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 第57章:良家子【2/2】

小说:汉官 作者:江汉 更新时间:2025-03-12 09:28:48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话说中原部分士族虽已有食用稻饭的习惯,但是在北方绝大部分郡县,主要粮食依旧是粟、黍、麦之类,其中以糜子最为常见。

  至少在幽州、辽州、瀛洲地域,基本上是以这些粮食作物为主。

  这些天魏哲大概翻了一下幽州诸郡的上计簿,发现各项赋税是一年比一年低。

  这其中固然有天灾战乱的缘故,但地方郡县收不上赋税也是个主因。

  魏哲与戏志才也算是贫贱之交,所以此刻他也懒得装模作样。

  只见他右手重重的拍着城垛,不满道:“赋税者,非锱铢较量之术,实社稷存亡之枢也。是故仓廪实而礼乐兴,府库充而甲兵全。然此辈却目光短浅,锱铢必较,田连阡陌尚嫌不足,整日算计着偷赋漏税之举,长此以往,天下怎能不亡?”

  闻听此言,戏志才亦是忍不住怅然叹息。

  毕竟思帝在位时,不正是因为收上来的赋税越来越少才卖官鬻爵的吗。

  实际上自前汉开始,随着地方豪强势力坐大,赋税就越来越不好收了。

  究其根本,无非就是朝堂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日渐衰弱。

  很多时候别说是收取赋税了,连最基本的维持稳定都需要地方豪强协助。

  尤其是光武帝立国之后,本朝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皇权不下县的状态。

  念及此处,戏志才也猜到魏哲想做什么。

  “明公这是欲效仿辽东旧例,在幽州大兴屯田吗?”

  “不止。”魏哲沉声道:“凡吾治下郡县,必设屯田。”

  谁说只有边郡需要屯田的?内郡照样也有这个必要。

  军队、屯田、赋税,在魏哲这里其实是一件事儿。

  只有军屯遍布治下每个郡县,魏哲对地方的控制力才会变强。

  他对地方郡县的掌控力度强了,便可以收上了更多的赋税。

  有了更多的赋税,他就能养更多的军队。

  要知道一个士卒每个月的口粮大约在3石3斗左右,一年下来则需要消耗43.2石粮食,此外每个士卒每个月还需要消耗三升盐,而一石盐则等于16石粮食。

  即便以五口之家百亩年收粟三百石来计算,也得三户养一兵。

  当然,实际上养一个士兵的耗费远不止如此。

  若真的按照三户养一兵的标准实施,对百姓的负担将会极大。

  原历史中蜀汉便是因此才使得民心厌战。

  一般比较健康的状态是五户养一兵,乃至于十户养一兵。

  譬如汉文帝、汉景帝时,兵民比例就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后世的历朝历代,可能都没有超过文景时期的标准。

  所以军队、屯田、赋税其实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魏哲想要整顿治下兵马队伍,自然也必须将之纳入这个体系。

  而见他这么一说,戏志才终于明白他的烦恼所在。

  于是在思量片刻之后只见戏志才眉头微皱道:“郡兵多由本郡戍卒充任,每年一换,然法度废弛,几为恶政。而今流民遍地,户薄已然无用,明公莫不如令各地郡兵就地屯田,免其赋调,或可解忧。”

  说到这里,只见戏志才眉头舒展而笑道:“军屯一营千人,一县一营即可。”

  有了千名屯田军当做根基,魏哲所任命的县令也就有了权威了。

  权威建立在暴力之上,这才是政府的本质。

  如此,大郡万人,小郡数千,有屯田军充作二线军队镇压地方,魏哲便可以放心的抽调精锐放在前线征战了。

  魏哲听罢心中本来已经有了决断,但还是开口道:“田亩何来?”

  闻听此言,戏志才当即哈哈一笑道:“明公莫不是在考验我?”

  说罢不等魏哲开口他便洒脱道:“每县诛一豪强,足矣!”

  戏志才甚至都没说用什么罪名,因为到时候自然会有罪名当做动手的借口。

  在这方面,大汉的地方豪强惊人的相似。

  至于最后是死是活,很多时候其实要看豪强的名声好坏,以及是否识趣。

  太过桀骜的地方豪强,基本上都活不过三代。

  听到这里,魏哲终于哈哈大笑起来。

  随即他当即任命崔琰、贡鸿等人为幕府督军御史,巡视各地郡县。

  一时间,幽州、瀛洲、辽州三地顿时躁动起来。

  不是没有豪强试图反抗,但大多都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很多时候都不用魏哲过问,各州刺史、太守便已经自行平定了。

  至于一直跟随魏哲南征北战的万余辽东步骑与靖难义从,则被魏哲纳入幕府。

  毕竟他乃是左将军,幕府之中亦有部曲编制。

  于是魏哲索性将这两万名一线兵马划为幕府护卫,统称府卫。

  如此一来,从法理上来说幽、辽、瀛三州最强的军队其实是他的私兵部曲。

  并且为了进一步笼络军心,提高部曲的忠诚程度,魏哲特意在他们于军屯体系中的口分田之外,另行授予勋田十亩。

  口分田他们只有使用权,死后收回,但勋田却可以世代继承。

  并且魏哲所赏赐的勋田一概免除田赋、劳役、户税。

  府卫日后若是立有战功,亦可积功换取勋田。

  说白了就是对府卫实施“以田代俸”的模式。

  当然,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责任。

  除铠甲、马匹外,府卫需自备弓、刀等轻型武器。

  天长日久,随着府兵不断厮杀立功,获得勋田也就会越多。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有更多精力操练杀人技艺,置办装备,培养子嗣。

  一旦这种专事征战的风俗形成,那么魏哲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六郡良家子。

  这批高质量的军功地主,府兵阶级,将成为魏哲一脉最坚实的铁杆支持者。

  相比于他们付出的,魏哲所给予的反而不算什么了。

  看似这一波赏赐下来魏哲就送去二十万亩田,可实际也不过两千顷地而已。

  光武帝时期,渔阳太守张堪便在狐奴县开辟稻田八千多顷,使得渔阳殷实。

  当时曾有童谣歌曰:

  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在渔阳任职八年,匈奴始终不敢进犯边塞。

  曹魏打败袁绍之后其实亦曾在冀州屯田,并且规模达“年入五百万斛”。

  即便按亩产三斛的标准来计算,冀州屯田的规模也高达将近两万顷。

  也就是说冀州之粮本可养活更多的人,只是两汉四百年之中,大部分时候这些粮食都藏在地方豪强的粮仓里罢了,便是烂了也没有黔首的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汉官,汉官最新章节,汉官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