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大名府,苏武又去了河间府与真定府,也就是去走个过场,军营都不曾如何巡视。
因为苏武知道,巡与不巡,没有大意义,若是想靠河北之兵来打这场大战,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哪怕民夫的征调,若是河北各州府配合,就多用河北的,若是河北各州府不配合,苏武也想过,还有京东的民夫来兜底。
如今,苏武最大的底气,就是京东两路,不外乎多耗费一些钱粮罢了,而且也耗费不得多少,京东离河北的辽宋边境很近,最近的地方,不过四五百里之遥。
也是苏武深刻知道,靠如今的他,解决不了河北兵事糜烂之事……
也还在等朝堂上神仙打架的一个结果,李纲的弹劾奏疏已然去了东京,先看看结果。
这也好似是个试探,如果梁世杰真的能倒,那苏武在河北做后续的事情才有意义,如果梁世杰坚挺非常,那苏武在河北再如何去巡,也是白费力。
夜深,沧州,泥沽堡寨之北,数百人趁着夜色聚集在此,在泥沽河之南岸,也就是海河之南岸,这是宋辽界河。
这里属于后世之天津,往东几十里去就是渤海,过了眼前这条泥沽河,就是辽国之南京道。
南京道的治所,就是燕京城,燕京城,就是后世的北京城,是此时大辽的南京城。
更也是燕云十六州的中心城池,是而今大辽皇帝皇城之所在。燕云十六州往西,还有一个大辽西京,就是山西大同。
宋辽之边境,很复杂,昔日澶渊之盟后,两国不战,宋人为了长久的和平,也是为了抵御辽人的入侵,沿着边境线种植了大量的荆棘,几乎就把两国的边境线种满了。
为了两国通商,宋有在汴京雄州等地,开了四个榷场,雄州榷场是主要,两国的大宗物品交易,乃至每年宋给辽国送的岁币,都通过雄州榷场交接。
但此时此刻的雄州榷场,早已关闭,便是辽国越难的时候,宋这边自然越不做贸易了。
边境还有许多村镇,属于宋辽两国共管,就是那种名义上既属于辽国,也属于宋国,听起来多少有些奇怪,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乃至这些地方的百姓,哪国的政策对他们好,他们就往哪国去,当然,这种地方并不多,这种人口也不多,拢共几万人左右。
所以说,宋辽边境,偷渡与走私之事,并不很难,乃至两边还有通婚。
能偷渡的地方,也是不少,哪怕眼前这泥沽寨北,依旧一片荆棘,但荆棘丛中,早已有当地百姓与走私偷渡团伙开辟出来的道路。
这些事,卢俊义门清,今夜,卢俊义也在,燕青也在。
四五百人在此一聚,要分几波偷渡,偷渡之后,也当各自散开去。
苏武身边,最多只会有四五十人,名义上以卢俊义为首,自就是买卖商队,甚至还当真运来了不少粮食物资,目的地就是把这些从宋国走私来的粮食物资,运到燕京城去卖。
卢俊义自就是商队老板,苏武是卢俊义的结义兄弟,也是商队二老板。
还有李纲,是商队账房,武松,自就是商队护卫头领。
还有岳飞,如今跟在苏武身边,就是随身护卫。
吴用却也在商队里,只当是二账房,也是头前苏武心中莫名一念,便把吴用招来了,总觉得这种事情,有一个吴用在身边随机应变,会多几分保障。
还有一个就是马植,也就是赵良嗣,他扮作当地向导,若是遇到要与人交流的事情,自就要让赵良嗣负责。
剩余之人四百左右,由燕青带领,皆是精锐汉子,其中少数,跟在左右,多数,有些昼伏夜出在山野,有些也出入城镇,打探各地情况……
夜足够深了,泥沽河那边,起了几盏微弱的灯火,闪烁几番。
卢俊义看到之后,立马就说:“上船,过河!”
