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醉的深夜下,每个人都在忙碌。
黑齿常之来到姜恪住的馆驿,表达自己希望前往长安的愿望。
姜恪给他倒了杯茶,道:“你真的想要前往长安?”
黑齿常之叹了口气,道:“不瞒将军,鄙人此刻被扶余人骂做叛徒,被马韩人骂做内奸。我已经累了,只希望前往长安,当一个小小宿卫都行,只盼能报陛下知遇之恩!”
姜恪见他语气甚诚,便也坦然说道:“你想为陛下效力的话,最好留在百济。”
黑齿常之愣道:“为何?”
姜恪道:“陛下希望将百济归入治下,这需要你的帮忙。”
黑齿常之惊愕道:“陛下若有此心,为何不派您助我们对付扶余人呢?”
姜恪淡淡道:“陛下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百济归附,而不是归附后,不断叛乱,让陛下头疼,你明白吗?”
黑齿常之目光一闪,道:“原来如此。”
姜恪道:“刚才入城时,我已瞧见,泗沘城百姓应该是欢迎我大唐统治的。只是有那么多人附逆叛军,说明百济大部分人,依然愿意接受扶余人统治。”
黑齿常之沉声道:“那些流民,大多是被裹挟,只要击败扶余人,那些流民才会展现出真正的意愿。”
姜恪看了他一眼,道:“你希望我出兵帮你击溃城外叛军?”
黑齿常之道:“不劳姜将军,眼下那帮叛军已经丧胆,而城中守军士气有所提升,末将明日夜里,就领兵突袭,有把握击溃他们!”
姜恪微笑着举杯,道:“好,我为你掠阵!”
……
“父亲,百济出大事了,您还有心思欣赏歌舞!你们都退下去!”
大殿内,泉盖苏文正在与两个儿子欣赏歌舞,泉男生突然冲了进来,冲到舞姬群中,大声说道。
泉男产冷哼道:“兄长,你还不是莫离支呢,这就开始耍威风,这是要篡位吗?”
泉男生怒视着他,道:“都什么时候了,我没功夫跟你争吵。”
泉男产冷哼道:“哦,听你的口气,国家就快灭亡了不成?”
泉男生道:“难说!”
泉男产大声道:“父亲,您听到了吧,兄长这话分明是不把您放在眼里……”
泉盖苏文一拍桌案,怒道:“别吵了,除了老大,你们其他人都退下!”
泉男产还要再说话,一旁的二兄泉难建拉了拉他,打了个眼色,两人这才退下。
不一会,大殿内只剩下泉盖苏文和泉男生了。
泉盖苏文瞪着长子,道:“你想要说什么,现在可以说了!”
泉男生道:“父亲可知百济变化?”
泉盖苏文道:“你是说唐军进入泗沘城的事?”
泉男生上前两步,急道:“不仅如此,唐军刚入驻,黑齿常之便率军夜袭扶余贵族的军队,一战之下,八万多军队土崩瓦解,那些流民一哄而散,黑齿常之正在向水原城进军!”
泉盖苏文淡淡道:“本就是乌合之众,这样的结果,我已经猜到了。”
泉男生急道:“那父亲可知道,如今百济国内的民众,越来越亲近大唐了,还有人打着唐朝名号,组建民团,朝着水原城进攻?”
泉盖苏文哼道:“唐人最擅长这种收买人心的小把戏,百济人多是蠢贱韩人,被他们骗了也正常。”
泉男生道:“百济位于我们南边,若是被唐朝并入,他们就能南北夹击我们,父亲准备如何抵挡?”
泉盖苏文漠然道:“那你想要我怎么做?”
泉男生道:“出兵救援水原城,必须帮助扶余人夺回百济,才能免除后患!”
泉盖苏文冷冷道:“愚蠢!你若这样做,就真的掉入唐人圈套!”
泉男生怔怔道:“孩儿不懂……”
泉盖苏文沉声道:“你没发现吗,这些年来,唐人不断在我们周边搞事情,收百济,打倭国,平契丹,灭耽罗,就是不来打我们,这是为什么?”
泉男生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泉盖苏文冷冷道:“因为大唐皇帝怕我们!”
泉男生没有做声,表情显然不信。
泉盖苏文淡淡道:“我说的怕,不是指唐军怕我们高句丽军队。唐军战力,恐怕没有哪国比得上,这我也承认。”
“那父亲的意思是?”
