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夏。
八月十五,中秋。
河南,开封府。
襄城城外,灯火盈野。
明明是中秋佳节,但是汉中军的营地之中却无半点欢庆的气氛。
往年中秋的时候,营中会发下月饼和酒水,让众人都休息一日。
晚间还有聚会,平常时节难见的佳肴美食都会出现在军营之中。
但是今天的营地,却是寂寥的可怕,甚至听不到半点的人声。
没有人有意见,没有人有怨言。
甚至原本是有聚会,但是却并没有人参加。
松锦之战,已经落下了帷幕。
前段时间,一直有关于辽东的消息传来。
但是消息真真假假,让人难以辨别。
直到今天的正午时分。
经过了朝廷数次核实的消息终于传了过来。
松锦大战,战火从锦州一路燃到南面的杏山。
从入夜一直持续到第二日的黄昏。
北线,锦州。
辽东、宣府两镇兵马于宁锦誓师之时,合计有一万四千余人。
战后仅有残兵两千余人,在锦州守军的拼死援救之下得以入城。
锦州之役,宣大镇军阵先溃,辽东镇在又坚持了半刻钟后也同样崩溃。
总兵杨国柱死于乱军之中,清军打扫战场,其尸身被其死去家丁护在身下,得以在乱军之中保全。
护在其身上的几名家丁,尸体被乱马践踏,难以辨认身份。
宣府总兵杨国柱身身中七箭,共被三创,肩膀一处,为刀斧所劈,腰腹两创,为枪矛刺伤,因腰腹枪伤而亡。
辽东总兵刘肇基在兵溃之后,带领家丁一路且战且退,试图重新集结溃兵,但是皆以失败告终。
凌晨天亮之时,清军围困刘肇基于乳峰山北一侧高岗。
刘肇基率家丁与残兵三百余人坚守高岗,清军久攻不下,损失颇大。
至午时,清军大军来袭,围师数重,派人劝降。
刘肇基派人割下了清军使者的耳鼻,而后将其遣返而归,以示死志。
清军使者归营之后,清军遂调集火炮对着高岗狂轰滥炸,而后又调遣护军攻山。
先遭连番鏖战,又经火炮轰炸,高岗之上幸存明军仅有三十余人。
半刻钟后,高岗陷落。
刘肇基力尽被围于岗顶,与众兵战死于高岗。
南线共有三处战场,从北到南,分别是长岭山、石灰窑、向阴屯。
石灰窑、向阴屯之战。
大同、山海、密云三镇进攻石灰窑作为主攻。
宁远镇进攻向阴屯,作为策应。
在半夜时分,宁远镇也赶赴到了石灰窑,加入了主战场中。
四镇合兵,连破清军数阵,清军伤亡惨重,一退再退。
御营被袭的消息传来,清军的部署也随之出现了问题。
四镇兵马于是得以越过三道壕沟,突出重围。
只是在越过重围之时,又遭遇清军事先布置好的火炮轰炸。
四镇兵马因此发生混乱,清军集结兵马于骚乱之时趁势掩杀而来。
双方数万兵马就此在石灰窑南的山地之间爆发混战。
战场被一片片的切割,双方的指挥系统早已经是混乱不堪,上面的消息难以传达到基层。
月光黯淡,夜愈深沉,到处都是各自为战的局面。
局势混乱不堪,洪承畴本来带领着督标营处于四镇的中央发号施令,指挥战斗。
但是随着战局的演变,战线的推进,中央的地带也不安全。
甚至于洪承畴也不知道各部的情况。
情况错综复杂,在指挥系统还没有彻底失灵的时候,洪承畴向四镇的兵马下达了各自为战,允许突围的命令。
这是原先预定的好的计划。
锦州、长岭山的进攻如果受挫,那么从便尽可能的保存有生力量,以保证局势不会彻底的失控。
洪承畴在观察了星象,确定了方位后,便领着督标营向南准备突围。
只是洪承畴的运气实在不好,就在他带领部队向南进发之时,正好撞见到了一队也向着南边进发的清军部队。
而这支清军的部队,正是镶黄旗的护军,他们的统领名叫瓜尔佳·鳌拜。
在石灰窑之战中,洪承畴多次派出麾下的督标营援助前阵,因此在遭遇之时,洪承畴麾下仅有七百余人。
