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赵基从清梦中睡醒。
见帐外临近四更,他裹上一领斗篷走出大帐。
帐外两堆营火,卫士蹲坐在营火前静静守夜。
为了防风,这些卫士肩并肩而坐,背后是立着的盾牌。
见赵基走出来,值夜的许褚率先站起来,使得两队卫士都站了起来,有谯沛汝颖人,也有河北人。
许褚微微欠身:“侍中。”
赵基看着许褚左肩绷带,就问:“仲康怎么也来值夜?”
“这不过是皮肉小伤,侍中委我重任,岂敢疏忽?”
许褚回答着,而赵基解下斗篷给他披上,嘱咐说:“养伤最忌风吹受寒,今夜仲康若还是坚持,就在大帐中当值。”
“喏。”
许褚沉声应下,一副敦厚模样。
赵基也摆手示意其他卫士落座,感受着凌晨冷风:“再有半月,就要降霜了,这些年中原霜降准不准?”
“或早或晚,早的时候十月上旬就会打霜,但打霜后并不见冷;晚的时候,能延迟到冬月初。”
许褚想了想又说:“淮南倒是温润,奈何袁术不善治民。”
“呵呵,他呀,怎么可能不知道如何治民执政?只是视民众如草芥,不用时任由生长,用时割取而已。”
赵基忍不住呵呵做笑,如果不是袁术彻底搅乱豫州、两淮,许褚这五六年间也不可能膨胀的这么快,从聚族而居膨胀到徒属宾客四千余家的大豪帅。
正是因为郡县秩序失控,而袁术又强行给治下郡县摊派人力、物力要求。
迫使百姓要么流亡,要么投靠附近豪帅,请求庇护。
即便这样,袁术也会通过拉拢、胁迫豪帅的方式,汲取人力、物力。
不知内情的,只知道这位淮南骷髅王可以虚空爆兵。
而知晓内情的,就清楚袁术是汲取民众血肉的顶级骷髅王。
若是未来袁术获胜,自然有人为他辩解,将种种人口损失归类于天灾。
杀孙策,是因为这家伙年轻,放任成长下去,以后这个同龄人会成为劲敌;此外曹操、袁术,纯粹是不当人,机会合适的时候,赵基准备慢慢炮制。
见赵基调侃袁术,作为袁术崛起时被动获利的豪帅,许褚沉默如金,不发表意见。
随后就跟随赵基巡视营地,巡营之际,外围斥候带来军情,层层传递,将军书送到赵基手中。
这时候天色破晓,赵基借着青蒙蒙的天色辨认字迹,内容简单,是陈留守将韩浩送来的,他将封存府库,率兵撤离。
这可能是曹操的授意,收拢可靠的中军兵力是一回事,也可能想用陈留储粮分裂自己与吕布的关系。
也不排除曹操是想送点人情,让自己早点走人。
以赵基对曹操的了解,可能吕布那里也会收到韩浩的通知。
不过淳于琼五千余人就驻屯在西边,自己与吕布大概率都抢不到陈留的粮食。
思索间,营外就有骑士赶来,秦宜禄送来了吕布的手书。
赵基又看了吕布的手书,就问:“淳于琼距离陈留更近,若是韩浩夜间就传告淳于琼,蒙侯可有把握从淳于琼手中夺下陈留?”
秦宜禄愕然,就说:“蒙侯已派遣斥候前去侦查,不知侍中对陈留储粮如何看?”
“陈留储粮颇丰,我这里能吃多少?我撤兵时又能吃多少?”
赵基反问,又说:“淳于琼乃袁绍麾下大将,非我能节制。蒙侯若是有意,自取即可。”
秦宜禄拱手:“还请侍中公出具手书,仆也好回复蒙侯。”
“也好。”
赵基应下,就在秦宜禄来带的帛书上书写自己的态度,随即用印,交给了秦宜禄。
比起陈留的粮食,赵基更想借道陈国,向南绕一圈去颍川。
别说陈留的粮食,就是即将路过的襄邑,郭嘉不肯开城投降的话,他也懒的费心思。
很快秦宜禄返回吕布大营,吕布已开始整备骑士,他只要抢在淳于琼之前抵达陈留,大概率就能拿下陈留。
见赵基态度如此消极,吕布问高顺、张辽:“赵元嗣推测淳于琼会夺取陈留,你二人如何看?”
高顺直接回答:“今张绣作乱,朝廷困于颍川。末将以为君侯当提兵驰往颍川,待朝廷安定,以君侯虎威,则余事自定。”
吕布又看张辽:“文远如何看?”