泉盖苏文道:“当初唐朝的李世民来攻打高句丽,铩羽而归,这对唐人打击很大。他们很崇拜那位太宗皇帝,如今的皇帝李治,虽然也不错,但他肯定明白,连李世民都拿不下高句丽,他更不行。”
“这个李治打仗比不过他老子,但此人更为狡猾诡诈,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引诱我军主力离开高句丽,跟他们硬碰硬!”
泉男生道:“何以见得?”
泉盖苏文哼道:“他的第一次计划,就是让刘仁轨这老儒担任营州都督,我当时大意了,险些中了诡计,幸好撤退及时,总算没有损兵折将。”
泉男生喃喃道:“所以您当初才对契丹见死不救,就撤军了?”
泉盖苏文道:“不错。唐人表面打契丹,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目标是咱们。”
“后来你也看到了,唐人在我们周围不断挑起战争,就是想引诱我们出兵,他们才能消灭我军主力!”
泉男生道:“可如果百济被灭,他们两路夹击,只怕也难以阻挡。”
泉盖苏文沉声道:“这没办法,只有不出兵,死守高句丽,才有机会拖败唐人,从而再获得二十年喘息的机会!”
泉男生迟疑了一下,低声道:“父亲,既然如此,何不……”
泉盖苏文厉声打断道:“你想让我归降大唐?”
泉男生低着头不说话了。
泉盖苏文冷冷道:“你别忘了,咱们高句丽占据着汉人的汉四郡,中原皇帝有收复失地的传统,否则就会被后人耻笑,所以无论咱们如何卑躬屈膝,他也不会放过我们!”
泉男生叹了口气,道:“孩儿明白了。”
因为高句丽的袖手旁观,九月上旬,黑齿常之和很多打着大唐旗号的义军,便打下了水原城,活捉了扶余丰。
那群扶余贵族,尽被诛灭。
到了九月下旬,大唐皇帝册封的旨意到了,册封了一大批百济人,担任熊津都督府的官员和地方官。
这次册封,不再分马韩人还是扶余人。受封之人,都是亲唐人氏。
那些打大唐旗号起义之人,都得到嘉奖,百济各地划分为州县,不少人甚至被封为刺史。
其中有一人叫燕忠,原本只是个贩履的鞋匠,因他祖母是中原人,他从小就学会了唐语。
这次起义之人中,他打着大唐旗号,自称有唐人血统,聚拢的义军最多,故而被册封为光州刺史。
自这一日起,唐语代替了扶余语,成为百济地区贵族之间的通用语言。
经历过数年内战,百济人如今都厌恶战争,只求吃饱肚子,过上安稳日子,故而百济归入大唐后,没有激起任何反抗。
就在百济恢复稳定后,金燕向朝廷请旨,辞去了熊津都督的职位。
李治同意了她的请求,不过为了表彰她的功劳,给她封了一个韩国夫人的爵位,由姜恪代替她担任熊津都督。
当金燕回到长安城时,已到了永徽十六年十一月。
安烈早已在城门口等候多时,当两人坐上马车朝府邸返回时,马车不住震动,险些散了架。
回府之后,又是一番温存,到了次日清晨,金燕睁开眼后,瞧见身边熟睡的丈夫,感到格外安心。
她小心翼翼的穿好衣服,离开府邸,来到了内领府。
王及善原本正忙碌着,听说她来了后,赶忙放下手头上的事,命人把她请入自己的办公房。
“金燕,啊不对,现在该称呼你为韩国夫人了,这次你的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按照约定,你可以离开内领府了。”
说着,递给她一个小锦盒。
金燕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金光闪闪的饰物,看起来像戒指,却没有指环。
“王将军,这是什么?”
王及善道:“这是陛下特意命人打造的徽章,说是一种荣誉象征,代表朝廷不会忘记你的功绩。”
金燕目光闪动,敛衽一礼,道:“还请将军替我感谢陛下。”
王及善表情一正,道:“你是一个出色的密探,但有些话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下,离开内领卫后,所有内领卫的秘密,你都不能泄露,泄露的后果会怎么样,你很清楚。”
金燕肃然道:“王将军放心,小女绝不会泄露一个字。若有违背,甘愿领罪!”
