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33章 自我怀疑的李忠

小说: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更新时间:2025-04-14 19:02:4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马车出虎牢关后,便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平原。

  关中虽也有平原,四周却被秦岭和黄土高原所围住。

  李勇等人还是第一次瞧见如此广阔无垠的平原地势,都把大半个身子探出马车外,满脸都是兴奋之色。

  出关之后,前行速度加快了数倍,三人换马骑行,一路向东,五日之后,已抵达山东境内。

  当靠近莱州时,三人心中的兴奋已经被新的情绪取代。

  放眼望去,只见宽阔的官道之上,尽是推着独轮车的百姓,这是一支从泗州过来的运粮队。

  瞧见这支运粮队,李勇三人才第一次感受到,战争距离他们已经不远了。

  他们这次过来,就是为了帮助李忠处理后勤事务,故而三人下了马车,朝这些运粮的百姓打听情况。

  运粮队随行有一百军士护卫,原本还想上前阻止,结果被保护三人的千牛卫拦住。

  千牛卫亮出身份后,他们便没有再阻止了。

  负责与百姓们交涉的是口才最好的李廉,他来到一名看起来比较老实的汉子旁边,朝他问:“大郎君,您这是向莱州运粮吗?”

  那汉子面相老实,实则颇为警惕,问道:“你是何人?”

  李廉道:“我们是莱州馈运副使手下的令使,负责探查各州县运粮的具体情况。”

  那汉子目光依次从三人身上扫过,狐疑道:“你小小年纪,就当上令使了?”

  李廉微笑道:“您知道这次的馈运副使是谁吗?”

  那汉子摇头。

  李廉朝西边一拱手,道:“是当今圣人的长子,陈王李忠。”

  那汉子愣道:“那又如何?”

  李廉道:“陈王殿下今年也才二十出头啊,他身边的人年纪小一些,不也正常吗?”

  那汉子忽然冒了一句:“瞧你这模样,不会是皇宫里的寺人吧?”

  李廉顿时脸上表情一僵。

  旁边的李勇和李孝都掩嘴偷笑,因为李廉白白嫩嫩,跟内侍确实很像,李孝和李勇就不会被人这样误会。

  “呃,你知道就行,别跟别人说。”李廉为了探听情报,也是拼了,承认自己是内侍。

  那汉子这才放松警惕,笑道:“您想问什么?”

  李廉问道:“这些粮食,都是临时征的吗?”

  那汉子点头道:“是啊,两个月前官府下了征粮命令。其实就是提前征收今年的赋税,到了年底,就不用交了。”

  大唐对外作战时,有两种征粮方法,第一种便是就近征调州县的粮食,当做赋税征收。

  年底或者明年,就不用交税。

  这是为了节约时间和人力物力,毕竟国库中大部分粮食,都集中在长安、洛阳两城。

  向西作战时,还勉强能运送一些,向东作战,要穿过关中五险,实在太麻烦,所以都是从附近州县调运。

  另一种也是从附近州县征调,不过属于临时赋税,年底的赋税也还要交。

  当初苏定方攻打高句丽,便是用的这种征调方法,对民生伤害较大。

  李治执政这十年来,外战顺利,战利丰厚,尤其是与倭国一战,大赚一笔,国库充盈,故而并未临时征税。

  李廉又详细问起官府收了多少税,有没有趁机额外收税。并未发现太大的问题。

  李孝忽然问:“你们运粮食到莱州,对你们生计有影响吗?”

  那汉子道:“瞧您这问的,能没有影响吗?我们虽是河南道百姓,但和江南道百姓一样,主要种的是水稻,春种秋收,收成肯定是要耽误的。”

  李孝忙问:“那耽误了收成,可怎么办呢?”

  那汉子道:“能怎么办,只能让我家婆娘花钱雇人帮忙收了,今年这日子,肯定没往年过的舒服。”

  李孝问道:“那你对朝廷发起这场战争,是否觉得不满?”

  那汉子笑了笑,不做声了。

  李孝忙道:“您放心说就是,我们绝不告诉上官。”

  那汉子笑道:“我不说不是怕什么,而是觉得没有说的必要。”

  李孝不解道:“为何没有必要?”

