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以女子之身称帝,还给大唐留下了一个问题,大唐的妃嫔、皇后、乃至公主多有效仿者,妄图做下一位女皇。”
这武媚是开了一个坏头啊,在她之后,想走上同样道路的女子肯定不少,只是她们的路也会更加艰难,因为皇帝和当朝宗室、群臣会更防备,以防止这些女子重复武媚之旧事。
可说武媚登基称帝,既是开了女子为帝的先例,也是断绝其他女子再为帝的可能,不说像武媚一样为帝了,就算想掌权,成为一个实权太后,也比武媚称帝前要难的多。
以现代的话说,武媚这位老仙女成功以一己之力将其他姐妹的上升通道给塞住了。
“历史上对武媚的评价褒贬不一,以贬者为多,褒者为少,臣认为苏安恒的评价较为中肯,其言‘陛下革命之初,勤于庶政,亲总万机,博采谋猷,傍求俊乂,故海内以陛下为纳谏之主矣!暮年已来,怠于政教,谗邪结党,水火成灾,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受佞之主矣!’”
“那位对武媚的评价也很中肯,认为武媚是个不简单的女子,有才也有过,野史中把她写得荒淫得很,值得商量。”
听李念再次提到“那位”,蒙恬、王翦等人心里痒的跟猫爪挠似的,可看始皇和李念的样子,明显没有给他们解惑之意,只能又按捺住心中澎湃的好奇。
“武媚在位期间,也的确和苏安恒评价一般,前期理政较为英明,不逊于男子为帝,然等到暮年,便怠政昏庸,使得武周朝堂乌烟瘴气。”
“但这也和武媚年龄太大了有关,她登基称帝时已六十有六,虽她心不服老,可毕竟肉体凡胎,岁月依旧会加身,时间依旧会使她的精力不如从前。”
岁月催人老,英雄白头,美人迟暮,不只是武媚这位女帝存在这种问题,男性帝王也一样存在。
“神龙元年正月,武媚病重,在迎仙宫集仙殿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陪侍在侧。”
“趁着这个机会,宰相张柬之、左羽林卫将军敬晖、检校左羽林卫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禁军统领李多祚等佯称二张谋反,发动政变,率率左右羽林兵讨乱,冲入宫城,杀死二张及其党羽,后又包围集仙殿,逼武媚退位,史称‘神龙政变’!”
“由于发动此番政变的人有不少为狄仁杰学生,后世有人也将此功分了狄阁老一份,称其虽未能直接扳倒武媚,使帝位归于唐室,但其留下火种,弟子代其完成了此业。”
“见兵围集仙殿,武媚也知晓大势已不在她,人们更希望帝位复归于李唐,于是在二十三日,让李显代理国政,施行大赦,改年号为神龙,二十四日,又将帝位传给李显,二十五日,李显在通天宫即皇帝位。至此,在位十五年的武媚退位,武周也再一次重新变为李唐!”
武媚虽把唐改成了周,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武周和李唐本质是一家,只不过让武媚在皇位上坐了几年,江山最终还是回到了唐室手中,算不上真的改朝换代。
要是武媚真要从上到下改朝换代,怕是她也登不上帝位,那些原本不想反她的人也只能反了她,就算她最终还能登上,国力也会因为内乱变得很弱,给外族可乘之机。
武媚是个顶尖聪明的女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那些人的底线所在。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媚在上阳宫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在死前的遗诏中,武媚去了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
“神龙二年五月,武媚以皇后之礼与李治合葬于乾陵。”
从贞观年间那个入宫的豆蔻少女到李治时的风采夺目的武昭仪、武皇后,再到登临绝顶的一代女帝,最后再到病榻间死亡的老人,女皇武媚的一生至此结束。
王绾点头评价道:“这武媚虽老朽,却仍有智,知晓要去帝号,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否则还不知会如何。”
后面即位的李唐之君就算是她的子嗣,但武媚硬要保留帝号,他们还真不一定会好好安排武媚的身后事。
因为这咋安排,难道真以皇帝之礼安葬武媚?可武媚将唐都改成了周,总不能给武媚修一座武周皇帝的帝陵吧?那不等于承认了武周的正统性?
而不给武媚修一座武周皇帝的帝陵,将其安排在李唐的皇陵之中,那更不可能,将其列入李唐的帝庙中,太宗怎么看,高祖怎么看?
到时,李显等人说不定会将武媚随便整个陵墓葬了,反倒是其承认自己的皇后身份,还能让子孙们因血缘给她一个体面的安排。
再怎么说,李唐后来的皇帝都是她的子孙,体内流着她的血!