燕青先带人过河,虽然卢俊义联系的都是昔日的老伙计,但此番不同,苏武亲自过河,任何事都没有安全重要。
只待燕青带着一盏灯上船,灯笼光线昏黄,在夜色笼罩的河道上慢慢摇曳而去。
这盏灯是不上岸的,就留在船上有专人看守,灯也是不能熄灭的,这是安全的信号。
只待这盏灯乘着船再回来,才表示河对岸一切正常,若是对岸出得一点意外,这盏灯立马就会落水。
好在,卢俊义走私生意上的老伙计着实不错,一切顺顺利利,显然,那老伙计也不知道卢俊义此番来可不是做生意的,更不会知道卢俊义的商队里有何等人物……
接着,苏武再上船,此去,只运送四五十号人,还有大量货物,且燕青还会回来。
其他人,再有安排,由燕青带着从各处偷渡,只为隐秘,不使人怀疑。
苏武连撤退计划都想好了,若是一切顺利,就还从这里回来。若是不顺利,遇了险,那就直接从雄州那边回。
从燕京去大宋雄州,也不过二百里地,若是奔逃,两个日夜就可到。
苏武更也自信,这四五百人冲杀而起,一路往南,辽人在燕云十六州南边,还真就挡不住。
更也还有一点,此时此刻,大宋与大辽,还并非有敌对关系,甚至,关系极好,至少明面上关系极好。
这一百年来,宋辽,那是兄弟之国,以辽《澶渊之盟》的文字版本,辽国是兄,宋是弟。
当然,以宋的盟约文字来说,两国不分兄与弟,就是兄弟之国。
且,两国外交关系,在这一百年来,虽然偶有纷争,但整体而言,那是越来越好。宋有什么事,辽国必派遣使节去祝贺或者悼念,辽国有什么事,宋亦然。
乃至,宋仁宗去世的时候,辽国皇帝还会在皇城里给宋仁宗立牌位祭拜祭奠,沐浴焚香不在话下……
辽国,契丹人之汉化,也到得无以复加的地步,辽国皇帝亲口来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也还有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之宏愿:愿世世代代生中国!
千年之后依旧能看到其佛像篆刻之原文: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耶律鸿基,虔心银铸。
辽人而今,就把自己当做是中国,这是法理法统上的认可,乃至也是与宋国的一种竞争。
辽,契丹,昔日大唐之民也,辽之天子,而今也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承接的也是大唐的衣钵。
要问宋人接受这一点吗?口中不一定接受,但心里,其实已经习惯了,习惯成了自然,也是一种变相的接受。
就说宋的诗词,宋的文章,宋人的手札,宋人的所有传世文字,从来没有过只言片语去表达对辽人的愤恨,哪怕苏轼,表达情怀,说的也是“西北望、射天狼”。
也就是说,历史之中,澶渊之后,很快,宋辽就不是敌人,不论是民间也好,朝廷也罢,情绪情感上也并不敌视对立,乃至越发向好。
这也是苏武敢去辽国的真正原因之一,哪怕退一万步来说,苏武当真就在辽国被擒拿了,辽国也不会把大宋枢密院直学士杀掉……
那要到什么时候才开始敌对呢?就得大宋真起了二十万大军而来,那一刻,两国才会再次开始敌对起来。
那一刻,若是站在而今辽人的角度上,宋人何其可恨?背弃盟约,背弃百年之好,背弃了一切,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
那时候仓促南下应战的七千辽军,情绪上的愤恨,也是无以复加的地步。
苏武来了,从大宋到了大辽,从一个中国,到了另外一个中国。
也当真不假,只看这燕云之民,与宋无异,连穿着打扮与劳作方式,也一模一样,当然,他们本就是汉人。
先入武清城,只看这城池之内,处处皆与大宋相仿,文字更不用说,契丹人也创立了契丹文,也推广过,但就看这武清城池里的诸般牌匾,便也知道契丹的那些达官显贵,许不一定都懂得契丹文,但一定都懂得汉字。
乃至,宋辽之间,还要在文化文艺上比拼,辽人填写的诗词,那也不差,辽人的学士,更也是学富五车之辈。
乃至辽国的皇室,皇后嫔妃,那也以能填词唱曲为荣,还有辽国的皇后,竟是以填写“艳词”闻名……
更也要说辽国的民族政策,对汉人那也是极好,明面上许还有些区别,但实际上已经到了一视同仁的地步,乃至朝堂之上,汉官也是无数。
也是辽国没立国的时候,契丹本就是大唐坐下驱策之犬马,立国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大一批汉人的帮助,后来,汉人当宰相,当权臣,乃至当“摄政王”,都是平常之事。
辽国之汉人,对辽的归属感,那自不用说。
乃至,辽国统治草原,频频出征平叛,草原上属于辽国的各大招讨司与军司,里面充斥着无数汉军与汉官……
历史上,只待金灭了辽,契丹人与汉人,就开始不分了。再过一些时间,蒙古灭了金之后,契丹一族就彻底没了,直接都归到了汉人之列,从此,契丹一族之名,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苏武随着商队,在武清城池里逛着,其实也有一种好奇,真要论苏武此时对辽国有多少仇恨,其实也没有……
所以,苏武的心情,很轻松,却也并非闲逛,时不时要看一眼那城墙之上,也时不时看一眼那城门之处,甚至还有意往那城中驻军的军营附近去转悠一下。
李纲也在身旁,心中之惊讶也是无以复加,只管来说:“没想到这辽国城池,竟是兵力空虚至此!”
