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人,要粮。
李翊直接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按《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官方的粮食定价,应该是: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
意思就是把一石粮食的价格,控制在三十钱到八十钱之间是最好的。
这对社会各方面都有利。
但由于汉朝绵延了四百年,其粮食价格也存在剧烈的变动。
比如楚汉相争时期,由于受战乱影响,每石粮食的价格来到了惊人的一万钱。
而随着战争结束,“文景之治”的到来,国家又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每石粮食的价格下跌到了每石十几钱左右。
常言道,“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这两种价格都是十分不合理的。
所以在东汉时期,每石粮食的价格,基本在三位数浮动。
但到了汉末大乱,粮食价格则又长期飙升在一千钱以上不下。
至于李翊治下的冀州,粮食价格是多少呢?
答案是三百钱一石。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个价格是不是太便宜了?
但事实上,每个地区受发展度、政治动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均有不同。
一般情况认为,汉代的粮食价格警戒线是每石两百钱左右。
到达这个警戒线时,就说明农业已经出现大面积歉收,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在增加。
而如果粮价超过了三百钱,则说明饥荒已经形成。
如今冀州之所以粮价来到了警戒线以上,就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导致人口流失,政局动荡。
李翊虽然已经将冀州的局势基本稳住,但粮价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没能够得到解决。
思来想去,李翊还是决定与当地的商贾进行谈判磋商。
由政府出面,用“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李翊正襟危坐,肃然说道:
“……诸君皆冀州商界耆宿,仓储丰盈。”
“今冀州既安,州郡已靖,市肆重开,诸公可尽释顾虑。”
“但使粮货流通,国家必以重利相酬。”
“李某断不令诸位义商失望。”
把粮价降下来也很简单,就是让这当地的地主商人们,把粮食大量流入市场就可以了。
粮食一多,价格自然就便宜。
而粮食又一直是商品贸易中的大宗。
国家只垄断了盐铁贸易,以控制市场。
但对粮食则没有太多严苛要求。
光武帝起义之前就曾卖粮。
“……丞相,恕在下斗胆。”
一名身着锦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起身站起。
“丞相所许之利,不过空口白牙耳!”
“口惠而实不至,使我等无不如坐针毡。”
“若果有诚意,当具文书,明定惠利。”
“岂可徒以虚言相诳,令众商贾寒心?”
一言毕,其余商贾全都屏住了呼吸。
暗叹这老哥还真是勇气可嘉,敢这么和当今的河北一把手说话?
李翊见这商贾言语无状,倒也不恼,反而笑道:
“足下说的有理,我正欲为此事。”
话落,拍了拍手。
一名身穿甲胄的士兵,将一个木盒子摆放在了桌案前。
而里面所摆放的正是满满的盐,食盐!
众商贾眼睛顿时瞪大。
在没有政府的允许下,商人是不许私自贩盐的。
而当李翊提出要给众商人好处时,众人就已经猜到了李翊可能要颁给他们贩盐的许可证。
虽然这会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比起食盐的暴利,这些根本不值一提。
“诸位可有发觉此盐与其他盐有何不同吗?”李翊问。
“……这是精盐。”
有食货者,立马答话。
精盐已经贩售了快十年了,汉朝各家各户就算没吃过,也该听过。
但出于技术保密的需要。
十年来,精盐贸易始终被麋家所垄断。
这样做的好处是,真的没有哪家诸侯偷学到了精盐技术。
坏处就是,严控保密,导致精盐不能大规模生产。
所以即便老刘的领土已经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依然是精盐与粗盐混着经营。
现在李翊突然拿出来,也是想做最后一搏。
利用“精盐”最后博取一波巨额利润,以此来扫定天下。
即便期间技术泄露,等到那时,天下估计也快一统了。
正好使精盐流入每个百姓的寻常家。
“……本相今特许官盐专卖,照市价加一成予诸公。”
“至于转运何地、售价几何,概不过问。”
“不知诸公意下如何?”
听到这儿,一干商贾眼珠子连连滚动。
丞相的意思,就是由他供盐,商贾们去贩卖。
这样,他们就不是贩卖私盐,而是贩卖官盐了。
商人逐利,李翊肯把食盐贸易下放给他们。
这天大的好处不接,那就当不得头上这个“商”字。
于是商人们纷纷与李翊签下了合作协议。
由李翊以相府出面作保,允许冀州众商贾贩卖私盐。
众商贾需返还利润给相府,同时屡行承诺,投放粮食到市场中去。
时间仅过去一个月,
冀州市场上流动的粮食,已经高达一百五十万斛。
当然了,市场上的粮食都是由政府严格监管的。
不可能轻易流至他国,尤其是隔壁老魏。
由此,
冀州粮价被压了下来,经济也逐渐复苏,蓬勃发展。
……
魏郡,邺城。
是夜,曹操搂娇妻宿于榻上。
偶得一梦,梦见三匹白马,毛色如霜,自西北奔腾而来。
直入曹府马槽争食。
而曹操站在旁边手足无措,任看三马竞食,不能阻拦。
此三马,首马最为年长。
它阴鸷平静,只是撕咬槽边的草料,并未有太大动静。
次马矫健雄壮,它专噬豆菽,眼中泛着青光。
末马幼骏,却踩踏前二马而独吞精饲……
曹操眼看食槽便要被食尽,乃大呼一声,从梦中惊醒。
左右侍妾为曹操所惊,纷纷问:“魏公有何事?”
