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六十六章 真相端倪
第六十六章 真相端倪
第二件。更让丁晋震怒,宜城令薛宣任急报:袁公瑜在巡察监狱时失踪。
堂堂“巡狱”要员,竟然在光天化日下于监狱中失去踪迹,这已经不能称为“传奇”,而是“诡异”。
丁晋马上命令宜城县衙紧急寻找袁公瑜的下落,并要求薛宣任不惜一切代价,勿要保全袁司功的性命。
同时,丁晋又派遣狄波率领几名富有经验的捕头,即刻赶往宜城县,加强搜寻力度。
事实上,薛宣任在得知袁公瑜失踪的第一时间,已经组织人手开展大规模的寻找工作。薛宣任知道,袁公瑜不仅是刺史府特派的巡狱专员,而且深得丁刺史的信任,这样的人物如果在自己辖区内莫名其妙地“消失”,那责任之重大,是自己万万承担不起的。
一个大活人,而且还是官员,在监牢之地众目睽睽下无故失踪,自然不可能没有一点痕迹,薛宣任很快就查到了一些重要线索。
第一点。就是袁公瑜在失踪前,是由两名狱官陪同的。这两人,一个是副典狱高二熊,一个是牢头韦魁。在袁公瑜失踪后,这两人同时失去消息,薛宣任经过调查,查知高二熊之后很快离开了监狱,下落不明。而据守门狱卒的证言,一直没有看到韦魁走出监狱大门,也就是说韦魁和袁公瑜一样,都在监牢中神秘地“消失”了。
第二点,在某处监房外,发现一摊可疑的血迹,而且据牢中的犯人交代,之前袁公瑜三人确实来过这里,他们走后不久,外面传来几声模糊的喊叫,倒有些像人遭受巨痛时的闷哼声。
如果犯人说法确凿的话,薛宣任怀疑,袁公瑜或许已遭不幸,但是毕竟没有搜寻到他的尸体,死亡的推论,暂时还站不住脚。
第…,就是护送假朱严的衙兵队伍的全军覆没。这让薛宣任马上将袁公瑜的失踪,和朱严这个囚犯身上的案情紧密联系起来。对方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杀人灭口,而袁公瑜可能从朱严口中得知了什么秘密。于是,他也在灭口之列。从这个方面推论,袁公瑜的下落更是凶多吉少。
在薛宣任的认知中,他觉得袁公瑜十有八九已经被害。可是俗话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让他觉得很挫折的就是,在这么一点大的地方,几乎是翻遍了监狱每一寸地方,最后还是没有找到袁公瑜的踪影。
薛宣任被挫败和无能的情绪折腾得几日没有睡好觉,更让他心急如焚的是,面对刺史府一封又一封的督促公文,他不知道该怎么和丁刺史交代。
狄波的到来,使薛宣任大大松了口气,他已经顾不上考虑什么事后的处罚了,他现在只想将袁公瑜找出来,将这件眼下最头疼的问题解决。
狄波和捕快们一到宜城,就展开严密的调查。开始,狄波怀疑袁公瑜和韦魁可能已经不在监狱。要人不知鬼不觉地从守备森严的牢狱出去,也许有些困难,但并非不可能,比如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出入渠道,比如。将他们藏到箱子或者货物中,让拥有通行权利的其他人带出去。
但是在看完搜寻笔录,又和薛宣任交谈过后,这些可能性逐渐被排除。因为,一方面,薛宣任的反应称得上非常迅速和正确,第一时间,他就安排了众多戒严和防范措施,以避免有人借监狱的混乱,趁机浑水摸鱼。而且,当日也没有大型可疑物件出入大门;另一方面,薛宣任已经组织过几名专业人员,对监狱中有可能出现地道和暗渠的地方,进行了侦察,结果并没有发现有这样的设施。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典狱官阳仲是一个很严明的人,要在他和众人的眼皮底下搞这样的工程,简直是不可思议。
经过更深入的调查,狄波放弃了这方面的怀疑,原因是,他也同意薛宣任的看法—袁公瑜恐怕已经凶多吉少。对方的目的,基本可以判断为杀人灭口,那么既然有机会在监狱中杀掉袁公瑜,何必徒费周折将他带出监狱再杀呢?
既然袁公瑜很有可能还在监狱,那么他,或者他的尸体,到底藏在哪儿呢?