赵良嗣在旁答道:“这几年,已然不知经过几轮抽调了,失黄龙府,失东京辽阳府,失上京临潢府,而今中京大定府在围,哪里还有那么多兵马能闲置在此。”
李纲点着头:“是啊,国破家亡啊……”
苏武甚至在李纲话语里,听出了几分悲伤之意。
苏武只管来说:“采买好了蔬果肉食,继续北去。”
这武清,就是闲逛一下,接着走,百十里外,是漷阴城,便也是延芳淀所在,几百里延芳淀,水草丰茂,走兽驰骋,鹿在呦呦,大雁也归……
再往西北不远,也是百十里,就是燕京城,来日,金国也会在此定都,元朝也会在此定都,大明朱棣会定都在此,满清亦然,直到新中国也在此处。
辽国此时此刻的天子,名叫耶律延禧,难以评价之人,但其人生结果,也是有趣,最后竟是与赵佶一样,为女真俘虏,兴许还与同为女真俘虏的赵佶见过面。
两个兄弟之国的亡国皇帝,也不知相见之时,会是如何一番场景。
燕京城到了,苏武抬头去看,城池之大,虽然比不上汴京城,但可比杭州城。
城门之处,兵丁不多,城墙之上,也是稀稀拉拉几个……
苏武心中一松,也知道,不是辽国人愿意如此,也不是辽国所有人都真的天真到不防备南边之宋,而是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山穷水尽的地步,使劲浑身力气,也挡不住女真铁蹄南下,又哪里还顾得上其他呢?
在城门之处缴纳了商税,商队四五十号人,带着二三十辆车,进城去,并无什么麻烦,也没人去仔细盘查什么宋人奸细,宋人,哪里会有奸细呢?
宋人的商队,好几十年来,也从来不是严查的范围,只管孝敬好,给够钱……
苏武入城之后,第一感受不是其他,而是辽国人对于佛教的推崇,城池之内,到处都是大小佛寺,大的自然就像汴京城里的大相国寺一般,小的不过一两间屋子,真是到处都有。
赵良嗣在给苏武解惑:“大辽历代天子,皆是崇佛,大辽之天下,各地佛寺,多如牛毛,燕京城里更是多……”
苏武知道,而今宋与辽,其实真是一回事,内在里外在里,没有什么区别……
说辽是中国,这话其实一点水份都没有。
寻地方住下,然后把人派出去,卢俊义当真去卖粮,赵良嗣要去找一个地方。
燕京城皇城之西,有大宅,住的是大辽参知政事、漆水郡王、大辽此时实际上的宰相,汉官李处温。
今日有人来拜见,有礼有节在门外,先掏了一大串铜钱去,与那守门的小厮躬身一礼,再开口:“在下有一封书信,机密要事也,烦请递送到李大王当面,万请递送当面,事关家国社稷,慎重慎重!”
没什么花里花哨的,说着,那人就从怀中掏出信件去。
那小厮早已接过钱,再接过信,问了一语:“你唤个何名啊?”