曹操轻咽一口口水,才发觉自己已经汗透重衾。
乃叱退众侍妾,穿好衣服,准备出门。
正遇着曹丕,曹丕与之见礼,曹操便把自己昨晚做的怪梦跟儿子说了。
问他如何看待这三马食槽的怪象。
曹丕分析说道:
“三马自西北而来,马超起兵作乱,屡犯魏国边境。”
“马腾、马超、马岱,便是三马。”
曹操一时默然,暗觉这解梦似乎哪里不太对。
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便召了群臣来公府议事,谈及到了李翊在冀州大肆筹措粮草的事宜。
曹操认为李翊这是打算进攻了,便问众人对策。
曹丕与司马懿关系甚好,然司马懿却始终只是一个主簿。
曹丕深以为这埋没了他的才能,便趁着这个机会,主动向曹操举贤。
“……父亲,孩儿保举一人,定能退李翊之兵。”
曹操问是谁,曹丕应声答:
“孩儿以为司马仲达能知兵机,巨鹿乃军事要镇。”
“可令仲达,屯兵巨鹿,与李翊相持。”
“李翊必过不得巨鹿防线。”
由于冀州是两家瓜分,虽同处一州,但考虑到两地挨得近。
曹操便叱巨资,在巨鹿等地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司马懿见曹丕举荐自己,并未感到有多惊喜,反而脸上显露出一色惶恐之色。
曹操沉吟良久,挥了挥手,拒绝了曹丕的举荐。
“仲达尚且年幼,不是李翊敌手。”
“还是由曹仁去巨鹿屯兵,方为妥当。”
曹丕见此,急忙争辩道:
“……父亲!仲达深明韬略,善晓兵机。”
“与李翊正逢敌手!”
“父亲昔日常诫儿,举贤任能,当以才德为先,岂可以门第齿序论之?”
“譬如治国,当如沧海纳百川,岂问溪流之远近清浊乎?”
“今以老卒为宝,视少年为草,儿恐此非明主之度也。”
大胆!
曹操见曹丕如此出言不逊,勃然大怒。
司马懿见此,连忙出来,向曹操请罪:
“……魏公息怒。”
“公子只是一时性急。”
话落,又转头看向曹丕。
“大公子,在下认为魏公所言有理。”
“懿不过黄口孺子,岂敢与曹将军争锋?”
“巨鹿乃国之咽喉,非百战之将不能守。”
“曹子孝将军乃沙场宿将,老成持重。”
“使镇巨鹿,可绝李翊觊觎之心。”
“公子垂爱,懿铭感五内。”
“然为国举贤,当以社稷为重,岂敢以一己仕途为念?”
言辞恳切,既保全曹丕颜面,又显得他深明大义。
此以退为进之妙笔,令在场官员无不感慨。
这司马小哥,的确是一个天生的职场老油子。
然曹操见司马懿如此圆滑,心中更加不喜。
便下令,先让曹仁去巨鹿郡守备,严防李翊的突然袭击。
又传命位于上党壶关的曹洪,加强守备,严防马超。
李翊万一发起进攻,肯定会和马超勾连。
虽然曹操已经与刘表签订了同盟协议,可真要打起来。
远在荆州的刘景升,也不可能第一时间伸手顾到河北来。
众人点头称命,喏喏而退。
曹丕也待要退,却被曹操给叫住。
曹操冷声问道:
“……子桓,汝近日似乎与仲达走得甚近?”
“今日当着众文武之面,竟呼你子孝叔叔为老卒耶!”
曹丕一惊,唯恐曹操降罪司马懿,乃赔礼道:
“父亲恕罪,仲达只是与孩儿私交甚笃。”
“孩儿深知其有大才,今日才冒昧举荐。”
“孩儿这般做,也都是为了我魏国着想啊。”
曹丕当然是有私心的。
随着曹植的逐渐长大,在众人面前显露出自己的文采。
这令曹操对他十分喜爱,也让曹丕感到了危机感。
尤其此前李翊还曾当面夸赞曹植的才能,而对曹丕却不予理睬。
所以,曹丕回去后也是一直奋发图强。
又大肆结交党羽。
他所结交的,都是些有才能的后起之秀。
而其中,尤以司马懿能力最为出众,这令曹丕感到十分喜爱。
但曹操却很不喜欢曹丕这样的行为,乃道:
“吾观司马懿鹰视狼顾,非久居人下者。”
“兵权若付此辈,他日必然噬主。”
“吾儿须切记,司马氏。”
“可用其谋,不可授其刃。”
“可使其劳,不可予其权。”
“此乃保我曹氏万世之要诀也!”
曹丕喏喏称是,然心中却不以为然。
暗想司马懿若果真有反心,他怎会看不出来?
即便司马懿真有反心。
魏国的兵权大宗,都掌握着曹氏、夏侯氏将领之中。
司马懿又如何能够夺权?