狄波很清楚丁晋对此案的重视,他也知道丁刺史对此次调查所能容忍的底线,那便是。即便不能破掉案子,也必须在短时间内寻找到袁公瑜,即便是一具尸体。
丁晋需要向袁家人交代,需要向属下官吏交代,需要向全州百姓交代,这是代表刺史府是否还能保持强大威信的关键。
狄波听取了手下捕头的建议,高价聘请一位善养狐狸的猎户配合自己搜寻。这个办法很快就取得了效果,狐狸多次寻找的焦点,汇集在了监狱的一间厨室中。
厨室中有淡淡的血腥味,除了经验丰富的捕快,一般人根本不会察觉。可是,之前捕头们已经调查过此事,据伙房的负责人交代,前两日是“丰收祭”,所以按照往常的规定,监狱杀了五头猪,给囚犯们好好改善了一下伙食。
那日事发时,伙房正好在宰杀几头猪,据那天奉了薛宣任命令来搜寻此地的捕头也证实道:他确实只在厨室看到五头正在剃毛的大肥猪,当时,他还惊讶地说了句,这些猪可真是肥大。
血腥味的疑虑被移除,在这里似乎也没有发现什么更可疑的问题。众人都觉得不应该在此地浪费更多时间,有些人还咒骂养狐的老头养得什么破狐狸。
正在此时,狄波却面露冷笑,阴阴地盯着剃毛的厨子,对那日负责搜查的捕头问道:不知你有没有查看猪肚之中?
捕头还没有回答,厨子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大叫一声,就要逃跑,但在众人环伺下,哪儿能跑得了?很快,厨子被差人按到在地。五花大绑起来。
狄波随即又下令将伙房所有人全部抓起来,其中顽抗者两人,一人被当场砍杀,一人被折断关节,捆绑起来。
审讯马上展开,其中严酷之处不再多述,巨大的痛苦下,硬骨头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很快,其中五名被捕者就交代了自己残忍而罪恶的犯罪过程。
这些人,除了伙房负责人外,都是微不足道的“卒子”,甚至连卒子都算不上,他们都是被金钱收买的帮凶,真正的元凶,就是失踪的高二熊和伙房负责人—外号麻子脸的张麻子。
当日,副典狱高二熊和张麻子将韦魁和袁公瑜的尸体偷偷搬运到伙房,然后,在他们的指示下,几个厨子、伙夫将二人尸体肢解成数块,再塞入肥猪的肚皮中。为了尽力掩盖,他们还将猪肚暗暗缝合了一半,这样,从外面看,根本就发现不了其中另有名堂。
之后,待薛宣任指派的搜寻人员离去,张麻子又指使几名厨子将袁、韦二人尸体及肥猪肉剔除骨头,剁成小块,放入大锅中煮得烂熟,最后,分给众囚犯吃掉。
至于那些骨头,还有二人的头颅,是被伙夫们用铁锤砸成粉碎,混在垃圾之物,倒入了臭水沟。
听完张麻子等人的供述,在场的几名宜城差人吐得一塌糊涂,他们皆是当日抢了囚犯吃食的家伙。本以为美美地吃了一顿鲜猪肉,谁知道放进肚中的,却是两个相熟的上官的血肉,这种无比震惊中的恶心,怎么受得了?
