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萧斡里剌带着皮室重骑一头撞上魏军那喷吐着火焰的钢铁战车,然后那记忆里一往无前的重骑集群冲锋架势被硬生生拦在山隘中段,无数精锐辽骑只能下马步战时,耶律斜轸就知道,虽然自己手上能动用的兵力很多,虽然魏军还没有打到山隘尽头,但这一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结束了。
尤其是当萧斡里剌的死讯随着旗号传递回后军,在确认那个于辽国一向以桀骜和善战出名的皮室军统领在战场上迎接了一个军人该有的宿命后,耶律斜轸便很悲哀地想道,若是连燕山和皮室重骑都无法将魏人拦下,那么谁能呢?
依旧还是想问一句,到底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那些身在上京的贵族,那位高坐龙椅的陛下,他们真的知道前线在发生什么吗?儿郎们挥刀战死,一寸寸国土失陷,为什么他们...还能笑得出来?
大人物的勾心斗角心思算计,耶律斜轸是不懂的,甚至于可以说,以他的资历,其实根本坐不上北线主帅的位置,只是此时除了他还能有谁呢?当初大辽最出色的几个将领,萧奇因为奔袭魏国京城失败而被当成了清洗朝堂的弃子,死得不明不白;曾经扫灭西夏的耶律洪在河间一战自刎于黄河边上;坐镇西域数十年的萧山在白沟河堂堂正正战死--那大概是辽国最后一次有机会彻底赢过魏国?如果赢了那一次,南京道不会丢,十几万精锐大军不会死光,西京道也不至于一直被围到今日...
可如果就只是如果而已。
噢对了,应该还能算上一个萧弘,但可笑的是,那曾被誉为是大辽军方下一代领头人的萧弘,如今却悍然逃入西京道,在反辽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能打的人要么死要么叛,辽国将领青黄不接,总不能把草原上那些老得已经在等死的那辈将领拉出来打仗吧,除了耶律斜轸这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出来坐镇中京道,还能找谁来?
可耶律斜轸现在却觉得自己就应该在任命到他手上的时候就干脆利落地抹了自己脖子--也好过亲眼见证十余万大军在燕山的崩溃。
当然,当然,耶律斜轸也知道,这一仗打到这个地步,他作为主帅当然难辞其咎,就好像萧斡里剌上战场前责问他的那些话一样,身为主帅,还没打起来,他就已经失去了三分战意,怎么才能赢?放弃骑兵优势,选择在山隘死守,让辽军步卒和魏军步卒在山隘中对撞而是愚蠢至极--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难道他耶律斜轸真的蠢么?
不!他当然知道要么将战线推过燕山,与魏军决战更占优势,但他敢吗?他不是耶律洪,更不是萧山!他不是那两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全军上下都不敢有异样心思的主帅,他只是一个平平无奇,事到临头被推出来架在火上烤的将领!
换句话说,就是背锅的。
战线推出去,输了谁来承担责任?信不信到时候那些不敢站出来和魏人死战的贵族们,会毫不犹豫地把各种罪名安在他身上?他一家老小,亲族满门,都要被清算--相反死守燕山,起码能给上京一个交代,就算输了,只要他战死,总不至于连累妻儿老小都共赴黄泉。
至于赢的可能性...还是那句话,耶律斜轸很悲观,这种悲观已经在辽国逐渐弥漫开来,只是那些真正上层的人未曾发觉罢了,一输再输之下,谁还能乐观得起来呢?那个国战当头还要改革的陛下?还是上京里忙着在朝堂空出来位置后争权夺利的贵族们?亦或者是,那些到现在还沉睡在大辽天下无敌美梦里的愚人们?
这大概便是为帅者最大的悲哀,不想打这场仗,却又不得不打;前有强敌,后方还有各种会断掉后路的警告忌惮,这一仗能打成这样,只能很形象地印证一句话:
也许在白沟河之战,不,在当初举国南侵却没能打下河间真定,将大魏北境吃下,给了魏国喘息之机的时候,辽国就已经输了。
这道理对面看得清,自己和许多送命的将士也看得清,偏偏就是那些歌舞升平里觉得局势大好的人看不清,还真是...