王及善点点头,道:“去吧,过一个女人该有的生活吧,你有个不错的良人,相信你会幸福。”
金燕微微一笑,朝他道了声谢,转身离开了。
行走在内领府走廊上时,金燕的步伐格外的缓慢。
她当初是以百济细作被抓进来的,后来在圣人的宽恕下,她才进入内领府。
以前她待在这里,只是为了赎罪,然后跟夫郎在长安城过上安稳的日子。
此时即将离开这座府邸时,竟产生一丝留恋。
正行之间,前方忽然走过来一人。
金燕露出讶色,道:“武郎君?”
来人正是武敏之,他微微一笑,道:“金娘子,想不到又见面了,以后我们就是同僚了,请多关照了,哈哈!”脸上难掩喜色。
金燕道:“恐怕我们做不了同僚。”
武敏之一愣。
金燕笑道:“我从今日起,就不是内领府的人了。”
武敏之拍了拍胸口,道:“是这个意思啊,吓我一跳,还以为姨母又改变主意了。”
金燕朝他行了一礼,迈步离去了。
武敏之迈着轻快的步伐,继续前行。
他上次出使百济后,内心受到不小的震撼,不过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国效力的决心。
后来回到长安后,武媚娘问他是否还想要加入内领卫,武敏之毫不犹豫的回答是。
武媚娘见此,也不再说什么,只告诉他,只要他能劝说杨夫人同意,就帮他安排进入内领卫。
武敏之这几个月来,想尽各种办法,不断软磨硬泡,劝说杨夫人,就是无法让老人家松口。
后来还是贺兰敏柔给他支了个招,让他去找李贤帮忙。
随着武敏之长大,李贤又活泼可爱,擅长讨好人,杨夫人如今最疼爱的人,就是李贤这个小外孙。
李贤最近又迷上了骑马,听了武敏之的请求后,便提出要求,让武敏之把他那匹心爱的凉州黄马送给他,他就帮忙。
武敏之为了加入内领卫,也只好割爱了,后来也不知李贤用了什么法子,杨夫人竟真的答应他了。
武敏之感到喜悦的同时,也多了几分伤感。
以前他才是外祖母最疼的阿宝,如今却被李贤那小子抢走了地位。
无论如何,总算进了内领卫,昨天告诉李吉的时候,李吉可是羡慕的不得了,总算心理平衡了一些。
很快,他来到王及善的办公房,雄赳赳气昂昂的一拱手,道:“王将军,我来报道了,我姨母应该跟您把情况说明了吧?”
王及善对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客气,淡淡道:“皇后殿下已经跟我说过了,我这里也有几句话,要告诉你。”
武敏之忙道:“王将军请讲!”
王及善沉声道:“进了内领卫后,就没有周国公,也没有皇后的外甥,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要问为什么,也不准擅自抗命,否则军法处置,明白吗?”
武敏之道:“明白。”
王及善道:“这几个人的信息,你看一下,过几日,你就要开始盯着他们,暗中保护!”递过一本小册子。
武敏之欣喜道:“这么快就有新任务吗?”
王及善板着脸,道:“以后有任务是常态,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武敏之赶忙收了笑脸,接过小册子一看,发现上面记录的都是西域九国使节,顿时大为失望。
这九国都是大唐属国,有谁会对他们不利啊,一看就是个无聊的任务。
王及善挥手道:“先退下吧,过几日,我会派人将任务细则告诉你。”
武敏之答应一声,告退离开。
王及善继续处理手头上的公务,每到岁末,各国使节来京,他都会格外的忙碌。
一直忙到下午,门外一名手下来报,皇帝召他觐见。
王及善一路跟随着传召内侍,来到立政殿,只见皇帝正在与皇后下棋。
王及善不敢打扰,垂手在一旁等候。
一局棋下完后,李治才注意到他来了,说道:“伏胜,将安西送过来的奏疏,给王卿看一下。”
王伏胜应诺一声,从袖子里取出一份公函,递给了他。
王及善接过奏疏,翻看一看,表情顿时变得凝重了几分。
奏疏上写着,这几个月来,安西都护府暗中筹谋,总算让昭武九国一致同意,给大唐缴纳赋税,并派兵戍值。
然而就在十月份,也不知为何,康国国王忽然改变态度,反对此事。
康国是昭武九国之首,他们反对,立刻又有几国跟着反对。
裴行俭和崔知辩都觉得失职,一边调查康国反对原因,一边向皇帝上奏请罪。
“王卿,此事你怎么看?”李治抬头问道。
王及善沉声道:“回陛下,臣以为光等安西的消息太过被动,咱们可从九国使节身上,调查原因。”
李治道:“卿之言,正合朕的心思,朕准备让太子调查此事,你暗中协助一下太子。”
王及善微微一惊,暗道:“陛下怎么忽然让太子调查?”拱手道:“臣领旨。”
李治挥手道:“行了,你退下吧。”
王及善应诺告退。
刚才两人说话时,武媚娘一直低头复盘棋局,此时才问道:“陛下,您怎么突然想到让弘儿调查此事。”
李治反问道:“媚娘,敏之最近是不是长进很大?”
