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征粮滋事
第三十七章 征粮滋事
前面说过。昭仪军这只偏师,负责的主要工作,既不是战斗,也不是防卫,而是征集粮草的任务。
本来,大军征伐,辎重粮草应有国家统一筹集和配给,但是战争进行到现在,参战的朝廷各支部队,除了羽林军等少数主力外,大部分的用度,也只能是通过自己筹集的方式来完成,朝廷只能支援一小部分。
这是由国家经济糜烂、国库据挤造成的结果,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很大。
襄州,就是昭仪军的粮草征集之地,军人们谓之“吃食”。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种白吃白拿东西的“食客”,自然是不受欢迎的主,但一些边临战场范围的州县,为了自身辖区内的安全,往往也会主动寻找一些和己方关系不错的部队来驻扎。一方面。军队得到粮草补给,可以加强自己的持续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地方得到军人庇护,免受战乱或者匪患的侵扰,多少算是双赢的关系。
不过,这种关系比较脆弱,除了一些非人力的变故外,还取决于双方共同的努力维护,比如说军方索要无度,超过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或者地方已肃清战乱,不再需要军队的保护,凡此等等,都可能造成关系的破裂。
而昭仪军这只征粮部队,来到谷城一年有余,总得来说,和地方上的关系还算马马虎虎,不过,这主要得益于县令邵凤康的软弱胆小,事实上,随着昭仪军索要数目的不断增多,谷城百姓已是怨声载道,而每次,邵凤康面对强横的来征粮的军士,总是鼓不起勇气来抗争。
所以说,昭仪军和谷城官员之间,早已存在矛盾,没有爆发出来。只是缺少一个突破点。
而在接风宴后,谷城县上至官员士绅,下至黎民百姓,都知道了新任刺史大人和昭仪军屯粮都尉孙归有着很深的矛盾,这是种心理暗示,尤其是大家都对昭仪军不满的时候,为昭仪军树立起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那么,反过来说,这个昭仪军的敌人,无疑就成了自己敢于对抗一些不满因素的大靠山。
这让很多人有了底气,于是,矛盾自然而然就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昭仪军的军士们又来征收这个月的粮草了。按照惯例,他们需要先和县署官员协商后,由县衙出具一道告示—说明这个月的粮草数额是多少?摊派给了哪几个乡的百姓负责?到时候,县署的差人会跟随征粮运粮的军士们,前往指点的地方,向百姓收取粮食。
实际上,差人们也会从中渔利,这是以前谷城县署制度的不严谨和监督的散漫造成的必然症结。但是,这些弊病在丁刺史到来后,得到了改善——田曹和户曹两个部门的许多规章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整顿。
差人们正憋着一肚子火,征粮的军官们得意洋洋地来了。这次,他们索要的数目更夸张,明显超过了谷城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过,这是孙都尉的意思,他们只管来征粮,至于能不能凑集到,那是谷城县的问题。
接待的几位差人,立马便觉得有一股邪火,腾地窜了上来,他们虽然此前同流合污,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征不征粮也不是他们小人物能决定的,还不如趁机敛点钱物,也好便宜了那些粗野无礼的军汉。
可是,公差们毕竟还是土生土长的谷城本地人,这地界上生活得全是他们的父老乡亲,而昭仪军这次,明着就是要来刨全县百姓的根来了,要是满足对方的要求,谷城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此外,军士嚣张跋扈的样子,也激怒了差人,他们明确而干脆地拒绝了对方。于是,一场激烈的争执发生,最后。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县令邵凤康不得不硬着头皮出来应付。
而当跟随县尉牛畏出去视察烽火台的丁晋回来时,他便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几个粗野壮实的军汉,围着邵凤康大声吵嚷,而素来注重仪表的邵伯年也是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丁晋问清原由后,大怒,对邵凤康道:“县君辅佐皇上治理谷城,却不能制服小小的军士,竟使得他如此无礼,何以镇服一县百姓呢!”