即便是久经阵仗的狄波,听了此案的经过,都有些出乎意料的错愕,把人杀了,还要让众人分食,这,这是只有疯子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张麻子虽然一脸凶相,不过看他交代的样子,好像并不像个没有理智的疯子。
事实也确实如此,张麻子并不是疯子,他也不想如此疯狂,不过上面交代下来的命令,就是要求必须将袁公瑜的尸体让人分食。如果不是这道死命令的话,张麻子大可让高二熊将尸体掩护出去。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张麻子在这个只能单线联系的秘密组织里,地位要比高二熊高一线,刺杀袁公瑜的行动,就是由他负责的。
不过,张麻子的身份或许也不是很高,因为,他所知实在有限,除了招认杀人分食的经过外,唯一有点价值的是,他供出了他的上线是一个名叫“王直”的鄢城人。此人表面上是放高利贷的“捉钱户”,但神通广大,给张麻子的印象是好像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收买高典狱就是因为他给了张麻子一些高二熊作奸犯科的把柄,才使凶悍粗鲁的高不得不乖乖就范。此外,张麻子还知道王直经常出入安国郡王府,应该和王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狄波听了张麻子的供述,大吃一惊,绕来绕去,这件案子竟然又和丁刺史重点关注的安国郡王府扯上了关系。
丰富的办案经验不禁使狄波迅速将两件案子联系在一起推理,他的结论是,朱严所谓的驿站案,可能将是王府谋逆案的重要突破口。
狄波马上下令将所有笔录口供整理成册,然后火速动身,亲自押送张麻子等案犯,赶回襄阳。
这一次,狄波没有放松警惕,他不仅要求薛宣任挑选五十名精干的三班壮吏护送,还责令各驿、各关卡的兵卒严厉盘查过往行旅,旦有可疑,一律先缉拿,再审问。
狄波一行,顺利回到襄阳城,一进刺史府,他马上向丁晋汇报了所有经过,并建议:立即将重要嫌疑人王直抓拿归案。
这个时候,丁晋等人对于朱严的审讯,也已经有了重大进展。在朱严的指引下,王驿官生前记录的一本账册被启出。在这本册子中,王驿官将那只神秘运输队每一次运输的时间、运抵目标、人员数目、车辆货物规模、领头者是谁、自己收取的封口费的多寡,都做了详细的记载。
从这本册子推断,驿站案,很可能是一件骇人听闻的公务人员集体大规模走私犯罪,涉及到军队特别通行令,贩卖盐物等违禁品,伪造官方印信,官吏受贿腐败、官道走私等等重大罪行,而且,矛头直指安国郡王府及多名战区军政要员。
越调查,丁晋越感到触目惊心,这根本不是“走私”,这是明目张胆的“走公”。这些人所用的公函和印信全是真的,他们竟然是以官方的名义来施行违禁物的公开运输及贩卖。尤其是周侠根据王驿官所记载的运输队的每一次时间及公函批号,追查了上百个驿站,渐渐描绘出一幅庞大的、涉及十几个州的巨型走私网后,丁晋觉得,也许这一次,让周侠加入调查行列,是个严重的错误。
可是如果没有周侠的分担,面对如此前所未有的惊天大案,自己是不是会更头疼呢?
无暇再想这个问题,狄波回来又报告了一个震撼的情况:驿站走私案,和安国郡王府有密切联系。
其实,丁晋早有这方面的怀疑,如果不然,走私人员即便再神通广大,可是没有货源他们也无可奈何,但是有了王保的参与,那么,鄢城丰盛的资源就是他们的聚宝盆。
现在,狄波的调查证实了这番推测。
一个谋逆案,目前的情况是王保可能为主谋,但是他偏偏又牵扯进了一桩毫不逊色的特大走私案中,这桩案,王保可能又是主谋,但绝不可能是唯一主谋,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走私案中的其他主谋,那些呼之欲出的军政要员们,有没有参与谋逆呢?
事情变得更为复杂起来,丁晋无法收手,也不可能现在收手,调查如果半途而废,对方不会因为你的好心而感激你,最可能的做法是,恩将仇报给你致命一击。
这叫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换做丁晋,也必然会这么作。
所以不管懊悔也罢,恐惧也罢,事已至此,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将调查进行到底,即便是有手下留情的那一天,那也必须在掌握对方的致命伤以后。
把柄就是主动,握有主动,才能从容不惧。
丁晋同意了狄波的提议,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这一次他既没有发公文,也没有知会鄢城县衙,而是暗派精干密探,秘密潜入鄢城,伺机将王直抓起来。
抓王直的行动很顺利,也可以说是不顺利。
密探们来到鄢城后,首先扑击的地方是王直的府邸,结果发现王直这天晚上并没有回家。然后和驻扎鄢城的同行们进行了一番交流后,密探们又把目标锁定在王直的两个朋友宅中。结果在一个朋友府上有了收获:王直来过他家,可是刚走不久,而且走得很匆忙,似乎有什么急事。
密探们无功而返,正要寻找下一个目标,负责盯梢的人匆忙来报:王直府上起火了。
等他们又赶回王府时,这处不小的宅子已经烧成了平地,而且令人奇怪的是府中所有人似乎都睡死了,直到被烧焦也没有一个人逃出来,经过简单的勘察,结论是:在他们之后,又有一群不速之客光临了王府,而且这群人显然来意更不善,就是要杀光府中之人。
杀人灭口!
