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第976章 内相

小说: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17-04-22 20:16:03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下一章马上连发!求月票!

  “国无敌国外患,恒亡。”

  汉京,东宫,讲经殿。翰林学士承旨、黎国公温大雅对太子说道。皇帝李世民已经率兵离开汉京,亲征西域。

  太子承乾留守监国,四位宰相辅佐。

  李世民还安排了一众大臣,每日轮流向太子讲经。既讲儒家经典,也讲治国之道,甚至还讲兵法军事等。

  黎国公温大雅,太原温氏三雄中的老大。太原温氏三雄与山东颜氏三雄,并称为此时士族家教最好的两家。其中温氏兄弟最早为李家皇朝效力。

  尤其是温大雅,隋时曾任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去世,解职归家守丧。后天下大乱,不再出仕,李渊镇守太原之时,结交往来。起兵后,特聘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典掌机要。

  李家打入关中,次年称帝,温大雅被任带了为黄门侍郎,其二弟温彦博为中书侍郎,二人同列朝堂供职中枢,深受皇帝信任。

  后来温大雅主动辞职,免人非议,改任工部侍郎,再后来被李世民力邀出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玄武门前后,李世民特安排温大雅出任洛阳,以为外应。

  玄武门后,将其迎请入朝,封黎国公。

  今年,五十四岁的温大雅被李世民拜为翰林院学士承旨。

  翰林院学士承旨,又俗称翰林院长。

  这是翰林学士之长,翰林院有六学士,还有诸多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翰林院里学士很多,翰林学士多不兼任,但翰林学士承旨只有一位,且职权很重。

  在武德时,初设翰林院,但那个时候,翰林院里的学士,是由太子崇文馆和秦王府文学馆里的学士们升任。翰林学士,也基本上兼任其它一馆学士,并另有其它官职。

  当时的翰林学士,数量多,且职事不重,也就是一个荣衔。

  但很多东西,在贞观朝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为中心。而现在却成了以中书门下为中心的朝廷,并且新设了枢密院分宰相兵权。

  中书省成了权利最大的衙门,中书舍人虽品低,但也因为握有重要的五花判事权而被人称为储相。

  在经历了此前李超萧瑀等宰相的对抗和辞职后,李世民又对现有的这个中枢结构不满。于是,他再次悄然的调整。

  李世民目光放在了翰林院。

  翰林院还是原来那个翰林学士院,但官职人数和品级却都大调整。调翰林学士承旨一员,翰林学士六员,还有侍诗侍讲等官员。

  他以翰林学士承旨,独承密命。

  这个承旨,其实就是相当于在禁中职掌机密,与中书令一内一外,因此现在被人称为内相。

  六位翰林学士,则负责起草诏令,分中书舍人之权。

  如今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有明确分工,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也称为内制。

  中书舍人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而翰林学士承旨,则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宰相之权。

  翰林院学士承旨,从二品。翰林学士,正三品。

  李世民以这高品级,一下子明确了翰林学士们的重要地位。

  中书门下的宰相们,先是被削了兵权,如今又弄出一个内相,也是处心积虑。

  承乾坐在那里,看似很认真在听课,其实是在神游物外。温氏三雄颜氏三雄是当代大儒,他承认。但他就是觉得这些老儒们,讲课有些太干枯了。

  听李超的课,总是很生动。每讲到一处,都会有鲜活的例子,会有大数据分析,让人一目了然,听了会很信服。

  今天,承乾向温大雅提了一个问题,“就是税赋,到底是按丁征税好,还是按财富多少征税好?”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不简单。

  大唐的基本国策,是均田制。朝廷向百姓均田,更多的百姓分到田地,然后朝廷在此基本上推行租庸调的基本税制。

  租庸调,正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才能实行,因为这个税制的根本,就是近课丁征税,且是固定的税额。这个税额,正是在课丁均田的田亩数上均来的。

  因此,如果均田到位,能一丁百亩田,那课丁每亩田摊到的税不高。可如果授不足田,那摊到的税就高,甚至如果没田,也一样得纳那笔税。

  在两税法前,富人们就算田连阡陌,拥有几千几万亩地,他们纳的田赋,其实是高限度也是一丁百亩,甚至他们往往还能享受特权,不用纳赋。

  李超提出两税法,则是不管丁口,而是直接以户为单位,按所拥有的田地数量来征税,百亩起征。超过的,都按亩数征收,不设上限。田越多,征的越多。

  这租庸调和两税法,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征税思路,并且其实是相互矛盾的。

  “黎国公,你觉得按丁征税好,还是按财产征税好?”

  太子再次问道。

  温大雅踱着步,觉得太子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这是涉及国之根本了。

  大唐的基本国策是均田制,有了均田制,才有了租庸调制,甚至府兵制也是在这个均田制上建立起来的。

  朝廷在中原不断的均田授地,中原田地不足,朝廷又大举移民边疆,开荒拓地,都是围绕着这一基本国策的。

  但如果算一笔账,就会发现,均田制很难长久满足。就如今,大唐都有一千万户,拥有五千余万人口。其中丁男,也有上千万。哪怕一人一百亩地,其实大唐根本没这么多地可分。

  大唐的土地许多还是掌握在地主豪强们的手里,哪怕可以开发边疆,也不够发。

  尤其重要的一点,天下一统,日渐承平。没有战乱,人口会迅速的增长,而不会减少,以后土地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用不了多久,均田制度就难以为继,因为无田可授。

  均田制如果继续不下去,那以均田制为根本的租庸调税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唐朝好地主,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唐朝好地主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