父亲未免过于杞人忧天了。
曹丕心不在焉地退下,曹操兀自独坐于榻上沉思。
沉吟许久,又下了两道命令。
让汝南李通,加强豫州守备,严防孙氏偷袭。
又命颍川赵俨,筹措粮草,加紧往魏国运送。
同时,又亲自提笔,给荆州刘景升写了一封书信。
信中言道:
——“孟德致景升兄足下:”
“上党已遣曹洪屯铁骑一万于壶关,使其严防马超。”
“南境更布水陆连营于汝南,纵孙权有百万师,亦难越吾之豫土半步。”
“惟渤海李翊,近来广征粮秣,日运千船。”
“其谋非小,恐将效韩信之故智。”
“请兄速发,荆襄劲弩三千张,甲胄千副,江陵粟米三十万斛。”
“倘得相助,他日当共分徐、扬之土。”
“时值秋凉,惟兄珍摄。”
没错,马超寇边,曹操忍了。
孙权偷袭淮南,抢夺庐江,曹操也忍了,没有出兵报复。
而曹操一直忍着的目的,就是怕自己注意力分散到别处时。
北边儿的李翊会突然对他发起进攻。
而细作探得的消息,愈发证明李翊将要动兵。
曹操也加快了自己的战斗准备,一面加强并州守备,一面又严防孙权。
同时找刘表索要资助,会战事做准备。
刘表得曹操书,见其索要的资助并非狮子大开口。
便欣然同意,用船队走颍水水路,为颍川输送粮秣器械。
荆州毗邻颍川,交通又便利。
这使得两地的运输十分方便,损耗极少。
曹操既得了荆州的粮秣,信心大增,立马宣布进行全国总动员。
除边关需屯重兵守备之外,其余郡县的兵马,有多少算多少。
全部往魏国运输!
……
就在曹操大肆在魏国总动员之时,李翊这边也没闲着。
其实,他打仗的风格一直都是求稳。
如何稳呢?
那就是要有充足的粮秣,粮食只要够,拼消耗也能耗死你。
李翊这样的用兵习惯,与之共事过的曹操当然熟悉。
所以当李翊在北方全力筹措粮秣之时,曹操便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李翊要做军事动员的前兆。
果不其然,当控制住冀州的粮价后,李翊便开始进行军事动员了。
他命章武的徐晃、河间的张郃,各出兵五千,到渤海来屯驻。
一面又正式写信给刘备,认为到明年开春之时,便是对魏国全面用兵的最佳时机了。
刘备得李翊信,立马做了如下部署:
发令给青州牧的关羽,令他起青州兵,出泰山,攻打曹操的兖州。
令淮南的陈元龙,携甘宁、蒋钦等将,发水军,攻打曹操的汝南。
自己则在徐州全力整备,随时准备出兵,配合北方李翊的进攻。
这是一场多线作战,通过刘备的出兵路线不难看出。
他是希望一举灭掉曹操的。
但诸葛亮等人力劝刘备要冷静,眼下的魏国势力强大,不是一战可以灭的。
如此多线作战,且不论最高统帅的指挥才能能否应付的了。
关键在于,战线越多,破绽也就越多。
万一一条线崩了,其他线路就跟着一起崩。
所以希望刘备冷静,就按照李翊的构想,先把曹操逐出河北才是上策。
刘备这才放弃了与魏国拼多线作战的想法。
但依然要求与曹操打大规模会战。
不打则以,要打就得打个痛快,打到一方伤筋动骨!
于是,徐州经过一番内部讨论。
毫无疑问地,将主战场定在了河北。
不单单是为了响应李翊先平河北的战略方针,更重要的是曹操现在的治所就在河北。
打蛇打七寸,当然是挑曹操最核心的地盘打了。
发书回李翊处,李翊当即回信表示。
希望刘备早早派兵来渤海。
言外之意,李翊是赞成刘备打大规模会战的决定。
刘备得李翊书,大喜过望。
急聚文武,商议发兵河北事宜。
诸葛亮进言道:
“曹操僭位称公,尚立足未稳。”
“倘若魏地有失,中原震动。”
“大王且休辞劳苦,必须亲自征讨!”
刘备大喜,“此正合寡人之意!”
遂也在全国进行了总动员。
考虑到齐国战线颇长,各地肯定还是要留兵士守御的。
所以总共起兵八万人,由刘备亲征。
大军分三路而进,前部青州兵关羽,先去渤海与李翊汇合。
刘备自领中军,使张飞押后。
孔明、鲁肃在徐州总督粮草,勿使缺漏。
同时,
上书天子,谴责曹操拥兵自重,僭位称公。
刘备骑白马金鞍,玉带锦衣。
武士手执大红罗销金伞盖,左右金瓜银钺,镫棒戈矛。
护驾龙虎官军五千,分为五队,每队千人。
各按青、黄、赤、白、黑五色,旗幡甲马,并依本色。
光辉灿烂,极其雄壮。
所行浩大强盛,也是为了彰显齐国国力。
刘备大军的准备,以及行军都需要耗费些时间。
李翊这边却已经下令使大军进驻安平了。
安平是与魏国直接接触的领地,此举无疑宣告着李翊将要先对魏国用兵。
左右人谏曰:
“齐王已在整军路上,不妨等齐王大军至后。”
“合兵一处,则魏军一举可溃。”
李翊则道:
“……不然,兵贵神速。”
“齐王整军,声势浩大。”
“魏人必然知悉,倘吾留至此地等候大军,魏人便有了防备。”
“现在动手,魏国也没整好大军。”
“可以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
“使其毫无防备,为我军取得先机。”
于是李翊力排众议,率军一万人,先去奔袭巨鹿。
时巨鹿守将乃曹仁也。
他奉魏公之命,严加守备巨鹿防线。
忽有人报,“齐兵越过安平,来巨鹿了!”