密探们这些日子已经见过太多同样的手段,看来敌人的反应果然不慢,那么,王直是不是已经被杀了呢?
密探负责人决定再搜寻一下王直两个朋友的住所,这一次,他们的运气不错,在那个王直曾到过的朋友府中,密探们从柴房将打扮成下人的王直揪了出来。
通过秘密渠道,他们带着王直马不停蹄地赶回了襄阳。
连夜,丁晋派遣心腹,将王直送入周侠军营,在这个地方,对王直的秘密审讯正式展开。
………………………………………………………………………………
窦刚看完丁晋呈递的密信后,久久无语。
一个国家,就好比一颗大树,如果大树上生了些蛀虫,那么就把这些蛀虫杀死;如果蛀虫太多,大树已经烂穿了一个大洞,那么除了杀虫,还要给它抹点药物,精心治疗;可是如果大树已经烂穿了无数大洞,甚至连根子都烂了呢?
下药,恐怕只会让大树死得更快。
武元宗啊,武元宗,这就是你紧急治安法下的战区军政吗?
出于对武元宗的强烈不满,窦刚将责任归咎于他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紧急法令。但是窦刚也清楚,现在不仅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而且还需要大事化小和稀泥。
丁晋上报的这件案子,颇让窦刚感觉棘手。查,是一定要查的,不揪出几个罪魁祸首,无以让宵小震慑。可是查,也不能全查,一些人关系重大,保全他们比把他们查处,对朝廷的利益要大得多。
比如令狐通,他是张淑妃的舅舅,张淑妃要成为皇后,不仅是她,她的家人也不能有任何污点,窦刚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
想到张淑妃,窦刚再次头疼起来,长达几个月的“立后之争”,就连他这样向来精力充沛之人,都有些筋疲力竭。但是,他不能在天子和大臣面前露出一丝一毫的疲惫软弱之态,他号称“强宰相”,向以强硬著称,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手段,如果有一天别人突然感觉他好说话了,或者主张不强硬了,那么,自己辛苦半生营造的“威严”将轰然倒塌。
窦刚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除非他死。
可是他今年已经七十一岁,无论他自己承认不承认,都已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第六十六章 真相端倪
第二件。更让丁晋震怒,宜城令薛宣任急报:袁公瑜在巡察监狱时失踪。
堂堂“巡狱”要员,竟然在光天化日下于监狱中失去踪迹,这已经不能称为“传奇”,而是“诡异”。
丁晋马上命令宜城县衙紧急寻找袁公瑜的下落,并要求薛宣任不惜一切代价,勿要保全袁司功的性命。
同时,丁晋又派遣狄波率领几名富有经验的捕头,即刻赶往宜城县,加强搜寻力度。
事实上,薛宣任在得知袁公瑜失踪的第一时间,已经组织人手开展大规模的寻找工作。薛宣任知道,袁公瑜不仅是刺史府特派的巡狱专员,而且深得丁刺史的信任,这样的人物如果在自己辖区内莫名其妙地“消失”,那责任之重大,是自己万万承担不起的。
一个大活人,而且还是官员,在监牢之地众目睽睽下无故失踪,自然不可能没有一点痕迹,薛宣任很快就查到了一些重要线索。
第一点。就是袁公瑜在失踪前,是由两名狱官陪同的。这两人,一个是副典狱高二熊,一个是牢头韦魁。在袁公瑜失踪后,这两人同时失去消息,薛宣任经过调查,查知高二熊之后很快离开了监狱,下落不明。而据守门狱卒的证言,一直没有看到韦魁走出监狱大门,也就是说韦魁和袁公瑜一样,都在监牢中神秘地“消失”了。