武媚娘想了想,答道:“倒也算不上长进,只是不像以前那般胡闹了。”
李治笑道:“你不必谦虚,他若是没长进,怎会主动提出去内领府?昨日朕跟八兄一起狩猎,八兄告诉朕,吉儿最近长进也很大。”
“八兄觉得是吉儿加冠的缘故,朕却知道,是因为吉儿和敏之出使百济的经历,让他们产生改变。”
武媚娘点点头,道:“多经历一些,对人总是好的。”
李治道:“朕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弘儿马上十三岁了,也是时候让他离开东宫,多磨练一下了。”
武媚娘心中一凛,听李治的口气,以前不让李弘出宫,似乎并非出于溺爱。
“陛下,您以前不让弘儿出宫,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缘故?”她试探着问。
李治不想她如此敏锐,干笑一声,道:“没什么缘故,只是希望他能先专心读书,锻炼身体,打好基础。”
总不能说,自己是担心李弘出宫后,感染了肺结核吧。
李治曾找孙思邈问过,这个时期的肺结核叫“痨瘵”,连孙思邈都难以治好。
最重要的一点是,历史中并未记载李弘是怎么得此病的,也不知他是哪一年得的病。
李治只隐隐记得咸亨年间,李弘因疾病无法监国,距离现在还有五六年。
所以李治只能先让李弘锻炼身体,尽量少出宫,先保护起来。
眼下李弘已经快十三岁了,身体也十分康健,再染病的机率不高,李治这才权衡利弊,放他出宫。
武媚娘盯着李治看了一会,一时也想不出李治还能有什么动机,便也不再多问。
李治陪她复盘了这局棋后,便离开立政殿,将调查康国使节的旨意,传达到了东宫。
黑齿常之来到姜恪住的馆驿,表达自己希望前往长安的愿望。
姜恪给他倒了杯茶,道:“你真的想要前往长安?”
黑齿常之叹了口气,道:“不瞒将军,鄙人此刻被扶余人骂做叛徒,被马韩人骂做内奸。我已经累了,只希望前往长安,当一个小小宿卫都行,只盼能报陛下知遇之恩!”
姜恪见他语气甚诚,便也坦然说道:“你想为陛下效力的话,最好留在百济。”
黑齿常之愣道:“为何?”
姜恪道:“陛下希望将百济归入治下,这需要你的帮忙。”
黑齿常之惊愕道:“陛下若有此心,为何不派您助我们对付扶余人呢?”
姜恪淡淡道:“陛下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百济归附,而不是归附后,不断叛乱,让陛下头疼,你明白吗?”
黑齿常之目光一闪,道:“原来如此。”
姜恪道:“刚才入城时,我已瞧见,泗沘城百姓应该是欢迎我大唐统治的。只是有那么多人附逆叛军,说明百济大部分人,依然愿意接受扶余人统治。”
黑齿常之沉声道:“那些流民,大多是被裹挟,只要击败扶余人,那些流民才会展现出真正的意愿。”
姜恪看了他一眼,道:“你希望我出兵帮你击溃城外叛军?”
黑齿常之道:“不劳姜将军,眼下那帮叛军已经丧胆,而城中守军士气有所提升,末将明日夜里,就领兵突袭,有把握击溃他们!”
姜恪微笑着举杯,道:“好,我为你掠阵!”
……
“父亲,百济出大事了,您还有心思欣赏歌舞!你们都退下去!”
大殿内,泉盖苏文正在与两个儿子欣赏歌舞,泉男生突然冲了进来,冲到舞姬群中,大声说道。
泉男产冷哼道:“兄长,你还不是莫离支呢,这就开始耍威风,这是要篡位吗?”
泉男生怒视着他,道:“都什么时候了,我没功夫跟你争吵。”
泉男产冷哼道:“哦,听你的口气,国家就快灭亡了不成?”
泉男生道:“难说!”