曹仁惊道:
“我闻刘备尚在徐州整军备战,齐兵何得天降于此?”
左右人答:
“刘备大军尚未至,是李翊先率兵来袭巨鹿。”
曹仁这才恍然大悟,李翊在北方有便宜行事之权,率兵先至并不意外。
只是曹仁没想到李翊这么大胆,在没有刘备大军做后盾的情况下,就敢先来取巨鹿。
众人问曹仁怎么办。
曹仁答曰:
“魏公尚在整军,吾大军亦未至。”
“所以还是坚守勿要与之战,乃为上策也。”
虽然两边大军都还没准备好,李翊不讲武德,率先开战。
这是一个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局面。
可李翊的名声摆在那里,曹仁也担心失了巨鹿,曹操怪罪。
所以选择了坚守为上。
李翊大军很快赶至巨鹿,曹仁命弓弩手射住城防,呼李翊道:
“李相何故兴无名之兵,犯我魏境?”
李翊答曰:
“吾主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耶?”
曹仁大笑:
“……李翊,吾知汝极为擅长口舌之辩。”
“曹某也不欲与你多做口舌之战。”
“魏公已经在后方整备军队了,汝刘备大军应该还未到罢?”
“吾料汝手中能用之兵马不过万人,凭你也想夺我的城?”
曹仁深通韬略,善晓兵机。
尤其同处冀州,对彼此都十分了解。
曹仁的细作,早就探听清楚。
李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所能动用的兵马最多万人。
再多调人马,会使得其他州郡守备不足。
尤其魏国的间谍系统已经渗进幽州,收买了不少当地豪族。
他们已经在幽州境内滋事,虽然不至于掀起多大的风浪来。
但也能恶心一下李翊。
更何况幽州北部还有强大的鲜卑人,虽然鲜卑与中原目前关系不错。
考虑李翊对蛮夷始终心存芥蒂,防着他们一手。
所以幽州的兵马肯定也不敢乱动。
基于此,曹仁不信李翊能在魏公大军到来之前,拿下他的巨鹿。
“曹子孝,汝道我不能夺汝城耶?”
李翊大声笑道。
曹仁不甘示弱,当即回道:
“李子玉,汝且休逞口舌之利,大放狂言。”
“吾就在城中坚守,看汝万人兵马,如何夺我城池!”
曹仁就这样跟李翊上下对喷了半个时辰。
渐渐地,曹仁发觉不太对了。
暗道李翊既然率兵先至,就应该兵贵神速。
怎么还有闲心思,一直跟自己在这里喷垃圾话?
这时,一匹快骑飞马跑至李翊跟前,道:
“……丞相,已经准备妥当了。”
“……善,传令将士,速速攻城!”
李翊一声令下,让士兵们开始攻城。
曹仁登城而望,但见齐军阵中竖起数十座高逾三丈的怪器。
此物以铁木为架,缠浸油牛皮索。
后悬石匣,内实铅块,前设抛竿末。
比之寻常投石机,要大上许多。
曹仁左看右看,总觉得这怪器有些眼熟。
似想起些什么,忙问左右人道:
“前破袁绍时,此非刘军所用之投石机乎?”
曹军此前是见识过配重式投石机的威力的。
即便过去数年,曹仁对它的印象依然十分深刻。
而直到此刻,曹仁才终于明白,李翊为什么敢不等刘备大军,就要先来突袭巨鹿了。
为的就是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这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配重式投石机威力如此巨大,但整个刘营运用次数却很少。
是他们不想用吗?
不是。
而是限制条件太多了。
早在《墨子:备城门》篇中就提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民室杵木瓦石,可以盖城之备者,尽上之,不从令者斩。”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趁着敌人到来之前。
把城外能拆的木头都拆掉,能搬走的石头都搬走。
不要让敌人修出攻城器械来,否则就不好办了。
古代的攻城器械体积庞大,尤其是配重式投石机。
这东西根本无法随军携带,只能就地取材。
所以每当攻城的时候,守城方总能用滚木礌石来攻击敌军。
滚木礌石哪里来?
当然是从城外来了。
李翊大军骤至,曹仁根本来不及坚壁清野,清理城外的木材石头。
这才是李翊要搞突袭的原因。
只见李翊令旗一挥,绞盘吱嘎转响。
三百壮士齐转辘轳,抛竿怒扬,似龙抬头一般。
将后悬巨石高高甩出,破空呼啸,声如裂帛。
轰!
城上,立时震天动地。
有正中谯楼者,砖瓦俱碎,魏军校尉当场毙命。
曹仁身形一晃,险些坠地。
当初看袁军被这投石机砸的稀烂之时,他还在偷笑。
没想到如今这巨石,已然砸至自己身上了。
“……不要慌,修补城墙!”
在配重式投石机的掩护下,齐军开始了攻城。
云梯蚁附而上,城头滚木雷石如雨。
日暮时分,巨鹿西垣已颓十余丈。
曹仁亲持大刀立缺口,身被数创,血染征袍,犹厉声喝道:
“大魏男儿,宁死不退!”
“众将士守住,魏公援兵很快便至!”