第二点,在某处监房外,发现一摊可疑的血迹,而且据牢中的犯人交代,之前袁公瑜三人确实来过这里,他们走后不久,外面传来几声模糊的喊叫,倒有些像人遭受巨痛时的闷哼声。
如果犯人说法确凿的话,薛宣任怀疑,袁公瑜或许已遭不幸,但是毕竟没有搜寻到他的尸体,死亡的推论,暂时还站不住脚。
第…,就是护送假朱严的衙兵队伍的全军覆没。这让薛宣任马上将袁公瑜的失踪,和朱严这个囚犯身上的案情紧密联系起来。对方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杀人灭口,而袁公瑜可能从朱严口中得知了什么秘密。于是,他也在灭口之列。从这个方面推论,袁公瑜的下落更是凶多吉少。
在薛宣任的认知中,他觉得袁公瑜十有八九已经被害。可是俗话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让他觉得很挫折的就是,在这么一点大的地方,几乎是翻遍了监狱每一寸地方,最后还是没有找到袁公瑜的踪影。
薛宣任被挫败和无能的情绪折腾得几日没有睡好觉,更让他心急如焚的是,面对刺史府一封又一封的督促公文,他不知道该怎么和丁刺史交代。
狄波的到来,使薛宣任大大松了口气,他已经顾不上考虑什么事后的处罚了,他现在只想将袁公瑜找出来,将这件眼下最头疼的问题解决。
狄波和捕快们一到宜城,就展开严密的调查。开始,狄波怀疑袁公瑜和韦魁可能已经不在监狱。要人不知鬼不觉地从守备森严的牢狱出去,也许有些困难,但并非不可能,比如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出入渠道,比如。将他们藏到箱子或者货物中,让拥有通行权利的其他人带出去。
但是在看完搜寻笔录,又和薛宣任交谈过后,这些可能性逐渐被排除。因为,一方面,薛宣任的反应称得上非常迅速和正确,第一时间,他就安排了众多戒严和防范措施,以避免有人借监狱的混乱,趁机浑水摸鱼。而且,当日也没有大型可疑物件出入大门;另一方面,薛宣任已经组织过几名专业人员,对监狱中有可能出现地道和暗渠的地方,进行了侦察,结果并没有发现有这样的设施。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典狱官阳仲是一个很严明的人,要在他和众人的眼皮底下搞这样的工程,简直是不可思议。
经过更深入的调查,狄波放弃了这方面的怀疑,原因是,他也同意薛宣任的看法—袁公瑜恐怕已经凶多吉少。对方的目的,基本可以判断为杀人灭口,那么既然有机会在监狱中杀掉袁公瑜,何必徒费周折将他带出监狱再杀呢?
既然袁公瑜很有可能还在监狱,那么他,或者他的尸体,到底藏在哪儿呢?
狄波很清楚丁晋对此案的重视,他也知道丁刺史对此次调查所能容忍的底线,那便是。即便不能破掉案子,也必须在短时间内寻找到袁公瑜,即便是一具尸体。
丁晋需要向袁家人交代,需要向属下官吏交代,需要向全州百姓交代,这是代表刺史府是否还能保持强大威信的关键。
狄波听取了手下捕头的建议,高价聘请一位善养狐狸的猎户配合自己搜寻。这个办法很快就取得了效果,狐狸多次寻找的焦点,汇集在了监狱的一间厨室中。
厨室中有淡淡的血腥味,除了经验丰富的捕快,一般人根本不会察觉。可是,之前捕头们已经调查过此事,据伙房的负责人交代,前两日是“丰收祭”,所以按照往常的规定,监狱杀了五头猪,给囚犯们好好改善了一下伙食。
那日事发时,伙房正好在宰杀几头猪,据那天奉了薛宣任命令来搜寻此地的捕头也证实道:他确实只在厨室看到五头正在剃毛的大肥猪,当时,他还惊讶地说了句,这些猪可真是肥大。
血腥味的疑虑被移除,在这里似乎也没有发现什么更可疑的问题。众人都觉得不应该在此地浪费更多时间,有些人还咒骂养狐的老头养得什么破狐狸。
正在此时,狄波却面露冷笑,阴阴地盯着剃毛的厨子,对那日负责搜查的捕头问道:不知你有没有查看猪肚之中?