来人名叫赵良嗣,却开口来答:“在下名宋来,宋国之宋,来去之来,若是李大王看了信要寻我,只管往头前不远德成酒家去寻,今日我在那里等候,若是今日不来寻,我自去也!再请!”
那小厮先把那一大串铜钱放在身旁另外一个小厮之手,再点点头:“嗯,大王倒也在家,你也先别走,我去去就来,若大王不理会你,你自去就是,若是寻你也好寻……”
“多谢多谢!”赵良嗣频频躬身。
那小厮飞奔而入。
竟然不得片刻,当真又飞奔而出,小厮开口:“进来,大王要见你!”
赵良嗣闻言心中一喜,却又莫名心中稍稍起了紧张,转头去看一眼右边街角,那街角之处也有一人,轻轻点了点头。
赵良嗣深吸一口气,往这大宅而入。
穿堂过院,直去一间书房之内,书房里坐了一个人,年岁不小,须发有白,面容白白胖胖,却是一双眼睛如同鹰隼看人。
只待赵良嗣入内拜见:“小人宋来,拜见大王!”
大辽漆水郡王李处温摆摆手,示意小厮离去,便来开口:“你这口音,倒是个辽人。”
赵良嗣点头:“小人自是辽人。”
李处温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信纸,就问:“这信中没头没尾,不过八个字,立里为使,顿首大拜,这是何意啊?”
赵良嗣笑了笑:“大王何等人物,岂能看不懂这点小小伎俩?”
也着实是点小伎俩,赵良嗣叫宋来,立里,就是个童,李处温又怎么可能看不懂?若是真看不懂,也就不会叫赵良嗣进来了……
“看来你不是此人,人在何处?”李处温不苟言笑,严肃非常,鹰隼一般的眼睛,只在赵良嗣身上扫视。
赵良嗣稍稍有些犹豫……
李处温立马就道:“既然来了,却不见人,那何必来哉?”
赵良嗣却答一语:“小人斗胆,有一语要先问。”
“你说……”李处温面色一黑,手中却也有动作,那八个字的信纸,在他手中慢慢在撕。
“兄弟阋于墙,共御外辱乎?”赵良嗣有固定台词。
却听李处温一语答来:“兄弟百年为好,何曾阋于墙?”
赵良嗣闻言大喜:“大王稍待片刻,小人这就去请!”
“速去,何必弄得如此麻烦!”李处温一语来,着实有些不快,既是宋使来了,光明正大来就是,搞这一出是何必?
李处温当然也知道,这个宋使,怕是不比以往,是麻烦上门了。
也是苏武胆大,他何曾有过天子之命?乃至童贯又何曾知道自己派了什么使节?
片刻之后,苏武入了李处温的书房,稍稍一拱手:“见过大王!”
李处温便也打量起了苏武,心中有话,直白来说:“你这宋使,好生年轻!”
苏武笑问:“大王不若先赐个坐?”
“坐就好!”李处温手一抬。
苏武坐到一旁,再来说:“而今之世道,年长者,多瞻前顾后,唯有年少者,才有锐意进取之心!”
“唤个何名?”李处温眯着眼。
“大宋枢密院直学士,京东两路兵马都总管苏武,小字,子卿,再拜!”苏武有礼有节。
“苏武……”李处温重复一语,只道:“大宋官场,倒也多有关注,昔日不曾听闻有个如此年轻的苏武崭露头角……”
“大王是要看什么凭证?是要朝廷的诰命文书,还是在下的官职印鉴?”苏武问道,这李处温何等老辣之辈,怎么可能几言几语就取信于人?