结果不言而喻,洪承畴麾下督标应被鳌拜带领护军击溃,而洪承畴本人也被鳌拜所擒,做了俘虏。
洪承畴到底还是没有能够逃出松锦这座牢笼。
他也没有勇气,在兵溃事败之时,拔出腰间的宝剑,全了自己的名节。
在不久之后,原本进攻长岭山的中协、东协两镇也加入了战场。
突袭清军御营的计划已经失败,他们没有必要再在长岭山下做无谓的战斗。
石灰窑的混乱由此更是加剧。
清军开始不断的向着石灰窑增兵,重新构筑防线。
石灰窑的混战一直持续到了清晨之时,才逐渐消停了下来。
六镇明军在石灰窑南十五里处完成了汇合,而后便得知了洪承畴不见的消息。
战场之上混乱不堪,消息也是各不相一。
当时有说洪承畴在乱军之中被杀的,也有说逃往别处的,还有说被清军俘虏的。
不过无论是何种说法,都改变不了主帅不在的局面。
最后六镇明军共同推举吴三桂作为主帅。
吴三桂临危受命,决定继续向南突围,在经历了简单的整军后,便带队向西南处的杏山出发。
吴三桂亲率宁远镇骑兵殿后,以大同镇为前军,余下四镇在中。
一路之上又遭遇清军数次拦截,双方之间爆发多次激战。
两日之后,六镇兵马历经血战,终于返回杏山。
六镇兵马在宁远誓师之时,合计有六万余人。
突破重围返回杏山之后,再行清点,只余下三万两千余人,折损近半。
如果说锦州之战是惨烈。
那么石灰窑之战,便是混乱。
不过,松锦最为瞩目,也最为重要的战斗,并不是在这两场之中。
在松锦之战影响最为重大。
是长岭山之战。
准确来说,是长岭山御营突袭战。
明军以东协、中协两镇兵马猛攻长岭山下清军东西两处大营。
实则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是进攻清军的御营。
但是最后在迫近清军御营时,被清军发现。
在最开始的时候,在曹文诏的带领之下,明军势如破竹,连败清军御营护军。
试图阻击的两黄旗清军无不横尸于明军刀下。
额驸多尔济率最先反应过来,率亲军前来阻击,被曹文诏所阵斩,军势遂溃。
内大臣布延和塔瞻相继率部来战,也被击溃。
明军在曹文诏的率领之下,直扑御营中军,几乎将守卫在黄台吉周围的侍卫们砍杀殆尽。
但是因为迟迟未能拿下清军御营中军的营门,以致于一直逆风之下。
护卫着黄台吉的侍卫们见到镶白旗的固山额真图尔格也被曹文诏所斩,军势溃败之后。
内大臣锡翰与遏必隆带领亲卫占据御营的营门,无论敌我拼命放箭,挡住了疯狂进攻的明军。
局势就此陷入了僵局。
而僵局正对于清军有利。
清军从混乱中反应过来,开始从四面八方向御营的中军方向聚集。
身陷重围的曹文诏,最后拼尽全力开弓向着黄台吉连射三箭。
其中两箭被黄台吉身边的亲卫挡下,但是最后一箭却是实实在在的射中了黄台吉。
御营之中一众蜂拥而来的亲卫们眼见着黄台吉倒了下来,皆是心生恐惧。
一旦黄台吉死了,他们这些作为禁卫的人,如何能够保全的了性命。
当下一众御营护军彻底的发了狂,向着曹文诏蜂拥而去。
但饶是清军如此疯狂,仍然难以抵挡曹文诏。
曹文诏挥动虎枪,辗转而战,所向披靡。
被曹文诏所杀的清军勇将在此战之中已经不下十人,有巴图鲁封号也有数人。
清军虽然已经疯狂,但是面对着曹文诏竟然无一人敢于上前格斗,只敢远远放箭。
曹文诏带领残存的部曲且战且走,最后一路退至了营地东南角的塔楼。
此时的曹文诏也已经是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虽有兵将舍命为曹文诏遮挡箭矢,但是曹文诏还是身中多箭伤势更重。