捕头还没有回答,厨子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大叫一声,就要逃跑,但在众人环伺下,哪儿能跑得了?很快,厨子被差人按到在地。五花大绑起来。
狄波随即又下令将伙房所有人全部抓起来,其中顽抗者两人,一人被当场砍杀,一人被折断关节,捆绑起来。
审讯马上展开,其中严酷之处不再多述,巨大的痛苦下,硬骨头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很快,其中五名被捕者就交代了自己残忍而罪恶的犯罪过程。
这些人,除了伙房负责人外,都是微不足道的“卒子”,甚至连卒子都算不上,他们都是被金钱收买的帮凶,真正的元凶,就是失踪的高二熊和伙房负责人—外号麻子脸的张麻子。
当日,副典狱高二熊和张麻子将韦魁和袁公瑜的尸体偷偷搬运到伙房,然后,在他们的指示下,几个厨子、伙夫将二人尸体肢解成数块,再塞入肥猪的肚皮中。为了尽力掩盖,他们还将猪肚暗暗缝合了一半,这样,从外面看,根本就发现不了其中另有名堂。
之后,待薛宣任指派的搜寻人员离去,张麻子又指使几名厨子将袁、韦二人尸体及肥猪肉剔除骨头,剁成小块,放入大锅中煮得烂熟,最后,分给众囚犯吃掉。
至于那些骨头,还有二人的头颅,是被伙夫们用铁锤砸成粉碎,混在垃圾之物,倒入了臭水沟。
听完张麻子等人的供述,在场的几名宜城差人吐得一塌糊涂,他们皆是当日抢了囚犯吃食的家伙。本以为美美地吃了一顿鲜猪肉,谁知道放进肚中的,却是两个相熟的上官的血肉,这种无比震惊中的恶心,怎么受得了?
即便是久经阵仗的狄波,听了此案的经过,都有些出乎意料的错愕,把人杀了,还要让众人分食,这,这是只有疯子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张麻子虽然一脸凶相,不过看他交代的样子,好像并不像个没有理智的疯子。
事实也确实如此,张麻子并不是疯子,他也不想如此疯狂,不过上面交代下来的命令,就是要求必须将袁公瑜的尸体让人分食。如果不是这道死命令的话,张麻子大可让高二熊将尸体掩护出去。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张麻子在这个只能单线联系的秘密组织里,地位要比高二熊高一线,刺杀袁公瑜的行动,就是由他负责的。
不过,张麻子的身份或许也不是很高,因为,他所知实在有限,除了招认杀人分食的经过外,唯一有点价值的是,他供出了他的上线是一个名叫“王直”的鄢城人。此人表面上是放高利贷的“捉钱户”,但神通广大,给张麻子的印象是好像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收买高典狱就是因为他给了张麻子一些高二熊作奸犯科的把柄,才使凶悍粗鲁的高不得不乖乖就范。此外,张麻子还知道王直经常出入安国郡王府,应该和王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狄波听了张麻子的供述,大吃一惊,绕来绕去,这件案子竟然又和丁刺史重点关注的安国郡王府扯上了关系。
丰富的办案经验不禁使狄波迅速将两件案子联系在一起推理,他的结论是,朱严所谓的驿站案,可能将是王府谋逆案的重要突破口。
狄波马上下令将所有笔录口供整理成册,然后火速动身,亲自押送张麻子等案犯,赶回襄阳。
这一次,狄波没有放松警惕,他不仅要求薛宣任挑选五十名精干的三班壮吏护送,还责令各驿、各关卡的兵卒严厉盘查过往行旅,旦有可疑,一律先缉拿,再审问。
狄波一行,顺利回到襄阳城,一进刺史府,他马上向丁晋汇报了所有经过,并建议:立即将重要嫌疑人王直抓拿归案。
这个时候,丁晋等人对于朱严的审讯,也已经有了重大进展。在朱严的指引下,王驿官生前记录的一本账册被启出。在这本册子中,王驿官将那只神秘运输队每一次运输的时间、运抵目标、人员数目、车辆货物规模、领头者是谁、自己收取的封口费的多寡,都做了详细的记载。
从这本册子推断,驿站案,很可能是一件骇人听闻的公务人员集体大规模走私犯罪,涉及到军队特别通行令,贩卖盐物等违禁品,伪造官方印信,官吏受贿腐败、官道走私等等重大罪行,而且,矛头直指安国郡王府及多名战区军政要员。
越调查,丁晋越感到触目惊心,这根本不是“走私”,这是明目张胆的“走公”。这些人所用的公函和印信全是真的,他们竟然是以官方的名义来施行违禁物的公开运输及贩卖。尤其是周侠根据王驿官所记载的运输队的每一次时间及公函批号,追查了上百个驿站,渐渐描绘出一幅庞大的、涉及十几个州的巨型走私网后,丁晋觉得,也许这一次,让周侠加入调查行列,是个严重的错误。
可是如果没有周侠的分担,面对如此前所未有的惊天大案,自己是不是会更头疼呢?