“你既是宋使,旁的不要,国书呢?”李处温问道。
“无有!”苏武摇头。
“寻死不是这般……”李处温语气一冷,两眼之间,已然就剩下一条缝隙了。
(兄弟们,今天本来要请假的,只赶出来这么多,抱歉抱歉,先别骂,我请假极少的,一个月最多一两天,这个月也就请了弟弟结婚那一天,后面会多起来,过渡剧情也差不多了,节奏又会快起来……)
离开大名府,苏武又去了河间府与真定府,也就是去走个过场,军营都不曾如何巡视。
因为苏武知道,巡与不巡,没有大意义,若是想靠河北之兵来打这场大战,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哪怕民夫的征调,若是河北各州府配合,就多用河北的,若是河北各州府不配合,苏武也想过,还有京东的民夫来兜底。
如今,苏武最大的底气,就是京东两路,不外乎多耗费一些钱粮罢了,而且也耗费不得多少,京东离河北的辽宋边境很近,最近的地方,不过四五百里之遥。
也是苏武深刻知道,靠如今的他,解决不了河北兵事糜烂之事……
也还在等朝堂上神仙打架的一个结果,李纲的弹劾奏疏已然去了东京,先看看结果。
这也好似是个试探,如果梁世杰真的能倒,那苏武在河北做后续的事情才有意义,如果梁世杰坚挺非常,那苏武在河北再如何去巡,也是白费力。
夜深,沧州,泥沽堡寨之北,数百人趁着夜色聚集在此,在泥沽河之南岸,也就是海河之南岸,这是宋辽界河。
这里属于后世之天津,往东几十里去就是渤海,过了眼前这条泥沽河,就是辽国之南京道。
南京道的治所,就是燕京城,燕京城,就是后世的北京城,是此时大辽的南京城。
更也是燕云十六州的中心城池,是而今大辽皇帝皇城之所在。燕云十六州往西,还有一个大辽西京,就是山西大同。
宋辽之边境,很复杂,昔日澶渊之盟后,两国不战,宋人为了长久的和平,也是为了抵御辽人的入侵,沿着边境线种植了大量的荆棘,几乎就把两国的边境线种满了。
为了两国通商,宋有在汴京雄州等地,开了四个榷场,雄州榷场是主要,两国的大宗物品交易,乃至每年宋给辽国送的岁币,都通过雄州榷场交接。
但此时此刻的雄州榷场,早已关闭,便是辽国越难的时候,宋这边自然越不做贸易了。
边境还有许多村镇,属于宋辽两国共管,就是那种名义上既属于辽国,也属于宋国,听起来多少有些奇怪,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乃至这些地方的百姓,哪国的政策对他们好,他们就往哪国去,当然,这种地方并不多,这种人口也不多,拢共几万人左右。
所以说,宋辽边境,偷渡与走私之事,并不很难,乃至两边还有通婚。
能偷渡的地方,也是不少,哪怕眼前这泥沽寨北,依旧一片荆棘,但荆棘丛中,早已有当地百姓与走私偷渡团伙开辟出来的道路。
这些事,卢俊义门清,今夜,卢俊义也在,燕青也在。
四五百人在此一聚,要分几波偷渡,偷渡之后,也当各自散开去。
苏武身边,最多只会有四五十人,名义上以卢俊义为首,自就是买卖商队,甚至还当真运来了不少粮食物资,目的地就是把这些从宋国走私来的粮食物资,运到燕京城去卖。
卢俊义自就是商队老板,苏武是卢俊义的结义兄弟,也是商队二老板。
还有李纲,是商队账房,武松,自就是商队护卫头领。
还有岳飞,如今跟在苏武身边,就是随身护卫。
吴用却也在商队里,只当是二账房,也是头前苏武心中莫名一念,便把吴用招来了,总觉得这种事情,有一个吴用在身边随机应变,会多几分保障。
还有一个就是马植,也就是赵良嗣,他扮作当地向导,若是遇到要与人交流的事情,自就要让赵良嗣负责。
剩余之人四百左右,由燕青带领,皆是精锐汉子,其中少数,跟在左右,多数,有些昼伏夜出在山野,有些也出入城镇,打探各地情况……
夜足够深了,泥沽河那边,起了几盏微弱的灯火,闪烁几番。
卢俊义看到之后,立马就说:“上船,过河!”