张辽皱着眉头:“末将担忧曹洪、夏侯渊二军投入荀彧麾下,挟持朝廷。还请君侯早作决断,提兵西行,拱卫天子。”
“我也想去,奈何赵元嗣锱铢必较。他若像张稚叔这样好说话,昨日我就派遣先锋西行了。”
吕布忍不住啐一口,抬脚抹掉,就说:“若是淳于琼进据陈留,我与赵元嗣联合索粮,能得到多少?”
高顺不假思索就回答:“三五万石,两三日内就能运抵。”
吕布点着头:“就是有些少,淳于琼也要请示袁绍。袁绍军令抵达前,量他淳于琼也不敢与我二人交恶。”
说着去看边上的秦宜禄:“再去拜谒赵元嗣,请他与我一起传令淳于琼,使淳于琼进据陈留,为大军输运粮秣。”
“喏。”
秦宜禄这回没有拿什么书信,立刻就去传话。
天色透亮,陈国陈县。
陈王站在王宫楼阁之上俯视密集炊烟中的国都城邑,他四十多岁,身形壮硕。
此刻的他,并不像外界传言的英武,而是神情忧虑。
如果朝廷待在雒阳,那他能继续维持陈国的安定、太平。
可朝廷迁来颍川,陈国紧挨着,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汴水一战的战果当夜乐就遣使快马通报,对于这个战果,陈王不觉得意外。
别说赵基,就是吕布,都有概率重创曹操。
让陈王感到忧虑就是赵基与吕布,这两个人都是性格强势的人。
长安之变时,吕布吃亏就吃在不够强势,对王允这些执政公卿选择了退让,结果就是公卿玩砸了,大好局面付诸东流。
联想当年吕布算计胡轸、华雄的恶劣前科,陈王有理由怀疑凉州兵能击败李肃、徐荣,或许有吕布使坏的可能。
只是吕布想要力挽狂澜,却失败了。
至于赵基,更是强势无比,少年扬名,不爱美人黄金,这已经是很危险的信号了。
逮住公卿的错误,就是往死追究,动不动打断腿……这打的不是公卿的腿,而是朝廷的脸面威仪。
此前的袁术、曹操觊觎陈国的财富人力,现在朝廷迁来也会觊觎,还有赵基、吕布。
陈王已经感觉自己老了,不再是当年那个屡屡挑衅灵帝的陈国新王。
他明明做的已经很优秀了,可群雄讨董之际,就是没几个人肯依附他。
士人的这种态度,已经让陈王深深地明白了主体士人的追求。
于是他也就放弃对外扩张的心思,就陈国这种四战之地,他对外征战,一定会遭遇各方围攻。
士人们,容不下一个英明、壮年的强势藩王、天子。
而现在,赵基请求从陈国行军,则让陈王锋芒在背。
可问题也很明显,赵基强行通过的话,谁又能抵挡赵基?
陈国不是没有兵,而是缺乏强兵强将。
这些年为了安置依附陈国的二十几万灾民,陈王采取的就是扩编军队。
他的军队很多,但都是乌合之众,为了方便管理灾民而扩充的屯军。
真正能打的只有五千余的重甲强弩,但这支军队坐镇国都不能轻易出动。
所以赵基强行南下的话,陈王能做的就是继续供应粮食,免得赵基所部缺乏粮食而攻伐城邑。
陈王思索之际,国相骆俊登上附近楼阁,又顺着楼阁之间的天桥复道来到陈王这里。
骆俊正值壮年,递上一封帛书:“大王,赵侍中手书。”
“又是要逼迫寡人?”
“赵侍中遣其兄为质,以示无害。”
骆俊捧着帛书,解释说:“汴水一战,赵侍中收治各方伤兵万余人,可见本性良善,非是曹操、袁术、吕布之流可比。”
“收揽军心而已,若是心善,岂会有如今的事业?”
陈王嘴上说着,还是伸手拿起帛书,翻开阅读,神情释然许多。
如果赵基将同胞兄长派到陈国为质,那放赵基入境也坏不到哪里去。
陈王自我安慰,就说:“寡人答应了,赵侍中如此勇猛善战,想必其兄也不会太弱。国相稍后考察一番,若其兄能用,寡人聘为陈国将军。”
骆俊也清楚陈国真正的大患是什么,拱手长拜:“臣领命。”
有赵基这样强势的外援,朝廷也拿陈国没办法。
陈国不对外扩张,只是坚守的话,可以耗死任何一个人。
怕的就是朝廷的诏令,能让国内士人合法作乱,瓦解陈国的统治。
(本章完)
见帐外临近四更,他裹上一领斗篷走出大帐。
帐外两堆营火,卫士蹲坐在营火前静静守夜。
为了防风,这些卫士肩并肩而坐,背后是立着的盾牌。
见赵基走出来,值夜的许褚率先站起来,使得两队卫士都站了起来,有谯沛汝颖人,也有河北人。
许褚微微欠身:“侍中。”
赵基看着许褚左肩绷带,就问:“仲康怎么也来值夜?”