在营地的东南角塔楼,曹文诏带领着残兵与清军继续格斗。
直至清晨,跟随着曹文诏袭营的军兵全部被斩杀殆尽,只余下了曹文诏一人。
清军再次发起进攻。
曹文诏背靠着塔楼的墙壁,支撑着身躯,借助着狭窄的地形,又杀两人。
清军为之胆寒,竟不敢进攻,只能将东南角团团围住。
一直至正午之时,才有清军将校鼓起勇气,进入塔楼。
入楼探查的清军将校发现曹文诏早已经是没有生息。
在最后的时刻,曹文诏依靠着墙壁,手拄虎枪,仍旧保持着站立。
他并不知道,他还是没有能够射杀黄台吉。
射出的那最后一箭,虽然命中,但是却没有能够贯甲。
黄台吉很快便重新站了起来。
不过长岭山御营被袭,使得清军各路兵马不得不驰援御营,以致于明军六镇兵马能够成建制的突围重围。
松锦之战。
明军虽败,但却并没有演变成溃败。
清军虽胜,但是却伤亡惨重,未能竟全功。
只不过辽东的局势,仍然是有利于清国。
明军八镇在宁远誓师,九万兵马入援,共计伤亡五万余人。
只余下三万残兵返回杏山,还有万余人仍然被困在松山。
松锦的危机还没有解除。
松山和锦州的粮草都已经快要见底,已经坚持不了多久。
而和历史上最大的改变。
是祖大寿的想法。
在松锦之战落幕之后,祖大寿在城中召集麾下军将,歃血起誓,将会与城同亡。
……
汉中军,寝帐之中。
陈望坐在床榻之上,一字一句读着这封从京师送来的文书。
这样结局他早就已经预想到。
但是当这样结局真正的到来之时。
陈望发现自己终究还是做不到保持平静。
他要是能够身处于松锦,或许能够改变松锦的格局。
陈望闭上了眼睛。
思绪将他又重新带回了青山关内。
山道之上,清军正大肆屠杀着被山道上的百姓。
只为拖延后续明军的进攻速度,好能安全的出关而去。
那一声声凄厉的惨嚎声、绝望的求饶声,一直都萦绕在陈望的心头。
京师城中。
街道两侧百姓们的欢呼。
一路南下,各地乡民的拥戴。
也全都在陈望的眼前浮现。
陈望睁开了眼睛。
所有的一切全都宛若镜子一般破碎开来。
现世,只有冷冰冰的灯火。
帐外是无垠的黑暗,令人恐怖的黑暗。
太阳早已落山,月光是黯淡不堪。
日月。
已经无力再照耀这偌大的山河。
有时候,有些问题并不会有正确的答案。
或许另外的选择会更好。
但是现在他已经踏上了这一条路,就必须要一直走下去,一直向前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时代的浪潮奔流向东。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个人的命运。
被时代裹挟的命运只能随着时代沉浮。
但是现在,陈望早已经不再只是一名家丁。
一名连自己命运都无法掌控的家丁。
现在的他的麾下有雄兵十万,知名当世,跨州连府。
陈望放下了手中的书信,转头向着帐门的地方望去。
灯火摇曳,影影绰绰。
松锦之战为明帝国敲响了第一声丧钟。
接下来的东南和西北掀起的风云将会彻底埋葬早已经腐朽不堪的明帝国。
帐外,风吼声刺耳。
呼啸的狂风从帐外吹袭而来,吹的帐中的灯火一阵摇曳,也将陈望手中放下的文书吹落在地,露出了另外一封原本被压在下方的书信。
“贼酋李自成联络土司,青海蒙古,领精卒三万出关,大破秦军,声威复震,河西走廊已为其所控,临洮府、洮州卫已陷于其手。”
“三边总督郑崇俭为贼所杀,贺人龙、李国奇不知去向,三边之军军势已溃,逃亡者甚众,糜烂不堪。”
“李贼经由临洮入巩昌,兵临陇西,聚兵五万余众,羌、蒙、汉三族之兵混杂,意欲窥视西京,吞并陕西三秦之地!”