燕青先带人过河,虽然卢俊义联系的都是昔日的老伙计,但此番不同,苏武亲自过河,任何事都没有安全重要。
只待燕青带着一盏灯上船,灯笼光线昏黄,在夜色笼罩的河道上慢慢摇曳而去。
这盏灯是不上岸的,就留在船上有专人看守,灯也是不能熄灭的,这是安全的信号。
只待这盏灯乘着船再回来,才表示河对岸一切正常,若是对岸出得一点意外,这盏灯立马就会落水。
好在,卢俊义走私生意上的老伙计着实不错,一切顺顺利利,显然,那老伙计也不知道卢俊义此番来可不是做生意的,更不会知道卢俊义的商队里有何等人物……
接着,苏武再上船,此去,只运送四五十号人,还有大量货物,且燕青还会回来。
其他人,再有安排,由燕青带着从各处偷渡,只为隐秘,不使人怀疑。
苏武连撤退计划都想好了,若是一切顺利,就还从这里回来。若是不顺利,遇了险,那就直接从雄州那边回。
从燕京去大宋雄州,也不过二百里地,若是奔逃,两个日夜就可到。
苏武更也自信,这四五百人冲杀而起,一路往南,辽人在燕云十六州南边,还真就挡不住。
更也还有一点,此时此刻,大宋与大辽,还并非有敌对关系,甚至,关系极好,至少明面上关系极好。
这一百年来,宋辽,那是兄弟之国,以辽《澶渊之盟》的文字版本,辽国是兄,宋是弟。
当然,以宋的盟约文字来说,两国不分兄与弟,就是兄弟之国。
且,两国外交关系,在这一百年来,虽然偶有纷争,但整体而言,那是越来越好。宋有什么事,辽国必派遣使节去祝贺或者悼念,辽国有什么事,宋亦然。
乃至,宋仁宗去世的时候,辽国皇帝还会在皇城里给宋仁宗立牌位祭拜祭奠,沐浴焚香不在话下……
辽国,契丹人之汉化,也到得无以复加的地步,辽国皇帝亲口来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也还有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之宏愿:愿世世代代生中国!
千年之后依旧能看到其佛像篆刻之原文: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耶律鸿基,虔心银铸。
辽人而今,就把自己当做是中国,这是法理法统上的认可,乃至也是与宋国的一种竞争。
辽,契丹,昔日大唐之民也,辽之天子,而今也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承接的也是大唐的衣钵。
要问宋人接受这一点吗?口中不一定接受,但心里,其实已经习惯了,习惯成了自然,也是一种变相的接受。
就说宋的诗词,宋的文章,宋人的手札,宋人的所有传世文字,从来没有过只言片语去表达对辽人的愤恨,哪怕苏轼,表达情怀,说的也是“西北望、射天狼”。
也就是说,历史之中,澶渊之后,很快,宋辽就不是敌人,不论是民间也好,朝廷也罢,情绪情感上也并不敌视对立,乃至越发向好。
这也是苏武敢去辽国的真正原因之一,哪怕退一万步来说,苏武当真就在辽国被擒拿了,辽国也不会把大宋枢密院直学士杀掉……
那要到什么时候才开始敌对呢?就得大宋真起了二十万大军而来,那一刻,两国才会再次开始敌对起来。
那一刻,若是站在而今辽人的角度上,宋人何其可恨?背弃盟约,背弃百年之好,背弃了一切,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
那时候仓促南下应战的七千辽军,情绪上的愤恨,也是无以复加的地步。
苏武来了,从大宋到了大辽,从一个中国,到了另外一个中国。
也当真不假,只看这燕云之民,与宋无异,连穿着打扮与劳作方式,也一模一样,当然,他们本就是汉人。
先入武清城,只看这城池之内,处处皆与大宋相仿,文字更不用说,契丹人也创立了契丹文,也推广过,但就看这武清城池里的诸般牌匾,便也知道契丹的那些达官显贵,许不一定都懂得契丹文,但一定都懂得汉字。
乃至,宋辽之间,还要在文化文艺上比拼,辽人填写的诗词,那也不差,辽人的学士,更也是学富五车之辈。
乃至辽国的皇室,皇后嫔妃,那也以能填词唱曲为荣,还有辽国的皇后,竟是以填写“艳词”闻名……
更也要说辽国的民族政策,对汉人那也是极好,明面上许还有些区别,但实际上已经到了一视同仁的地步,乃至朝堂之上,汉官也是无数。
也是辽国没立国的时候,契丹本就是大唐坐下驱策之犬马,立国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大一批汉人的帮助,后来,汉人当宰相,当权臣,乃至当“摄政王”,都是平常之事。
辽国之汉人,对辽的归属感,那自不用说。
乃至,辽国统治草原,频频出征平叛,草原上属于辽国的各大招讨司与军司,里面充斥着无数汉军与汉官……
历史上,只待金灭了辽,契丹人与汉人,就开始不分了。再过一些时间,蒙古灭了金之后,契丹一族就彻底没了,直接都归到了汉人之列,从此,契丹一族之名,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苏武随着商队,在武清城池里逛着,其实也有一种好奇,真要论苏武此时对辽国有多少仇恨,其实也没有……
所以,苏武的心情,很轻松,却也并非闲逛,时不时要看一眼那城墙之上,也时不时看一眼那城门之处,甚至还有意往那城中驻军的军营附近去转悠一下。
李纲也在身旁,心中之惊讶也是无以复加,只管来说:“没想到这辽国城池,竟是兵力空虚至此!”