虽然暂时击退了齐军的攻势,但投石机却昼夜不停,轮番对城墙轰炸。
至夜晚时分,虽然看不清了,但只管往城墙上招呼。
只要听到声响,便算成功。
至亥时,西墙彻底崩塌。
齐军将士便不用登墙了,如潮水一般往缺口里涌入。
……
李翊直接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按《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官方的粮食定价,应该是: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
意思就是把一石粮食的价格,控制在三十钱到八十钱之间是最好的。
这对社会各方面都有利。
但由于汉朝绵延了四百年,其粮食价格也存在剧烈的变动。
比如楚汉相争时期,由于受战乱影响,每石粮食的价格来到了惊人的一万钱。
而随着战争结束,“文景之治”的到来,国家又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每石粮食的价格下跌到了每石十几钱左右。
常言道,“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这两种价格都是十分不合理的。
所以在东汉时期,每石粮食的价格,基本在三位数浮动。
但到了汉末大乱,粮食价格则又长期飙升在一千钱以上不下。
至于李翊治下的冀州,粮食价格是多少呢?
答案是三百钱一石。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个价格是不是太便宜了?
但事实上,每个地区受发展度、政治动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均有不同。
一般情况认为,汉代的粮食价格警戒线是每石两百钱左右。
到达这个警戒线时,就说明农业已经出现大面积歉收,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在增加。
而如果粮价超过了三百钱,则说明饥荒已经形成。
如今冀州之所以粮价来到了警戒线以上,就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导致人口流失,政局动荡。
李翊虽然已经将冀州的局势基本稳住,但粮价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没能够得到解决。
思来想去,李翊还是决定与当地的商贾进行谈判磋商。
由政府出面,用“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李翊正襟危坐,肃然说道:
“……诸君皆冀州商界耆宿,仓储丰盈。”
“今冀州既安,州郡已靖,市肆重开,诸公可尽释顾虑。”
“但使粮货流通,国家必以重利相酬。”
“李某断不令诸位义商失望。”
把粮价降下来也很简单,就是让这当地的地主商人们,把粮食大量流入市场就可以了。
粮食一多,价格自然就便宜。
而粮食又一直是商品贸易中的大宗。
国家只垄断了盐铁贸易,以控制市场。
但对粮食则没有太多严苛要求。
光武帝起义之前就曾卖粮。
“……丞相,恕在下斗胆。”
一名身着锦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起身站起。
“丞相所许之利,不过空口白牙耳!”
“口惠而实不至,使我等无不如坐针毡。”
“若果有诚意,当具文书,明定惠利。”
“岂可徒以虚言相诳,令众商贾寒心?”
一言毕,其余商贾全都屏住了呼吸。
暗叹这老哥还真是勇气可嘉,敢这么和当今的河北一把手说话?
李翊见这商贾言语无状,倒也不恼,反而笑道:
“足下说的有理,我正欲为此事。”
话落,拍了拍手。
一名身穿甲胄的士兵,将一个木盒子摆放在了桌案前。
而里面所摆放的正是满满的盐,食盐!
众商贾眼睛顿时瞪大。
在没有政府的允许下,商人是不许私自贩盐的。
而当李翊提出要给众商人好处时,众人就已经猜到了李翊可能要颁给他们贩盐的许可证。
虽然这会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比起食盐的暴利,这些根本不值一提。
“诸位可有发觉此盐与其他盐有何不同吗?”李翊问。
“……这是精盐。”
有食货者,立马答话。
精盐已经贩售了快十年了,汉朝各家各户就算没吃过,也该听过。
但出于技术保密的需要。
十年来,精盐贸易始终被麋家所垄断。
这样做的好处是,真的没有哪家诸侯偷学到了精盐技术。
坏处就是,严控保密,导致精盐不能大规模生产。
所以即便老刘的领土已经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依然是精盐与粗盐混着经营。
现在李翊突然拿出来,也是想做最后一搏。
利用“精盐”最后博取一波巨额利润,以此来扫定天下。
即便期间技术泄露,等到那时,天下估计也快一统了。
正好使精盐流入每个百姓的寻常家。
“……本相今特许官盐专卖,照市价加一成予诸公。”
“至于转运何地、售价几何,概不过问。”
“不知诸公意下如何?”
听到这儿,一干商贾眼珠子连连滚动。
丞相的意思,就是由他供盐,商贾们去贩卖。
这样,他们就不是贩卖私盐,而是贩卖官盐了。
商人逐利,李翊肯把食盐贸易下放给他们。
这天大的好处不接,那就当不得头上这个“商”字。
于是商人们纷纷与李翊签下了合作协议。
由李翊以相府出面作保,允许冀州众商贾贩卖私盐。
众商贾需返还利润给相府,同时屡行承诺,投放粮食到市场中去。
时间仅过去一个月,
冀州市场上流动的粮食,已经高达一百五十万斛。
当然了,市场上的粮食都是由政府严格监管的。
不可能轻易流至他国,尤其是隔壁老魏。
由此,
冀州粮价被压了下来,经济也逐渐复苏,蓬勃发展。
……
魏郡,邺城。
是夜,曹操搂娇妻宿于榻上。
偶得一梦,梦见三匹白马,毛色如霜,自西北奔腾而来。
直入曹府马槽争食。
而曹操站在旁边手足无措,任看三马竞食,不能阻拦。
此三马,首马最为年长。
它阴鸷平静,只是撕咬槽边的草料,并未有太大动静。
次马矫健雄壮,它专噬豆菽,眼中泛着青光。
末马幼骏,却踩踏前二马而独吞精饲……
曹操眼看食槽便要被食尽,乃大呼一声,从梦中惊醒。
左右侍妾为曹操所惊,纷纷问:“魏公有何事?”