八月十五,中秋。
河南,开封府。
襄城城外,灯火盈野。
明明是中秋佳节,但是汉中军的营地之中却无半点欢庆的气氛。
往年中秋的时候,营中会发下月饼和酒水,让众人都休息一日。
晚间还有聚会,平常时节难见的佳肴美食都会出现在军营之中。
但是今天的营地,却是寂寥的可怕,甚至听不到半点的人声。
没有人有意见,没有人有怨言。
甚至原本是有聚会,但是却并没有人参加。
松锦之战,已经落下了帷幕。
前段时间,一直有关于辽东的消息传来。
但是消息真真假假,让人难以辨别。
直到今天的正午时分。
经过了朝廷数次核实的消息终于传了过来。
松锦大战,战火从锦州一路燃到南面的杏山。
从入夜一直持续到第二日的黄昏。
北线,锦州。
辽东、宣府两镇兵马于宁锦誓师之时,合计有一万四千余人。
战后仅有残兵两千余人,在锦州守军的拼死援救之下得以入城。
锦州之役,宣大镇军阵先溃,辽东镇在又坚持了半刻钟后也同样崩溃。
总兵杨国柱死于乱军之中,清军打扫战场,其尸身被其死去家丁护在身下,得以在乱军之中保全。
护在其身上的几名家丁,尸体被乱马践踏,难以辨认身份。
宣府总兵杨国柱身身中七箭,共被三创,肩膀一处,为刀斧所劈,腰腹两创,为枪矛刺伤,因腰腹枪伤而亡。
辽东总兵刘肇基在兵溃之后,带领家丁一路且战且退,试图重新集结溃兵,但是皆以失败告终。
凌晨天亮之时,清军围困刘肇基于乳峰山北一侧高岗。
刘肇基率家丁与残兵三百余人坚守高岗,清军久攻不下,损失颇大。
至午时,清军大军来袭,围师数重,派人劝降。
刘肇基派人割下了清军使者的耳鼻,而后将其遣返而归,以示死志。
清军使者归营之后,清军遂调集火炮对着高岗狂轰滥炸,而后又调遣护军攻山。
先遭连番鏖战,又经火炮轰炸,高岗之上幸存明军仅有三十余人。
半刻钟后,高岗陷落。
刘肇基力尽被围于岗顶,与众兵战死于高岗。
南线共有三处战场,从北到南,分别是长岭山、石灰窑、向阴屯。
石灰窑、向阴屯之战。
大同、山海、密云三镇进攻石灰窑作为主攻。
宁远镇进攻向阴屯,作为策应。
在半夜时分,宁远镇也赶赴到了石灰窑,加入了主战场中。
四镇合兵,连破清军数阵,清军伤亡惨重,一退再退。
御营被袭的消息传来,清军的部署也随之出现了问题。
四镇兵马于是得以越过三道壕沟,突出重围。
只是在越过重围之时,又遭遇清军事先布置好的火炮轰炸。
四镇兵马因此发生混乱,清军集结兵马于骚乱之时趁势掩杀而来。
双方数万兵马就此在石灰窑南的山地之间爆发混战。
战场被一片片的切割,双方的指挥系统早已经是混乱不堪,上面的消息难以传达到基层。
月光黯淡,夜愈深沉,到处都是各自为战的局面。
局势混乱不堪,洪承畴本来带领着督标营处于四镇的中央发号施令,指挥战斗。
但是随着战局的演变,战线的推进,中央的地带也不安全。
甚至于洪承畴也不知道各部的情况。
情况错综复杂,在指挥系统还没有彻底失灵的时候,洪承畴向四镇的兵马下达了各自为战,允许突围的命令。
这是原先预定的好的计划。
锦州、长岭山的进攻如果受挫,那么从便尽可能的保存有生力量,以保证局势不会彻底的失控。
洪承畴在观察了星象,确定了方位后,便领着督标营向南准备突围。
只是洪承畴的运气实在不好,就在他带领部队向南进发之时,正好撞见到了一队也向着南边进发的清军部队。
而这支清军的部队,正是镶黄旗的护军,他们的统领名叫瓜尔佳·鳌拜。
在石灰窑之战中,洪承畴多次派出麾下的督标营援助前阵,因此在遭遇之时,洪承畴麾下仅有七百余人。
结果不言而喻,洪承畴麾下督标应被鳌拜带领护军击溃,而洪承畴本人也被鳌拜所擒,做了俘虏。