赵良嗣在旁答道:“这几年,已然不知经过几轮抽调了,失黄龙府,失东京辽阳府,失上京临潢府,而今中京大定府在围,哪里还有那么多兵马能闲置在此。”
李纲点着头:“是啊,国破家亡啊……”
苏武甚至在李纲话语里,听出了几分悲伤之意。
苏武只管来说:“采买好了蔬果肉食,继续北去。”
这武清,就是闲逛一下,接着走,百十里外,是漷阴城,便也是延芳淀所在,几百里延芳淀,水草丰茂,走兽驰骋,鹿在呦呦,大雁也归……
再往西北不远,也是百十里,就是燕京城,来日,金国也会在此定都,元朝也会在此定都,大明朱棣会定都在此,满清亦然,直到新中国也在此处。
辽国此时此刻的天子,名叫耶律延禧,难以评价之人,但其人生结果,也是有趣,最后竟是与赵佶一样,为女真俘虏,兴许还与同为女真俘虏的赵佶见过面。
两个兄弟之国的亡国皇帝,也不知相见之时,会是如何一番场景。
燕京城到了,苏武抬头去看,城池之大,虽然比不上汴京城,但可比杭州城。
城门之处,兵丁不多,城墙之上,也是稀稀拉拉几个……
苏武心中一松,也知道,不是辽国人愿意如此,也不是辽国所有人都真的天真到不防备南边之宋,而是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山穷水尽的地步,使劲浑身力气,也挡不住女真铁蹄南下,又哪里还顾得上其他呢?
在城门之处缴纳了商税,商队四五十号人,带着二三十辆车,进城去,并无什么麻烦,也没人去仔细盘查什么宋人奸细,宋人,哪里会有奸细呢?
宋人的商队,好几十年来,也从来不是严查的范围,只管孝敬好,给够钱……
苏武入城之后,第一感受不是其他,而是辽国人对于佛教的推崇,城池之内,到处都是大小佛寺,大的自然就像汴京城里的大相国寺一般,小的不过一两间屋子,真是到处都有。
赵良嗣在给苏武解惑:“大辽历代天子,皆是崇佛,大辽之天下,各地佛寺,多如牛毛,燕京城里更是多……”
苏武知道,而今宋与辽,其实真是一回事,内在里外在里,没有什么区别……
说辽是中国,这话其实一点水份都没有。
寻地方住下,然后把人派出去,卢俊义当真去卖粮,赵良嗣要去找一个地方。
燕京城皇城之西,有大宅,住的是大辽参知政事、漆水郡王、大辽此时实际上的宰相,汉官李处温。
今日有人来拜见,有礼有节在门外,先掏了一大串铜钱去,与那守门的小厮躬身一礼,再开口:“在下有一封书信,机密要事也,烦请递送到李大王当面,万请递送当面,事关家国社稷,慎重慎重!”
没什么花里花哨的,说着,那人就从怀中掏出信件去。
那小厮早已接过钱,再接过信,问了一语:“你唤个何名啊?”