“这不过是皮肉小伤,侍中委我重任,岂敢疏忽?”
许褚回答着,而赵基解下斗篷给他披上,嘱咐说:“养伤最忌风吹受寒,今夜仲康若还是坚持,就在大帐中当值。”
“喏。”
许褚沉声应下,一副敦厚模样。
赵基也摆手示意其他卫士落座,感受着凌晨冷风:“再有半月,就要降霜了,这些年中原霜降准不准?”
“或早或晚,早的时候十月上旬就会打霜,但打霜后并不见冷;晚的时候,能延迟到冬月初。”
许褚想了想又说:“淮南倒是温润,奈何袁术不善治民。”
“呵呵,他呀,怎么可能不知道如何治民执政?只是视民众如草芥,不用时任由生长,用时割取而已。”
赵基忍不住呵呵做笑,如果不是袁术彻底搅乱豫州、两淮,许褚这五六年间也不可能膨胀的这么快,从聚族而居膨胀到徒属宾客四千余家的大豪帅。
正是因为郡县秩序失控,而袁术又强行给治下郡县摊派人力、物力要求。
迫使百姓要么流亡,要么投靠附近豪帅,请求庇护。
即便这样,袁术也会通过拉拢、胁迫豪帅的方式,汲取人力、物力。
不知内情的,只知道这位淮南骷髅王可以虚空爆兵。
而知晓内情的,就清楚袁术是汲取民众血肉的顶级骷髅王。
若是未来袁术获胜,自然有人为他辩解,将种种人口损失归类于天灾。
杀孙策,是因为这家伙年轻,放任成长下去,以后这个同龄人会成为劲敌;此外曹操、袁术,纯粹是不当人,机会合适的时候,赵基准备慢慢炮制。
见赵基调侃袁术,作为袁术崛起时被动获利的豪帅,许褚沉默如金,不发表意见。
随后就跟随赵基巡视营地,巡营之际,外围斥候带来军情,层层传递,将军书送到赵基手中。
这时候天色破晓,赵基借着青蒙蒙的天色辨认字迹,内容简单,是陈留守将韩浩送来的,他将封存府库,率兵撤离。
这可能是曹操的授意,收拢可靠的中军兵力是一回事,也可能想用陈留储粮分裂自己与吕布的关系。
也不排除曹操是想送点人情,让自己早点走人。
以赵基对曹操的了解,可能吕布那里也会收到韩浩的通知。
不过淳于琼五千余人就驻屯在西边,自己与吕布大概率都抢不到陈留的粮食。
思索间,营外就有骑士赶来,秦宜禄送来了吕布的手书。
赵基又看了吕布的手书,就问:“淳于琼距离陈留更近,若是韩浩夜间就传告淳于琼,蒙侯可有把握从淳于琼手中夺下陈留?”
秦宜禄愕然,就说:“蒙侯已派遣斥候前去侦查,不知侍中对陈留储粮如何看?”
“陈留储粮颇丰,我这里能吃多少?我撤兵时又能吃多少?”
赵基反问,又说:“淳于琼乃袁绍麾下大将,非我能节制。蒙侯若是有意,自取即可。”
秦宜禄拱手:“还请侍中公出具手书,仆也好回复蒙侯。”
“也好。”
赵基应下,就在秦宜禄来带的帛书上书写自己的态度,随即用印,交给了秦宜禄。
比起陈留的粮食,赵基更想借道陈国,向南绕一圈去颍川。
别说陈留的粮食,就是即将路过的襄邑,郭嘉不肯开城投降的话,他也懒的费心思。
很快秦宜禄返回吕布大营,吕布已开始整备骑士,他只要抢在淳于琼之前抵达陈留,大概率就能拿下陈留。
见赵基态度如此消极,吕布问高顺、张辽:“赵元嗣推测淳于琼会夺取陈留,你二人如何看?”
高顺直接回答:“今张绣作乱,朝廷困于颍川。末将以为君侯当提兵驰往颍川,待朝廷安定,以君侯虎威,则余事自定。”
吕布又看张辽:“文远如何看?”