洪承畴到底还是没有能够逃出松锦这座牢笼。
他也没有勇气,在兵溃事败之时,拔出腰间的宝剑,全了自己的名节。
在不久之后,原本进攻长岭山的中协、东协两镇也加入了战场。
突袭清军御营的计划已经失败,他们没有必要再在长岭山下做无谓的战斗。
石灰窑的混乱由此更是加剧。
清军开始不断的向着石灰窑增兵,重新构筑防线。
石灰窑的混战一直持续到了清晨之时,才逐渐消停了下来。
六镇明军在石灰窑南十五里处完成了汇合,而后便得知了洪承畴不见的消息。
战场之上混乱不堪,消息也是各不相一。
当时有说洪承畴在乱军之中被杀的,也有说逃往别处的,还有说被清军俘虏的。
不过无论是何种说法,都改变不了主帅不在的局面。
最后六镇明军共同推举吴三桂作为主帅。
吴三桂临危受命,决定继续向南突围,在经历了简单的整军后,便带队向西南处的杏山出发。
吴三桂亲率宁远镇骑兵殿后,以大同镇为前军,余下四镇在中。
一路之上又遭遇清军数次拦截,双方之间爆发多次激战。
两日之后,六镇兵马历经血战,终于返回杏山。
六镇兵马在宁远誓师之时,合计有六万余人。
突破重围返回杏山之后,再行清点,只余下三万两千余人,折损近半。
如果说锦州之战是惨烈。
那么石灰窑之战,便是混乱。
不过,松锦最为瞩目,也最为重要的战斗,并不是在这两场之中。
在松锦之战影响最为重大。
是长岭山之战。
准确来说,是长岭山御营突袭战。
明军以东协、中协两镇兵马猛攻长岭山下清军东西两处大营。
实则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是进攻清军的御营。
但是最后在迫近清军御营时,被清军发现。
在最开始的时候,在曹文诏的带领之下,明军势如破竹,连败清军御营护军。
试图阻击的两黄旗清军无不横尸于明军刀下。
额驸多尔济率最先反应过来,率亲军前来阻击,被曹文诏所阵斩,军势遂溃。
内大臣布延和塔瞻相继率部来战,也被击溃。
明军在曹文诏的率领之下,直扑御营中军,几乎将守卫在黄台吉周围的侍卫们砍杀殆尽。
但是因为迟迟未能拿下清军御营中军的营门,以致于一直逆风之下。
护卫着黄台吉的侍卫们见到镶白旗的固山额真图尔格也被曹文诏所斩,军势溃败之后。
内大臣锡翰与遏必隆带领亲卫占据御营的营门,无论敌我拼命放箭,挡住了疯狂进攻的明军。
局势就此陷入了僵局。
而僵局正对于清军有利。
清军从混乱中反应过来,开始从四面八方向御营的中军方向聚集。
身陷重围的曹文诏,最后拼尽全力开弓向着黄台吉连射三箭。
其中两箭被黄台吉身边的亲卫挡下,但是最后一箭却是实实在在的射中了黄台吉。
御营之中一众蜂拥而来的亲卫们眼见着黄台吉倒了下来,皆是心生恐惧。
一旦黄台吉死了,他们这些作为禁卫的人,如何能够保全的了性命。
当下一众御营护军彻底的发了狂,向着曹文诏蜂拥而去。
但饶是清军如此疯狂,仍然难以抵挡曹文诏。
曹文诏挥动虎枪,辗转而战,所向披靡。
被曹文诏所杀的清军勇将在此战之中已经不下十人,有巴图鲁封号也有数人。
清军虽然已经疯狂,但是面对着曹文诏竟然无一人敢于上前格斗,只敢远远放箭。
曹文诏带领残存的部曲且战且走,最后一路退至了营地东南角的塔楼。
此时的曹文诏也已经是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虽有兵将舍命为曹文诏遮挡箭矢,但是曹文诏还是身中多箭伤势更重。
在营地的东南角塔楼,曹文诏带领着残兵与清军继续格斗。
直至清晨,跟随着曹文诏袭营的军兵全部被斩杀殆尽,只余下了曹文诏一人。