曹操轻咽一口口水,才发觉自己已经汗透重衾。
乃叱退众侍妾,穿好衣服,准备出门。
正遇着曹丕,曹丕与之见礼,曹操便把自己昨晚做的怪梦跟儿子说了。
问他如何看待这三马食槽的怪象。
曹丕分析说道:
“三马自西北而来,马超起兵作乱,屡犯魏国边境。”
“马腾、马超、马岱,便是三马。”
曹操一时默然,暗觉这解梦似乎哪里不太对。
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便召了群臣来公府议事,谈及到了李翊在冀州大肆筹措粮草的事宜。
曹操认为李翊这是打算进攻了,便问众人对策。
曹丕与司马懿关系甚好,然司马懿却始终只是一个主簿。
曹丕深以为这埋没了他的才能,便趁着这个机会,主动向曹操举贤。
“……父亲,孩儿保举一人,定能退李翊之兵。”
曹操问是谁,曹丕应声答:
“孩儿以为司马仲达能知兵机,巨鹿乃军事要镇。”
“可令仲达,屯兵巨鹿,与李翊相持。”
“李翊必过不得巨鹿防线。”
由于冀州是两家瓜分,虽同处一州,但考虑到两地挨得近。
曹操便叱巨资,在巨鹿等地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司马懿见曹丕举荐自己,并未感到有多惊喜,反而脸上显露出一色惶恐之色。
曹操沉吟良久,挥了挥手,拒绝了曹丕的举荐。
“仲达尚且年幼,不是李翊敌手。”
“还是由曹仁去巨鹿屯兵,方为妥当。”
曹丕见此,急忙争辩道:
“……父亲!仲达深明韬略,善晓兵机。”
“与李翊正逢敌手!”
“父亲昔日常诫儿,举贤任能,当以才德为先,岂可以门第齿序论之?”
“譬如治国,当如沧海纳百川,岂问溪流之远近清浊乎?”
“今以老卒为宝,视少年为草,儿恐此非明主之度也。”
大胆!
曹操见曹丕如此出言不逊,勃然大怒。
司马懿见此,连忙出来,向曹操请罪:
“……魏公息怒。”
“公子只是一时性急。”
话落,又转头看向曹丕。
“大公子,在下认为魏公所言有理。”
“懿不过黄口孺子,岂敢与曹将军争锋?”
“巨鹿乃国之咽喉,非百战之将不能守。”
“曹子孝将军乃沙场宿将,老成持重。”
“使镇巨鹿,可绝李翊觊觎之心。”
“公子垂爱,懿铭感五内。”
“然为国举贤,当以社稷为重,岂敢以一己仕途为念?”
言辞恳切,既保全曹丕颜面,又显得他深明大义。
此以退为进之妙笔,令在场官员无不感慨。
这司马小哥,的确是一个天生的职场老油子。
然曹操见司马懿如此圆滑,心中更加不喜。
便下令,先让曹仁去巨鹿郡守备,严防李翊的突然袭击。
又传命位于上党壶关的曹洪,加强守备,严防马超。
李翊万一发起进攻,肯定会和马超勾连。
虽然曹操已经与刘表签订了同盟协议,可真要打起来。
远在荆州的刘景升,也不可能第一时间伸手顾到河北来。
众人点头称命,喏喏而退。
曹丕也待要退,却被曹操给叫住。
曹操冷声问道:
“……子桓,汝近日似乎与仲达走得甚近?”
“今日当着众文武之面,竟呼你子孝叔叔为老卒耶!”
曹丕一惊,唯恐曹操降罪司马懿,乃赔礼道:
“父亲恕罪,仲达只是与孩儿私交甚笃。”
“孩儿深知其有大才,今日才冒昧举荐。”
“孩儿这般做,也都是为了我魏国着想啊。”
曹丕当然是有私心的。
随着曹植的逐渐长大,在众人面前显露出自己的文采。
这令曹操对他十分喜爱,也让曹丕感到了危机感。
尤其此前李翊还曾当面夸赞曹植的才能,而对曹丕却不予理睬。
所以,曹丕回去后也是一直奋发图强。
又大肆结交党羽。
他所结交的,都是些有才能的后起之秀。
而其中,尤以司马懿能力最为出众,这令曹丕感到十分喜爱。
但曹操却很不喜欢曹丕这样的行为,乃道:
“吾观司马懿鹰视狼顾,非久居人下者。”
“兵权若付此辈,他日必然噬主。”
“吾儿须切记,司马氏。”
“可用其谋,不可授其刃。”
“可使其劳,不可予其权。”
“此乃保我曹氏万世之要诀也!”
曹丕喏喏称是,然心中却不以为然。
暗想司马懿若果真有反心,他怎会看不出来?
即便司马懿真有反心。
魏国的兵权大宗,都掌握着曹氏、夏侯氏将领之中。
司马懿又如何能够夺权?