讽刺啊。
......
山隘中惨烈的拉锯战仍然在继续,在皮室重骑几乎全军覆没于魏军陷阵营与前军的绞杀中后,那条因为重甲骑兵冲锋而停滞下来的战线,再次在血与火里往前推进。
然而这一次,辽人终究是挡不下来了。
皮室重骑的覆灭抽走了辽军最后一丝胆气,但当魏军踏着焦黑的铁鹞子残甲涌向山隘北口时,迎面而来的箭雨压制仍旧未停,辽卒也仍在挥刀,不知道是山隘地形让填入其中的辽军溃散变得不太容易,还是大部分辽人都已经做好了死战的准备,总之在血肉和战火融成的战场上,在已经划过半个天边的夕阳照映下,人命继续如同被野火吞没的草原一样,继续流逝。
已经很难大致确定此时在这片山隘中战死了多少人,考虑到入眼尽是肉泥残肢,尸体堆成一座座骇人的小山,外面平原上的骑兵仍然在追逐厮杀,战后的统计应该也会很难做,开战前辽军十五万,魏军八万,这如同绞肉机一般的山隘通道到底吞噬了多少人的性命?没有人知道,但当李易的帅旗前移,到达山隘中段时,厮杀向前的陷阵营、前军与中军已经把那些混合着血肉的泥土踏成了泥泞。
一道道军令从帅旗下发了出去,竭力指挥着前方的魏军继续趁着敌军士气尽失扩大战果,打穿这道山隘,彻底杀散敌军,按道理来说,当战场形势明朗,主帅应该都会欣喜若狂才对,然而李易的脸上却不见什么喜意。
身为一个合格的主帅,他当然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看到如此之多力战而死的魏人,他的心里也难免有些发沉--虽然这种情绪很快就会被他抛到脑后,尽力不让它影响到自己的任何决定,但当他看到那处被烈火焚烧过的、步卒与重甲骑兵对撞的战场时,还是难免停滞了片刻呼吸。
如果世上存在修罗地狱,大概就只会是眼前。
几乎在肉眼能看到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布着残尸,有辽人的,也有魏人的,因为火油而猛烈燃烧的火焰将尸堆烧得噼啪作响,人和马的尸首混在一处,空气里的味道几乎能让人呕吐,脚底下原本坚硬的泥土,此时居然一踩一个血坑。
李易沉默片刻,他身边的亲卫也沉默着,一直到前方有传令兵翻滚下马,高声禀报,才打断了这一片死寂。
“报,大帅,我军已攻破山隘后段,杀出了燕山!敌军溃散,其常衮军以及草原诸部皆望风而逃,是追是放,还望大帅早下军令!”
李易收回看向战场的目光:“传令,命前军、中军继续追下去,以云水为界,扩大战果,命后军守住山隘口,陷阵营后退休整,不得延误!”
这一道军令的传下几乎已经可以宣告这场战争的结束,而且结束的方式也并没有超过李易的预料。
“其实开战以前,李易对于中京道的辽军情况,归纳总结得就很清楚了,”山隘内,骑着踏雪的顾怀看着惨烈至极的战场,轻声道,“十五万兵力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真正能影响到战场的,只有步卒中最为悍勇的宫帐军,以及这一万皮室重骑,这几乎是辽国最为精锐的战力,所以当陷阵营能和宫帐军死战,皮室重骑也被尽灭于山隘中时,这场仗就不太可能出现其他的结局,那些被临时征召的草原诸部援军,到了这个时候,怎么可能选择死战?他们有草原可以回,自然不愿意为了中京道死在这里。”
一旁的王五急得已经有些抓耳挠腮了,他看着前方隐隐能看见的魏军帅旗,只恨不得自己也能提起大戟杀到前面去:“少爷,要不要让王旗亲卫冲一波?照这个趋势,辽人都快完了,这时候不痛打落水狗,不是浪费嘛!”