泉男产大声道:“父亲,您听到了吧,兄长这话分明是不把您放在眼里……”
泉盖苏文一拍桌案,怒道:“别吵了,除了老大,你们其他人都退下!”
泉男产还要再说话,一旁的二兄泉难建拉了拉他,打了个眼色,两人这才退下。
不一会,大殿内只剩下泉盖苏文和泉男生了。
泉盖苏文瞪着长子,道:“你想要说什么,现在可以说了!”
泉男生道:“父亲可知百济变化?”
泉盖苏文道:“你是说唐军进入泗沘城的事?”
泉男生上前两步,急道:“不仅如此,唐军刚入驻,黑齿常之便率军夜袭扶余贵族的军队,一战之下,八万多军队土崩瓦解,那些流民一哄而散,黑齿常之正在向水原城进军!”
泉盖苏文淡淡道:“本就是乌合之众,这样的结果,我已经猜到了。”
泉男生急道:“那父亲可知道,如今百济国内的民众,越来越亲近大唐了,还有人打着唐朝名号,组建民团,朝着水原城进攻?”
泉盖苏文哼道:“唐人最擅长这种收买人心的小把戏,百济人多是蠢贱韩人,被他们骗了也正常。”
泉男生道:“百济位于我们南边,若是被唐朝并入,他们就能南北夹击我们,父亲准备如何抵挡?”
泉盖苏文漠然道:“那你想要我怎么做?”
泉男生道:“出兵救援水原城,必须帮助扶余人夺回百济,才能免除后患!”
泉盖苏文冷冷道:“愚蠢!你若这样做,就真的掉入唐人圈套!”
泉男生怔怔道:“孩儿不懂……”
泉盖苏文沉声道:“你没发现吗,这些年来,唐人不断在我们周边搞事情,收百济,打倭国,平契丹,灭耽罗,就是不来打我们,这是为什么?”
泉男生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泉盖苏文冷冷道:“因为大唐皇帝怕我们!”
泉男生没有做声,表情显然不信。
泉盖苏文淡淡道:“我说的怕,不是指唐军怕我们高句丽军队。唐军战力,恐怕没有哪国比得上,这我也承认。”
“那父亲的意思是?”
泉盖苏文道:“当初唐朝的李世民来攻打高句丽,铩羽而归,这对唐人打击很大。他们很崇拜那位太宗皇帝,如今的皇帝李治,虽然也不错,但他肯定明白,连李世民都拿不下高句丽,他更不行。”
“这个李治打仗比不过他老子,但此人更为狡猾诡诈,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引诱我军主力离开高句丽,跟他们硬碰硬!”
泉男生道:“何以见得?”
泉盖苏文哼道:“他的第一次计划,就是让刘仁轨这老儒担任营州都督,我当时大意了,险些中了诡计,幸好撤退及时,总算没有损兵折将。”
泉男生喃喃道:“所以您当初才对契丹见死不救,就撤军了?”
泉盖苏文道:“不错。唐人表面打契丹,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目标是咱们。”
“后来你也看到了,唐人在我们周围不断挑起战争,就是想引诱我们出兵,他们才能消灭我军主力!”
泉男生道:“可如果百济被灭,他们两路夹击,只怕也难以阻挡。”
泉盖苏文沉声道:“这没办法,只有不出兵,死守高句丽,才有机会拖败唐人,从而再获得二十年喘息的机会!”
泉男生迟疑了一下,低声道:“父亲,既然如此,何不……”
泉盖苏文厉声打断道:“你想让我归降大唐?”
泉男生低着头不说话了。
泉盖苏文冷冷道:“你别忘了,咱们高句丽占据着汉人的汉四郡,中原皇帝有收复失地的传统,否则就会被后人耻笑,所以无论咱们如何卑躬屈膝,他也不会放过我们!”