父亲未免过于杞人忧天了。
曹丕心不在焉地退下,曹操兀自独坐于榻上沉思。
沉吟许久,又下了两道命令。
让汝南李通,加强豫州守备,严防孙氏偷袭。
又命颍川赵俨,筹措粮草,加紧往魏国运送。
同时,又亲自提笔,给荆州刘景升写了一封书信。
信中言道:
——“孟德致景升兄足下:”
“上党已遣曹洪屯铁骑一万于壶关,使其严防马超。”
“南境更布水陆连营于汝南,纵孙权有百万师,亦难越吾之豫土半步。”
“惟渤海李翊,近来广征粮秣,日运千船。”
“其谋非小,恐将效韩信之故智。”
“请兄速发,荆襄劲弩三千张,甲胄千副,江陵粟米三十万斛。”
“倘得相助,他日当共分徐、扬之土。”
“时值秋凉,惟兄珍摄。”
没错,马超寇边,曹操忍了。
孙权偷袭淮南,抢夺庐江,曹操也忍了,没有出兵报复。
而曹操一直忍着的目的,就是怕自己注意力分散到别处时。
北边儿的李翊会突然对他发起进攻。
而细作探得的消息,愈发证明李翊将要动兵。
曹操也加快了自己的战斗准备,一面加强并州守备,一面又严防孙权。
同时找刘表索要资助,会战事做准备。
刘表得曹操书,见其索要的资助并非狮子大开口。
便欣然同意,用船队走颍水水路,为颍川输送粮秣器械。
荆州毗邻颍川,交通又便利。
这使得两地的运输十分方便,损耗极少。
曹操既得了荆州的粮秣,信心大增,立马宣布进行全国总动员。
除边关需屯重兵守备之外,其余郡县的兵马,有多少算多少。
全部往魏国运输!
……
就在曹操大肆在魏国总动员之时,李翊这边也没闲着。
其实,他打仗的风格一直都是求稳。
如何稳呢?
那就是要有充足的粮秣,粮食只要够,拼消耗也能耗死你。
李翊这样的用兵习惯,与之共事过的曹操当然熟悉。
所以当李翊在北方全力筹措粮秣之时,曹操便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李翊要做军事动员的前兆。
果不其然,当控制住冀州的粮价后,李翊便开始进行军事动员了。
他命章武的徐晃、河间的张郃,各出兵五千,到渤海来屯驻。
一面又正式写信给刘备,认为到明年开春之时,便是对魏国全面用兵的最佳时机了。
刘备得李翊信,立马做了如下部署:
发令给青州牧的关羽,令他起青州兵,出泰山,攻打曹操的兖州。
令淮南的陈元龙,携甘宁、蒋钦等将,发水军,攻打曹操的汝南。
自己则在徐州全力整备,随时准备出兵,配合北方李翊的进攻。
这是一场多线作战,通过刘备的出兵路线不难看出。
他是希望一举灭掉曹操的。
但诸葛亮等人力劝刘备要冷静,眼下的魏国势力强大,不是一战可以灭的。
如此多线作战,且不论最高统帅的指挥才能能否应付的了。
关键在于,战线越多,破绽也就越多。
万一一条线崩了,其他线路就跟着一起崩。
所以希望刘备冷静,就按照李翊的构想,先把曹操逐出河北才是上策。
刘备这才放弃了与魏国拼多线作战的想法。
但依然要求与曹操打大规模会战。
不打则以,要打就得打个痛快,打到一方伤筋动骨!
于是,徐州经过一番内部讨论。
毫无疑问地,将主战场定在了河北。
不单单是为了响应李翊先平河北的战略方针,更重要的是曹操现在的治所就在河北。
打蛇打七寸,当然是挑曹操最核心的地盘打了。
发书回李翊处,李翊当即回信表示。
希望刘备早早派兵来渤海。
言外之意,李翊是赞成刘备打大规模会战的决定。
刘备得李翊书,大喜过望。
急聚文武,商议发兵河北事宜。
诸葛亮进言道:
“曹操僭位称公,尚立足未稳。”
“倘若魏地有失,中原震动。”
“大王且休辞劳苦,必须亲自征讨!”
刘备大喜,“此正合寡人之意!”
遂也在全国进行了总动员。
考虑到齐国战线颇长,各地肯定还是要留兵士守御的。
所以总共起兵八万人,由刘备亲征。
大军分三路而进,前部青州兵关羽,先去渤海与李翊汇合。
刘备自领中军,使张飞押后。
孔明、鲁肃在徐州总督粮草,勿使缺漏。
同时,
上书天子,谴责曹操拥兵自重,僭位称公。
刘备骑白马金鞍,玉带锦衣。
武士手执大红罗销金伞盖,左右金瓜银钺,镫棒戈矛。
护驾龙虎官军五千,分为五队,每队千人。
各按青、黄、赤、白、黑五色,旗幡甲马,并依本色。
光辉灿烂,极其雄壮。
所行浩大强盛,也是为了彰显齐国国力。
刘备大军的准备,以及行军都需要耗费些时间。
李翊这边却已经下令使大军进驻安平了。
安平是与魏国直接接触的领地,此举无疑宣告着李翊将要先对魏国用兵。
左右人谏曰:
“齐王已在整军路上,不妨等齐王大军至后。”
“合兵一处,则魏军一举可溃。”
李翊则道:
“……不然,兵贵神速。”
“齐王整军,声势浩大。”
“魏人必然知悉,倘吾留至此地等候大军,魏人便有了防备。”
“现在动手,魏国也没整好大军。”
“可以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
“使其毫无防备,为我军取得先机。”
于是李翊力排众议,率军一万人,先去奔袭巨鹿。
时巨鹿守将乃曹仁也。
他奉魏公之命,严加守备巨鹿防线。
忽有人报,“齐兵越过安平,来巨鹿了!”