“王旗亲卫只有一千,就算让你带进战场,也只能起到抢功的作用,”顾怀轻轻摇头,“这种时候就不要出风头了,这一战的荣誉是属于北线大军的,属于李易,也属于那些死战到底的将...”
他的话突然停了下来,王五和魏老三立刻警觉地顺着顾怀的目光看去,当看清了那道立在尸堆上的人影时,他们也如顾怀那样,脸上的神情肃穆起来。
那是丁良弼。
作为带着重甲陷阵步卒一路冲杀的将领,或许他上战场之前,就没想过自己能活着回去,他的亲卫应该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连死都死在他的身边。
他们的脚下有多少辽人尸体?十具?二十具?密密麻麻叠成了尸堆,丁良弼就死死地站在着尸堆的最顶端,头颅低垂,身上沾满了血--他之所以还能站着,是用一只断掉的长戈撑住了自己背甲的空隙,几个亲卫倒在他的身边,怒睁的双眼看着北方高远的天空,连死都没有闭上。
顾怀策马到了尸堆前方,静静地看着。
他注意到丁良弼胸前断裂的铠甲处露出了什么,于是下了踏雪,踩着血水和泥泞走上前去,任凭衣衫下摆沾上血迹,他将那页被血沁透的宣纸拿起展开,看着已经被血晕开的字迹:
愿化燕山雪,不染江南风。
年轻的将领带着家乡父老的期盼走上了战场,在血战的前一夜写下了绝笔诗,或许他猜到自己回不来,也或许他早已做好埋葬在此的准备,只是因为他执着地相信着北伐的信念,所以哪怕是死,他也不愿意倒下去,而是要看着北方,屹立在尸堆上。
顾怀抚了抚他年轻脸庞上圆睁的双眼,只可惜没能闭上。
一旁的王五倒是没心没肺地喊叫起来,他同样从某个辽军士卒的残躯上找到封未寄出的书信,有懂得辽语的亲卫展开念道:
“父:儿到了前线,必要杀魏狗七人,取其左耳为证,赎清我家欠粮...已要入冬,儿衣着单薄畏前线苦寒,求父速送冬衣来,切记切记...”
顾怀默然片刻,突然说道:“将这份家书誊抄千份,让李易将其发往征途上辽境各城。”
王五挠了挠头:“少爷,这是?”
“最好的劝降书。”
顾怀淡淡说完,再次上了踏雪,他加快了些速度,穿过一片又一片血腥的战场,穿过山隘的中段,终于走出了燕山,走入了辽国的上京道。
策马踏过山隘口尚在抽搐的辽军尸堆旁时,顾怀注意到倒塌的望楼下方挂着耶律斜轸的鎏金头盔,他招过一名守在此地的陷阵营士卒问了问,才知道这位辽军主帅死得倒是颇有气节--用断箭刺穿喉骨,面朝上京方向跪亡。
“厚葬,”顾怀将头盔抛给士卒,又指向满地的长刀残甲,“收纳之后,让人运回后方,熔了铸犁,分给幽燕农户,来年春耕用得上。”
做完这一切,他才看向北方,视野里倒是没有魏军追杀溃散辽军的景象,反而只能看到夕阳西下天边的云被染成烟霞,顾怀很庆幸自己对于战争的厌恶与抗拒总算还是撑到了打这场北伐,打完这几仗,也许余生,手上都不用再沾染这么多的血了吧?
他这般想道。
......