邵凤康羞愧,丁晋当即喝令铁保及跟随的刺史府士卒,将几名军汉捆绑起来,又道:“现在本官已将以下犯上之徒束缚,邵县令可对他们裁决,一切后果,有本官承担。”
左右谷城官吏也纷纷言道:“请县君裁定,还我百姓以安宁。”
这个时候,也不容邵凤康再犹豫,他只觉一股血气上涌,喝道:“汝等假借征粮之机,多次盘剥压榨本地百姓,现又冲撞本官。实在可恼可恨,来人,押下去,每人重责二十大板。”
军汉们没想到谷城县真敢责罚自己,立即高声叫骂,没骂两句,早被塞了嘴巴,于是奋力挣扎,差人们竟然拖拽他们不得,正在纠缠之机,外面急报。又有十多名军士冲入县署,手执兵器,来势汹汹,眼看就要闯入大堂了。
邵凤康吓得六神无主,向丁晋哀叫道:“大人,这,这可如何是好。。。”
丁晋神色不变,从容镇定的样子,使观者皆服,他对铁保道:“铁大人,替本官传话出去,今日此地为本刺史办公重地,闲杂人等,不得号令,擅入公府,皆视为谋逆,一律擒拿勿论,有胆敢前进者,可直接手刃之,无需通报。”
铁保兴奋地喝道:“遵大人令。”说完,带了几十名士卒,立即赶往前院。
牛畏也踏步而前道:“使君,下官也愿前往缉拿乱兵,请大人允准。”
“好!”丁晋赞赏地点点头,大声道:“牛县尉忠勇可嘉!你带儿郎前去,给本官好好镇一下那些粗野兵卒的匪气。但需谨记,真相未明前,不得伤害无辜。”
牛畏大声答应着,领命而去。
那些刚才还挣扎不休的军汉,此刻也老实了起来,似乎为丁晋从容不迫而又刚正威严的气势所震慑,又似乎是意识到了外面同僚行为的严重性,皆服服帖帖起来,不敢妄动。
...
第三十七章 征粮滋事
前面说过。昭仪军这只偏师,负责的主要工作,既不是战斗,也不是防卫,而是征集粮草的任务。
本来,大军征伐,辎重粮草应有国家统一筹集和配给,但是战争进行到现在,参战的朝廷各支部队,除了羽林军等少数主力外,大部分的用度,也只能是通过自己筹集的方式来完成,朝廷只能支援一小部分。
这是由国家经济糜烂、国库据挤造成的结果,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很大。
襄州,就是昭仪军的粮草征集之地,军人们谓之“吃食”。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种白吃白拿东西的“食客”,自然是不受欢迎的主,但一些边临战场范围的州县,为了自身辖区内的安全,往往也会主动寻找一些和己方关系不错的部队来驻扎。一方面。军队得到粮草补给,可以加强自己的持续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地方得到军人庇护,免受战乱或者匪患的侵扰,多少算是双赢的关系。
不过,这种关系比较脆弱,除了一些非人力的变故外,还取决于双方共同的努力维护,比如说军方索要无度,超过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或者地方已肃清战乱,不再需要军队的保护,凡此等等,都可能造成关系的破裂。
而昭仪军这只征粮部队,来到谷城一年有余,总得来说,和地方上的关系还算马马虎虎,不过,这主要得益于县令邵凤康的软弱胆小,事实上,随着昭仪军索要数目的不断增多,谷城百姓已是怨声载道,而每次,邵凤康面对强横的来征粮的军士,总是鼓不起勇气来抗争。
所以说,昭仪军和谷城官员之间,早已存在矛盾,没有爆发出来。只是缺少一个突破点。
而在接风宴后,谷城县上至官员士绅,下至黎民百姓,都知道了新任刺史大人和昭仪军屯粮都尉孙归有着很深的矛盾,这是种心理暗示,尤其是大家都对昭仪军不满的时候,为昭仪军树立起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那么,反过来说,这个昭仪军的敌人,无疑就成了自己敢于对抗一些不满因素的大靠山。