清军再次发起进攻。
曹文诏背靠着塔楼的墙壁,支撑着身躯,借助着狭窄的地形,又杀两人。
清军为之胆寒,竟不敢进攻,只能将东南角团团围住。
一直至正午之时,才有清军将校鼓起勇气,进入塔楼。
入楼探查的清军将校发现曹文诏早已经是没有生息。
在最后的时刻,曹文诏依靠着墙壁,手拄虎枪,仍旧保持着站立。
他并不知道,他还是没有能够射杀黄台吉。
射出的那最后一箭,虽然命中,但是却没有能够贯甲。
黄台吉很快便重新站了起来。
不过长岭山御营被袭,使得清军各路兵马不得不驰援御营,以致于明军六镇兵马能够成建制的突围重围。
松锦之战。
明军虽败,但却并没有演变成溃败。
清军虽胜,但是却伤亡惨重,未能竟全功。
只不过辽东的局势,仍然是有利于清国。
明军八镇在宁远誓师,九万兵马入援,共计伤亡五万余人。
只余下三万残兵返回杏山,还有万余人仍然被困在松山。
松锦的危机还没有解除。
松山和锦州的粮草都已经快要见底,已经坚持不了多久。
而和历史上最大的改变。
是祖大寿的想法。
在松锦之战落幕之后,祖大寿在城中召集麾下军将,歃血起誓,将会与城同亡。
……
汉中军,寝帐之中。
陈望坐在床榻之上,一字一句读着这封从京师送来的文书。
这样结局他早就已经预想到。
但是当这样结局真正的到来之时。
陈望发现自己终究还是做不到保持平静。
他要是能够身处于松锦,或许能够改变松锦的格局。
陈望闭上了眼睛。
思绪将他又重新带回了青山关内。
山道之上,清军正大肆屠杀着被山道上的百姓。
只为拖延后续明军的进攻速度,好能安全的出关而去。
那一声声凄厉的惨嚎声、绝望的求饶声,一直都萦绕在陈望的心头。
京师城中。
街道两侧百姓们的欢呼。
一路南下,各地乡民的拥戴。
也全都在陈望的眼前浮现。
陈望睁开了眼睛。
所有的一切全都宛若镜子一般破碎开来。
现世,只有冷冰冰的灯火。
帐外是无垠的黑暗,令人恐怖的黑暗。
太阳早已落山,月光是黯淡不堪。
日月。
已经无力再照耀这偌大的山河。
有时候,有些问题并不会有正确的答案。
或许另外的选择会更好。
但是现在他已经踏上了这一条路,就必须要一直走下去,一直向前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时代的浪潮奔流向东。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个人的命运。
被时代裹挟的命运只能随着时代沉浮。
但是现在,陈望早已经不再只是一名家丁。
一名连自己命运都无法掌控的家丁。
现在的他的麾下有雄兵十万,知名当世,跨州连府。
陈望放下了手中的书信,转头向着帐门的地方望去。
灯火摇曳,影影绰绰。
松锦之战为明帝国敲响了第一声丧钟。
接下来的东南和西北掀起的风云将会彻底埋葬早已经腐朽不堪的明帝国。
帐外,风吼声刺耳。
呼啸的狂风从帐外吹袭而来,吹的帐中的灯火一阵摇曳,也将陈望手中放下的文书吹落在地,露出了另外一封原本被压在下方的书信。
“贼酋李自成联络土司,青海蒙古,领精卒三万出关,大破秦军,声威复震,河西走廊已为其所控,临洮府、洮州卫已陷于其手。”
“三边总督郑崇俭为贼所杀,贺人龙、李国奇不知去向,三边之军军势已溃,逃亡者甚众,糜烂不堪。”
“李贼经由临洮入巩昌,兵临陇西,聚兵五万余众,羌、蒙、汉三族之兵混杂,意欲窥视西京,吞并陕西三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