无暇再想这个问题,狄波回来又报告了一个震撼的情况:驿站走私案,和安国郡王府有密切联系。
其实,丁晋早有这方面的怀疑,如果不然,走私人员即便再神通广大,可是没有货源他们也无可奈何,但是有了王保的参与,那么,鄢城丰盛的资源就是他们的聚宝盆。
现在,狄波的调查证实了这番推测。
一个谋逆案,目前的情况是王保可能为主谋,但是他偏偏又牵扯进了一桩毫不逊色的特大走私案中,这桩案,王保可能又是主谋,但绝不可能是唯一主谋,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走私案中的其他主谋,那些呼之欲出的军政要员们,有没有参与谋逆呢?
事情变得更为复杂起来,丁晋无法收手,也不可能现在收手,调查如果半途而废,对方不会因为你的好心而感激你,最可能的做法是,恩将仇报给你致命一击。
这叫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换做丁晋,也必然会这么作。
所以不管懊悔也罢,恐惧也罢,事已至此,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将调查进行到底,即便是有手下留情的那一天,那也必须在掌握对方的致命伤以后。
把柄就是主动,握有主动,才能从容不惧。
丁晋同意了狄波的提议,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这一次他既没有发公文,也没有知会鄢城县衙,而是暗派精干密探,秘密潜入鄢城,伺机将王直抓起来。
抓王直的行动很顺利,也可以说是不顺利。
密探们来到鄢城后,首先扑击的地方是王直的府邸,结果发现王直这天晚上并没有回家。然后和驻扎鄢城的同行们进行了一番交流后,密探们又把目标锁定在王直的两个朋友宅中。结果在一个朋友府上有了收获:王直来过他家,可是刚走不久,而且走得很匆忙,似乎有什么急事。
密探们无功而返,正要寻找下一个目标,负责盯梢的人匆忙来报:王直府上起火了。
等他们又赶回王府时,这处不小的宅子已经烧成了平地,而且令人奇怪的是府中所有人似乎都睡死了,直到被烧焦也没有一个人逃出来,经过简单的勘察,结论是:在他们之后,又有一群不速之客光临了王府,而且这群人显然来意更不善,就是要杀光府中之人。
杀人灭口!
密探们这些日子已经见过太多同样的手段,看来敌人的反应果然不慢,那么,王直是不是已经被杀了呢?
密探负责人决定再搜寻一下王直两个朋友的住所,这一次,他们的运气不错,在那个王直曾到过的朋友府中,密探们从柴房将打扮成下人的王直揪了出来。
通过秘密渠道,他们带着王直马不停蹄地赶回了襄阳。
连夜,丁晋派遣心腹,将王直送入周侠军营,在这个地方,对王直的秘密审讯正式展开。
………………………………………………………………………………
窦刚看完丁晋呈递的密信后,久久无语。
一个国家,就好比一颗大树,如果大树上生了些蛀虫,那么就把这些蛀虫杀死;如果蛀虫太多,大树已经烂穿了一个大洞,那么除了杀虫,还要给它抹点药物,精心治疗;可是如果大树已经烂穿了无数大洞,甚至连根子都烂了呢?
下药,恐怕只会让大树死得更快。
武元宗啊,武元宗,这就是你紧急治安法下的战区军政吗?
出于对武元宗的强烈不满,窦刚将责任归咎于他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紧急法令。但是窦刚也清楚,现在不仅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而且还需要大事化小和稀泥。
丁晋上报的这件案子,颇让窦刚感觉棘手。查,是一定要查的,不揪出几个罪魁祸首,无以让宵小震慑。可是查,也不能全查,一些人关系重大,保全他们比把他们查处,对朝廷的利益要大得多。
比如令狐通,他是张淑妃的舅舅,张淑妃要成为皇后,不仅是她,她的家人也不能有任何污点,窦刚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
想到张淑妃,窦刚再次头疼起来,长达几个月的“立后之争”,就连他这样向来精力充沛之人,都有些筋疲力竭。但是,他不能在天子和大臣面前露出一丝一毫的疲惫软弱之态,他号称“强宰相”,向以强硬著称,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手段,如果有一天别人突然感觉他好说话了,或者主张不强硬了,那么,自己辛苦半生营造的“威严”将轰然倒塌。
窦刚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除非他死。
可是他今年已经七十一岁,无论他自己承认不承认,都已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