“神龙政变后,李显复位掌权,但李显这人是个奇葩,先前已经讲过,大概是受武媚影响太深,十分宠他的皇后韦氏,一点也没从他母后武媚那吸取教训。”
“复位后不久,李显便将韦氏立为皇后,并破格追封韦后之父为王,让韦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信任。”
蒙恬问道:“这李显头中有疾?”
李念笑道:“兴许是,他不仅宠信韦后,还连武三思等人都没追究,甚至因为韦后的原因颇为信任武三思,将他和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说来,这武三思可是韦后的奸夫……”
始皇等人一听这话,神情立刻变得怪异起来,这大唐的宗室有些乱啊,是真的会玩,弟弟杀兄杀弟,抢了兄嫂弟媳,儿子迎娶了老爹的女人,女皇在宫里堂而皇之养男宠,这李显的皇后又找了奸夫……
王翦人老心不老,好奇道:“李显可知道此事?”
李念笑道:“知道又如何,不知又如何,以李显之性,知道也会充耳不闻,装作不知。韦后能和武三思勾搭上,是因上官婉儿这个女人在其中牵线搭桥。”
“上官婉儿,华夏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之一,不仅有才,且有貌。其父为上官仪,就是劝李治废了武媚的那位,在上官仪死后,上官婉儿与其母被送入掖廷为奴,但其母精心培养,虽为奴,上官婉儿却熟读诗书,史称‘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
“因而被武媚看中,从此脱去奴婢之身,一飞而起,曾在武媚手下犯了死罪,却因其才而被武媚赦免,只是处以黥刑。等李显复辟,上官婉儿并未因其为武媚之臣而获罪,李显反而很信任她,让她专掌起草诏令,拜为昭容。”
“这上官婉儿在武媚时,便和武媚的男宠有暧昧关系,在成为李显的昭容后,又和武三思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冯去疾评级道:“不愧是在武媚身边调教长大之人,与武媚也不遑多让,此女再有才,也不可取!”
李显这皇帝当得有点惨啊,他的两个女人都背叛了他,跟其他男人暗通曲款,但李念认为李显不值得同情。
李念道:“在韦后、武三思等人的影响下,李显不仅是不信任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等人,甚至还打压这五位对他复辟有功的大臣,表面将五人封为郡王,实则罢其政事,使之外不失尊宠,内实夺之权。”
“这五位也被称为‘唐复国五王’,可因韦后、武三思等人的谗言,皆未得好下场。张柬之在被流放到泷州途中忧愤而死,崔玄暐在被流放古州的途中病死,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皆被武三思指使周利贞残酷虐杀,像桓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
始皇帝道:“于有功之臣如此,那李显纵使受韦后、武三思、上官婉儿等蒙蔽,其位也定难长久!”
李念道:“武三思敢指使周利贞杀害这五位,还真是蒙蔽了李显,他与韦后、上官婉儿沆瀣一气,在李显不知时,由上官婉儿发了一道矫诏令周利贞杀害五人。”
“上官婉儿屡次劝说韦后行武媚之事,韦后自身也有这想法,李显当时立了其子李重俊为太子,重俊非韦后所生,韦后极为厌恨。因而韦后、武三思等密谋除去李重俊。”
“于是,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常唆使其妻安乐公主侮辱重俊,以其非韦后所出,称呼其为奴婢。甚至数次向李显请求废掉李重俊,将她立为皇太女。”
武媚果然开了一个坏头,这些李唐的女人都想成为下一个武媚,韦后如此,这安乐公主也是,请为皇太女,不就是想登基成为女帝?
“李重俊当然忍受不了这种侮辱,对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等十分仇恨,神龙三年七月,李重俊左羽林军将领李多祚、成王李思冲等发动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李重俊先杀了武三思、武崇训并其党十余人,接着再朝皇宫进攻。”
“李重俊如果不先杀武三思等人,他这场政变也许就成功了,等到了皇宫时,本也有机会,却被李重俊等人自己给荒废了。李重俊等率兵进入皇宫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去控制李显,他们却浪费时间去捉拿韦后,找安乐公主、上官婉儿。”
“等李显等人反应过来时,他们也还有机会,那时宰相杨再思、苏瑰、李峤、宗楚客、纪处讷统兵二千余人守太极殿,李显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一起爬上玄武门门楼躲避,只有右羽林将军刘仁景率领羽林飞骑一百多人在门楼下以保护他们,以李重俊等人当时的兵力,完全有机会攻上去。”
“但李重俊等人做了一个令人智熄的操作,其等没有立即攻打玄武楼,反而希望李显能出来询问他们起兵的原因,为他们主持公道。”
这只在女频里会发生的情节,还真在大唐给发生了!