来人名叫赵良嗣,却开口来答:“在下名宋来,宋国之宋,来去之来,若是李大王看了信要寻我,只管往头前不远德成酒家去寻,今日我在那里等候,若是今日不来寻,我自去也!再请!”
那小厮先把那一大串铜钱放在身旁另外一个小厮之手,再点点头:“嗯,大王倒也在家,你也先别走,我去去就来,若大王不理会你,你自去就是,若是寻你也好寻……”
“多谢多谢!”赵良嗣频频躬身。
那小厮飞奔而入。
竟然不得片刻,当真又飞奔而出,小厮开口:“进来,大王要见你!”
赵良嗣闻言心中一喜,却又莫名心中稍稍起了紧张,转头去看一眼右边街角,那街角之处也有一人,轻轻点了点头。
赵良嗣深吸一口气,往这大宅而入。
穿堂过院,直去一间书房之内,书房里坐了一个人,年岁不小,须发有白,面容白白胖胖,却是一双眼睛如同鹰隼看人。
只待赵良嗣入内拜见:“小人宋来,拜见大王!”
大辽漆水郡王李处温摆摆手,示意小厮离去,便来开口:“你这口音,倒是个辽人。”
赵良嗣点头:“小人自是辽人。”
李处温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信纸,就问:“这信中没头没尾,不过八个字,立里为使,顿首大拜,这是何意啊?”
赵良嗣笑了笑:“大王何等人物,岂能看不懂这点小小伎俩?”
也着实是点小伎俩,赵良嗣叫宋来,立里,就是个童,李处温又怎么可能看不懂?若是真看不懂,也就不会叫赵良嗣进来了……
“看来你不是此人,人在何处?”李处温不苟言笑,严肃非常,鹰隼一般的眼睛,只在赵良嗣身上扫视。
赵良嗣稍稍有些犹豫……
李处温立马就道:“既然来了,却不见人,那何必来哉?”
赵良嗣却答一语:“小人斗胆,有一语要先问。”
“你说……”李处温面色一黑,手中却也有动作,那八个字的信纸,在他手中慢慢在撕。
“兄弟阋于墙,共御外辱乎?”赵良嗣有固定台词。
却听李处温一语答来:“兄弟百年为好,何曾阋于墙?”
赵良嗣闻言大喜:“大王稍待片刻,小人这就去请!”
“速去,何必弄得如此麻烦!”李处温一语来,着实有些不快,既是宋使来了,光明正大来就是,搞这一出是何必?
李处温当然也知道,这个宋使,怕是不比以往,是麻烦上门了。
也是苏武胆大,他何曾有过天子之命?乃至童贯又何曾知道自己派了什么使节?
片刻之后,苏武入了李处温的书房,稍稍一拱手:“见过大王!”
李处温便也打量起了苏武,心中有话,直白来说:“你这宋使,好生年轻!”
苏武笑问:“大王不若先赐个坐?”
“坐就好!”李处温手一抬。
苏武坐到一旁,再来说:“而今之世道,年长者,多瞻前顾后,唯有年少者,才有锐意进取之心!”
“唤个何名?”李处温眯着眼。
“大宋枢密院直学士,京东两路兵马都总管苏武,小字,子卿,再拜!”苏武有礼有节。
“苏武……”李处温重复一语,只道:“大宋官场,倒也多有关注,昔日不曾听闻有个如此年轻的苏武崭露头角……”
“大王是要看什么凭证?是要朝廷的诰命文书,还是在下的官职印鉴?”苏武问道,这李处温何等老辣之辈,怎么可能几言几语就取信于人?
“你既是宋使,旁的不要,国书呢?”李处温问道。
“无有!”苏武摇头。
“寻死不是这般……”李处温语气一冷,两眼之间,已然就剩下一条缝隙了。
(兄弟们,今天本来要请假的,只赶出来这么多,抱歉抱歉,先别骂,我请假极少的,一个月最多一两天,这个月也就请了弟弟结婚那一天,后面会多起来,过渡剧情也差不多了,节奏又会快起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最新章节,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最新章节,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