岁在戊申,魏师北伐,八万甲士北渡潮河,会辽军十五万于燕山七平山隘。魏军初渡,辽将耶律斜轸屯重兵扼守险隘,欲倚山势挫其锋。靖王驻马高丘,玄甲映日,亲观战局而不预军务,悉委于帅李易。
李易者,持重之将也。先遣重甲步卒万人,披坚执锐,直叩隘口。辽骑数千自林隙出,游弋环射,箭落如雨。魏军举盾成阵,神机铳发,毙敌无算。然辽骑倏忽进退,魏卒难追,易乃令幽燕铁骑引万骑侧击,铁流奔涌,辽骑溃散。辽人复出精骑数万迎战,索部佯退,诱其转战平原,遂离战场。
时魏将丁良弼率重甲陷阵,冒矢石抵隘前。辽人设木栅陷坑,箭弩蔽空。魏卒填堑拔栅,尸骸枕藉。神机营列三段阵,铳火连环,辽弓手退避。良弼身被数创,犹大呼陷阵,士卒感奋,连破三重石垒。辽急遣宫帐军截击,危难之际,魏卒怀天雷突阵,烈焰暴起,宫帐军为之夺气。
辽将耶律斜轸见势危,乃出皮室重骑万人,人马皆覆铁甲,势若山崩。易早有备,驱炎龙战车数百,喷火十丈,铁甲尽赤。辽骑坠马相藉,萧斡里剌断臂犹战,终殁于乱军。魏卒乘势猛攻,隘口中段遂破。时靖王亲擂战鼓,声震山谷,三军雀跃,锋镝愈厉。
斜轸知大势已失,跪拜上京而自戕。辽军溃散,草原诸部皆遁。魏军追亡逐北,横尸五十里,燕山险隘尽为赤壤。检点战场,丁良弼拄戈立尸丘,胸藏绝笔云“愿化燕山雪”,观者无不垂涕。靖王策马临之,解白裘覆其肩,叹曰:“此真燕山石也!”后获辽卒家书千余,王命抄传北境,辽民闻之恸泣,旬月间三州请降。
是役,魏折锐卒三万,辽殁六万有余,降者无算。王命熔甲胄铸农犁数千,散与幽燕。
时人曰:燕山喋血,实为气运消长之枢。昔辽以骑射雄天下,终困于火器之威;魏承百年积弱,竟成雷霆之势。非独甲兵之利,实乃民心向背使然。靖王抚剑北望,残阳如血,自此胡马不敢南窥矣。--《北伐记略,其一,前魏无名氏》
尤其是当萧斡里剌的死讯随着旗号传递回后军,在确认那个于辽国一向以桀骜和善战出名的皮室军统领在战场上迎接了一个军人该有的宿命后,耶律斜轸便很悲哀地想道,若是连燕山和皮室重骑都无法将魏人拦下,那么谁能呢?
依旧还是想问一句,到底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那些身在上京的贵族,那位高坐龙椅的陛下,他们真的知道前线在发生什么吗?儿郎们挥刀战死,一寸寸国土失陷,为什么他们...还能笑得出来?
大人物的勾心斗角心思算计,耶律斜轸是不懂的,甚至于可以说,以他的资历,其实根本坐不上北线主帅的位置,只是此时除了他还能有谁呢?当初大辽最出色的几个将领,萧奇因为奔袭魏国京城失败而被当成了清洗朝堂的弃子,死得不明不白;曾经扫灭西夏的耶律洪在河间一战自刎于黄河边上;坐镇西域数十年的萧山在白沟河堂堂正正战死--那大概是辽国最后一次有机会彻底赢过魏国?如果赢了那一次,南京道不会丢,十几万精锐大军不会死光,西京道也不至于一直被围到今日...
可如果就只是如果而已。
噢对了,应该还能算上一个萧弘,但可笑的是,那曾被誉为是大辽军方下一代领头人的萧弘,如今却悍然逃入西京道,在反辽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能打的人要么死要么叛,辽国将领青黄不接,总不能把草原上那些老得已经在等死的那辈将领拉出来打仗吧,除了耶律斜轸这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出来坐镇中京道,还能找谁来?
