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 第1259章 后记一百一十五学术大奖竞争激烈啊,金鸡纳树都发现了,PT文学

  第1259章 后记一百一十五·学术大奖竞争激烈啊,金鸡纳树都发现了

  谢衍拉着公主的手,被请去第一排坐下。

  学者已经来了不少,纷纷过来跟他们见礼问候。

  不多时,又来数人。

  其中一个老者、一个中年,被请去第一排,就坐在距离谢衍不远处。

  “那中年学者是谁啊?一点也没有印象,”谢衍低声问公主,“他跟我一样,佩的是芙蓉腰牌,居然也能坐在第一排。”

  朱棠溪说:“温砺,字砥之。宁夏人兰州太学毕业。二十岁放弃仕途,专研史学、文字和考古。三十岁以前默默无闻,后来突然发表一篇论文,一口气破译四十多个甲骨文。就此名噪一时,直接授予芙蓉学士。”

  甲骨文研究,是从朱铭执政中期开始的。

  起初并没有主动去挖掘,而是在一场洪水之后,有人献上“神龟负图”祥瑞。

  这片龟甲,并非出自殷墟,而是来自郑州!

  人们印象中的甲骨文,刻得极大,清晰明了。

  但这种其实属于凤毛麟角。

  绝大部分的甲骨文,字刻得非常小,乍一看很难发现。加之出土时裹着泥沙,不洗干净根本看不到文字。

  尤其是龟甲上的甲骨文,即便是洗干净了,其文字也往往被误认为是裂纹。

  “这个温砺,又有什么新成果?去年没见过他啊。”谢衍说道。

  朱棠溪说:“此人在开封太学做教授,常年带着学生奔走各地。就算不出去考古,也深居简出做研究,去年的大会他没有出席。六郎不看考古学刊,自不知道此人最近又有成果。”

  “什么成果?”谢衍问道。

  朱棠溪说:“他把晋姜鼎能够辨认的铭文,几乎全部破译了。还指出前辈的错误和遗漏,包括六一居士(欧阳修)的漏误。”

  晋姜鼎是北宋中期出土的,收藏在开封皇宫里。另一个时空,在靖康之乱时失踪,这个时空却保存完好。

  朱棠溪怀孕和坐月子期间无聊,很多时候看书打发时间,其中就包括各种学刊。

  朱棠溪说:“此人在破译晋姜鼎铭文的同时,还结合太宗朝出土的先秦古剑,又去史书上的两座繁阳城附近考古。他推测东周的繁阳城,在上蔡一带。史学界这两个月吵得很厉害,支持和反对他的学者几乎各占一半。”

  朱铭在位的时候,太子朱洋奉命增筑洛阳城。

  给新城区挖下水道的过程中,挖出一堆一堆的周朝陵墓——挖到东周王城的陵区了。

  那里有九个周天子的陵墓,以及大量东周贵族的坟墓!

  可惜,大部分陵墓已经被盗掘。只能从陵墓规格判定是周天子,却无法确定具体陵墓的主人。

  在一座被盗空的陵墓里,大明考古人员捡到一把青铜剑。其剑铭为“緐x之金”。

  其中的“x”字,是汤下面一个木字。

  而晋姜鼎铭文里面,也有的“緐汤”二字。

  当时就有大明金石学家提出,这两件出土文物,其铭文应该都是“繁阳”的周代写法。

  后来甲骨文出土,学者们又借助这两件文物,顺势破译了“阳”字的甲骨文。

  这个叫温砺的中年学者,却是对“繁阳”产生了兴趣。他带着学生,通过史料记载,跑去内黄和上蔡两地挖了七年,专门挖掘那些已经有盗洞的古墓。

  终于,去年在上蔡发现一座大型积沙墓。

  整座墓有十多个盗洞,里面还有几十个盗墓贼的尸体。通过这些盗墓贼残存的服饰判断,有些来自隋唐时期,有些来自五代时期。

  墓中文物大部分已被盗走,但还残留了六十多件,其中有四件是青铜器。

  根据青铜器的铭文,可以断定是一位蔡侯的陵墓。

  但具体是谁不知道。

  而且根据铭文记载,上蔡当时有一个大市场,一直在搞南北贸易。

  再结合以前发现的文物铭文,温砺断定东周时的繁阳在上蔡附近。这跟杜预对《左传》的注解对得上号。

  温砺推测——

  洛阳出土的“繁阳之金”青铜剑,是楚国的铜料贩运到上蔡,再被东周王室买去洛阳铸造成剑。

  晋姜鼎则是晋文侯的夫人,把山西食盐运到上蔡换铜,再把铜料运回山西铸造成鼎。

  这个发现,揭示了东周时期的一条重要商路,以及当时南北各国的贸易来往。

  ……

  谢衍瞅了瞅温砺,发现他跟旁边的老年学者不对付。

  这两人坐在一起,互相之间毫无交流。

  大概又是学术之争。

  那老头儿一直在跟旁人聊天,温砺却默默坐在那里,似乎非常不合群的样子。

  而且,温砺长得有点丑,脸上有个大痦子。常年在外考古,让他的皮肤粗糙黝黑,换上布衣估计会被误认为老农。

  突然又进来几人,众多学者纷纷站起,朝着他们拱手致意。

  谢衍也站起来了,因为这几人全是名医!