泉男生叹了口气,道:“孩儿明白了。”
因为高句丽的袖手旁观,九月上旬,黑齿常之和很多打着大唐旗号的义军,便打下了水原城,活捉了扶余丰。
那群扶余贵族,尽被诛灭。
到了九月下旬,大唐皇帝册封的旨意到了,册封了一大批百济人,担任熊津都督府的官员和地方官。
这次册封,不再分马韩人还是扶余人。受封之人,都是亲唐人氏。
那些打大唐旗号起义之人,都得到嘉奖,百济各地划分为州县,不少人甚至被封为刺史。
其中有一人叫燕忠,原本只是个贩履的鞋匠,因他祖母是中原人,他从小就学会了唐语。
这次起义之人中,他打着大唐旗号,自称有唐人血统,聚拢的义军最多,故而被册封为光州刺史。
自这一日起,唐语代替了扶余语,成为百济地区贵族之间的通用语言。
经历过数年内战,百济人如今都厌恶战争,只求吃饱肚子,过上安稳日子,故而百济归入大唐后,没有激起任何反抗。
就在百济恢复稳定后,金燕向朝廷请旨,辞去了熊津都督的职位。
李治同意了她的请求,不过为了表彰她的功劳,给她封了一个韩国夫人的爵位,由姜恪代替她担任熊津都督。
当金燕回到长安城时,已到了永徽十六年十一月。
安烈早已在城门口等候多时,当两人坐上马车朝府邸返回时,马车不住震动,险些散了架。
回府之后,又是一番温存,到了次日清晨,金燕睁开眼后,瞧见身边熟睡的丈夫,感到格外安心。
她小心翼翼的穿好衣服,离开府邸,来到了内领府。
王及善原本正忙碌着,听说她来了后,赶忙放下手头上的事,命人把她请入自己的办公房。
“金燕,啊不对,现在该称呼你为韩国夫人了,这次你的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按照约定,你可以离开内领府了。”
说着,递给她一个小锦盒。
金燕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金光闪闪的饰物,看起来像戒指,却没有指环。
“王将军,这是什么?”
王及善道:“这是陛下特意命人打造的徽章,说是一种荣誉象征,代表朝廷不会忘记你的功绩。”
金燕目光闪动,敛衽一礼,道:“还请将军替我感谢陛下。”
王及善表情一正,道:“你是一个出色的密探,但有些话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下,离开内领卫后,所有内领卫的秘密,你都不能泄露,泄露的后果会怎么样,你很清楚。”
金燕肃然道:“王将军放心,小女绝不会泄露一个字。若有违背,甘愿领罪!”
王及善点点头,道:“去吧,过一个女人该有的生活吧,你有个不错的良人,相信你会幸福。”
金燕微微一笑,朝他道了声谢,转身离开了。
行走在内领府走廊上时,金燕的步伐格外的缓慢。
她当初是以百济细作被抓进来的,后来在圣人的宽恕下,她才进入内领府。
以前她待在这里,只是为了赎罪,然后跟夫郎在长安城过上安稳的日子。
此时即将离开这座府邸时,竟产生一丝留恋。
正行之间,前方忽然走过来一人。
金燕露出讶色,道:“武郎君?”
来人正是武敏之,他微微一笑,道:“金娘子,想不到又见面了,以后我们就是同僚了,请多关照了,哈哈!”脸上难掩喜色。
金燕道:“恐怕我们做不了同僚。”
武敏之一愣。
金燕笑道:“我从今日起,就不是内领府的人了。”
武敏之拍了拍胸口,道:“是这个意思啊,吓我一跳,还以为姨母又改变主意了。”
金燕朝他行了一礼,迈步离去了。
武敏之迈着轻快的步伐,继续前行。
他上次出使百济后,内心受到不小的震撼,不过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国效力的决心。
后来回到长安后,武媚娘问他是否还想要加入内领卫,武敏之毫不犹豫的回答是。
武媚娘见此,也不再说什么,只告诉他,只要他能劝说杨夫人同意,就帮他安排进入内领卫。
武敏之这几个月来,想尽各种办法,不断软磨硬泡,劝说杨夫人,就是无法让老人家松口。
后来还是贺兰敏柔给他支了个招,让他去找李贤帮忙。
随着武敏之长大,李贤又活泼可爱,擅长讨好人,杨夫人如今最疼爱的人,就是李贤这个小外孙。
李贤最近又迷上了骑马,听了武敏之的请求后,便提出要求,让武敏之把他那匹心爱的凉州黄马送给他,他就帮忙。
武敏之为了加入内领卫,也只好割爱了,后来也不知李贤用了什么法子,杨夫人竟真的答应他了。
武敏之感到喜悦的同时,也多了几分伤感。
以前他才是外祖母最疼的阿宝,如今却被李贤那小子抢走了地位。
无论如何,总算进了内领卫,昨天告诉李吉的时候,李吉可是羡慕的不得了,总算心理平衡了一些。
很快,他来到王及善的办公房,雄赳赳气昂昂的一拱手,道:“王将军,我来报道了,我姨母应该跟您把情况说明了吧?”