始皇帝冷声评价道:“愚蠢、无知,在此之时,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岂能退缩?此不是将身家性命系于他人之手?若那李显一出,却相帮于韦后等人,其等将如何自处?”
这些人是脑袋被驴踢了,本大势在他们,却非要让李显出来询问他们起兵原因,为他们主持公道。
李念道:“诚如陛下所言,这李重俊虽为太宗后辈,却一点也未有太宗气概,须知玄武门继承法,不进则死,哪有后路可言?”
“李重俊等人确实等到了李显站出来,可他们却未等到李显站在他们这边,李显站在门楼之上,据槛语千骑曰:‘尔乃我爪牙,何忽为乱?能斩贼者有赏。’,于是士卒倒戈斩多祚,李重俊等人溃。”
始皇帝道:“在李显站出时,李重俊等仍有反击机会!”
王翦、王绾等自然知道李重俊的反击机会在何处,但他们不好说,因为他们是臣,唯有为君的始皇才好说。
只听始皇道:“只须向麾下军士许以比李显更大的赏赐,再恐吓其等,他们今夜乃是造反谋逆,李显等岂会轻易宽赦,便不怕彼辈在日后追究,不仅让其等一人死,更要举族皆灭,军士岂会倒戈?”
从龙之功加造反谋逆本就是杀头大罪的恐吓,两大棒子下来,跟随李重俊的军士绝对不敢倒戈,只能跟着李重俊一路走到黑。
但可惜李重俊等人在那时都智商下了线,才将这大好形势拱手送了人,否则在那一晚上,大唐又得多一位太上皇,暗中蓄力的玄宗未必还有机会登上那个位置。
“见大势已去后,李重俊逃亡到终南山,想要投奔突厥,李显令宗楚客遣果毅赵思慎追之,重俊憩于野,为左右所杀。”
“李重俊的首级被李显命令砍下,献于太庙,以之祭告武三思、武崇训。”
这李显是真的离谱,再怎么说,李重俊也是他的儿子,竟然将儿子的头砍下,去祭吿武三思这种人。
这武媚是开了一个坏头啊,在她之后,想走上同样道路的女子肯定不少,只是她们的路也会更加艰难,因为皇帝和当朝宗室、群臣会更防备,以防止这些女子重复武媚之旧事。
可说武媚登基称帝,既是开了女子为帝的先例,也是断绝其他女子再为帝的可能,不说像武媚一样为帝了,就算想掌权,成为一个实权太后,也比武媚称帝前要难的多。
以现代的话说,武媚这位老仙女成功以一己之力将其他姐妹的上升通道给塞住了。
“历史上对武媚的评价褒贬不一,以贬者为多,褒者为少,臣认为苏安恒的评价较为中肯,其言‘陛下革命之初,勤于庶政,亲总万机,博采谋猷,傍求俊乂,故海内以陛下为纳谏之主矣!暮年已来,怠于政教,谗邪结党,水火成灾,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受佞之主矣!’”
“那位对武媚的评价也很中肯,认为武媚是个不简单的女子,有才也有过,野史中把她写得荒淫得很,值得商量。”
听李念再次提到“那位”,蒙恬、王翦等人心里痒的跟猫爪挠似的,可看始皇和李念的样子,明显没有给他们解惑之意,只能又按捺住心中澎湃的好奇。
“武媚在位期间,也的确和苏安恒评价一般,前期理政较为英明,不逊于男子为帝,然等到暮年,便怠政昏庸,使得武周朝堂乌烟瘴气。”
“但这也和武媚年龄太大了有关,她登基称帝时已六十有六,虽她心不服老,可毕竟肉体凡胎,岁月依旧会加身,时间依旧会使她的精力不如从前。”
岁月催人老,英雄白头,美人迟暮,不只是武媚这位女帝存在这种问题,男性帝王也一样存在。
“神龙元年正月,武媚病重,在迎仙宫集仙殿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陪侍在侧。”
“趁着这个机会,宰相张柬之、左羽林卫将军敬晖、检校左羽林卫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禁军统领李多祚等佯称二张谋反,发动政变,率率左右羽林兵讨乱,冲入宫城,杀死二张及其党羽,后又包围集仙殿,逼武媚退位,史称‘神龙政变’!”