这让很多人有了底气,于是,矛盾自然而然就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昭仪军的军士们又来征收这个月的粮草了。按照惯例,他们需要先和县署官员协商后,由县衙出具一道告示—说明这个月的粮草数额是多少?摊派给了哪几个乡的百姓负责?到时候,县署的差人会跟随征粮运粮的军士们,前往指点的地方,向百姓收取粮食。
实际上,差人们也会从中渔利,这是以前谷城县署制度的不严谨和监督的散漫造成的必然症结。但是,这些弊病在丁刺史到来后,得到了改善——田曹和户曹两个部门的许多规章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整顿。
差人们正憋着一肚子火,征粮的军官们得意洋洋地来了。这次,他们索要的数目更夸张,明显超过了谷城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过,这是孙都尉的意思,他们只管来征粮,至于能不能凑集到,那是谷城县的问题。
接待的几位差人,立马便觉得有一股邪火,腾地窜了上来,他们虽然此前同流合污,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征不征粮也不是他们小人物能决定的,还不如趁机敛点钱物,也好便宜了那些粗野无礼的军汉。
可是,公差们毕竟还是土生土长的谷城本地人,这地界上生活得全是他们的父老乡亲,而昭仪军这次,明着就是要来刨全县百姓的根来了,要是满足对方的要求,谷城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此外,军士嚣张跋扈的样子,也激怒了差人,他们明确而干脆地拒绝了对方。于是,一场激烈的争执发生,最后。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县令邵凤康不得不硬着头皮出来应付。
而当跟随县尉牛畏出去视察烽火台的丁晋回来时,他便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几个粗野壮实的军汉,围着邵凤康大声吵嚷,而素来注重仪表的邵伯年也是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丁晋问清原由后,大怒,对邵凤康道:“县君辅佐皇上治理谷城,却不能制服小小的军士,竟使得他如此无礼,何以镇服一县百姓呢!”
邵凤康羞愧,丁晋当即喝令铁保及跟随的刺史府士卒,将几名军汉捆绑起来,又道:“现在本官已将以下犯上之徒束缚,邵县令可对他们裁决,一切后果,有本官承担。”
左右谷城官吏也纷纷言道:“请县君裁定,还我百姓以安宁。”
这个时候,也不容邵凤康再犹豫,他只觉一股血气上涌,喝道:“汝等假借征粮之机,多次盘剥压榨本地百姓,现又冲撞本官。实在可恼可恨,来人,押下去,每人重责二十大板。”
军汉们没想到谷城县真敢责罚自己,立即高声叫骂,没骂两句,早被塞了嘴巴,于是奋力挣扎,差人们竟然拖拽他们不得,正在纠缠之机,外面急报。又有十多名军士冲入县署,手执兵器,来势汹汹,眼看就要闯入大堂了。
邵凤康吓得六神无主,向丁晋哀叫道:“大人,这,这可如何是好。。。”
丁晋神色不变,从容镇定的样子,使观者皆服,他对铁保道:“铁大人,替本官传话出去,今日此地为本刺史办公重地,闲杂人等,不得号令,擅入公府,皆视为谋逆,一律擒拿勿论,有胆敢前进者,可直接手刃之,无需通报。”
铁保兴奋地喝道:“遵大人令。”说完,带了几十名士卒,立即赶往前院。
牛畏也踏步而前道:“使君,下官也愿前往缉拿乱兵,请大人允准。”
“好!”丁晋赞赏地点点头,大声道:“牛县尉忠勇可嘉!你带儿郎前去,给本官好好镇一下那些粗野兵卒的匪气。但需谨记,真相未明前,不得伤害无辜。”
牛畏大声答应着,领命而去。
那些刚才还挣扎不休的军汉,此刻也老实了起来,似乎为丁晋从容不迫而又刚正威严的气势所震慑,又似乎是意识到了外面同僚行为的严重性,皆服服帖帖起来,不敢妄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