可耶律斜轸现在却觉得自己就应该在任命到他手上的时候就干脆利落地抹了自己脖子--也好过亲眼见证十余万大军在燕山的崩溃。
当然,当然,耶律斜轸也知道,这一仗打到这个地步,他作为主帅当然难辞其咎,就好像萧斡里剌上战场前责问他的那些话一样,身为主帅,还没打起来,他就已经失去了三分战意,怎么才能赢?放弃骑兵优势,选择在山隘死守,让辽军步卒和魏军步卒在山隘中对撞而是愚蠢至极--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难道他耶律斜轸真的蠢么?
不!他当然知道要么将战线推过燕山,与魏军决战更占优势,但他敢吗?他不是耶律洪,更不是萧山!他不是那两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全军上下都不敢有异样心思的主帅,他只是一个平平无奇,事到临头被推出来架在火上烤的将领!
换句话说,就是背锅的。
战线推出去,输了谁来承担责任?信不信到时候那些不敢站出来和魏人死战的贵族们,会毫不犹豫地把各种罪名安在他身上?他一家老小,亲族满门,都要被清算--相反死守燕山,起码能给上京一个交代,就算输了,只要他战死,总不至于连累妻儿老小都共赴黄泉。
至于赢的可能性...还是那句话,耶律斜轸很悲观,这种悲观已经在辽国逐渐弥漫开来,只是那些真正上层的人未曾发觉罢了,一输再输之下,谁还能乐观得起来呢?那个国战当头还要改革的陛下?还是上京里忙着在朝堂空出来位置后争权夺利的贵族们?亦或者是,那些到现在还沉睡在大辽天下无敌美梦里的愚人们?
这大概便是为帅者最大的悲哀,不想打这场仗,却又不得不打;前有强敌,后方还有各种会断掉后路的警告忌惮,这一仗能打成这样,只能很形象地印证一句话:
也许在白沟河之战,不,在当初举国南侵却没能打下河间真定,将大魏北境吃下,给了魏国喘息之机的时候,辽国就已经输了。
这道理对面看得清,自己和许多送命的将士也看得清,偏偏就是那些歌舞升平里觉得局势大好的人看不清,还真是...
讽刺啊。
......
山隘中惨烈的拉锯战仍然在继续,在皮室重骑几乎全军覆没于魏军陷阵营与前军的绞杀中后,那条因为重甲骑兵冲锋而停滞下来的战线,再次在血与火里往前推进。
然而这一次,辽人终究是挡不下来了。
皮室重骑的覆灭抽走了辽军最后一丝胆气,但当魏军踏着焦黑的铁鹞子残甲涌向山隘北口时,迎面而来的箭雨压制仍旧未停,辽卒也仍在挥刀,不知道是山隘地形让填入其中的辽军溃散变得不太容易,还是大部分辽人都已经做好了死战的准备,总之在血肉和战火融成的战场上,在已经划过半个天边的夕阳照映下,人命继续如同被野火吞没的草原一样,继续流逝。
已经很难大致确定此时在这片山隘中战死了多少人,考虑到入眼尽是肉泥残肢,尸体堆成一座座骇人的小山,外面平原上的骑兵仍然在追逐厮杀,战后的统计应该也会很难做,开战前辽军十五万,魏军八万,这如同绞肉机一般的山隘通道到底吞噬了多少人的性命?没有人知道,但当李易的帅旗前移,到达山隘中段时,厮杀向前的陷阵营、前军与中军已经把那些混合着血肉的泥土踏成了泥泞。
一道道军令从帅旗下发了出去,竭力指挥着前方的魏军继续趁着敌军士气尽失扩大战果,打穿这道山隘,彻底杀散敌军,按道理来说,当战场形势明朗,主帅应该都会欣喜若狂才对,然而李易的脸上却不见什么喜意。
身为一个合格的主帅,他当然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看到如此之多力战而死的魏人,他的心里也难免有些发沉--虽然这种情绪很快就会被他抛到脑后,尽力不让它影响到自己的任何决定,但当他看到那处被烈火焚烧过的、步卒与重甲骑兵对撞的战场时,还是难免停滞了片刻呼吸。
如果世上存在修罗地狱,大概就只会是眼前。
几乎在肉眼能看到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布着残尸,有辽人的,也有魏人的,因为火油而猛烈燃烧的火焰将尸堆烧得噼啪作响,人和马的尸首混在一处,空气里的味道几乎能让人呕吐,脚底下原本坚硬的泥土,此时居然一踩一个血坑。
李易沉默片刻,他身边的亲卫也沉默着,一直到前方有传令兵翻滚下马,高声禀报,才打断了这一片死寂。
“报,大帅,我军已攻破山隘后段,杀出了燕山!敌军溃散,其常衮军以及草原诸部皆望风而逃,是追是放,还望大帅早下军令!”