张辽皱着眉头:“末将担忧曹洪、夏侯渊二军投入荀彧麾下,挟持朝廷。还请君侯早作决断,提兵西行,拱卫天子。”
“我也想去,奈何赵元嗣锱铢必较。他若像张稚叔这样好说话,昨日我就派遣先锋西行了。”
吕布忍不住啐一口,抬脚抹掉,就说:“若是淳于琼进据陈留,我与赵元嗣联合索粮,能得到多少?”
高顺不假思索就回答:“三五万石,两三日内就能运抵。”
吕布点着头:“就是有些少,淳于琼也要请示袁绍。袁绍军令抵达前,量他淳于琼也不敢与我二人交恶。”
说着去看边上的秦宜禄:“再去拜谒赵元嗣,请他与我一起传令淳于琼,使淳于琼进据陈留,为大军输运粮秣。”
“喏。”
秦宜禄这回没有拿什么书信,立刻就去传话。
天色透亮,陈国陈县。
陈王站在王宫楼阁之上俯视密集炊烟中的国都城邑,他四十多岁,身形壮硕。
此刻的他,并不像外界传言的英武,而是神情忧虑。
如果朝廷待在雒阳,那他能继续维持陈国的安定、太平。
可朝廷迁来颍川,陈国紧挨着,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汴水一战的战果当夜乐就遣使快马通报,对于这个战果,陈王不觉得意外。
别说赵基,就是吕布,都有概率重创曹操。
让陈王感到忧虑就是赵基与吕布,这两个人都是性格强势的人。
长安之变时,吕布吃亏就吃在不够强势,对王允这些执政公卿选择了退让,结果就是公卿玩砸了,大好局面付诸东流。
联想当年吕布算计胡轸、华雄的恶劣前科,陈王有理由怀疑凉州兵能击败李肃、徐荣,或许有吕布使坏的可能。
只是吕布想要力挽狂澜,却失败了。
至于赵基,更是强势无比,少年扬名,不爱美人黄金,这已经是很危险的信号了。
逮住公卿的错误,就是往死追究,动不动打断腿……这打的不是公卿的腿,而是朝廷的脸面威仪。
此前的袁术、曹操觊觎陈国的财富人力,现在朝廷迁来也会觊觎,还有赵基、吕布。
陈王已经感觉自己老了,不再是当年那个屡屡挑衅灵帝的陈国新王。
他明明做的已经很优秀了,可群雄讨董之际,就是没几个人肯依附他。
士人的这种态度,已经让陈王深深地明白了主体士人的追求。
于是他也就放弃对外扩张的心思,就陈国这种四战之地,他对外征战,一定会遭遇各方围攻。
士人们,容不下一个英明、壮年的强势藩王、天子。
而现在,赵基请求从陈国行军,则让陈王锋芒在背。
可问题也很明显,赵基强行通过的话,谁又能抵挡赵基?
陈国不是没有兵,而是缺乏强兵强将。
这些年为了安置依附陈国的二十几万灾民,陈王采取的就是扩编军队。
他的军队很多,但都是乌合之众,为了方便管理灾民而扩充的屯军。
真正能打的只有五千余的重甲强弩,但这支军队坐镇国都不能轻易出动。
所以赵基强行南下的话,陈王能做的就是继续供应粮食,免得赵基所部缺乏粮食而攻伐城邑。
陈王思索之际,国相骆俊登上附近楼阁,又顺着楼阁之间的天桥复道来到陈王这里。
骆俊正值壮年,递上一封帛书:“大王,赵侍中手书。”
“又是要逼迫寡人?”
“赵侍中遣其兄为质,以示无害。”
骆俊捧着帛书,解释说:“汴水一战,赵侍中收治各方伤兵万余人,可见本性良善,非是曹操、袁术、吕布之流可比。”
“收揽军心而已,若是心善,岂会有如今的事业?”
陈王嘴上说着,还是伸手拿起帛书,翻开阅读,神情释然许多。
如果赵基将同胞兄长派到陈国为质,那放赵基入境也坏不到哪里去。
陈王自我安慰,就说:“寡人答应了,赵侍中如此勇猛善战,想必其兄也不会太弱。国相稍后考察一番,若其兄能用,寡人聘为陈国将军。”
骆俊也清楚陈国真正的大患是什么,拱手长拜:“臣领命。”
有赵基这样强势的外援,朝廷也拿陈国没办法。
陈国不对外扩张,只是坚守的话,可以耗死任何一个人。
怕的就是朝廷的诏令,能让国内士人合法作乱,瓦解陈国的统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