王及善对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客气,淡淡道:“皇后殿下已经跟我说过了,我这里也有几句话,要告诉你。”
武敏之忙道:“王将军请讲!”
王及善沉声道:“进了内领卫后,就没有周国公,也没有皇后的外甥,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要问为什么,也不准擅自抗命,否则军法处置,明白吗?”
武敏之道:“明白。”
王及善道:“这几个人的信息,你看一下,过几日,你就要开始盯着他们,暗中保护!”递过一本小册子。
武敏之欣喜道:“这么快就有新任务吗?”
王及善板着脸,道:“以后有任务是常态,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武敏之赶忙收了笑脸,接过小册子一看,发现上面记录的都是西域九国使节,顿时大为失望。
这九国都是大唐属国,有谁会对他们不利啊,一看就是个无聊的任务。
王及善挥手道:“先退下吧,过几日,我会派人将任务细则告诉你。”
武敏之答应一声,告退离开。
王及善继续处理手头上的公务,每到岁末,各国使节来京,他都会格外的忙碌。
一直忙到下午,门外一名手下来报,皇帝召他觐见。
王及善一路跟随着传召内侍,来到立政殿,只见皇帝正在与皇后下棋。
王及善不敢打扰,垂手在一旁等候。
一局棋下完后,李治才注意到他来了,说道:“伏胜,将安西送过来的奏疏,给王卿看一下。”
王伏胜应诺一声,从袖子里取出一份公函,递给了他。
王及善接过奏疏,翻看一看,表情顿时变得凝重了几分。
奏疏上写着,这几个月来,安西都护府暗中筹谋,总算让昭武九国一致同意,给大唐缴纳赋税,并派兵戍值。
然而就在十月份,也不知为何,康国国王忽然改变态度,反对此事。
康国是昭武九国之首,他们反对,立刻又有几国跟着反对。
裴行俭和崔知辩都觉得失职,一边调查康国反对原因,一边向皇帝上奏请罪。
“王卿,此事你怎么看?”李治抬头问道。
王及善沉声道:“回陛下,臣以为光等安西的消息太过被动,咱们可从九国使节身上,调查原因。”
李治道:“卿之言,正合朕的心思,朕准备让太子调查此事,你暗中协助一下太子。”
王及善微微一惊,暗道:“陛下怎么忽然让太子调查?”拱手道:“臣领旨。”
李治挥手道:“行了,你退下吧。”
王及善应诺告退。
刚才两人说话时,武媚娘一直低头复盘棋局,此时才问道:“陛下,您怎么突然想到让弘儿调查此事。”
李治反问道:“媚娘,敏之最近是不是长进很大?”
武媚娘想了想,答道:“倒也算不上长进,只是不像以前那般胡闹了。”
李治笑道:“你不必谦虚,他若是没长进,怎会主动提出去内领府?昨日朕跟八兄一起狩猎,八兄告诉朕,吉儿最近长进也很大。”
“八兄觉得是吉儿加冠的缘故,朕却知道,是因为吉儿和敏之出使百济的经历,让他们产生改变。”
武媚娘点点头,道:“多经历一些,对人总是好的。”
李治道:“朕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弘儿马上十三岁了,也是时候让他离开东宫,多磨练一下了。”
武媚娘心中一凛,听李治的口气,以前不让李弘出宫,似乎并非出于溺爱。
“陛下,您以前不让弘儿出宫,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缘故?”她试探着问。
李治不想她如此敏锐,干笑一声,道:“没什么缘故,只是希望他能先专心读书,锻炼身体,打好基础。”
总不能说,自己是担心李弘出宫后,感染了肺结核吧。
李治曾找孙思邈问过,这个时期的肺结核叫“痨瘵”,连孙思邈都难以治好。
最重要的一点是,历史中并未记载李弘是怎么得此病的,也不知他是哪一年得的病。
李治只隐隐记得咸亨年间,李弘因疾病无法监国,距离现在还有五六年。
所以李治只能先让李弘锻炼身体,尽量少出宫,先保护起来。
眼下李弘已经快十三岁了,身体也十分康健,再染病的机率不高,李治这才权衡利弊,放他出宫。
武媚娘盯着李治看了一会,一时也想不出李治还能有什么动机,便也不再多问。
李治陪她复盘了这局棋后,便离开立政殿,将调查康国使节的旨意,传达到了东宫。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