李易收回看向战场的目光:“传令,命前军、中军继续追下去,以云水为界,扩大战果,命后军守住山隘口,陷阵营后退休整,不得延误!”
这一道军令的传下几乎已经可以宣告这场战争的结束,而且结束的方式也并没有超过李易的预料。
“其实开战以前,李易对于中京道的辽军情况,归纳总结得就很清楚了,”山隘内,骑着踏雪的顾怀看着惨烈至极的战场,轻声道,“十五万兵力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真正能影响到战场的,只有步卒中最为悍勇的宫帐军,以及这一万皮室重骑,这几乎是辽国最为精锐的战力,所以当陷阵营能和宫帐军死战,皮室重骑也被尽灭于山隘中时,这场仗就不太可能出现其他的结局,那些被临时征召的草原诸部援军,到了这个时候,怎么可能选择死战?他们有草原可以回,自然不愿意为了中京道死在这里。”
一旁的王五急得已经有些抓耳挠腮了,他看着前方隐隐能看见的魏军帅旗,只恨不得自己也能提起大戟杀到前面去:“少爷,要不要让王旗亲卫冲一波?照这个趋势,辽人都快完了,这时候不痛打落水狗,不是浪费嘛!”
“王旗亲卫只有一千,就算让你带进战场,也只能起到抢功的作用,”顾怀轻轻摇头,“这种时候就不要出风头了,这一战的荣誉是属于北线大军的,属于李易,也属于那些死战到底的将...”
他的话突然停了下来,王五和魏老三立刻警觉地顺着顾怀的目光看去,当看清了那道立在尸堆上的人影时,他们也如顾怀那样,脸上的神情肃穆起来。
那是丁良弼。
作为带着重甲陷阵步卒一路冲杀的将领,或许他上战场之前,就没想过自己能活着回去,他的亲卫应该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连死都死在他的身边。
他们的脚下有多少辽人尸体?十具?二十具?密密麻麻叠成了尸堆,丁良弼就死死地站在着尸堆的最顶端,头颅低垂,身上沾满了血--他之所以还能站着,是用一只断掉的长戈撑住了自己背甲的空隙,几个亲卫倒在他的身边,怒睁的双眼看着北方高远的天空,连死都没有闭上。
顾怀策马到了尸堆前方,静静地看着。
他注意到丁良弼胸前断裂的铠甲处露出了什么,于是下了踏雪,踩着血水和泥泞走上前去,任凭衣衫下摆沾上血迹,他将那页被血沁透的宣纸拿起展开,看着已经被血晕开的字迹:
愿化燕山雪,不染江南风。
年轻的将领带着家乡父老的期盼走上了战场,在血战的前一夜写下了绝笔诗,或许他猜到自己回不来,也或许他早已做好埋葬在此的准备,只是因为他执着地相信着北伐的信念,所以哪怕是死,他也不愿意倒下去,而是要看着北方,屹立在尸堆上。
顾怀抚了抚他年轻脸庞上圆睁的双眼,只可惜没能闭上。
一旁的王五倒是没心没肺地喊叫起来,他同样从某个辽军士卒的残躯上找到封未寄出的书信,有懂得辽语的亲卫展开念道:
“父:儿到了前线,必要杀魏狗七人,取其左耳为证,赎清我家欠粮...已要入冬,儿衣着单薄畏前线苦寒,求父速送冬衣来,切记切记...”