曹仁惊道:
“我闻刘备尚在徐州整军备战,齐兵何得天降于此?”
左右人答:
“刘备大军尚未至,是李翊先率兵来袭巨鹿。”
曹仁这才恍然大悟,李翊在北方有便宜行事之权,率兵先至并不意外。
只是曹仁没想到李翊这么大胆,在没有刘备大军做后盾的情况下,就敢先来取巨鹿。
众人问曹仁怎么办。
曹仁答曰:
“魏公尚在整军,吾大军亦未至。”
“所以还是坚守勿要与之战,乃为上策也。”
虽然两边大军都还没准备好,李翊不讲武德,率先开战。
这是一个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局面。
可李翊的名声摆在那里,曹仁也担心失了巨鹿,曹操怪罪。
所以选择了坚守为上。
李翊大军很快赶至巨鹿,曹仁命弓弩手射住城防,呼李翊道:
“李相何故兴无名之兵,犯我魏境?”
李翊答曰:
“吾主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耶?”
曹仁大笑:
“……李翊,吾知汝极为擅长口舌之辩。”
“曹某也不欲与你多做口舌之战。”
“魏公已经在后方整备军队了,汝刘备大军应该还未到罢?”
“吾料汝手中能用之兵马不过万人,凭你也想夺我的城?”
曹仁深通韬略,善晓兵机。
尤其同处冀州,对彼此都十分了解。
曹仁的细作,早就探听清楚。
李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所能动用的兵马最多万人。
再多调人马,会使得其他州郡守备不足。
尤其魏国的间谍系统已经渗进幽州,收买了不少当地豪族。
他们已经在幽州境内滋事,虽然不至于掀起多大的风浪来。
但也能恶心一下李翊。
更何况幽州北部还有强大的鲜卑人,虽然鲜卑与中原目前关系不错。
考虑李翊对蛮夷始终心存芥蒂,防着他们一手。
所以幽州的兵马肯定也不敢乱动。
基于此,曹仁不信李翊能在魏公大军到来之前,拿下他的巨鹿。
“曹子孝,汝道我不能夺汝城耶?”
李翊大声笑道。
曹仁不甘示弱,当即回道:
“李子玉,汝且休逞口舌之利,大放狂言。”
“吾就在城中坚守,看汝万人兵马,如何夺我城池!”
曹仁就这样跟李翊上下对喷了半个时辰。
渐渐地,曹仁发觉不太对了。
暗道李翊既然率兵先至,就应该兵贵神速。
怎么还有闲心思,一直跟自己在这里喷垃圾话?
这时,一匹快骑飞马跑至李翊跟前,道:
“……丞相,已经准备妥当了。”
“……善,传令将士,速速攻城!”
李翊一声令下,让士兵们开始攻城。
曹仁登城而望,但见齐军阵中竖起数十座高逾三丈的怪器。
此物以铁木为架,缠浸油牛皮索。
后悬石匣,内实铅块,前设抛竿末。
比之寻常投石机,要大上许多。
曹仁左看右看,总觉得这怪器有些眼熟。
似想起些什么,忙问左右人道:
“前破袁绍时,此非刘军所用之投石机乎?”
曹军此前是见识过配重式投石机的威力的。
即便过去数年,曹仁对它的印象依然十分深刻。
而直到此刻,曹仁才终于明白,李翊为什么敢不等刘备大军,就要先来突袭巨鹿了。
为的就是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这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配重式投石机威力如此巨大,但整个刘营运用次数却很少。
是他们不想用吗?
不是。
而是限制条件太多了。
早在《墨子:备城门》篇中就提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民室杵木瓦石,可以盖城之备者,尽上之,不从令者斩。”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趁着敌人到来之前。
把城外能拆的木头都拆掉,能搬走的石头都搬走。
不要让敌人修出攻城器械来,否则就不好办了。
古代的攻城器械体积庞大,尤其是配重式投石机。
这东西根本无法随军携带,只能就地取材。
所以每当攻城的时候,守城方总能用滚木礌石来攻击敌军。
滚木礌石哪里来?
当然是从城外来了。
李翊大军骤至,曹仁根本来不及坚壁清野,清理城外的木材石头。
这才是李翊要搞突袭的原因。
只见李翊令旗一挥,绞盘吱嘎转响。
三百壮士齐转辘轳,抛竿怒扬,似龙抬头一般。
将后悬巨石高高甩出,破空呼啸,声如裂帛。
轰!
城上,立时震天动地。
有正中谯楼者,砖瓦俱碎,魏军校尉当场毙命。
曹仁身形一晃,险些坠地。
当初看袁军被这投石机砸的稀烂之时,他还在偷笑。
没想到如今这巨石,已然砸至自己身上了。
“……不要慌,修补城墙!”
在配重式投石机的掩护下,齐军开始了攻城。
云梯蚁附而上,城头滚木雷石如雨。
日暮时分,巨鹿西垣已颓十余丈。
曹仁亲持大刀立缺口,身被数创,血染征袍,犹厉声喝道:
“大魏男儿,宁死不退!”
“众将士守住,魏公援兵很快便至!”
虽然暂时击退了齐军的攻势,但投石机却昼夜不停,轮番对城墙轰炸。
至夜晚时分,虽然看不清了,但只管往城墙上招呼。
只要听到声响,便算成功。
至亥时,西墙彻底崩塌。
齐军将士便不用登墙了,如潮水一般往缺口里涌入。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