  去年在开幕演出弹箜篌的宋正方,不断拱手回礼最终来到谢衍旁边坐下。此人是岭南医学院的院长,尤擅防治各种传染病。

  谢衍主动攀谈:“久仰宋先生大名,去年就想当面请教,可惜先生很快就离京了。”

  宋直方笑道:“老朽也久仰谢学士大名啊。”

  后排一个学者说:“听闻宋先生找到了治疗痎疟(疟疾)的新药?”

  宋直方说:“多亏了从美州回来的探海队。他们每次归国,都要带回一堆药材,全是美州土著常用的。去年又带回二十多箱,其中有一种药材,被美州土著用来治疗发烧。”

  “那种治烧药能治痎疟?”谢衍问道。

  宋直方说:“那是一种树皮,美州土著用来熬汁喝,能治疗发烧等症状。去年有个病人,因为送来得太晚,服了截疟散也无用。他发烧发得厉害,常用的退烧汤剂不管用。我就想起那种美州树皮可以退烧,死马当成活马医,居然真就见效了。”

  后排那位学者问:“只是能退烧,还是能专治痎疟?”

  宋直方说:“专治痎疟。我专门跑去南洋,到痎疟病人最多地方做实验。这种树皮还挺有意思,痎疟发病早期、中期效果不佳,就算服用了也总是病情反复。但到了发病晚期,却是非常管用,而且见效特别快。”

  朱棠溪问道:“这种树皮叫什么?”

  宋直方说:“探海队在贴纸上标注的是‘克夷纳’,他们往往根据土著发音随便写名字。我倒是给重新起了个名,叫做‘克疟树’。那些克疟树皮已经用完了,来年让探海队多带些回来。最好是能带回树苗或种子,就在大明种植。”

  金鸡纳树被发现了!

  谢衍听到痎疟两个字,就基本猜到是金鸡纳。

  这是历史穿越里的常客啊,今后大明继续对外开拓,此物必然能够大展神威。

  各种科学成果是真多,今年的评奖竞争好激烈。

  宋直方说:“听说探海队已在美州发现煤矿,只要把煤站建起来,今后来往一趟就要快得多。美州有很多好东西啊带回来很多疗效极好的药材。还有一种可以镇痛的,拿来做手术很好用。”

  蒸汽机船,大明早就有了。

  最初全是内河蒸汽船,后来又有了近海蒸汽船。

  但由于汽压不足,只能作为辅助,主要还是靠风帆航行。同时还要频繁加煤,在煤站体系没有完善之前,大部分民间商船根本不用蒸汽机。

  另一个时空,从富尔顿发明蒸汽船,到三涨式蒸汽机船出现,前后足足用了八十年时间。

  大明估计也快了。

  几十年前,叛逃到西北非的那些海军,其船只就大部分是纯风帆战舰。只有一艘座舰加装了蒸汽机,在战斗的时候才使用。

  现在,从中国沿海到印度东海岸,沿途有大大小小的煤站二十多处。就连一些商船,也采用风帆、蒸汽混合动力。

  美州现在发现煤矿,肯定也要建煤站了。

  几人正聊着,老会长被簇拥着进来,全场学者集体起立迎接。

  老会长的身体状况,明显比去年糟糕许多。

  去年还能自己拄着拐杖走,今年却全程被人扶着进来。

  谢衍和公主也连忙过去,把老会长请到第一排靠中间的位子——最中间是留给叶太后和小皇帝的。

  “朝宗近来在研究什么?”老会长坐下问。

  谢衍说道:“研究给孩子取名。”

  “哈哈哈哈!”

  老会长闻言大笑:“是该好生研究。但你的学术也不要放下,听说你跟杨麟之弄出一种钢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但你一个搞化学的,还是该以化学为重。不对,你也不只是搞化学。除了改进水泥,你还弄出一种球磨机。”

  “都是小打小闹。”谢衍谦虚道。

  老会长摇头:“球磨机很好用啊。听说现在的矿山,还有许多工厂,都在给机器制造厂下订单。尤其是钢铁、陶瓷、玻璃、水泥这些行业,全都要用到你的球磨机。景德镇那边都疯了听说派了专人,日夜守在机械制造厂,非要优先给他们造球磨机。”

  谢衍开玩笑道:“工部倒是会做买卖,十多万贯就买走我的球磨机专利。他们恐怕一两年就能回本,接下来就全是赚。”

  老会长笑道:“十多万贯的专利费,大明开国以来头一遭。你就别不知足了。”

  周围的学者全都惊讶不已,十多万贯已经超乎他们的想象。

  没谁卖专利能卖这么多的!

  看来谢驸马不用吃软饭了,自己就贼有钱。

  “皇帝驾到!”

  “太后驾到!”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宋穿越指南,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北宋穿越指南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