“由于发动此番政变的人有不少为狄仁杰学生,后世有人也将此功分了狄阁老一份,称其虽未能直接扳倒武媚,使帝位归于唐室,但其留下火种,弟子代其完成了此业。”
“见兵围集仙殿,武媚也知晓大势已不在她,人们更希望帝位复归于李唐,于是在二十三日,让李显代理国政,施行大赦,改年号为神龙,二十四日,又将帝位传给李显,二十五日,李显在通天宫即皇帝位。至此,在位十五年的武媚退位,武周也再一次重新变为李唐!”
武媚虽把唐改成了周,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武周和李唐本质是一家,只不过让武媚在皇位上坐了几年,江山最终还是回到了唐室手中,算不上真的改朝换代。
要是武媚真要从上到下改朝换代,怕是她也登不上帝位,那些原本不想反她的人也只能反了她,就算她最终还能登上,国力也会因为内乱变得很弱,给外族可乘之机。
武媚是个顶尖聪明的女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那些人的底线所在。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媚在上阳宫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在死前的遗诏中,武媚去了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
“神龙二年五月,武媚以皇后之礼与李治合葬于乾陵。”
从贞观年间那个入宫的豆蔻少女到李治时的风采夺目的武昭仪、武皇后,再到登临绝顶的一代女帝,最后再到病榻间死亡的老人,女皇武媚的一生至此结束。
王绾点头评价道:“这武媚虽老朽,却仍有智,知晓要去帝号,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否则还不知会如何。”
后面即位的李唐之君就算是她的子嗣,但武媚硬要保留帝号,他们还真不一定会好好安排武媚的身后事。
因为这咋安排,难道真以皇帝之礼安葬武媚?可武媚将唐都改成了周,总不能给武媚修一座武周皇帝的帝陵吧?那不等于承认了武周的正统性?
而不给武媚修一座武周皇帝的帝陵,将其安排在李唐的皇陵之中,那更不可能,将其列入李唐的帝庙中,太宗怎么看,高祖怎么看?
到时,李显等人说不定会将武媚随便整个陵墓葬了,反倒是其承认自己的皇后身份,还能让子孙们因血缘给她一个体面的安排。
再怎么说,李唐后来的皇帝都是她的子孙,体内流着她的血!
“神龙政变后,李显复位掌权,但李显这人是个奇葩,先前已经讲过,大概是受武媚影响太深,十分宠他的皇后韦氏,一点也没从他母后武媚那吸取教训。”
“复位后不久,李显便将韦氏立为皇后,并破格追封韦后之父为王,让韦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信任。”
蒙恬问道:“这李显头中有疾?”
李念笑道:“兴许是,他不仅宠信韦后,还连武三思等人都没追究,甚至因为韦后的原因颇为信任武三思,将他和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说来,这武三思可是韦后的奸夫……”
始皇等人一听这话,神情立刻变得怪异起来,这大唐的宗室有些乱啊,是真的会玩,弟弟杀兄杀弟,抢了兄嫂弟媳,儿子迎娶了老爹的女人,女皇在宫里堂而皇之养男宠,这李显的皇后又找了奸夫……
王翦人老心不老,好奇道:“李显可知道此事?”
李念笑道:“知道又如何,不知又如何,以李显之性,知道也会充耳不闻,装作不知。韦后能和武三思勾搭上,是因上官婉儿这个女人在其中牵线搭桥。”
“上官婉儿,华夏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之一,不仅有才,且有貌。其父为上官仪,就是劝李治废了武媚的那位,在上官仪死后,上官婉儿与其母被送入掖廷为奴,但其母精心培养,虽为奴,上官婉儿却熟读诗书,史称‘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
“因而被武媚看中,从此脱去奴婢之身,一飞而起,曾在武媚手下犯了死罪,却因其才而被武媚赦免,只是处以黥刑。等李显复辟,上官婉儿并未因其为武媚之臣而获罪,李显反而很信任她,让她专掌起草诏令,拜为昭容。”
“这上官婉儿在武媚时,便和武媚的男宠有暧昧关系,在成为李显的昭容后,又和武三思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冯去疾评级道:“不愧是在武媚身边调教长大之人,与武媚也不遑多让,此女再有才,也不可取!”