  那汉子正色道:“去年江南大旱,大家都看在眼里,朝廷大力赈灾,连户部尚书卢相公都亲自来了,帮江南五州渡过困难。”

  “朝廷为何要打仗,我不懂,不过我们都知道,有朝廷守着大家,就算闹了灾,我们也不会饿死。既如此,当然要全力支持朝廷了。”

  李孝听完后,怔怔不语。

  去年江南闹灾,他并未受到任何影响,照样过着皇子的奢侈生活,也未曾多关注。

  却不想,对地方百姓们来说,灾害是如此严重的事情。

  他们支持国家打仗,并非什么荣誉问题,又或身为大唐子民的骄傲,仅仅因为受灾时,国家肯赈济他们。

  这一点,与长安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两日之后,李孝三人终于抵达了莱州治所,掖城。

  李忠早听说了三个弟弟要来帮自己,不仅李治特地嘱咐过他,要关照弟弟,就连他生母刘充嫒也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他一定要照顾好三人。

  所以李忠听说三人入城后,便心急火燎的放下手头之事,朝城门飞奔而去。

  来到掖城西门,四顾张望,却看不见李孝三人,正当他有些焦急时,忽听身后有人喊他。

  转头一看,只见一个小茶棚内,李孝三人正坐在一张桌子旁,喝着茶。

  李忠愣住了,他虽然也经常微服出行,与普通民众交谈,却也从未喝过路边摊子的茶水。

  这三个弟弟平日里娇生惯养,一直待在长安,竟比他这个外放几年的藩王,更能融入普通百姓生活。

  “难道是我有问题吗?”他不禁怀疑起自己。

  来到茶棚边,李忠刚要开口,李廉拍了拍旁边的长椅,道:“大兄,坐下来说话吧。”

  瞧他们这架势,似乎还要继续坐着,而且瞧这态度,也不知谁是客人谁是主人了。

  他们毕竟人多,李忠只好坐下,说道:“你们一路过来,辛苦了吧,我在府中设了宴,为你们接风洗尘。”

  李勇一摆手,道:“大兄,这些待会再说,莱州的战事准备,可做好了吗?”

  李忠道:“高侃将军早就准备好了,不过具体出兵时间,因为是机密,他并未透露给我。”

  李勇喜道:“这是应该的,不过我琢磨着,肯定是这个月进攻,不会错的。”

  李孝道:“大兄,我们这次过来,是奉父亲之命,帮你调度粮食的,先带我们去仓库看一下吧?”

  李忠又呆住了。

  这三个兄弟一来就都谈论正事,从他们身上,也感受不到当初在长安时的轻浮感了。

  “难道真是我的问题?我在莱州这几年的长进,还不如他们仨在长安?”李忠再次怀疑人生。

  “大兄,别发呆啊,喝了这碗茶,就赶紧带我们去仓库吧!”李廉给他倒了一杯茶水。

  李忠还有些发怔,见他递过茶水,就接过喝了,入口之后,觉得有点酸,水中似乎还有沙子。

  三人也都是一口将碗中剩余茶水喝完,脸上毫无异色。

  李勇笑道:“大兄,你是东道主,这顿茶可得你请。”

  李忠:“……”

  接下来几日,李忠终于确认,这三个兄弟在城门口的表现并非演出来的,他们确实大有长进。

  不过幸好也只是性子长进不少,在见识上,尚不如自己,这也让他心中平衡了许多。

  在各种州务、后勤事务上,李忠细心教导三人,三人也学的很认真,很快就能给他帮上忙了。

  时间过得真快,很快来到九月十三,高侃终于将出兵日期告诉了李忠,九月十五,朝廷八路大军,一起向高句丽进军。

  李忠也将情况告诉了三个兄弟。

  ……

  九月十五,营州,柳城。

  寅时刚过,鸡鸣声刚起,一阵雄浑的鼓声便压下了鸡鸣声。

  这是一间九人住的营帐,一听到鼓声,众军士都吃了一惊,慌慌张张坐起身,准备穿衣服。

  李慕唐反应最快,穿衣服速度也最快,他对营州的气候更熟悉一些,故而精神头比其他人更好一些。

  这时,他听到有人叫道:“不对啊,还没到卯时吧?”