顾怀默然片刻,突然说道:“将这份家书誊抄千份,让李易将其发往征途上辽境各城。”
王五挠了挠头:“少爷,这是?”
“最好的劝降书。”
顾怀淡淡说完,再次上了踏雪,他加快了些速度,穿过一片又一片血腥的战场,穿过山隘的中段,终于走出了燕山,走入了辽国的上京道。
策马踏过山隘口尚在抽搐的辽军尸堆旁时,顾怀注意到倒塌的望楼下方挂着耶律斜轸的鎏金头盔,他招过一名守在此地的陷阵营士卒问了问,才知道这位辽军主帅死得倒是颇有气节--用断箭刺穿喉骨,面朝上京方向跪亡。
“厚葬,”顾怀将头盔抛给士卒,又指向满地的长刀残甲,“收纳之后,让人运回后方,熔了铸犁,分给幽燕农户,来年春耕用得上。”
做完这一切,他才看向北方,视野里倒是没有魏军追杀溃散辽军的景象,反而只能看到夕阳西下天边的云被染成烟霞,顾怀很庆幸自己对于战争的厌恶与抗拒总算还是撑到了打这场北伐,打完这几仗,也许余生,手上都不用再沾染这么多的血了吧?
他这般想道。
......
岁在戊申,魏师北伐,八万甲士北渡潮河,会辽军十五万于燕山七平山隘。魏军初渡,辽将耶律斜轸屯重兵扼守险隘,欲倚山势挫其锋。靖王驻马高丘,玄甲映日,亲观战局而不预军务,悉委于帅李易。
李易者,持重之将也。先遣重甲步卒万人,披坚执锐,直叩隘口。辽骑数千自林隙出,游弋环射,箭落如雨。魏军举盾成阵,神机铳发,毙敌无算。然辽骑倏忽进退,魏卒难追,易乃令幽燕铁骑引万骑侧击,铁流奔涌,辽骑溃散。辽人复出精骑数万迎战,索部佯退,诱其转战平原,遂离战场。
时魏将丁良弼率重甲陷阵,冒矢石抵隘前。辽人设木栅陷坑,箭弩蔽空。魏卒填堑拔栅,尸骸枕藉。神机营列三段阵,铳火连环,辽弓手退避。良弼身被数创,犹大呼陷阵,士卒感奋,连破三重石垒。辽急遣宫帐军截击,危难之际,魏卒怀天雷突阵,烈焰暴起,宫帐军为之夺气。
辽将耶律斜轸见势危,乃出皮室重骑万人,人马皆覆铁甲,势若山崩。易早有备,驱炎龙战车数百,喷火十丈,铁甲尽赤。辽骑坠马相藉,萧斡里剌断臂犹战,终殁于乱军。魏卒乘势猛攻,隘口中段遂破。时靖王亲擂战鼓,声震山谷,三军雀跃,锋镝愈厉。
斜轸知大势已失,跪拜上京而自戕。辽军溃散,草原诸部皆遁。魏军追亡逐北,横尸五十里,燕山险隘尽为赤壤。检点战场,丁良弼拄戈立尸丘,胸藏绝笔云“愿化燕山雪”,观者无不垂涕。靖王策马临之,解白裘覆其肩,叹曰:“此真燕山石也!”后获辽卒家书千余,王命抄传北境,辽民闻之恸泣,旬月间三州请降。
是役,魏折锐卒三万,辽殁六万有余,降者无算。王命熔甲胄铸农犁数千,散与幽燕。
时人曰:燕山喋血,实为气运消长之枢。昔辽以骑射雄天下,终困于火器之威;魏承百年积弱,竟成雷霆之势。非独甲兵之利,实乃民心向背使然。靖王抚剑北望,残阳如血,自此胡马不敢南窥矣。--《北伐记略,其一,前魏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