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追梦人 嘉陵江文脉里的教育薪火

小说:教育的追梦人 作者:冷雨王子 更新时间:2025-04-22 20:25:37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在嘉陵江蜿蜒而过的川北大地,南充以千年积淀的文脉滋养着一方教育。张诚校长站在三尺讲台上,总能看见历史的星光与现实的晨光在课堂上交汇。这座诞生过司马相如、陈寿、朱德的古城,用三国文化的忠义、丝绸文化的经纬、红色文化的热血,在他心中织就了独特的教育图谱。

  南充的三国文化不是史书里的冰冷记载,而是流淌在街巷地名中的活态传承。张诚第一次带学生参观万卷楼时,讲解员讲到陈寿“索米修史”仍坚守实录的典故,阳光穿过古柏的枝叶,在学生们年轻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那一刻他忽然明白,纪信“诓楚救汉”的忠义、陈寿“秉笔直书”的担当,正是当代青少年最需要的精神钙质。

  南充的丝绸厂里,老技师们至今还在使用传统的蜀锦木织机。张诚第一次带教师团队去采风时,看见80岁的周师傅戴着老花镜,在12000根经纬线中穿梭,每一道挑花都是 decades 的经验沉淀。“丝绸讲究‘通经断纬’,教育何尝不是?”他摸着柔软的缎面突然顿悟,真正的教育应该像织锦一样,在坚守育人根本的前提下,为每个学生编织独特的成长纹路。

  嘉陵江在高坪区拐了个弯,江水冲刷出的滩涂上,安汉中学的教学楼像株新苗,在晨雾中舒展筋骨。张诚站在操场边,看着施工队卸下最后一块玻璃,裤腿上还沾着昨天踩过的泥浆。这所让他掉了二十斤肉的学校,终于在2018年9月1日迎来了第一批学生,而背后的艰辛,只有嘉陵江的晚风最清楚。

  2016年春天,张诚接到调令时,手里的搪瓷杯正在冒热气。区教育局会议室的窗户对着老街,能看见卖锅盔凉粉的三轮车碾过青石板。“高坪需要一所现代化中学,你去当这个拓荒牛。“局长拍着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信任与无奈。

  选址第一关就碰了钉子。最初看中的地块是片荒滩,长满了芦苇和野蒿,老百姓叫它“烂泥湾“。镇政府担心开发难度大,当地村民怕影响风水,甚至有人在规划图前摆了香炉。张诚带着卷尺和笔记本,连续半个月蹲在滩头。他记录下每天的潮汐变化,发现每年最高水位离规划线还有两米;又请来农业专家检测土壤,证明这片地虽泥泞却适合基建。最关键的是,这里离三个贫困村都不到五里路,“让娃们少走点山路,比啥都强。“他在村民坝坝会上掏出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贴着各地名校建在荒地上的案例,“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当年也是片玉米地嘛。“

  资金缺口像座大山。区财政拨的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张诚咬咬牙,把自己的房产证押给了银行。妻子得知后躲在厨房抹泪,他却笑着往她碗里夹菜:“等学校盖起来,咱住宿舍都行。“那段时间,他成了“化缘校长“,白天跑企业拉赞助,晚上在办公室啃馒头改方案。某丝绸企业老总被他磨得没法,半开玩笑说:“张校长,你比我谈生意还执着。“最终拿下的第一笔百万捐款,他在合同上签字时,钢笔尖在纸上洇开个小蓝花。

  破土动工那天,挖掘机刚开进荒地就陷进泥里。张诚卷起裤腿跳下去,和工人们一起搬石头垫路基。四月的太阳晒得人头晕,他蹲在机器旁啃馒头,突然看见只白鹭从江面掠过,翅膀上沾着点泥星子。“你看,连鸟儿都知道这里要变样了。“他对蹲在旁边的施工队长说,嘴角还沾着馒头屑。