  李慕唐也觉得奇怪,从他眼睛干涩的感觉来看,确实还没到卯时,脑袋都还有点昏沉沉的。

  一名精瘦汉子来到营角,望着摆在角落的水漏,说道:“的确不是卯时,现在才寅时。”他的唐语很不标准,应该是一名胡裔。

  有人问道:“熊队长,不是说卯时造饭,辰时出发吗?怎么寅时就起鼓了?”

  一名眼角下挂着疤痕的中年军士沉声道:“上面的命令确实是这样,你们等着,我出去瞧瞧。”

  言罢,随便披了件毡衣,迈着大步出了营帐,帐帘掀开时,外面的冷风灌了进来,有人笑骂道:“他娘的,这才九月,就这么冷了。”

  不一会,中队长熊大山走了回来,说道:“都继续睡吧,不是咱们军营的集结鼓,是东营的集结鼓。”

  有人骂道:“他翁翁的,东营这帮龟孙子,起这么早做什么,赶着去投胎吗?”

  李慕唐道:“他们应该是想早点进军,抢一个头功!”

  此话一出,众人都觉得有理。

  唐军外出作战时,对头功非常重视,因为初战告捷,对全军士气都有提振作用,故而同样的功劳,如果被归为头功,就加一等赏赐。

  “熊队长,头功可不能让他们抢了去啊!”那精瘦军士操着不熟练的唐语道。

  “陈四郎,你慌个什么,咱们跟的可是薛大将军,就算起晚一点,头功还能从咱们手中跑了不成?”

  “对,咱们养精蓄锐,不必跟他们抢时候。”

  “可东营的契苾何力将军,也是一员猛将啊,而且他们第一战攻打盖牟城,脚程最近,只怕高句丽人不禁打,被他们捷足先登!”

  眼瞧着众人乱哄哄讨论起来,还没睡够的熊大山瞪眼道:“都啰嗦什么,睡觉!”

  霎时间,营内又恢复了安静,众人脱下衣服,继续睡觉。

  李慕唐被这么一吵,想到即将要迎来他人生的第一场外战,心情便有些亢奋,难以入眠。

  他这个机会来之不易,是他二叔把自己的机会让了出来,若不能立下大功,他也没脸再见父亲和二叔了。

  幸运的是,他这次被分配到薛仁贵大将军的麾下,立功机会肯定是有的,就看他抓不抓得住。

  唯一令他不满的是,他被分配到一个胡营。

  胡营是士兵们底下的叫法,代表胡裔数量很多的营帐,就说他这支中队,除了中队长熊大山是汉裔,其他人都是胡裔。

  这也是薛大将军唯一的缺点,他对汉裔还是更加信任一些。

  据说薛大将军带兵时,每次冲锋,都带汉营在最前面冲锋陷阵,胡裔则安排在后面或者两翼,虽然轻松一些,却也拿不到大功。

  不过,听一些跟过薛仁贵的老兵讲,薛大将军每次战斗之后,就会挑选出那些作战勇猛的士兵,挑选到汉营中,到时候就没有胡汉之分了。

  李慕唐眼下只有一个目标,在下一场战役中,奋勇杀敌,尽快转到汉营之中。

  就在他胡思乱想时,时间悄然流逝,外面再次响起鼓声。

  不会错了,这次是卯时的集结鼓声。

  众军士很快爬起身,穿戴整齐,在营外集结好,随即在熊大山的带领下,先归入大队,再汇入旅队。

  一共一万九千八百名军士,在校场集结后,吃过早膳,便开始朝着日出的方向前行。

  因高句丽地形恶劣,先是辽泽阻路,接着又要面对如同屏障一样的千山山脉,后勤运输困难,骑兵也难以发挥。

  故而,薛仁贵这支两万人的军队,只有三千骑兵。

  唐军有后勤运输问题,高句丽却没有,他们战马也极多,最擅长的打法,就是龟缩在城中防守,等唐军久攻不下,撤退时,城中骑兵尽出,打一个防守反击。

  当然了,他们也只有对待唐军时会这样。

  面对靺鞨、室韦时,他们的具装骑兵如狼似虎,主动寻求野战,令辽东各部闻风丧胆。

  薛仁贵这三千骑兵,就是为了应对高句丽大军的骑兵冲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