李显这皇帝当得有点惨啊,他的两个女人都背叛了他,跟其他男人暗通曲款,但李念认为李显不值得同情。
李念道:“在韦后、武三思等人的影响下,李显不仅是不信任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等人,甚至还打压这五位对他复辟有功的大臣,表面将五人封为郡王,实则罢其政事,使之外不失尊宠,内实夺之权。”
“这五位也被称为‘唐复国五王’,可因韦后、武三思等人的谗言,皆未得好下场。张柬之在被流放到泷州途中忧愤而死,崔玄暐在被流放古州的途中病死,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皆被武三思指使周利贞残酷虐杀,像桓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
始皇帝道:“于有功之臣如此,那李显纵使受韦后、武三思、上官婉儿等蒙蔽,其位也定难长久!”
李念道:“武三思敢指使周利贞杀害这五位,还真是蒙蔽了李显,他与韦后、上官婉儿沆瀣一气,在李显不知时,由上官婉儿发了一道矫诏令周利贞杀害五人。”
“上官婉儿屡次劝说韦后行武媚之事,韦后自身也有这想法,李显当时立了其子李重俊为太子,重俊非韦后所生,韦后极为厌恨。因而韦后、武三思等密谋除去李重俊。”
“于是,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常唆使其妻安乐公主侮辱重俊,以其非韦后所出,称呼其为奴婢。甚至数次向李显请求废掉李重俊,将她立为皇太女。”
武媚果然开了一个坏头,这些李唐的女人都想成为下一个武媚,韦后如此,这安乐公主也是,请为皇太女,不就是想登基成为女帝?
“李重俊当然忍受不了这种侮辱,对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等十分仇恨,神龙三年七月,李重俊左羽林军将领李多祚、成王李思冲等发动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李重俊先杀了武三思、武崇训并其党十余人,接着再朝皇宫进攻。”
“李重俊如果不先杀武三思等人,他这场政变也许就成功了,等到了皇宫时,本也有机会,却被李重俊等人自己给荒废了。李重俊等率兵进入皇宫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去控制李显,他们却浪费时间去捉拿韦后,找安乐公主、上官婉儿。”
“等李显等人反应过来时,他们也还有机会,那时宰相杨再思、苏瑰、李峤、宗楚客、纪处讷统兵二千余人守太极殿,李显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一起爬上玄武门门楼躲避,只有右羽林将军刘仁景率领羽林飞骑一百多人在门楼下以保护他们,以李重俊等人当时的兵力,完全有机会攻上去。”
“但李重俊等人做了一个令人智熄的操作,其等没有立即攻打玄武楼,反而希望李显能出来询问他们起兵的原因,为他们主持公道。”
这只在女频里会发生的情节,还真在大唐给发生了!
始皇帝冷声评价道:“愚蠢、无知,在此之时,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岂能退缩?此不是将身家性命系于他人之手?若那李显一出,却相帮于韦后等人,其等将如何自处?”
这些人是脑袋被驴踢了,本大势在他们,却非要让李显出来询问他们起兵原因,为他们主持公道。
李念道:“诚如陛下所言,这李重俊虽为太宗后辈,却一点也未有太宗气概,须知玄武门继承法,不进则死,哪有后路可言?”
“李重俊等人确实等到了李显站出来,可他们却未等到李显站在他们这边,李显站在门楼之上,据槛语千骑曰:‘尔乃我爪牙,何忽为乱?能斩贼者有赏。’,于是士卒倒戈斩多祚,李重俊等人溃。”
始皇帝道:“在李显站出时,李重俊等仍有反击机会!”
王翦、王绾等自然知道李重俊的反击机会在何处,但他们不好说,因为他们是臣,唯有为君的始皇才好说。
只听始皇道:“只须向麾下军士许以比李显更大的赏赐,再恐吓其等,他们今夜乃是造反谋逆,李显等岂会轻易宽赦,便不怕彼辈在日后追究,不仅让其等一人死,更要举族皆灭,军士岂会倒戈?”
从龙之功加造反谋逆本就是杀头大罪的恐吓,两大棒子下来,跟随李重俊的军士绝对不敢倒戈,只能跟着李重俊一路走到黑。
但可惜李重俊等人在那时都智商下了线,才将这大好形势拱手送了人,否则在那一晚上,大唐又得多一位太上皇,暗中蓄力的玄宗未必还有机会登上那个位置。
“见大势已去后,李重俊逃亡到终南山,想要投奔突厥,李显令宗楚客遣果毅赵思慎追之,重俊憩于野,为左右所杀。”
“李重俊的首级被李显命令砍下,献于太庙,以之祭告武三思、武崇训。”
这李显是真的离谱,再怎么说,李重俊也是他的儿子,竟然将儿子的头砍下,去祭吿武三思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