟,我这园子比耽罗王宫如何?”
阿波伎艳羡道:“王宫哪比得上兄长这座华宅?”
阿波罗大喜,带着他来到一处水阁,命人上了酒菜,又让府中舞姬在阁前献舞。
兄弟俩推杯饮盏,欣赏曲乐,阿波罗又问:“二弟,我这些舞姬比耽罗舞姬如何?”
阿波伎醉眼迷蒙,吃吃道:“她们个个身体修长,仪态万千,咱们耽罗那些舞姬个个矮小,如何能相比?”
阿波罗大笑,道:“兄弟,你不如也辞去王位,留在长安,和我一起在长安享福罢?”
阿波伎忙道:“小弟这次过来,正是为了留在长安。”
阿波罗拍了拍他肩膀,笑道:“我就知道,你来了长安,定会和我一样。不过你准备把王位传给谁呢?咱们可没有别的兄弟了。”
阿波伎道:“不用传,耽罗已归附大唐,没有耽罗国了。”
阿波罗呆愣了一下:“你说什么?”
阿波伎微微低头,怕兄长斥责他把国家给丢了,低声道:“兄长,一万唐军来到耽罗,我也没有办法。”
阿波罗瞪着他,道:“耽罗归附大唐了?那你授官没有?”关注的点显然不同。
阿波伎笑道:“兄长怎么知道的?我已面见皇帝陛下,被授予右卫郎将,还被封为济县男!”
阿波罗呆愣住了,顿时觉得舞姬们不美了,手中的酒也不香了。
阿波伎继续道:“陛下还赐给我一座府邸。”
阿波罗瞪着他,道:“有多大,难道比我这座更大吗?”
阿波伎道:“还没去瞧,听说是座三进宅子。”
阿波罗哈哈一笑,道:“三进?哈哈,我这里可是四进!老弟,你还差了点。”然而笑着笑着,就哭了起来。
阿波伎吃惊道:“兄长,你怎么了?”
阿波罗抬起头,泪眼模糊的道:“老弟,你能不能告诉圣人,我才是耽罗国王,把你的官职和爵位都让给我,成不成?”
阿波伎虽呆,却并不傻,憨憨一笑,道:“呃……恐怕不行。”
阿波罗道:“我想也是。”埋头大哭起来。
阿波伎赶忙拍了拍他肩膀,道:“兄长,莫要悲伤,明日你与我一起面圣后,陛下也许会封你官职!”
阿波罗愣道:“什么?入宫面圣?谁?”
“我们啊!”
阿波罗道:“傻小子,你以为大唐皇帝与我们耽罗国王一样吗,普通百姓怎么可能轻易见到?”
阿波伎道:“可陛下让我明日带着你去见他啊!”
阿波罗吃惊道:“有这等事?到底怎么回事,你快跟我详细说说!”
阿波伎便将刚才面圣的情况说了。
阿波罗大喜,抱住阿波伎,道:“好兄弟,你竟然知道在圣人面前举荐我,看来这些年聪明了不少?”
阿波伎一呆:“我举荐兄长了吗?”
阿波罗哈哈一笑,道:“你把我的能力告诉圣人,那就是举荐!看来圣人要攻打倭国了,很好,咱们这次也许能跟着唐军,教训那帮可恶的倭人一顿!”
阿波罗当天晚上,把弟弟留在府中住了一夜,次日,兄弟两人一起来到朱雀门,准备面圣。
阿波伎昨天忘了去吏部领官凭印信,兄弟俩无法进朱雀门。
好在阿波罗解释缘由后,朱雀门军士去吏部询问一番,得知阿波伎确实封了官,这才让他们进去。
两人来到承天门,守门军士已得了皇帝旨意,带着他们进宫,沿着宫道,很快来到甘露殿。
两人在偏殿等了不一会,便受到皇帝召见,来到正殿拜见。
兄弟俩一般矮小,不过阿波罗唐语更加正宗,礼仪更加规范。
李治望着两人,有如看到两个侏儒,抬手笑道:“都起来吧。”
待他们起身,向阿波罗问起观测天气之事。
阿波罗答道:“回陛下,其实我们海民观测天气,全凭三点。”
李治问:“哪三点?”
阿波罗道:“第一,观云,第二,测风,第三,望海。”
李治奇道:“前面两点,朕倒也明白,望海指的是什么?”
阿波罗道:“回陛下,望海就是观察海上的鱼鸟,每一种鱼和鸟,都有奇特的感知能力,只要利用好它们的能力,观望它们的变化,便能避开所有风浪!”
阿波伎忙道:“陛下,观云测风,我们耽罗王室都会,然而观海的能力,历代国王之中,无人比得上兄长。”
李治点头道:“阿波罗,你既有此能,朕便封你为左卫郎将,和你弟弟阿波伎一样。”
阿波罗大喜,叩首道:“臣多谢陛下!”
李治道:“朕准备对倭国用兵,你和阿波伎两人,一起前往辽东,为我大唐水师观测天气,规避风浪,你们可愿意?”
阿波罗急忙道:“臣定竭尽所能,以报圣恩!”
他见阿波伎呆住了,赶忙拍了他一巴掌。
阿波伎这才反应过来,结结巴巴的说:“我,啊不,臣也一样!”
鸿胪寺官员忽然来报,说扶余福信派遣使节道琛求见。
李治知扶余福信是为耽罗而来,命张柬之应付。
张柬之来到馆驿,面见道琛,后者连连道谢,说感激大唐帮他们夺回了耽罗。
张柬之挑眉道:“道琛外使,耽罗已归属大唐,被划分为瀛州,我军兴师动众,并非为他人做嫁衣。”
道琛急道:“耽罗一向臣属百济,大唐地域辽阔,何苦要与我们争夺此小岛呢?”
张柬之不悦道:“耽罗臣属扶余义慈,为他供应良马,我大唐打下耽罗,是为对付倭国,对你们也有益处。外使却来讨要,是以为我大唐好欺?”
道琛心中一惊,忙道:“不敢。”
张柬之道:“本官公务繁忙,外使还有别的事吗?”
道琛道:“义慈得宝女王相助,如今军力大增,将被我军打下的三座城池,又给夺了回去,还请唐军相助。”
张柬之道:“我军正在攻打倭国,你等暂且放缓进攻,固守为上,等我军回过头来,自会相助。”
道琛问:“不知上国何时攻打倭国?”
张柬之道:“此乃军事机密,告诉你们,恐又泄露,少陪。”拂袖而去。
耽罗位于倭国之西南方,占地两万多顷,其中一万多顷皆是牧场,正是屯兵之所。
李治下令营莱两州,将兵力粮草向耽罗集结。
一个月后,屯兵已有五万,就连熊津港的唐军也转移过来,只在熊津港留了一千守军。
刘仁轨也离开营州,带着姜恪、刘仁愿等将领,驻扎耽罗。
阿波兄弟也被李治派来,协助大军在海上作战。
倭人探知情况后,极为惊恐,料定唐军必定大举入侵,将全国兵力,朝着九州筑紫国集结,抵抗唐军。
十月末旬,刘仁轨让姜恪、刘仁愿为先锋,率领小股水军,前往九州筑紫国,攻打倭国水寨。
倭军探知唐军东向后,也派水军迎战。
两国在筑紫国五十里之外的海域上,发生几次小规模战争。
前面几次交锋,双方互有折损,不分胜负。
到了十一月初,刘仁轨见阿波罗兄弟测海之能果然不凡,每次出征,都未遇到大的风浪。
于是挑选一个好天气,尽起三万大兵,直奔九州。
中大兄得知后,让鬼岛川清率领三万水军迎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