  师资招聘季,张诚带着招生简章跑遍了川东北的师范院校。在某高校的宣讲会上,有学生指着PPT上的荒地图问:“老师,这真的不是农家乐规划?“他没接话,打开手机相册,翻出施工中的教学楼照片:“你们看这钢筋,比我老家盖房的粗两倍;这教室窗户,用的是三层隔音玻璃。“说着又点开一段视频,嘉陵江在镜头里波光粼粼,“早读时能听见江声,跑步时能看见白鹭,这样的学校,全四川找不出第二所。“但现实很骨感。首批招聘的三十个岗位,只有五个人来报到,其中三个还是应届毕业生。张诚没气馁,他带着教务处主任,拎着南充特产冬菜和米粉,挨个去拜访退休老教师。在顺庆区的老巷子里,他敲开省特级教师王淑芳的家门,膝盖刚挨上藤椅就开始介绍:“我们学校有间200平米的实验室,您当年想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现在能放开手做。“王老师看着他鞋上的泥点,叹了口气:“张校长,你这是三顾茅庐啊。“最让他头疼的是年轻教师的住宿问题。宿舍楼还没封顶,首批报到的老师只能住在临时板房里。夏天暴雨冲断了电路,张诚带着后勤人员打着手电筒修线路,浑身淋得透湿。有个女老师躲在被子里哭,他隔着门板喊:“委屈大家了!但咱们现在住的板房,将来会变成教师公寓的地基!“那天晚上,他在办公室支了张行军床,听着窗外的雨声,在笔记本上写:“筑巢需先固基,引凤必先知暖。“

  招生季来临时,安汉中学的围墙还没砌完。家长们隔着铁丝网往里看,只见几栋光秃秃的教学楼,操场上杂草还没除尽。“这学校能行吗?“家长群里质疑声一片,甚至有人编了顺口溜:“安汉安汉,泥巴裹蛋,读三年书,裤脚带烂。“

  张诚决定办场“校园开放日“。他带着老师们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在每个课桌上摆了盆绿萝;实验室里,显微镜和试管擦得锃亮,墙上贴着学生未来三年的实验计划;食堂后厨,大师傅现场演示如何用智能炒菜机做饭。最绝的是他让人在荒滩上辟出块菜地,带着学生种上向日葵:“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上生物课,观察植物生长周期。“有个家长偷偷把孩子的报名表藏起来,张诚得知后,凌晨五点蹲在人家门口等。晨光里,他看着对方开门,第一句话是:“我知道您担心啥,我自己也有孩子,要是这学校不好,我敢把娃送来吗?“说着掏出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各地名校建设初期的照片,“您看人大附中分校,当年也是从荒地起家,现在升学率全市前三。“那天早上,他陪着这对母子在嘉陵江边走了两公里,看着白鹭掠过江面,讲起自己读书时每天要走十里路的经历。

  第一届招生最终招到286人,比预期少了一半。但张诚看着教室里参差不齐的学生,眼里闪着光:“咱们这届学生,将来会成为安汉中学的'黄埔一期'。“开学第一天,他站在临时搭建的**台上,背后是还在施工的综合楼,突然下起太阳雨。他举起话筒:“你们看,连老天爷都在给咱们洗尘!“孩子们哄笑起来,阳光穿过雨丝,在每个人的脸上织出彩虹。

  如今走进安汉中学,曾经的荒滩已变成园林式校园。教学楼前的向日葵年年盛开,实验室的智能设备能做DNA提取实验,宿舍楼的热水供应到午夜十二点。张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张泛黄的规划图,上面用红笔圈着最初的泥泞地块,旁边是如今的航拍照片,教学楼像展翅的白鹭,立在嘉陵江畔。但有些东西没变。他依然每天清晨五点半到校,绕着操场检查卫生;依然会在食堂看见学生浪费粮食时,默默把剩下的饭菜吃掉;依然会在暴雨夜带着后勤人员巡查校舍,裤腿上永远沾着泥点。有次省里来验收标准化学校,专家看着现代化的设施赞不绝口,他却带着人家去看操场角落的小菜园:“这是孩子们种的辣椒,上周刚收了,炒了盘菜,香得很。“

  去年教师节,首届毕业生回校探望。当年那个藏起报名表的女孩,如今已是川大医学院的高材生。她抱着束向日葵冲进办公室:“张校长,您看,我真的成了'黄埔一期'!“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张诚两鬓的白发上,他忽然想起建校初期那个暴雨夜,自己在板房里写下的话:“教育不是在平地上砌墙,而是在荒滩上种树,根扎得越深,树长得越壮。“

  嘉陵江的水依然日夜流淌,冲刷着岸边的礁石。张诚站在新落成的图书馆顶楼,看着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步,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远处的白鹭又飞来了,翅膀掠过教学楼的玻璃幕墙,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他知道,这片曾经的烂泥湾,早已在无数人的汗水里,长出了最挺拔的希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教育的追梦人,教育的追梦人最新章节,教育的追梦人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